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西河柳的別名 7 來源及產(chǎn)地 8 植物形態(tài) 9 生境 10 采制 11 性狀 12 性味 13 功能主治 14 化學(xué)成分 15 西河柳的藥理作用 16 附注 17 西河柳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17.2 來源 17.3 性狀 17.4 鑒別 17.5 檢查
17.5.1 總灰分
17.6 浸出物 17.7 西河柳飲片
17.7.1 炮制 17.7.2 鑒別、檢查、浸出物 17.7.3 性味與歸經(jīng) 17.7.4 功能與主治 17.7.5 用法與用量 17.7.6 貯藏
17.8 出處
18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西河柳的方劑 2 用到中藥西河柳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西河柳
1 拼音
xī hé liǔ
2 英文參考
Chinese tamarisk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tamaricis cacumen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Chinese tamarisk ig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Cacumen Tamaricis(拉)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Chinese tamarisk ig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 概述
西河柳
西河柳為中藥名,出自《本草匯言》,為《本草圖經(jīng)》記載的檉柳之別名[1]。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的干燥細嫩枝葉[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Cacumen Tamaricis(拉)(《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tamarisk ig(《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6 西河柳的別名
西河柳、赤檉柳、山川柳、三春柳、觀音柳[3]。
7 來源及產(chǎn)地
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細嫩枝葉[3]。主產(chǎn)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云南、福建、廣東、甘肅等地[3]。
8 植物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密生,綠色或帶紅色,細長,常下垂。葉互生,極小,鱗片狀,卵狀三角形,頂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無柄??偁罨ㄐ蚣癁槭枭⒌膱A錐花序;花小,白色至粉紅色,苞片三角狀;萼片5;花瓣5,花絲較花冠長,花盤10或5裂;子房上位,1室,花柱3。蒴果小。種子先端有叢毛?;ㄆ?9月,果期810月。
9 生境
生于山野濕潤砂堿地及河岸沖積地。多栽培。
10 采制
56月割剪嫩枝葉,陰干。
11 性狀
莖枝呈細圓柱形,直徑0.51.5mm。表面灰綠色,有多數(shù)互生鱗片狀小葉。質(zhì)脆,易折斷。稍粗的枝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突起的葉基,斷面黃白色,中心有髓。氣微,味淡。
12 性味
甘、咸,平[3]。入肺、胃、心經(jīng)[3]。
13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透疹,利尿[3]。
①治麻疹透發(fā)不暢,喘嗽煩躁,風疹身癢。煎服并煎水外洗[3]。
②治感冒頭痛,慢性氣管炎,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煎服:4.59g[3]。
14 化學(xué)成分
本品含檉柳酚(Tamarixinol)、檉柳醇(Tamarixol)、檉柳酮(Tamarixone)、槲皮素[3]。
含樹脂、槲皮素甲醚(quercetinmonomethylether)鞣質(zhì)、水楊甙(salicin)。
15 藥理作用
煎劑對小鼠有止咳作用,在體外對肺炎球菌、甲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桿菌均有抑制作用[3]。
16 附注
同屬植物華北檉柳T.juniperina Bge.及五蕊檉柳T.pentandra (Desv.)Pall.的細嫩枝葉,亦供藥用。
17 西河柳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西河柳
Xiheliu
TAMARICIS CACUMEN
17.2 來源
本品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干燥細嫩枝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收,陰干。
17.3 性狀
本品莖枝呈細圓柱形,直徑0.51.5mm。表面灰綠色,有多數(shù)互生的鱗片狀小葉。質(zhì)脆,易折斷。稍粗的枝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突起的葉基,斷面黃白色,中心有髓。氣微,味淡。
