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三味,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主一切頑癬。
用法用量 : 用醋調(diào)搽。稍時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摘錄 : 《魯府禁方》卷四。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一切頑癬。
用法用量 : 用醋調(diào)搽。稍時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摘錄 : 《魯府禁方》卷四
神經(jīng)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多發(fā)于青壯年,以頸項、肘、骶尾部等皮膚局限性苔蘚樣變伴陣發(fā)性瘙癢為特點,故中醫(yī)稱之為攝領(lǐng)瘡、牛皮癬、頑癬等。臨床上可分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較常見,常局限于1~2處,表現(xiàn)為局部陣發(fā)性瘙癢,搔抓或摩擦后,逐漸出現(xiàn)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紅色圓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較堅實,略帶光澤,久而逐漸融合、擴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膚苔蘚樣變。上覆以少許鱗屑,邊界清楚,干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發(fā)生于頸后及兩側(cè),肘伸側(cè)、骶尾部、腘窩、外陰等處也常見。部分患者皮損分布廣泛,稱播散性神經(jīng)性皮炎。常反復(fù)發(fā)作。
(一)內(nèi)治方【方一】風(fēng)癬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玄參12克,丹參15克,當(dāng)歸、白芍、茜草、紅花、黃芩、苦參、蒼耳子、白鮮皮、地膚子、生甘草各9克。
【功效】養(yǎng)血和營,消風(fēng)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潛陽熄風(fēng)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紫貝齒、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磁石、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各15克,當(dāng)歸、首烏、白芍各9克。
【功效】潛陽熄風(fēng),養(yǎng)血和營。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烏蛇驅(qū)風(fēng)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烏蛇、荊芥、防風(fēng)、羌活、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蟬衣、白芷、黃連、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fēng)清熱,敗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全蟲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全蝎(打)、豬牙皂角、苦參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靈仙12~30克,白鮮皮、黃柏各15克,炒枳殼9克。
【功效】祛風(fēng)解毒,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搜風(fēng)解毒飲【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組成】土茯苓31克,防風(fēng)、木通、金銀花、木瓜、薏苡仁、白鮮皮、炒皂角子各9克。
【功效】祛風(fēng)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金蟬蛻衣湯【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組成】桂枝、豬苓、防風(fēng)、蟬蛻各9克,茵陳12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郁金、蒼術(shù)、薏苡仁、大棗各6克。
【功效】祛風(fēng)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四物潤膚飲【來源】《中醫(yī)皮膚病診療學(xué)》【組成】當(dāng)歸、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黃、首烏、石斛、鉤藤、玉竹、山藥各12克,沙參30克,刺蒺藜18克。
【功效】養(yǎng)血潤膚,散風(fēng)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首烏飲【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組成】何首烏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黃12克,熟地黃、當(dāng)歸各10克,紅花3克,地膚子、白蒺藜、僵蠶、玄參、甘草各5克。
【功效】祛風(fēng)涼血,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皮癬湯【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20克,當(dāng)歸、赤芍藥、黃芩、苦參、蒼耳子、白鮮皮、地膚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熱涼血,消風(fēng)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消風(fēng)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當(dāng)歸、防風(fēng)、知母、苦參、荊芥、白鮮皮、地膚子各10克,生地黃15克,生甘草、蟬蛻各6克,生牡蠣30克。
【功效】涼血清熱,消風(fēng)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養(yǎng)血消風(fēng)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熟地黃、何首烏各15克,當(dāng)歸、荊芥、蒼術(shù)、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參各12克,炙甘草、蟬蛻各6克。
【功效】養(yǎng)血清熱,消風(fēng)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地黃飲子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各20克,當(dāng)歸、玄參、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蠶各10克,紅花、甘草6克,靈磁石、生牡蠣各15克。
【功效】養(yǎng)血潤燥,熄風(fēng)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風(fēng)癬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15克,玄參、丹參、當(dāng)歸、白芍、地膚子各10克,紅花、生甘草各6克,苦參、黃芩、蒼耳子、白鮮皮各12克。
