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木香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18:08:36
柴胡木香湯
處方 : 柴胡(去苗)10兩
,木香1兩,半夏(湯選7遍
,去滑)2兩
,人參2兩
,黃芩(去黑心)3兩,甘草(炙)3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風熱潮作,不思飲食
,肌體消瘦。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
,水1盞
,加生姜2片,大棗1枚(擘破)
,煎至6分
,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柴胡當歸湯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柴胡當歸湯--《杏苑》卷八
【處方】柴胡2錢5分,黃芩1錢5分
,半夏1錢5分
,人參1錢5分,甘草5分
,生姜5片
,棗子2枚,生地黃1錢
。
【功能主治】莖上濕癢作瘡
,及注干瘡。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8分
,食前熱服
;外用大豆甘草湯。
【摘錄】《杏苑》卷八
柴胡當歸湯--《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4兩
,當歸(切
,焙)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防風(去叉)1兩
,麻黃(去根節(jié))1兩,桂(去粗皮)1兩
,半夏(湯洗去滑
,生姜汁制,焙干)2兩半
,人參半兩
,黃耆(挫)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杏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炒)25枚
。
【制法】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五臟虛乏不足,上氣
;五臟閉塞
,不得飲食,胸脅支脹
,乍來乍去
,虛氣在心,滯氣在胃
,唇干口燥
,肢體動搖,手足冷疼
,夢寐恐怖
。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生姜1棗大(拍碎)
,大棗2枚(擘)
,水1盞,煎至7分
,去滓溫服
,日3次
。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柴胡當歸湯--《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柴胡(去苗)1兩,當歸(切
,焙)1兩
,防風(去叉)1兩,白芷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白術1兩
,牡丹皮1兩
,桂(去粗皮)1兩,天仙籐1兩
,秦艽(去苗土)1兩
,桔梗(炒)1兩,芍藥1兩
,人參1兩
,麻黃(去根節(jié))1兩,木香1兩
,知母(切
,焙)半兩,甘草(炙
,銼)半兩
。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日漸羸瘦
,行步艱難
,飲食不進,狀如瘧疾
。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水1盞,加生姜3片
,大棗1枚(擘)
,同煎至7分,去滓
,空心溫服
。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柴胡當歸湯--《活人書》卷十九 【別名】當歸湯
【處方】柴胡3兩,白術2兩
,人參1兩
,甘草(炙)1兩
,當歸1兩,赤芍藥1兩
,五味子半兩
,木通半兩。
【制法】上銼
,如麻豆大
。
【功能主治】婦人傷寒,喘急煩躁
,或戰(zhàn)而作寒
,陰陽俱虛,不可下者
。
【用法用量】當歸湯(《婦人良方》卷六)
。本方方名,《袖珍》引作「當歸散」
。
【摘錄】《活人書》卷十九
柴胡陷胸湯簡介
目錄1拼音2《重訂通俗傷寒論》:柴胡陷胸湯 2.1處方2.2功能主治2.3柴胡陷胸湯的用法用量2.4摘錄 3《傷寒大白》卷三:柴胡陷胸湯 3.1處方3.2功能主治3.3摘錄 4《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4.1方名4.2組成4.3功效4.4主治4.5柴胡陷胸湯的臨床應用 附:1古籍中的柴胡陷胸湯 1拼音 chái hú xiàn xiōng tāng
2《重訂通俗傷寒論》:柴胡陷胸湯
2.1處方
柴胡3克 姜半夏9克 小川連2.4克 苦桔梗3克 黃芩4.5克 栝樓仁15克(杵)小枳實4.5克 生姜汁4滴(沖服)
2.2功能主治
和解兼開降
。主少陽證具,胸膈痞滿
,按之痛者
。
2.3柴胡陷胸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3《傷寒大白》卷三:柴胡陷胸湯
3.1處方
柴胡
、瓜蔞
、半夏、黃連
、甘草
、青皮、枳殼
。
3.2功能主治
開豁氣道
。主傷寒,胸滿心煩
,發(fā)熱
。
3.3摘錄
《傷寒大白》卷三
4《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4.1方名
柴胡陷胸湯
4.2組成
柴胡1錢,姜半夏3錢
,小川連8分
,苦桔梗1錢,黃芩1錢半
,栝樓仁(杵)5錢
,小枳實1錢半,生姜汁4滴(分沖)
。
4.3功效
和解開降達膜
。
4.4主治
少陽結胸
,癥見少陽證具,胸膈痞滿
,按之痛
,用柴胡枳桔湯未效者。現(xiàn)用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
