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樸消散
處方 : 樸消、消石、膽礬、白礬、芒消(五味皆枯干)、寒水石(燒)、白僵蠶(直者,炒)、甘草(炙,銼)、青黛(研)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細散,和勻。
功能主治 : 口瘡及喉閉。
用法用量 : 樸消散(《普濟方》卷二九九)。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解表類
凡以發(fā)散在表之邪、解除表證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本類藥物多具辛味,主入肺和膀胱經(jīng),偏行肌表,性輕發(fā)散,可促進肌體發(fā)汗,使在表之邪隨汗從表解,正合于《內(nèi)經(jīng)》“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之治療法則。肺主皮毛,太陽膀胱主一身之表,邪據(jù)于表則衛(wèi)陽溫煦失職,毛腠開闔無度,營衛(wèi)失于調(diào)和,肺氣不得宣肅。通過汗法,使邪從汗解,則衛(wèi)陽宣暢,開闔有度,營衛(wèi)調(diào)和,肺復宣肅,肌體重新恢復“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
解表藥主治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汗出不暢或有汗、脈浮等外感表證。另有部分解表藥尚兼利尿退腫、止咳平喘、透疹、勝濕止痛、解毒消瘡等功效,可以適應臨床復雜多變的病情。由于表證有風寒和風熱兩種性質,所以解表藥相應分為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兩種。
清 熱類
以清瀉里熱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清熱藥。由于引起里熱的病因不同,且在病情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種種兼變證,故里熱證型多種多樣。對應于臨床常見證型,清熱藥依據(jù)藥性功效特點可以分為以下5類。
清熱瀉火藥:主要具有清熱及瀉火功效,多用于治療各種實熱證候,典型表現(xiàn)為高熱,煩渴,譫語,甚至發(fā)狂,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燥,脈洪實有力等。本書列選如生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等臨床常用藥物。
清熱解毒藥:主要具有清熱及解毒功效,用于各種熱毒證候,如癰瘡、斑疹、丹毒、痄腮、瘟疫、毒痢等。本書列選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臨床常用藥物。
清熱燥濕藥:主要具有清熱及燥濕功效,多用于各種濕熱證,如肝膽濕熱、中焦?jié)駸?、下焦?jié)駸?、濕熱痹證等。本書列選如黃連、黃芩、黃柏、苦參等臨床常用藥物。
清熱涼血藥:主要具有清血分實熱功效,多用于血分實熱證及溫病熱入營血證候,臨床可見斑疹,各種出血征兆,煩躁,甚至神昏譫語,舌紅或絳等。本書列選如生地、玄參、丹皮、赤芍等臨床常用藥物。
清透虛熱藥:主要具有清虛熱、退骨蒸功效,多用于陰虛內(nèi)熱證及溫熱病后期余邪不盡之證,表現(xiàn)為低熱不退,骨蒸潮熱,五心煩熱,口燥咽干,不寐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本書列選如青蒿、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等臨床常用藥物。
由于清熱類藥物性多苦寒(燥),易傷脾胃陽氣,苦燥又易劫傷陰津,故臨床使用該類藥物時,應辨清虛熱、實熱,要注意顧護胃氣及陰津,且中病即止,避免克罰太過,而犯“虛虛”之戒。
瀉下類
以通利大腸、促使排便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瀉下藥。通過通利大便,使有形積滯、水飲、無形實熱、邪毒得以從大便途徑清除,是“給邪以出路”的一種重要途徑。根據(jù)每種藥的功效及適應癥的不同,可分為攻下、潤下、峻下逐水藥三類。其中除了潤下藥作用相對緩和外,其他大多數(shù)藥性苦寒峻烈,臨床使用應十分注意:一不要引表邪入里,分清表里層次,避免早下;二要注意顧護胃氣,避免苦寒傷胃;三要奏效即止,“不必盡劑”,以防“虛虛”之弊。
