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人參1錢,黃耆1錢,當(dāng)歸1錢,白術(shù)1錢,白芷4分,防風(fēng)4分,川芎6分,肉桂5分,甘草(炒)5分。
功能主治 : 金木所傷,寒熱而內(nèi)痛益甚,欲潰膿者。
用法用量 : 水煎,作2-3服。
摘錄 : 《保嬰撮要》卷十六
目錄1拼音2《*辭典》:槐耳 2.1出處2.2拼音名2.3槐耳的別名2.4來源2.5性味2.6功能主治2.7槐耳的用法用量2.8附方2.9摘錄 附:1用到中藥槐耳的方劑2用到中藥槐耳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槐耳 1拼音 huái ěr
2《*辭典》:槐耳
②《唐本草》:"味苦辛,平,無毒。"
①《藥性論》:"能治風(fēng),破血,益力。"
②《唐本草》:"主五痔,心痛,女人陰中瘡?fù)础?
③《本草圖經(jīng)》:"治大便血及五痔、脫肛等。"
②治大腸風(fēng)毒。下血不止:槐耳二兩(燒灰),干漆一兩(搗碎、炒令煙出)。上藥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錢。(《圣惠方》)
③治婦人漏下,淋瀝不絕:槐蛾不以多少,燒灰,細(xì)研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diào)下,食前。(《圣濟總錄》槐蛾散)
④治月水不斷,勞損黃瘦,暫止復(fù)發(fā),小勞輒劇者:槐鵝(炒黃)、赤石脂各一兩。為末。食前熱灑服二錢。桑黃亦可。(《圣惠方》)
⑤治產(chǎn)后血疼欲死者:槐雞半兩。為末,酒濃煎,飲服。(《婦人良方》)
⑥治蛔蟲心痛:槐上木耳(燒灰)末,如棗大,正發(fā)和水服,若不止,飲熱水一升。(《隨身備急方》)
用到中藥槐耳的方劑 槐耳丸 拼音:huáiěrwán《圣惠》卷七十二:槐耳丸:處方:槐耳2兩(微炙),牛角(角思)2兩(炙令黃)...
牛角(角思)散 《圣惠》卷六十:組成:牛角(角思)2兩(燒灰),槐耳1兩(微炙),臭椿根2兩(微炙),屋松2兩(微炙...
內(nèi)補丸 圣惠方》卷六十方之內(nèi)補丸:組成:黃耆3分(銼),槐耳1兩(微炙),苦參半兩(銼),白桐葉3分,龍骨3...
神應(yīng)丸 )耳頭2兩,干漆(酒浸1宿,炒令斷煙取出)2兩,槐耳1兩半。主治:腸風(fēng)經(jīng)年不愈,瀉血疼痛。用法用量:...
猬皮丸 丸組成:猬皮3兩,人參3兩,茯苓3兩,白芷3兩,槐耳3兩,干地黃3兩,禹余糧3兩,續(xù)斷3兩,蒲黃2兩...
更多用到中藥槐耳的方劑
用到中藥槐耳的中成藥 槐耳顆粒 拼音:huáiěrkēlì英文:槐耳顆粒說明書:藥品名稱:槐耳顆粒劑型:20g。槐耳顆粒的藥理作用:...
更多用到中藥槐耳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槐耳 《本草綱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木耳 楮、榆、柳,此為五木耳。軟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療痔。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時珍曰...
《普濟方》:[卷三十七大腸腑門]腸風(fēng)下血(附論) 角(燒灰)耳頭干漆(酒浸一宿炒令斷煙取出各二兩)槐耳(一兩半)上為末枳實丸治腸風(fēng)。枳實(麩炒)皂莢(...
《本草述鉤元》:[卷十五菜部]木耳 風(fēng)瀉血。其性涼血。故能止血。(文清)木耳得分。用槐耳氣味苦辛平。主五痔脫肛下血。腸痔下血?;倍鸀槟?..
《普濟方》:[卷三百二十一婦人諸疾門]痔 其血滲而成之。亦有長年久坐而成者。其痔痔也轉(zhuǎn)而方槐耳丸治婦人久痔。下膿血不止?;倍ㄎ⒊矗┡=牵ㄖ肆?..
《證類本草》:[卷第十二]槐實
《湯頭歌訣》是清代汪昂撰古代醫(yī)方著作。共一卷???694年。書中選錄中醫(yī)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fā)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于初學(xué)習(xí)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xué)著作。
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詞解:四君子:古代稱有地位,并具沖和之德的人為君子。本方參、術(shù)、苓、草四味藥皆為補氣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為四君子。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y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本書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yīng)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nèi)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y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藥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藥材組成,制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tǒng)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此舉方便了人們的識記,受到廣大學(xué)醫(yī)者的歡迎。
-湯頭歌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66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參耆內(nèi)托散
下一篇: 參耆和氣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