17.4 鑒別
(1)本品粉末灰綠色。葉表皮細胞橫斷面觀類方形,外壁增厚并呈 *** 狀突起。不定式氣孔下陷。硫酸鈣結(jié)晶眾多,大多聚集呈簇狀,有的棱角明顯。纖維多成束,壁稍厚,木化,表面平滑或有刺狀突起;有的周圍細胞含有硫酸鈣結(jié)晶,形成晶纖維??梢娐菁y導(dǎo)管和具緣紋孔導(dǎo)管。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5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西河柳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醇丙酮甲酸水(10:6:0.5: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3%三氯化鋁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7.5 檢查
水分不得過15.0%(附錄ⅨH 第一法)。
17.5.1 總灰分
不得過15.0%(附錄ⅨK)。
17.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漫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于25.0%。
17.7 西河柳飲片 17.7.1 炮制
除去老枝及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本品呈圓柱形的段。表面灰綠色或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突起的葉基。切面黃白色,中心有髓。氣微,味淡。
17.7.2 鑒別、檢查、浸出物
同藥材。
17.7.3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辛,平。歸心、肺、胃經(jīng)。
17.7.4 功能與主治
發(fā)表透疹,祛風除濕。用于麻疹不透,風濕痹痛。
17.7.5 用法與用量
36g。外用適量,煎湯擦洗。
17.7.6 貯藏
置干燥處。
17.8 出處
西河柳又稱怪柳、河柳、觀音柳。西河柳為西河柳科植物檉格的嫩枝葉,西河柳有疏風、解表、透疹、解毒的功效,西河柳有治療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的作用, 在解表透疹上有獨特的功效。
[按語] 西河柳、性味:味甘、辛、性平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心經(jīng)。
功效:疏風;解表;透疹;解毒
主治: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風濕痹痛;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擦洗。臨床用于:1. 用于麻疹初期,發(fā)熱疹出不暢。本品有發(fā)表的功效,是透發(fā)麻疹的常用藥物,治療麻疹初期,透發(fā)不暢,臨床常與薄荷、蟬蛻、升麻使用,不論外敷內(nèi)用均可服之。
2. 筆者近幾年用于本品西河柳配胡荽,薄荷治療麻毒內(nèi)陷,疹出不暢;西河柳配秦艽,治療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之候;西河柳配牛蒡子,用于風邪束表,麻疹不透、咽喉腫痛之候,牛蒡子協(xié)西河柳疏風解表,西河柳助牛蒡子解毒透疹;西河柳配防風,用于風寒束表之外感,風入經(jīng)脈之瘙癢,風濕入絡(luò)之痹痛。相須為用;西河柳配升麻,發(fā)散透疹效強。
西河柳與荊芥皆為辛溫之品,俱有祛風解表,發(fā)汗,宣透麻疹之效,二者都可用于風寒束肺之感冒發(fā)熱,咳嗽喘息及疹毒內(nèi)陷,疹發(fā)不暢之候,。但荊芥又入肝經(jīng)血分,制成炭劑,有止血之用,西河柳辛散溫化,有祛風除濕之功,用于風濕痹痛,兼治不同。
導(dǎo)讀: 中藥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圖片等,要更多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簡介 檉柳圖片 檉柳的與 檉柳的藥用附方 檉柳的配伍應(yīng)用 檉柳的
檉柳簡介
檉柳,中藥名。檉柳的嫩枝葉是中藥材,產(chǎn)于中國各地,鮮用或干用。干燥的枝梗呈圓柱形。嫩枝直徑不及1.5毫米,表面灰綠色,生有許多互生的鱗片狀的小葉。質(zhì)脆,易折斷。粗鯁直徑約3毫米,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葉基呈突起狀。粗梗的橫切面黃白色,木質(zhì)部占絕大部分,有明顯的年輪,皮部與木質(zhì)部極易分離,中央有髓。氣微弱,味淡。以色綠、質(zhì)嫩、無雜質(zhì)者為佳。
檉柳圖片
檉柳的與
疏風,解表,透疹,解毒。用于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風濕痹痛,。
1、《綱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2、《東醫(yī)寶鑒》:主疥癬及一切惡瘡。
3、《本草備要》:治痧疹不出,喘嗽悶亂。
4、《本經(jīng)逢原》:去風;煎湯浴風疹身癢效。
5、《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關(guān)節(jié)風濕。
【藥名】檉柳
【別名】檉,赤檉,三春柳,春柳,三眠柳,長壽仙人柳,觀音柳,雨絲,蜀柳,垂絲柳,西河柳,紅柳,紅筋條。
