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麻黃2兩(去根節(jié)),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半兩,五味子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解肌。主傷寒。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抵圣散”。
摘錄 : 《圣惠》卷九
照我說的辦 早晨吃一些碳水化合物,比如饅頭 面包等,再加點雞蛋或者牛奶,細嚼慢咽得吃。中午吃飯要稍微晚一點,蔬菜瘦肉米飯水果都可以,但是不要油膩。不要吃晚飯,吃的話也只能吃一根香蕉。一個月下來的話能瘦十斤。我試過,而且養(yǎng)成習慣后不會反彈,對身體和精神也有好處。我以前有180,現(xiàn)在140都不到。(我是男生)你也試試,不要吃減肥藥,那些東西開始的時候有效果,后來都沒有效果了,還反彈。同時注意適量運動,吃過午飯不要再吃零食。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神圣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 神圣羅馬帝國早期為統(tǒng)一的國家,中世紀后演變?yōu)橐恍┏姓J皇帝最高權(quán)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lǐng)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lián)合體。 其帝國國祚,因自稱奉天承運, [1] 被日耳曼人追溯為承繼羅馬帝國而來,而稱之為神圣羅馬帝國。 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歷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與后來的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史稱為第二帝國)與希特勒執(zhí)政時期(1933年-1945年,史稱為第三帝國)加以串連論之。 [2] 目錄[隱藏]1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2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3 薩克森王朝與神圣羅馬帝國的建立4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5 與拜占庭帝國的關(guān)系6 神圣羅馬帝國的衰弱7 法國大革命與神圣羅馬帝國覆亡8 評價9 歷史學家的兩種說法10 注釋11 參考資料12 參見13 外部鏈接[編輯]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參見:羅馬帝國前509年,羅馬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lǐng)凱撒奪取了政權(quán)。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期。 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意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后、羅馬共和國后來的國家元首愷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3世紀后,羅馬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qū),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后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qū),這一地區(qū)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從370年左右,羅馬就已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梅蒂奧拉努(今米蘭),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尋味的是,東、西羅馬帝國彼此并非敵對關(guān)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聲共氣。此后100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外族攻占和血洗,西羅馬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末任羅馬皇帝自己發(fā)出退位詔,宣布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后來的“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雖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一直持續(xù)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后法蘭克王國不斷發(fā)展壯大,到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tǒng)治之下達到鼎盛,統(tǒng)一了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意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lǐng)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編輯]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主條目:查理曼帝國 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并領(lǐng)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jīng)羅納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區(qū)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qū),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lǐng)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qū),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后來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于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tǒng)一的英格蘭王國。 [編輯] 薩克森王朝與神圣羅馬帝國的建立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jiān)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圣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圣羅馬帝國”,此后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參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quán)力,并時常因主教敘任權(quán)問題與教皇發(fā)生沖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黃金詔書》)以后,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chǎn)生,形同虛設(shè)。16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quán)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lián)合反對而作罷。 [編輯] 與拜占庭帝國的關(guān)系實際上,神圣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沒什么直接關(guān)系,這里說的羅馬帝國應(yīng)與神圣羅馬帝國加以區(qū)別。拜占庭帝國,乃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遷都拜占庭,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稱為拜占庭帝國。 [編輯] 神圣羅馬帝國的衰弱神圣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因為缺乏強大的王室領(lǐng)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quán)擴張的基礎(chǔ),中央政府的勢力逐漸衰弱;由于資本主義發(fā)展而富庶的意大利地區(qū)北部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等,持續(xù)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帝國的權(quán)力落入王公貴族手中。此外,帝國又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國王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nèi)戰(zhàn)和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zhàn)勝其他不支持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shù)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系皇帝的權(quán)威;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神圣羅馬帝國雖然擁有大一統(tǒng)的“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松散的“邦聯(lián)組織”。 [編輯] 法國大革命與神圣羅馬帝國覆亡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神圣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lián)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wèi)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jié)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圣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xù)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lián)盟在1797年,因聯(lián)軍被拿破侖所率領(lǐng)的法國意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侖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fā)起反法戰(zhàn)爭。這次帝國聯(lián)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侖只身返國,發(fā)動霧月政變并取得法國軍政大權(quán),成為法國第一執(zhí)政。此后拿破侖親自指揮意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于1800年打敗聯(lián)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侖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侖在政變結(jié)束后三周發(fā)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jīng)結(jié)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侖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侖稱帝。神圣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圣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侖在意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侖迅速做出反應(yīng),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zhàn)”。拿破侖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lǐng)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意大利,并在普魯士境內(nèi)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后,拿破侖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lián),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qū)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侖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圣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lián)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lián)。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qū)的領(lǐng)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侖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lián),決定親手終結(jié)神圣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羅馬帝國,并且放棄神圣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棄神圣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圣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7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抽風湯
下一篇: 挫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