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附子1個(炮,去皮臍),人參(去蘆,不用北參)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藿香葉半兩,縮砂仁半兩,檳榔半兩,白術半兩,白茯苓半兩,益智仁半兩,草果仁(煨,去殼)半兩,丁香(不見火)半兩,陳皮(去白)1兩,粉草(炙)1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肉桂(不見火)1兩,烏藥(炒黃)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青皮(去白)1兩,黃耆(擘開,鹽水浸1宿)1兩,厚樸(姜制)1兩,沉香(不見火)半兩。
制法 : 上為細末羅過。
功能主治 : 順氣快脾,進美飲食。主男子婦人虛弱,及瘧安后體虛。
用法用量 : 每次2錢,水1大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空心服。如虛眼昏暗,加凈枸杞子,揀菊花蕊各半兩。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三引《經驗良方》
經方外用治療兒童常見病經驗舉隅
南麗娟 李蓮嘉
清代兒科醫(yī)家陳復正精通幼科, 擅長外治, 認為“小兒臟腑未充, 則藥物不能多受”, 因此“不可妄用湯劑”。 小兒皮膚薄嫩, 藥物易于通過皮膚吸收, 同時,小兒臟氣清靈, 隨撥隨應, 臨床只要辨證施治得當, 量少亦可起到桴鼓之效。
清代醫(yī)家吳師機在《理瀹駢文》 中 提出“外治之理, 即內治之理, 外治之藥, 亦即內 治之藥, 所異者法耳”。 外治和內治不論在理論還是藥物方面都是相通的, 只是治療方法不同而已。 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常常可以屢建奇功。
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 臨床上依從性差, 也因此容易影響最后的療效。 中醫(yī)外治法源遠流長, 種類眾多, 使用方便, 安全有效, 同時解決了兒童服藥困難這一難題。
1 蒼耳子散熏洗治療兒童鼻炎、鼻竇炎
鼻炎、鼻竇炎是兒童的常見病、多發(fā)病, 以鼻塞流涕為主癥, 嚴重者伴有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患兒纏綿難愈, 發(fā)作時痛苦不堪, 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學習甚至面部的發(fā)育 [1] 。 南宋嚴用和的《濟生方》中所載的蒼耳子散, 疏散風邪, 通利鼻竅,主治鼻炎、鼻竇炎。 臨床上以蒼耳子散加水煎煮, 取其熱氣熏鼻腔, 每日 2 3 次, 療效顯著。 清代醫(yī)家汪昂提出: “凡頭面之疾, 皆由清陽不升、 濁陰逆上所致”。
故本病的治療重在升清降濁、透邪通竅。 方中蒼耳子、辛夷、白芷均為祛邪通竅、 治療鼻塞的要藥, 其中蒼耳子辛散溫通, 溫和疏達, 善通鼻竅; 辛夷辛溫解肌, 芳香利竅; 白芷祛風除濕, 通竅止痛, 治頭面諸疾; 薄荷性味辛涼宣散鼻竅, 與辛夷、白芷、蒼耳子聯(lián)用, 一方面加強了通鼻竅的力 量, 另 一方面可防止其余三味藥溫燥太過。
有黃膿涕、咽紅、喉核腫大者, 加菊花、金銀花、 赤芍; 反復鼻炎發(fā)作, 納少畏寒者, 加炙黃芪、 炒白術、 防風、黨參等以補肺健脾; 頭暈頭痛者, 加川芎、 細辛、 蔓荊子、葛根; 噴嚏連連、流清涕、怕冷者, 加荊芥、防風、炙麻黃。
2 銀翹散洗浴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
外感發(fā)熱為兒科常見病, 發(fā)病率高、病勢急、熱度高。 小兒體屬純陽, 感邪之后易從熱化火, 部分患兒可出現(xiàn)高熱驚厥。 外感即感冒, 又稱傷風。 因小兒腠理疏松, 肺衛(wèi)不固, 外邪犯表, 遂成感冒。 沈金鰲《幼科釋謎》中云: “感者觸也, 冒者罩乎, 觸者必犯, 犯則內趨, 罩則必蒙, 蒙則里瘀, 當其感冒, 淺在肌膚。 表之則散, 發(fā)之則祛, 病斯痊矣”。 又《黃帝內經》有云: “其有邪者, 漬形以為 汗”。 感冒 乃感受外邪所致, 病在腠理, 治療上當疏散表邪, 解肌發(fā)表。