【功效】養(yǎng)血潤燥,熄風(fēng)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烏蛇驅(qū)風(fēng)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烏梢蛇、黃芩、金銀花各12克,荊芥、防風(fēng)、白芷、羌活、連翹各10克,黃連、蟬蛻、生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fēng)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羊蹄根散【來源】《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礬23克。
【功效】止癢。
【制法】研勻。
【用法】米醋調(diào)擦癬處。
【方二】白朱砂散【來源】《外科大成》【組成】朱砂、雄黃、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朱砂6克。
【功效】止癢。
【制法】為細末。
【用法】以生桐油調(diào)搽患處,火烘。
【方三】頑癬方【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川槿皮6克,輕粉1.5克,斑蝥、大楓子各7個。
【功效】殺蟲止癢。
【制法】水2盅煎減半,露1宿。
【用法】蘸涂患處。
【方四】頑癬必效方【來源】《外科正宗》【組成】川槿皮120克,輕粉、雄黃各12克,百藥煎4餅,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黃、海桐皮各60克。
【功效】殺蟲止癢。
【制法】為極細末,以陰陽水調(diào)。
【用法】敷用。
【方五】秘傳寧癢散【來源】《松崖醫(yī)徑》【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紅娘子各7個,斑蝥3個,貝母15克,檳榔2個。
【功效】發(fā)泡止癢。
【制法】水浸露3天,擂碎。
【用法】以穿山甲撾破,用鵝翎搽用。
【方六】銀粉散【來源】《瘍科會粹》【組成】輕粉、黃丹、白膠香、瀝青各等份。
【功效】殺蟲止癢。
【制法】為末。
【用法】麻油調(diào),拭后搽用。
【方七】剪刀散【來源】《重訂瑞竹堂經(jīng)驗方·瘡腫門》【組成】梗樹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個。
【功效】潤膚止癢。
【制法】研細末。
【用法】新汲水調(diào)如糊敷患處。
【方八】五黃散【來源】《本草綱目拾遺》【組成】雞心大黃、硫黃、雄黃、姜黃、藤黃各等份。
【功效】殺蟲止癢。
【制法】為細末。
【用法】茶油調(diào)涂患處。
【方九】川槿散【來源】《魯府禁方》【組成】斑蝥(去頭足)7個,巴豆(去油)5個,川槿皮9克。
【功效】殺蟲止癢。
【制法】為細末。
【用法】以醋調(diào)搽。
【方十】效妙散【來源】《丹臺玉案》【組成】雄黃、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礬15克,硫黃(火煅入燒酒煮過,埋土中1宿)30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制法】為細末。
【用法】以煨熟姜蘸藥擦。
【方十一】柳光散【來源】《丹臺玉案》【組成】斑蝥(去翅足)、大楓子各6克,川槿皮、枯礬、輕粉各9克,白砒1.5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制法】為細末。
【用法】以醋調(diào)搽。
【方十二】搽綠藥粉【來源】《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硼砂90克,自然銅30克。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為末。
【用法】以黃瓜、茄子皮、生姜蘸藥外用或配成10%軟膏外擦。
【方十三】冰花散【來源】《皮膚病方劑藥物手冊》【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細辛3克。
【功效】辛涼止癢。
【制法】諸藥入碗內(nèi),上蓋玻璃板,以火加熱,刮下玻璃板下藥混勻。
【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制成0.5%冰花散酊外涂。
【方十四】頑癬散【來源】《千家妙方》【組成】樟腦0.6克,鉛粉、雄黃、硫黃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烏1個。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為細末。
【用法】先以新鮮羊蹄草根蘸醋擦患處至紅,濕者撒用,干者香油調(diào)涂,日1次。
【方十五】搔癢洗方【來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刺猬皮、枳殼、蛤蟆草(車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止癢。
【用法】水煎熏洗。
【方十六】皮炎洗劑【來源】《北京市中草藥制劑選編》【組成】透骨草、艾葉各6克,防風(fēng)、馬齒莧、蒲公英、黃芩、紫花地丁、羌活、獨活各4.5克,甘草3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
【制法】將藥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過濾,涂患處,日2次。
【方十七】雄黃明礬洗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組成】雄黃、明礬、食醋各適量。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前2味為末,加醋調(diào)稀糊狀。
【用法】涂患處,日2~3次。
【方十八】爐赤洗劑【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組成】爐甘石(黃連水飛)、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
【制法】上藥加水合成100毫升。
【用法】外搽患處。
【方十九】羊蹄根酒一【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
【功效】殺蟲止癢。
【制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內(nèi)浸泡7日,過濾去渣。
【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藥涂患處。
【方二十】羊蹄根酒二【來源】《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烏、檳榔、百部、海桐皮、白鮮皮、苦參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膚子、番木鱉、蛇衣、大楓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
【功效】殺蟲止癢。
【制法】諸藥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內(nèi),浸15~30天,去藥渣。
【用法】用毛刷蘸藥涂患處。
【方二十一】蒸敷酊【來源】《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蒼術(shù)、黃柏、防風(fēng)、獨活、苦參、五倍子各30克,大楓子、白鮮皮各60克。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止癢。
【制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
【用法】外用。
【方二十二】止癢酒【來源】《常見藥物制劑》【組成】白鮮皮、土荊芥、苦參各150克,白酒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
【制法】前3味為粗粉,加白酒于容器浸漬7~14日,過濾壓榨殘渣,合并濾液和榨液。凈置24小時,過濾,添加白酒至1升。
【用法】外用。
【方二十三】斑蝥酊一【來源】《瘡瘍外用本草》【組成】斑蝥24克,輕粉、冰片各3克,明雄黃9克。
【功效】潤膚止癢。
【制法】燒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藥1日。