【藥用部位】檉柳科植物檉柳的干燥細枝嫩葉。
【炮制方法】除去老枝及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曬干。
【性味】味甘、辛,性平。
【歸經(jīng)】歸肺、胃、心經(jīng)。
疏風,解表,透疹,解毒。
【主治】用于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擦洗。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及體虛汗多者忌用。
檉柳的藥用附方
1、治小兒痧疹不出,喘嗽,煩悶,躁亂:西河柳葉,風干為末,水調(diào)四錢,頓服。(《急救方》)
2、治斑疹麻厝不出,或因風而閉者:西河柳葉、櫻桃核,煎湯洗之。(《經(jīng)驗方》)
3、治疹后?。何骱恿?,砂糖調(diào)服。(《本草從新》)
4、治感冒:西河柳五錢,霜桑葉三錢,生姜三片。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5、治腹中痞積:觀音柳煎湯,露一夜,五更空心飲數(shù)次。(《衛(wèi)生易簡方》)
6、治吐血:鮮檉柳葉二兩,茜草根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檉柳的配伍應(yīng)用
1、檉柳配胡荽,用于麻毒內(nèi)陷,疹出不暢及食滯中脘,痞悶不舒之候。相須為用。
2、檉柳配牛蒡子,用于風邪束表,麻疹不透之候,牛蒡子協(xié)檉柳疏風解表,檉柳助牛蒡子解毒透疹。
3、檉柳配升麻,發(fā)散透疹效強。
4、檉柳配防風,用于風寒束表之外感,風入經(jīng)脈之瘙癢,風濕入絡(luò)之痹痛。相須為用。
5、檉柳配秦艽,用于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之候。
檉柳的
1、氣管炎:以檉柳細撇枝葉入藥,制成煎劑、沖劑、丸劑和注射劑等應(yīng)用。
(1)煎劑:取鮮檉柳2兩(干者減半),白礬6分,水煎兩次(白礬分兩次人煎),藥液混合,早晚分服。
(2)沖劑:以鮮檉柳3斤(干者減半),檉柳細粉半斤,白礬3兩,制成沖劑100包(每包重5-5.5g),每次開水沖服1包,每日2次。
(3)丸劑:用檉柳細粉1斤,白礬細粉2.4兩,混合制成水丸。每次服2錢,每日2次。
(4)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藥1g,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均10天為一療程。
2、治鼻咽癌:取檉柳、地骨皮各1兩水煎服,每日l劑。試治2例,分別在68天和3個月后,自覺癥狀緩解,原有鼻咽部的贅生物消失。半年后復(fù)查,鼻咽部贅生物未見再發(fā)。
檉柳的副
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用量過大易致心煩、嘔吐。
以上就是一些檉柳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頻道。
【檉柳的功效與作用】、【檉柳的藥用價值】、【】、【】、【檉柳的副作用】
你好!
我查了《實用中藥別名詞典》,并沒發(fā)現(xiàn)有“三川柳”,只有“三春柳”或“山川柳”,可能你聽錯了啊。
如果是“三春柳”或“山川柳”的話,即是中藥“西河柳”,也叫“檉柳”。
檉柳
【來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細嫩枝葉。
【功效】疏風散寒,解表止咳,升散透疹,祛風除濕,消痞解酒。
【主治】治麻疹難透,風疹身癢,感冒,咳喘,風濕骨痛。
【性味歸經(jīng)】甘咸,平。入肺、胃、心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l2兩;或研末為散。外用:煎水洗。
【用藥忌宜】麻疹已透及體虛汗多者忌服。
【藥物配伍】配胡荽,用于麻毒內(nèi)陷,疹出不暢及食滯中脘,痞悶不舒之候。相須為用。配牛蒡子,用于風邪束表,麻疹不透之候,牛蒡子協(xié)檉柳疏風解表,檉柳助牛蒡子解毒透疹。配升麻,發(fā)散透疹效強。配防風,用于風寒束表之外感,風入經(jīng)脈之瘙癢,風濕入絡(luò)之痹痛。相須為用。配秦艽,用于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之候。
【別名】檉(《詩經(jīng)》)、河柳(《毛詩傳》)、殷檉(《爾雅》鄭玄注)、雨師(陸礬《詩疏》)、赤楊(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輔舊事》)、赤檉(《日華子本草》)、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經(jīng)》)、三眠柳(《本草衍義》)、長壽仙人柳(《履巉巖本草》)、觀音柳(《衛(wèi)生易簡方》)、雨絲、蜀柳、垂絲柳(《綱目》)、亦柳(《東醫(yī)寶鑒》)、西河柳 (《本草匯言》)、赤檉柳(《本草備要》)、西湖柳、紅筋條(《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山川柳 (《藥材生產(chǎn)手冊》)、紅柳(《新疆藥材》)。原植物檜檉柳又名:華北檉柳、檜葉檉柳、鉆天柳、溪河柳、香椿柳。
【處方名】檉柳、西河柳、鮮檉柳
【商品名】檉柳、山川柳,以枝嫩葉肥者為佳。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去梗,噴潤后切段,曬干。
【考證】出自《本草圖經(jīng)》。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你提供有用的參考!