藥浴療法有著悠久的 歷史 , 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 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認為藥浴能“疏導腠理, 通調水道, 使無凝滯”。 藥浴療法以溫水承載辛行發(fā)散的中藥藥液, 通過溫水對皮膚的物理刺激, 使得皮膚充血, 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藥物吸收, 起到經絡調和、 氣血調暢、 汗出 熱解之作用 [2] 。小兒腠理疏薄, 藥力易通過皮膚吸收, 而小兒臟氣清靈, 易趨康復, 治療上隨撥隨應, 外治之法, 辨證得當,亦可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臨床對于外感發(fā)熱高熱難退的患兒, 取銀翹散煎煮為湯藥, 藥渣以紗布包裹, 放入浴盆, 藥湯倒入浴盆, 取適量水兌入, 水溫 40 左右, 浸泡 20 min。 浸泡之前建議患兒飲用適量溫水或稀粥, 以助藥力。
惡寒重、流清涕者加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獨活;口渴咽痛、發(fā)熱重者加金銀花、 連翹、 梔子、 大青葉; 咽痛、頭身疼痛者加川芎、 黃芩、 石膏; 易驚、 夜寐不安者加鉤藤、石決明、蟬蛻。
3 臍療
臍療法 歷史 悠久, 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關于臍療的文字記載。 《理瀹駢文》 謂: “中焦之病, 以藥切粗末, 炒香, 布包, 敷臍上為第一捷法”。 臍中即為神闕, 為經絡之總樞, 經氣之匯海, 臍可通過經絡溝通上下內外諸經和五臟六腑。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臍為腹壁最后關閉和最薄處, 最有利于藥物滲透和吸收。臍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 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藥物吸收的部位, 將藥物外敷于臍部, 使藥力經神闕迅速滲透到各個組織器官, 以調節(jié)人體氣血、陰陽, 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病的目 的 [3] 。
3. 1 藿香正氣散外用治療風寒泄瀉
泄瀉是指糞便頻次增多、糞質稀軟, 甚至排出水樣便的病證。 小兒體屬純陽, 生長迅速, 代謝旺盛, 表現(xiàn)為怕熱貪涼, 在飲食上喜食生冷, 生活上貪涼, 故在表則易受風寒侵襲, 衛(wèi)陽被遏, 在里則中陽受損, 臨床上常見寒瀉。 近代兒科名醫(yī)徐小圃認為“陰為體, 陽為用, 陽氣在生理情況下是生命的動力, 在病理情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4] 。
因此, 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當以扶陽解表為要, 而藿香正氣散外可解表, 內可化濕, 中調脾胃, 是治療風寒泄瀉的良方, 臨床上常以藿香正氣散加減敷臍治療小兒風寒泄瀉。 藿香正氣散 歷史 悠久, 臨床應用廣泛, 本方最早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傷寒頭痛, 憎寒壯熱, 上喘咳嗽, 五勞七傷, 八般風痰, 五般膈氣, 心腹冷痛, 反胃嘔惡, 氣瀉霍亂, 臟腑虛鳴”。 臨床上取藿香正氣散之方義, 方選藿香、 紫蘇、 白 芷、 茯苓、 蒼術、 陳皮、姜半夏、防風等藥, 將其打為細末或選用顆粒劑型,混合后以紗布包好, 睡前外敷于肚臍, 次日 起床后取下。 方中藿香辛溫, 解表化濕, 辟穢化濁; 紫蘇、白芷解表散寒; 茯苓、蒼術健脾益氣; 陳皮、 姜半夏理氣和胃;防風祛風解表, 又可勝濕止瀉, 《醫(yī)方集解·和解之劑》載“防風辛能散肝, 香能舒脾, 風能勝濕, 為理脾引 經要藥”。
3. 2 承氣湯外用治療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小兒排便障礙的 常見原因, 占小 兒便秘的 90% 以 上。便秘以排便困難, 大便干結或排便間 隔時間 延長為主, 還會伴有惡心、 嘔吐、 腹痛、 食欲不振等不適, 常合并肛裂、 痔瘡或直腸脫垂 [5] 。 《諸病源候論· 小兒雜病諸候論》 曰: “小兒便不通者, 臟腑有熱, 乘于大腸故也” 。 中 醫(yī)認為小兒“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 , 小兒臟腑嬌嫩, 乳食不知自 節(jié), 現(xiàn)代 社會 兒童又常常過食煎炸厚膩之物, 食滯胃 腸, 脾虛不運, 化物無力, 日久化熱, 燥熱內結, 致大便秘結不通。 孫麗平 [6] 認為不論何種因素導致的小兒便秘, 必然存在糟粕內 停,糟粕停滯日 久, 陰 陽 失衡, 變生他病。 故小兒便秘,必以通腑消積為 要, 積食消, 腑氣通, 腸胃 恢復正常運轉。 臨床以承氣湯加減, 方用大黃、 枳實、 萊菔子、決明子、 山 藥等藥, 將藥物打為 細 末或選用 顆粒劑型, 混合后以紗布包好, 外敷于臍中。 方中大黃苦寒清熱, 峻下實熱; 枳實長于破滯氣, 消積滯; 萊菔子降氣行滯消食; 決明 子潤腸通便; 山 藥健脾養(yǎng)胃, 以防攻伐太過, 損傷正氣。 臍中 屬中 醫(yī)經穴的神闕, 《針灸學名解》中指出“本穴在臍, 臍為先天之結蒂, 又為后天之氣舍, 此間 元氣尚存, 在內 緊接近大小兩腸,大腸為傳導之官, 變化出 焉, 小腸為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兩腸俱關于化, 即大而化之謂神也” 。