化痰止咳平喘類
以祛除痰液或促進排痰為主要功效,從而緩解或消除咳嗽喘息等臨床癥狀的藥物,稱為化痰止咳平喘藥。痰既是多種外感內(nèi)傷疾病過程中的一種病理產(chǎn)物,又在疾病演變過程中成為新的一種致病因素,故化痰、祛痰實為一種病因治療。由于痰在屬性上有寒、熱、風、濕多種,形質上又有有形、無形之分,化痰藥亦與之對應多種。且咳喘往往挾痰,痰盛又常常導致咳喘,所以,化痰往往是治療咳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但對于麻疹初期之咳,不宜止咳,以免斂邪,不利于疹毒的透發(fā)??人约嬗锌妊?,不宜用峻藥化痰,以免加重出血。
祛風濕類
以祛除留著于肌表經(jīng)絡風濕、疏通經(jīng)絡、解除痹證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風濕痹證主要表現(xiàn)為關節(jié)酸痛、筋脈攣急、半身不遂、麻木不仁、下肢痿弱等。本類藥性偏于辛燥,辛以通絡,燥以祛濕,容易耗傷陰血,故使用本藥時應注意避免損傷陰血。另外,痹證多屬慢性疾患,一般需較長期服藥,且劑型多做丸散或酒劑服用。
祛濕類
以祛除體內(nèi)水濕之邪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祛濕藥。根據(jù)其功效途徑,可分為以下兩類。
芳香化濕藥:脾喜燥惡濕,濕邪阻于中焦,最易困遏脾陽,而使脾胃運化失常,出現(xiàn)脘腹痞滿、泛惡欲嘔、口甘多涎、納呆體倦、大便溏薄等癥。本類藥物氣味芳香,可以醒脾,性辛溫,長于燥濕,故用于濕困脾陽、運化失職證最為適宜。本書列選如蒼術、厚樸、藿香、佩蘭等臨床常用藥物。
利水滲濕藥:肺脾腎功能失調(diào),水液代謝因而障礙,水濕蓄積體內(nèi),排出困難,遂成水腫、痰飲、淋病、濕瘡、黃疸等證。本類藥物性味甘淡,長于清利,能使水濕從小便排出,給邪以出路,從而達到祛除水濕的目的。
但芳香化濕類藥物偏于溫燥,利水滲濕類藥物偏于淡滲,均易耗傷陰液,故使用時應注意顧護陰液,達到“利水不傷陰”的效果。
理氣類
以調(diào)理氣機,使氣運通暢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理氣藥。氣機的升降出入保證了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氣機不暢則主要表現(xiàn)為氣滯和氣逆兩種情況。氣滯多可見悶、脹、痛,氣逆則多見惡逆、惡嘔、喘息。歸結于臟腑,則肺主一身之氣,肝主疏泄,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凡七情、六淫、飲食、痰濕、瘀血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影響以上臟腑氣機,而發(fā)生肺失宣降、肝氣郁滯、脾胃升降失司等臟腑氣機紊亂證候,表現(xiàn)出多種臨床證候。
但本類藥物多具行散走竄之性,氣味大多辛燥,容易耗氣傷陰,對氣虛、陰虛者應注意選擇適宜的藥物或配伍。
溫 里 祛 寒 類
以溫散里寒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溫里藥。里寒證包括實寒與虛寒,前者表現(xiàn)為脘腹冷痛拒按、嘔吐泄利等癥,后者則多見畏寒肢冷、脘腹痛而喜按、小便清長等癥,虛寒之甚者,或可見肢冷汗出,脈微欲絕之亡陽證。以上諸證,均可酌情選擇本類藥物救治。但本類藥物多辛熱偏燥,容易傷津耗液,熱證及孕婦均應慎用。
理血類
活 血 化 瘀 藥
以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活血藥。引起血液瘀滯不暢的原因很多,六淫外傷痰濕等均能造成血行障礙,形成瘀血,瘀血內(nèi)阻又成為多種內(nèi)傷雜病的致病因素。瘀血證主要表現(xiàn)為位置固定的刺痛或麻木,血腫或血塊,瘀斑瘀點等。并且由于氣與血密不可分的關系,血瘀又??蓪е職鉁?,臨床活血通脈的同時常配合調(diào)暢氣機,最終恢復氣血和調(diào)的目的。
本類藥物專走血分,性多走散,凡有出血傾向者以及孕婦,均應慎用或忌用。
止血藥
以阻止機體內(nèi)外出血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止血藥。顧名思義,本類藥物主要適用于各種出血(傾向性)性病證,為中醫(yī)藥急救學科一重要領域。血證有寒熱溫涼之異,與之相對應,本類藥物亦分為涼血止血、溫經(jīng)止血、收斂止血、化瘀止血等不同種類。