樓上說的和我一樣,因為筆誤吧,應(yīng)該是西河柳
【來源】本品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的干燥細嫩枝葉。
【植物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密生,綠色或帶紅色,細長,常下垂。葉互生,極小,鱗片狀,卵狀三角形,頂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無柄。總狀花序集為疏散的圓錐花序;花小,白色至粉紅色,苞片三角狀;萼片5;花瓣5,花絲較花冠長,花盤10或5裂;子房上位,1室,花柱3。蒴果小。種子先端有叢毛?;ㄆ?9月,果期810月。
西河柳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入心、肺、胃經(jīng)。
【功效】發(fā)表透疹。
【臨床應(yīng)用】用于麻疹初期,發(fā)熱,疹出不透。
本品有發(fā)表功效,為透發(fā)麻疹的常用藥物,治療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臨床常與薄荷、蟬衣、升麻等配合應(yīng)用。不論內(nèi)服、外用均可應(yīng)用。
此外,近年來本品又應(yīng)用于風濕痛。
西河柳
【處方用名】西河柳、檉柳、赤檉柳、山川柳、三春柳、西湖柳(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二兩至三兩,煎湯乘熱熏洗。
【按語】澄檉柳始載于《開寶本草》,僅說性味甘咸溫,并未說明它有透疹作用;明清以后本草書中多說性味甘平或甘咸平,并說能治“痧疹熱毒”,可見它的藥性是偏涼性的。
【方劑舉例】竹葉柳蒡湯《醫(yī)學(xué)廣筆記》:西河柳、荊芥、干葛、蟬退、薄荷、炒牛蒡、知母、玄參、麥冬、甘草、淡竹葉
治痧疹透發(fā)不出,喘嗽煩悶。
分類: 教育/科學(xué) 科學(xué)技術(shù)
問題描述:
請問檉柳的中藥材名稱
以及其主要功效,性味,分布等
謝謝指教!
解析:
【藥 名】:檉柳
【拼 音】:CHENGLIU
【英文名】:Chinese Tamarisk Twig
【來 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細嫩枝葉。
【功 效】:疏風散寒,解表止咳,升散透疹,祛風除濕,消痞解酒。
【主 治】:治麻疹難透,風疹身癢,感冒,咳喘,風濕骨痛。
【性味歸經(jīng)】:甘咸,平。 ①《履巉巖本草》: “涼,無毒?!?②《本草匯言》:“味苦微咸?!?③《本草從新》: “甘咸,平?!?/p>
入肺、胃、心經(jīng)。①《本草匯言》: “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陰經(jīng)?!雹凇侗静輳男隆罚?“入心、肝二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l2兩;或研末為散。外用:煎水洗。
【用藥忌宜】:麻疹已透及體虛汗多者忌服。
【藥物配伍】:配胡荽,用于麻毒內(nèi)陷,疹出不暢及食滯中脘,痞悶不舒之候。相須為用。配牛蒡子,用于風邪束表,麻疹不透之候,牛蒡子協(xié)檉柳疏風解表,檉柳助牛蒡子解毒透疹。配升麻,發(fā)散透疹效強。配防風,用于風寒束表之外感,風入經(jīng)脈之瘙癢,風濕入絡(luò)之痹痛。相須為用。配秦艽,用于風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之候。
【別 名】:檉(《詩經(jīng)》)、河柳(《毛詩傳》)、殷檉(《爾雅》鄭玄注)、雨師(陸礬《詩疏》)、赤楊(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輔舊事》)、赤檉(《日華子本草》)、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經(jīng)》)、三眠柳(《本草衍義》)、長壽仙人柳(《履巉巖本草》)、觀音柳(《衛(wèi)生易簡方》)、雨絲、蜀柳、垂絲柳(《綱目》)、亦柳(《東醫(yī)寶鑒》)、西河柳 (《本草匯言》)、赤檉柳(《本草備要》)、西湖柳、紅筋條(《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山川柳 (《藥材生產(chǎn)手冊》)、紅柳(《新疆藥材》)。原植物檜檉柳又名:華北檉柳、檜葉檉柳、鉆天柳、溪河柳、香椿柳。