、急性支氣管炎
。
4.5柴胡陷胸湯的臨床應用
①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云南中醫(yī)雜志》(1982;3:33):李某某
,女
,55歲,營業(yè)員
,1980年10月5日初診
。患者11年前患急性膽囊炎后
,常覺有脅脹痛
,近年來漸覺怠倦乏力,大便艱澀
,23日方一行
。前日突覺右脅脹痛難忍,惡寒發(fā)熱
,口苦
,胸悶,惡心
,大便秘結
,小便黃少,面色黯黃
,精神不振
,舌苔薄黃,脈沉細
。證屬肝膽濕熱氣滯
,然因病久體弱
,不可過用苦寒攻劑
,當辛開苦降,調達氣機
,予柴胡陷胸湯加郁金10g
,木香10g,2劑之后
,大便暢行
,證情減輕
,再進4劑,諸證消失
。②急性支氣管炎《云南中醫(yī)雜志》(1982
;3:33):胡某某,男
,40歲
,工人,1981年1月27日初診
。病人素體清瘦
,面白無華,胃納不佳
。五天前開始惡寒發(fā)熱
,鼻塞流清涕,頭痛
,咽癢
,咳嗽吐少許白稠痰,自服西藥后
,頭痛惡寒鼻塞減輕
,但咳嗽頻頻,痰多黃稠
,微覺喘急
,汗出畏風,動則發(fā)熱
,口粘苦
,脘悶不饑,苔白黃而膩
,脈濡滑
。證展風寒咳嗽化熱,痰熱互結
,而表邪未凈
,當透表清熱,化痰止咳
,用柴胡12g
,黃芩10g,黃連5g
,姜半夏10g
,瓜蔞仁15g,枳實10g
,桔梗10g
,生姜15g
,杏仁10g。連進3劑痊愈
。
古籍中的柴胡陷胸湯 《傷寒大白》:[卷三]胸滿 等豁痰
,或用瓜蒂散吐法。傷寒胸滿心煩發(fā)熱者
,柴胡陷胸湯
。胸滿連脅,加青皮
、枳桔
。若尚帶太陽表癥,加...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九章·傷寒夾證]第七節(jié)·夾痞傷寒 若胸膈不寬
。寒熱似瘧者
。輕則柴胡枳桔湯。重則柴胡陷胸湯
。氣食相搏者
。神術湯加減。氣血互結者
。清肝達...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三章·表里寒熱]第一節(jié)·表寒證 津津汗出而解
。謂之和解。輕者柴胡枳桔湯
。重者柴胡陷胸湯選用
。若發(fā)寒時身痛無汗。發(fā)熱時口渴惡熱
。太陽...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栝蔞仁三錢
。枳殼桔梗各二錢五分。黃連二錢
。名柴胡陷胸湯
。若脈弱虛發(fā)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诳什伙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參倍用。加麥...
《先哲醫(yī)話》:[卷下]多紀庭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柴胡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
。分別北柴胡及南柴胡
。 別名地熏、茈胡
、山菜
、茹草
、柴草
,具有清熱解表
、和解少陽,疏肝解郁
,升陽舉陷的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
、寒熱往來、瘧疾
、肝郁氣滯
、胸肋脹痛、脫肛
、子宮脫落
、月經(jīng)不調。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牟窈墓πc作用及禁忌的知識
,歡迎閱讀
。
柴胡的功效:
別名:茈胡、地薰
、山菜
、茹草,柴草
。
性味:苦
,辛,微寒
,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膽經(jīng)。
功效:解表退熱
,疏肝解郁
,升舉陽氣。
主治:感冒發(fā)熱
、寒熱往來
、瘧疾,少陽證
,肝郁氣滯
,氣虛下陷,胸肋脹痛
,脫肛
,子宮脫落,月經(jīng)不調
。
用法用量:煎服
,3~9g
柴胡解熱生用量宜大,升陽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陰虛骨蒸宜鱉血炒
。
對瘧疾癥
,柴胡又可與草果、青皮等配伍應用
。
見肝氣郁結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或痛經(jīng)等
,均可與當歸、白芍
、香附
、郁金等藥同用。
大葉柴胡的干燥根莖
,表面密生環(huán)節(jié)
,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
柴胡治療感冒常與葛根
、羌活等同用。
柴胡有較佳的退熱作用
,邪在少陽
、寒熱往來,常與黃芩
、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
。
柴胡的作用:
北柴胡
和解少陽:用于外感發(fā)熱
,或邪入半表半里的寒熱往來及瘧疾寒熱等,如(<傷寒論>小柴胡湯)、(柴葛解肌湯)
。
升陽舉陷:用于中氣不足
,清陽下陷的`脫肛
、子宮下垂
、胃下垂等,如(<脾胃論>補中益氣湯)
。
熱入血室:婦女患外感發(fā)熱期間遇到月經(jīng)來潮
,外邪傳入血室,致寒熱發(fā)作
。如(<和劑局方>逍遙散)
。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脅肋脹滿疼痛
,及肝郁血虛
,月經(jīng)不調等,如(<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
。
南柴胡
根莖細
,圓錐形
,頂端有多數(shù)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
