一、高度不同
貝母:貝母的莖干直立生長,植株不高大,一般都只有15-40厘米。
川貝母:川貝母的植株比貝母稍高,高度為15-50厘米。
二、花葉不同
貝母:貝母的葉片多以對生為主,有少許3片生,莖干無分枝,葉片無葉柄,外觀比較奇特,不同地區(qū)、不同品種的貝母開花方式不一樣,有的從葉腋種長出花朵,有的從莖干頂端長出花朵,但它們都有同一個特點,那就是花朵朝下,形成一個掛鐘的形態(tài)。
川貝母:川貝母的葉片通常是對生的,花一般是單朵,紫色或者是黃綠色的,花有葉狀苞片,苞片狹長,花藥近基著,蒴果長棱上有狹翅。
三、特性不同
貝母:貝母喜歡冷涼濕潤的環(huán)境條件,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質(zhì)的沙壤土種植為好。
川貝母:川貝母喜歡冷涼氣候,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濕、喜蔭蔽的特性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qū)不能生存。
四、分布不同
貝母:貝母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川貝母:川貝母主要分布于中國西藏、云南和四川,在甘肅南部、青海、寧夏、陜西和山西南部等處都存在,也分布于尼泊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貝母
百度百科-川貝母
川貝呈圓錐形或近球形,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頂部閉合。
川貝,百合目百合科貝母屬植物,有“懷中抱月”的稱號。該類植物產(chǎn)于中國四川、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川貝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到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
其喜冷涼濕潤的氣侯,以排水良好的腐殖質(zhì)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為佳。川貝為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干燥鱗莖。按藥材性狀不同分別習(xí)稱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
食物介紹:
川貝母主產(chǎn)于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區(qū),暗紫貝母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青海等地。甘肅貝母主產(chǎn)于甘肅、青海、四川等省。梭砂貝母主產(chǎn)于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區(qū)。太白貝母主產(chǎn)于重慶、湖北,四川、陜西等省亦產(chǎn)。瓦布貝母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后兩者為栽培品。
川貝母商品主要來源于野生資源。新中國成立后,列為國家計劃管理品種。由中國藥材公司統(tǒng)一管理,1985年改為國家指導(dǎo)性計劃品種,以后則由市場調(diào)節(jié)產(chǎn)銷。為了適應(yīng)醫(yī)療和市場需要,在利用野生資源的同時,進行了野生變家種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規(guī)模的生產(chǎn)能力。市場供應(yīng)比較緊缺,屬于不能滿足需求的品種。
是植物,川貝是植物。
川貝命名叫川貝母,是一種百合目、百合科、貝母屬的植物的干燥鱗莖,是一味中藥材。因主產(chǎn)于四川的比較有名氣,所以叫川貝母,簡稱川貝。
貝母草有好幾種,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部會像蔥頭或大蒜一樣膨大,長出一些鱗片一樣的東西,就是那個東西,干燥后叫川貝。主產(chǎn)于四川、甘肅、青海。
下圖是川貝植物。
下圖是剛剛從土里挖出來的川貝。
下圖是清洗干燥后,作為藥材的川貝。
川貝母的種子形態(tài):蒴果長圓形或倒卵形,呈六角形,熟時棕黃色,具6條狹長的縱翼,室背開裂,種子多數(shù),小,長卵形,扁平,熟時深褐色,具細(xì)網(wǎng)紋,邊緣有膜質(zhì)翅。胚小,位于種臍一端,未分化。千粒重1.7克。
很多人應(yīng)該聽說過川貝母,但是因為沒有更確切的形象目標(biāo),在這里,我就跟大家聊一聊川貝母的形態(tài)特征和它的其它專業(yè)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川貝母是什么樣子的
此藥材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xí)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zhì)硬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川貝母的分布環(huán)境
川貝母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喜濕、怕高濕、喜蔭蔽的特性。氣溫達到30℃或地溫超過25℃時,植株就會枯萎;海拔低、氣溫高的地區(qū)不能生存。在完全無蔭蔽條件下種植,幼苗易成片曬死;日照過強會促使植株水分蒸發(fā)和呼吸作用加強,易導(dǎo)致鱗莖干燥率低,貝母色稍黃,加工后易成“油子”、“黃子”或“軟子”。
主要產(chǎn)西藏(南部至東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見于甘肅(南部)、青海、寧夏、陜西(秦嶺)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但后幾個省的標(biāo)本很少,花色與形態(tài)也略有區(qū)別,很可能是新的類型,必須進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巖縫中。也分布于尼泊爾。
川貝母的繁殖方法
1、種子培育:在6~7月采挖貝母時選直徑1厘米以上、無病、無損傷鱗莖作種,鱗莖按大、中、小分別栽種,做到邊挖邊栽,每畝用鱗莖100公斤。栽后第2年起,每年3月出苗前噴鎮(zhèn)草寧,4月上旬出苗后及時拔除雜草并施稀人畜糞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再施1次追肥,7~8月果實飽滿膨脹、果殼黃褐色或褐色、種子已干漿時剪下果實,趁鮮脫?;驇Ч麣みM行后熟處理。
2、后熟處理:川貝母帶殼種子用過篩的細(xì)腐殖土,含水量低于10%,一層果實一層土,裝透氣木箱內(nèi),放冷涼、潮濕處。脫粒的種子,按1:4(種子:腐殖土)混合貯藏室內(nèi)或透氣的木箱內(nèi)。貯藏期間保持土壤濕潤,果皮(種皮)膨脹,約40天左右,胚長度超過種子縱軸2/3,胚先端呈彎曲,完成胚形態(tài)后熟可播種。
3、適時播種:川貝母通常9~10月下雪前播種,條播、撒播或用蒴果分瓣點播均可。
川貝母的種植技術(shù)
川貝母種子具有后成熟特性,濕度和溫度保持在5~25℃,胚胎繼續(xù)分化。播種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纖細(xì),僅1匹葉;葉大如針,稱針葉。第2年具單葉1-3片,葉面展開,稱飄帶葉。第3年抽莖不開花,稱樹兜子。第4年抽莖開花,花期稱燈籠,果期稱果實為八卦錘。
樣子是:
(1)松貝個頭兒較小,多為白色,形似
圓錐形或近球形,外層鱗葉為2瓣,但大
小懸殊,其大瓣緊緊包繞著小辦,末抱
部分形狀如新月形,宛如懷中抱月,這
也是松貝最大的形態(tài)特征之一
(2) 青貝色白,似扁球形,外層鱗葉大
小相近,呈相對抱合狀態(tài)。
(3)爐貝為白色或淺棕色,呈長圓錐
形。爐貝又稱卷葉貝母,但其鱗葉先端
不卷曲或者稍稍卷曲,葉互生,較緊密
的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處,內(nèi)輪花被
片比外輪的稍長而寬,似馬牙嘴。為紫
紅色單花,并有紅褐色斑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6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