【處方名】:檉柳、西河柳、鮮檉柳
【商品名】:檉柳、山川柳,以枝嫩葉肥者為佳。
【藥用部位】:以上植物的花(檉柳花)、樹脂(檉乳)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檉柳分布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福建、山西、陜西、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甘肅、青海、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檜檉柳分布河北、河南、福建、廣東、云南、山西、遼寧、內(nèi)蒙古等地。多枝檉柳分布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山東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45月花未開時,折取細嫩枝葉,陰干。
【拉丁名】:藥材西河柳 Cacumen Tamaricis原植物檉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檜檉柳 Tamarixjuniperina Bge.,多枝檉柳 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去梗,噴潤后切段,曬干。
【考 證】:出自《本草圖經(jīng)》。
【生藥材鑒定】:干燥的枝梗呈圓柱形。嫩枝直徑不及1.5毫米,表面灰綠色,生有許多互生的鱗片狀的小葉。質(zhì)脆,易折斷。粗梗直徑約3毫米,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葉基呈突起狀。粗梗的橫切面黃白色,木質(zhì)部占絕大部分,有明顯的年輪, 皮部與木質(zhì)部極易分離, 中央有髓。氣微弱, 味淡。 以色綠、質(zhì)嫩、無雜質(zhì)者為佳。主產(chǎn)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云南、福建、廣東等地。顯微鑒定: 莖枝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近木栓層處有24列厚壁細胞,壁稍厚,木化。中柱鞘纖維壁木化;纖維束周圍細胞含硫酸鈣結(jié)晶,形成晶纖維。韌皮部導(dǎo)管多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髓射線寬23 列細胞。髓部小,薄壁細胞類圓形。粉末:灰綠色。①葉表皮細胞橫斷面觀類方形,外壁稍隆起,有的(葉緣)呈 *** 狀突起,角質(zhì)層厚69μm,內(nèi)緣細齒狀;表面觀類方形、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呈細密連珠狀增厚,有的可見半月形角質(zhì)突起。氣孔下陷,副衛(wèi)細胞46個,有的一個特小。②硫酸鈣結(jié)晶直徑527(34)μm,棱角大多明顯;另有少數(shù)方形及細小針狀結(jié)晶。③纖維(枝)細長,直徑822μ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纖維束周圍細胞含硫酸鈣結(jié)晶,形成晶纖維。④薄壁細胞(髓)類長方形,壁稍厚,紋孔明顯,有的含硫酸鈣結(jié)晶。此外,有葉柄基部纖維、導(dǎo)管等。
【中藥化學(xué)成分】:含樹脂、槲皮素。樹皮含水分19.6,鞣質(zhì)5.21。從干燥嫩枝中分離得到10個化合物,其中3 個化合物分別為怪柳酚(tamarixinol)、檉柳酮和檉柳醇,其它7個化合物為β-谷甾醇、胡蘿卜甙、3,4-二甲基槲皮素、硬脂酸、正三十日烷、正三十一烷醇-(12) 及三十一烷醇乙酸酯。另報道從嫩枝中又分得山柰酚-4-甲醚、槲皮素-3-二甲醚、山柰酚-7,4-二甲醚、槲皮素及沒食子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2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壁虎屬于什么科,壁虎的別名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