,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huán)紋。質稍軟
,易折斷,斷面略平坦
,不顯纖維性
。具敗油氣。
大葉柴胡
特點:葉較寬
,長圓形或廣披針形
,小傘梗細如絲狀。比小總苞長3-4倍
。生于林內及灌木叢中
。
狹葉柴胡
特點:主根多單生,棕紅色或紅褐色;莖基部常被棕紅色或黑棕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7~17cm,寬2~6 mm
,有5~7條平行脈;復傘形花序多數(shù);總苞片1~3,條形,傘幅5~13
,小總苞片4~6
,花梗6~15;雙懸果棱粗而鈍。
醋柴胡
味苦
,性微寒
。歸肝、膽經(jīng)
。醋炙能緩和升散之性
,增強疏肝止痛作用,適用于肝郁氣滯的脅痛
、腹痛及月經(jīng)不調
。常與枳殼、香附
、川芎等同用
。
鱉血柴胡
苦,微寒
。歸肝
、膽經(jīng)。鱉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
,增強清肝退熱
、截瘧功效
。常與青蒿、地骨皮
、白芍
、石膏、知母等同用
,增強表里退虛熱作用
。
1、柴胡治傷寒初覺發(fā)熱
,頭疼腳痛:柴胡(去苗)半兩
,黃芩(去黑心)、荊芥穗各一分
。上三味
,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生姜一棗大(拍碎),煎至八分
,去滓
,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
,更煎三五沸
,熱服。(《圣濟總錄》解毒湯)
2
、柴胡治傷寒五六日
,中風,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或腹中痛
,或脅下痞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熱,或咳嗽: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論》小柴胡湯)
3
、柴胡治口糜生瘡: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
,水一大盞,煎至六分
,去滓
,細細含咽之。(《圣濟總錄》柴胡湯)
4
、傷寒壯熱
,頭痛體疼,口干煩渴:石膏
、黃芩
、甘草、赤芍藥
、葛根各一兩
,麻黃(去節(jié))、柴胡(去苗)各半兩
。上搗羅為散
。三歲小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
,入生姜少許
,蔥白三寸,豉二十粒
,同煎至五分
,濾去滓
。溫服,不計時候
,汗出為效
。量兒大小加減。(《局方》柴胡散)
5
、柴胡治傷寒日數(shù)過多
,心中氣悶,或發(fā)疼痛
,狂言不定
,煩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兩
,大黃一兩
,樸硝一兩,甘草半兩
,枳殼一兩(去穰)
。上五味為末。每服三大錢
,水三盞
,煎至六分。溫服
,一日只二服
,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
,即自然汗出
。(《博濟方》柴胡散)
6、柴胡治外感風寒
,發(fā)熱惡寒
,頭疼身痛,痎瘧初起:柴胡一二三錢
,防風一錢
,陳皮一錢半,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三五片。水一鐘半
,煎七八分
。熱服。(《景岳全書》正柴胡飲)
7
、治妊婦寒熱頭痛
,不欲食
,脅下痛,嘔逆痰氣;及產(chǎn)后傷風
,熱入胞宮
,寒熱如瘧,并經(jīng)水適來適斷;病后勞復
,余熱不解:柴胡一兩
,黃芩、人參
、甘草 (炙)各一分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一盞,去滓
,溫服
。(《類證活人書》黃龍湯)
8、柴胡治肺瘧
,煩熱嘔逆:知母一兩
,柴胡二兩(去苗)
,人參一兩(去蘆頭)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
、尖
、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
,搗羅為散。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方》)
9、治脅肋疼痛
,寒熱往來:柴胡二錢
,川芎
、枳殼 (麩炒)、芍藥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半。水一鐘半
,煎八分
。食前服。(《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
10
、柴胡治眼暴赤腫痛:柴胡
、蒼術、甘草等分
。上為末
。白水煎;如頭痛壯熱,則用生姜
、蔥煎(服)
。(《朱氏集驗方》柴胡散)
11、柴胡治肝黃
,面色青
,四肢拘急,口舌干燥
,言語蹇澀
,爪甲青色: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決明子半兩,車前子半兩
,羚羊角屑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柴胡散)
。
空心柴胡
12
、柴胡治肝郁氣滯、脾胃濕熱、便結府實型胰腺炎:柴胡15g
,黃芩
、胡連、木香
、延胡索各10g
,杭芍15g,生大黃15g(后下)
,芒硝10g(沖服)
。水煎服,每日1劑
,重者2劑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常見外科急腹癥》清胰湯I號)
13、柴胡治胸中大氣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