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白姜(炮)、防風(去蘆),各一兩;曾青四兩,蔓荊子(去皮)二兩。
炮制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治一切風熱毒氣上攻兩眼,多生眵淚,怕日羞明,隱澀難開,眶爛赤腫,或癢或痛,及時行暴赤眼,睛昏澀痛,悉皆治之。
用法用量 : 每用少許末,搐入鼻中,立有功效。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目錄1拼音2《蘭室秘藏》卷下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2.4黍粘子湯的用法用量2.5制備方法2.6用藥禁忌 附:1古籍中的黍粘子湯 1拼音 shǔ zhān zǐ tāng
2《蘭室秘藏》卷下
古籍中的黍粘子湯 《古今醫(yī)徹》:[卷之三雜癥]耳病 焦熱。耳鳴而聾。及出膿汁。蔓荊子散。耳痛生瘡。黍粘子湯一停耳。耳中有膿。用桑螵蛸炒。入六味丸。柴胡聰...
《醫(yī)貫》:[卷之五·先天要論(下)]耳瘡論 。故令耳門生瘡也。曾青散主之。黃連散亦可。內(nèi)服黍粘子湯。曾青散曾青(五分)雄黃(七分半)黃芩(二分半...
《證治準繩·類方》:[第八冊耳]耳痛 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后臨臥服。黍粘子湯(東垣)治耳內(nèi)痛生瘡。桔梗(半兩)桃仁(一錢)...
《證治準繩·瘍醫(yī)》:[卷之三耳部(三)]耳內(nèi)瘡 若寒熱大作,痛楚難禁者疔也,作疔治之?!矕|垣〕黍粘子湯治耳內(nèi)痛,生瘡。桔梗(半兩)柴胡黃(各三分)連...
《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七竅門下]耳
曾青
(《本經(jīng)》)
【異名】樸青(《石藥爾雅》),層青(《造化指南》)。
【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銅礦的礦石成層狀者。礦物形態(tài)詳"扁青"條。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曾青,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干濕各一鎰,并細銼,放于一瓷堝內(nèi),將曾青于中,以水二鎰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足取出,以水浴過,卻入乳缽中研如粉用。"
【性味】①《本經(jīng)》:"味酸,小寒。"
②《別錄》:"無毒。"
【歸經(jīng)】《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
【功用主治】明目,鎮(zhèn)驚,殺蟲。治風熱目赤,疼痛,澀癢,眵多赤爛,頭風,驚癇,風痹。
①《本經(jīng)》:"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jié),通九竅,破癥堅積聚。"
②《別錄》:"養(yǎng)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
③《玉楸藥解》:"明目去翳。"
【用法與用量】外用:為末點眼或調(diào)敷。內(nèi)服:入丸、散。
【宜忌】《本草經(jīng)集注》:"畏菟絲子。"
【選方】①治目生眵蔑:曾青、水精各一兩,龍腦、真珠各等分,琥珀半兩。上五味研如粉,以銅器收盛,臨臥用銅箸點如黍米許。(《圣濟總錄》曾青散)
②治兩眼多生眵淚,怕日羞明,眶爛赤腫癢痛,及時行暴赤眼,睛昏澀痛:曾青四兩,蔓荊子(去皮)二兩,防風(去蘆)、白姜(炮)各一兩。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末,搐入鼻中。(《局方》曾青散)
③治耳內(nèi)有惡瘡:曾青五錢,雄黃七錢半,黃芩二錢半。上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如有膿汁,以棉杖子拭干用之。(《衛(wèi)生寶鑒》曾青散)
④治癲癇,驚風,壓熱鎮(zhèn)心:曾青四兩,黃丹一兩,白錫二兩。上研曾青、黃丹,安于坩堝內(nèi),白錫為屑,蓋之,后入爐,以炭五斤燒之,候錫熔即取出,放冷細研,以白粱米飯和丸,如綠豆大,空心,以冷水下五丸。(《圣惠方》曾青丹)
提醒您:曾青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80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曹公卓鐘乳圓
下一篇: 朝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