【用法】涂患處,面積不宜大,以3~5厘米為宜,起皰抽出內(nèi)容物,包扎。
【方二十四】斑蝥酊二【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功效】發(fā)泡止癢。
【制法】浸泡1周。
【用法】涂患處,起皰抽出內(nèi)容物,包扎。
【方二十五】土槿皮酊【來源】《常見病中醫(yī)臨床手冊》【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純酒精30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
【制法】土槿皮入酒精內(nèi)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兌入)、甘油即成。
【用法】涂患處。
【方二十六】土槿皮酒【來源】《常見病中醫(yī)臨床手冊》【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
【制法】浸泡后濾汁去渣,或醋浸。
【用法】外搽。
【方二十七】牛皮癬一號酒【來源】《皮膚科方劑藥物手冊》【組成】白芨、土槿皮、檳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楓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楊酸、苯甲酸。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前5味碎置滲濾器中,另將大楓子仁、斑蝥搗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藥面數(shù)厘米浸泡5~7日,最后在滲濾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揚酸、10%苯甲酸攪拌溶解。
【用法】涂患處。
【方二十八】復(fù)方蛇床子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將藥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涂患處,日2次。
【方二十九】復(fù)方黃連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組成】黃連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蝎、蜈蚣各5個,白酒500毫升。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將藥置酒中浸泡5~7天。
【用法】涂患處,日2~3次。
【方三十】復(fù)方斑蝥酊【來源】《簡明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組成】斑蝥12個,全蝎16個,烏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
【功效】止癢,軟堅。
【制法】將藥直接浸泡10天,過濾。
【用法】外用日數(shù)次。
【方三十一】神經(jīng)性皮炎藥水一【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組成】紫荊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黃各31克,斑蝥3克,樟腦15克,50%酒精1升。
【功效】潤膚止癢。
【制法】除雄黃、樟腦外,余藥酒精浸泡20天,過濾去渣,再入雄黃、樟腦。
【用法】搖勻外用。
【方三十二】神經(jīng)性皮炎藥水二【來源】《全國醫(yī)藥產(chǎn)品大全》【組成】羊蹄根、生川烏、生草烏、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鬧羊花、蓽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細辛50克,50%乙醇適量。
【功效】潤膚止癢。
【制法】制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
【用法】擦患處,日2~3次。
【方三十三】神經(jīng)性皮炎藥水三【來源】《中草藥制劑選編》【組成】生草烏、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細辛各1.5克。
【功效】潤膚止癢。
【制法】研粗粉,入60%來蘇兒200毫升浸泡1周過濾。
【用法】擦患處。
【方三十四】蛇槿酊【來源】北京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4:(6)
【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參、牙皂、白鮮皮各30克,川椒、大楓子各15克。
【功效】清熱燥濕止癢。
【制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
【用法】擦患處,日2~3次。
【方三十五】皮癬水【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土槿皮620克,紫荊皮、苦參、樟腦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只,蜈蚣30條。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將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并將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濾渣加入樟腦溶化。
【用法】涂于皮損處。
【方三十六】神效癬藥【來源】《飼鶴亭集方》【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檳榔、土槿皮、楓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制法】以燒酒浸泡。
【用法】外搽。
【方三十七】大楓子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大楓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用法】外用。
【方三十八】斑蝥醋【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黃125克,樟腦、白信、輕粉各18克。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先將甲藥入米醋5升內(nèi)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藥。
【用法】毛刷蘸涂患處。
【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劑【來源】《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全蝎16個,斑蝥12個,皮硝12克,烏梅30克,米醋500克。
【功效】軟堅潤膚止癢。
【制法】將藥醋浸泡1周。
【用法】涂患處。
【方四十】復(fù)方紅粉醋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組成】紅粉、樟腦、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適量。
【功效】除濕祛風(fēng),殺蟲止癢。
【制法】調(diào)和成稀糊狀。
【用法】涂患處,日2~3次。
川槿散
【來源】《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大斑蝥7個(小者10個,去頭、足)巴豆5個(去油)川槿皮9克(為末)
【用法】上藥三味,共為細末。用醋調(diào)搽。稍時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主治】一切頑癬。
提醒您:川槿散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75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川楝茴香散
下一篇: 川槿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