3. 3 小建中湯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引起小兒急、 慢性腹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本病反復發(fā)作, 遷延難愈 [7] 。 近年來, 本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確, 在治療方面, 現(xiàn)代醫(yī)學尚無特效藥物, 主要以抗感染、 解痙止痛、 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對癥治療為主, 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且患兒腹痛反復發(fā)作, 影響患兒的學習及生活。 根據(jù)本病的特點,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腹痛” “瘰疬” “痰核”等范疇。
肖達民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 以脾胃虧虛為本, 以濕痰、氣滯、食積為標 [8] 。 著名兒科醫(yī)家萬全在《育嬰家秘》中指出: “小兒脾不用事, 其氣尚弱, 乳食易傷,故曰脾常不足”。 本病以反復的腹痛為主要特點, 又小兒脾常不足, 故本病治療宜止痛與健脾并重。 小建中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 功在溫中補虛、 和里緩急。 李東垣在《醫(yī)學發(fā)明》 中提出“痛隨利減, 當通其經絡, 則疼痛去矣”。 本病治療重在通利經脈, 調暢氣血。 臨床上以小建中湯加減外敷神闕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所致的腹痛, 方選桂枝、 炒白芍、 木香、 蒼術、延胡索、炙甘草等藥。 方中桂枝溫陽通脈, 配伍白芍有調和營衛(wèi)之功, 白芍又可緩急止痛; 蒼術祛風散寒、 健脾燥濕, 木香溫中行氣、健脾消食, 二藥合用, 使脾氣得健, 氣血得通; 延胡索能理一身上下之痛, 能治內 外氣血不宣之病; 炙甘草益氣補虛, 緩急止痛, 調和諸藥。
4 小結
中醫(yī)外治法療效好、不良作用少, 同時外治法能夠避免口服給藥的弊端, 如肝臟的首過效應和對胃腸道的刺激。 兒童服藥困難, 中醫(yī)外治必然是治療兒童疾病及兒童保健未來的趨勢, 也是中醫(yī)的優(yōu)勢。 古人對小兒外治法的記載是非常豐富的, 這是我們的財富, 我們應該積極地繼承和發(fā)揚。
(1)改善生活方式
平時飲食盡量清淡,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比如山藥,芡實,茯苓,薏米等。同時不熬夜,盡量保持有規(guī)律的運動,運動也是祛濕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2)舒肝養(yǎng)血
在中醫(yī)五行理論里面,肝木克脾土,肝主疏泄,長期肝氣郁結就容易導致氣滯血瘀,并且抑制脾胃功能,長期處于巨大的壓力下,那么不僅損傷肝臟,脾胃也會逐漸虛弱。平時可以多喝一些玫瑰花茶進行疏肝理氣,同時還可以用逍遙丸來疏肝健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不要總是讓自己處于高壓力下,適當放松壓力有助于身心健康)
(3)健脾祛濕
呵護我們的脾胃是一輩子的功課,脾虛濕氣重雖然可以吃一些中成藥,但是我在這里推薦一個更長久的方法:疏通經絡。
承山穴是祛濕的大穴,位于膀胱經上的小腿肌肉下方,按揉起來十分疼痛,濕邪多下行,所以我們經常會感覺雙腿沉重發(fā)酸,平時可以多按揉此穴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70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參附回陽湯
下一篇: 參附天麻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