古有“止血不留瘀”之良訓,因為單純止血往往有留瘀之弊,所以使用該類藥物,尤其具有涼血收斂性質的止血藥物,應始終注意留瘀問題,以防后患。
驅蟲類
以促進排除或殺滅腸道多種寄生蟲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祛蟲藥。蟲寄生于腸道,可見有繞臍腹痛、肛門耳鼻瘙癢、不思飲食或善饑多食、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癥。本類藥物藥性各有所偏,對蟲類針對性強,故臨床使用時最好根據(jù)寄生蟲種類選擇性用藥。另外,部分藥物具有一定毒性,需慎用。服用驅蟲藥,最好空腹服,此時藥力較易作用于蟲體,提高療效。
消食類
以消化飲食積滯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消食藥。飲食積滯于中,食積不化則易使脾胃運化失常,出現(xiàn)脘腹脹滿、噯氣吞酸、惡心嘔吐、大便失常等表現(xiàn)。本類藥物即是通過消化飲食積滯以達到恢復脾胃正常運化的目的,臨床上多種病證兼有脾胃消化不良者,均可配伍使用。
安神類
以安神定志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安神藥。心藏神,肝藏魂,神志不安多與此兩臟器功能密切相關。臨床見證有虛有實。本類藥物多為礦物類或植物種子類,前者質重性降,故多具重鎮(zhèn)潛降以安神之效;后者質潤性補,故多具滋潤養(yǎng)心之功,臨床往往配合使用。但礦物類藥質重,易于耗傷胃氣,使用時應注意配伍保護胃氣之品,且避免久服。
平 肝 息 風 類
以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平肝息風藥。引起肝風內(nèi)動及肝陽上亢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不外虛實兩種,虛者多因“水不涵木”,實者多由“熱極生風”。故本類藥物多偏寒涼,對于脾胃虛寒及陰虧血少者應避免伐攻太過。
開竅類
以開竅醒神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開竅藥。心主神明,邪閉于竅則神明蒙蔽,神志因而昏迷,臨床有閉證(屬實)、脫證(屬虛)之分。本類藥物多具辛香走竄之性,容易耗泄元氣,為中醫(yī)救急之品,只用于閉證,脫證禁用,只可暫用,不宜久服且辛香之物易于揮發(fā),故內(nèi)服多入丸散,僅極少數(shù)藥物可入煎劑,亦當后下。
補益類
以補充人體精微物質、增強機能,從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消除虛弱證候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補益藥。所謂虛證,不外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與之相對應,補虛藥則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
補氣藥:主要用來治療氣虛證的藥物。歸結于臟腑,肺主一身之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臨床多與肺脾兩臟關系密切。使用本類藥物,應注意補中有行,即補氣之中酌加行氣之品,避免呆補滯氣。
補陽藥:主要用來治療陽虛證的藥物。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諸臟陽虛多本于腎陽不足,故補陽藥多與腎臟關系密切。但本類藥物多偏溫燥,對于陰虛火旺者應避免妄用。
補血藥:主要用來治療血虛證的藥物。血虛日久,??蓪е玛幪?,陰血關系密切,故補血同時常用補陰藥,補陰以生血。又血能載氣,氣能生血,氣血關系密不可分,因而補血往往與補氣共施,補氣以生血。但本類藥物多偏于滋膩,使用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妨礙胃氣。
補陰藥:主要用來治療陰虛證的藥物。歸結于臟腑,主要與肺、胃、肝、腎四臟關系密切。又由于陰陽互根,陰虛日久,??杉瓣柖婈柛?、內(nèi)熱之證。故補陰同時應注意制陽。且本類藥物多具滋膩之性,使用時仍應注意防止礙于脾胃運化,避免呆補。
總之,補虛藥適用于確有所虛者。對于邪盛之實證,避免輕用。即使扶正以驅邪,也應選準時機,避免濫補,造成“閉門留寇”。同時,一味補益,難免壅滯,應充分理解“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的原則,靈活補益,避免呆補。
收澀類
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收澀藥。本類藥物性味酸澀而具斂固之效,酸性收斂,澀可去脫,故多用于各種正氣不固的虛脫證候。然而,人體氣血津液精的滑脫不禁根本在于正氣虛衰,不能斂固,故收澀藥只可救標,同時必須配合扶正救急之品,才能標本兼顧,切實達到救治目的。
涌吐類
以促進嘔吐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涌吐藥。凡毒物、痰涎、宿食在咽喉胸脘等上部者,均可通過促其嘔吐以達到驅邪的目的。但本類藥物多具一定毒性,且嘔吐時動作劇烈,使用不當,反而適得其反,故該類藥物僅限于邪氣實而正氣充足之人,虛者禁用。使用時多采用少量漸增的方法,以防過量中毒或涌吐太過。且服藥后應多飲熱水,以助藥力。又不宜立即進食,以免礙胃。
外用藥
外用藥則指主要通過外界途徑給藥,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藥物。主要適用于癰瘡、疥癬、蟲咬、外傷等疾患。給藥途徑有膏貼、熏洗、涂搽、吹喉、滴鼻、點眼等多種。因大部分藥物具有毒性,應嚴格控制用量及給藥途徑,以免中毒。
基本字義
1. 沒有細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飾:~素。~實。~厚。~質。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木,菐聲。本義:未加工的木材)
2. 同本義 [timber]
樸,木素也?!墩f文》
既勤樸斫?!稌よ鞑摹贰qR注:“未成器也?!?br>樸散則為器?!?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
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樸。——《論衡·量知》
3. 本質;本性 [nature]
尚素樸。——張衡《東京賦》。注:“質也?!?br>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
4. 貨物的成本 [cost]
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商君書·墾令》
〈動〉
1. 砍伐整理 [fell]
樸桷不斫。——《淮南子·精神》。注:“采也?!?br>2. 又如:樸斫(砍斫,削治)
3. 通“撲”。擊,打 [beat;strike]
舉筑樸秦皇帝?!妒酚洝ご炭土袀鳌?br>…水衡閻奉樸擊賣請。——《史記·酷吏列傳》
〈形〉
1. 淳樸;樸實 [simple;natural;plain]
敦兮其若樸?!独献印?br>澆淳散樸。——《漢書·黃霸傳》
民敦而俗樸?!犊鬃蛹艺Z·王言》
2. 又如: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質樸(樸實;不矯飾);誠樸(誠懇樸實);儉樸(儉省樸素);樸秀(樸實而秀美);樸質(樸素純真);樸訥(樸實而口才不好);樸散(本謂純真之道分離變異。后亦謂淳樸之風消散);樸愚(質樸愚拙);樸鄙(質樸鄙野);樸澀(質樸遲鈍);樸辭(質樸而不文飾之辭);樸贍(質樸而豐富);樸木(質樸厚重);樸索(質樸無華);樸野(質樸無華)
3. 另見 piáo;pō;pò
常用詞組
1. 樸厚 pǔhòu
[simple and loyal] 質樸誠厚
為人樸厚
2. 樸陋 pǔlòu
[without any artificial decoration] 質樸無華;質樸鄙陋
3. 樸茂 pǔmào
[sincere and honest] 樸實厚道;誠實
4. 樸訥 pǔnè
[slow in speech] 樸實而不善言辭
5. 樸實 pǔshí
(1) [honest]∶淳樸誠實;質樸篤實
樸實無罪過?!侗笔贰?br>(2) [simple]∶樸素
他穿得很樸實
6. 樸實無華 pǔshí-wúhuá
[simple and unadorned] 質樸實在而不浮華
樸實無華的拱門
樸實無華的風格
7. 樸素 pǔsù
(1) [simple and unadorned]∶質樸;無文彩
衣著樸素
(2) [thrifty and simple;economical]∶儉仆,不奢侈
生活樸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72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吹喉散
下一篇: 吹喉玉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