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六味地黃丸加遠志1兩,石菖蒲1兩,牛膝1兩,杏仁8錢。
制法 : 上為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耳病。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以酒送下。
摘錄 : 《吳氏醫(yī)方匯編》卷一
防治近視的中藥很多,它包括由醫(yī)生根據(jù)病人所出現(xiàn)的癥狀辨證論治;有根據(jù)近視的好發(fā)病因制成口服液與丸劑等中成藥。對于近視眼來說,它的起因雖然關系到很多方面,但主要是臟腑陰陽失調和氣血功能紊亂。應當結合全身和眼部的癥候表現(xiàn),辨證施治。例如有的中醫(yī)眼科專家,運用辨證分型施治的法則,將近視眼分作以下四型:(1)肝腎不足型。應當補益肝腎,藥用枸杞子、女貞子、肉蓯蓉、鎖陽、桑椹子、紅參、菊花、菟絲子、熟地黃、茯神等藥。(2)脾腎二虛型。應當健脾補腎,藥用黨參、茯神、白術、懷山藥、遠志、五味子、車前子、澤瀉、杞子、萸肉等。(3)心氣虛弱型。應當補心安神,使用黨參、酸棗仁、柏子仁、桔梗、生地黃、丹參、白術、茯神等藥。(4)肝氣郁結型。應當疏肝解郁,藥用牡丹皮、山梔子、當歸、白術、柴胡、香附、茯神、白芍、女貞子、桑椹子、青皮、甘草等藥。
治療近視眼的基本方很多,摘要列述如下:(1)定志丸。本方由遠志、菖蒲、人參、茯神四種中藥組成。有補心強志、開竅明目的功用,是中醫(yī)治療近視眼的傳統(tǒng)方劑。近代眼科學家,又加入珍珠母、五味子,加強安神寧心作用;加入茺蔚子,活血行滯;加入生地、知母、黃柏,涼血清熱;加入枸杞子、菟絲子、車前子,滋補肝腎。名叫開竅明目補腎五子湯,臨證使用時還可加減用藥。(2)駐景丸。本方由菟絲子、楮實子、五味子、車前子、木瓜、寒水石、河車粉、生三七粉等中藥組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明目的功能。作用治療近視眼的基本方,臨證應用時,再結合全身癥候,加減用藥。(3)抗近湯。本方由糯稻根、石楠葉、薺尼、錦雞兒、截葉鐵掃帚、炒麥芽、炒白術、炙甘草等中藥組成,作為治療近視眼的基本方。有腎虧的,加用覆盆子、菟絲子、金櫻子、萸肉。有脾虛的,加用谷芽、建曲、青葙子、北柴胡。(4)補氣活血湯。本方由黃芪、黨參、當歸、川芎、菖蒲、遠志、生地、龍骨、牡蠣、海螵蛸、石決明、鉤藤、谷精草等中藥組成,作為治療近視眼的基本方。氣虛的,黃芪和黨參加倍。血虛的,加用雞血藤、熟地。
防治近視的口服液與丸劑等中成藥,也有不少,茲舉例如下:(1)明目增視口服液。主要成分有杞子、決明子、當歸、太子參、甘草、石菖蒲等中藥,經過煎煮和加工制成。具有補腎益精、開竅通絡、養(yǎng)血明目的功用。經過檢測,其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鋅和銅,對眼睛有重要的營養(yǎng)功能。用法:口服,每次25ml,每天3次,可以長期連續(xù)用藥。(2)增光片。主要成分有黨參、茯苓、北五味、枸杞、澤瀉、當歸、麥冬、牡丹皮等中藥,經過加工而制片劑。具有滋養(yǎng)肝腎、健脾益氣、補血活血的功能。用法:口服,每次68片,每天3次,1個月為1個療程。(3)增視片。主要成分有黃芪、當歸、川芎、茺蔚子、石菖蒲、五味子等中藥,研為細末,制成藥片。每片重3g。具有益氣養(yǎng)血、升陽明目的功用。能改善調節(jié)功能的緊張狀態(tài)。用法:口服,每次3片,每天3次??梢蚤L期用藥。(4)安神復明丸。主要成分有石菖蒲、遠志、五味子、桑椹子、鵝不食草、升麻、丹參、草決明、何首烏、菟絲子、冰片等中藥,經過加工,制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具有養(yǎng)心安神、補肝明目的功用。用法:口服,每次3g,每天3次。1個月為1個療程。(5)增視靈片。主要成分有人參、當歸、丹參、石斛、雞血藤、黃芪、遠志、石菖蒲、伏神、菟絲子、石決明、菊花、生地等中藥,經過加工,制成片劑。具有益氣補血、滋補肝腎、安神明目的功用。用法:口服,每次2~3片,每天3次??梢蚤L期用藥。(6)益視沖劑。主要成分有黨參、覆盆、何首烏、菟絲子、五味子、廣木香等中藥,經過加工精制而成。具有滋養(yǎng)肝腎、健脾益氣的功用。能緩解調節(jié)功能的緊張狀態(tài),使眼睛的疲勞得到恢復。用法:開水沖服,每次15g,每天3次。連服20天為1個療程。(7)近視丸。主要成分有紅參、遠志、女貞子、蓯蓉、菊花、石菖蒲、茯神、枸杞子、石決明、磁石、麥冬、甘草等中藥,研成細末、煉蜜為丸。用法:口服,青少年每次10g,成人每次15g,溫開水送下,每天1次。4周為1個療程。(8)治視靈。主要成分有茯苓、白術、杞子、菊花、桂枝、丹皮、澤瀉、山藥、石決明、生地、山萸肉等中藥,加白糖熬成糖漿。用法:5~7歲兒童每天25ml,8~14歲兒童每天30ml,分2次服。長期用藥。(9)近視復明片。主要成分有當歸、黨參、枸杞、茯苓、澤瀉、柴胡、川芎、丹參、石決明、菊花等中藥,經過加工制成,每片0.25~0.3g。用法:口服,每次2~3片,每天3次。3個月為1個療程。(10)九子還睛煎。主要成分有枸杞子、制首烏、山萸肉、菟絲子、沙苑子、桑椹子、女貞子、楮實子、茺蔚子、益智仁、丹參、川芎、淫羊藿、黃柏等中藥,經過加工,制成顆粒狀沖劑,每包凈重12g。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強身延年的功效。并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huán)。用法:空腹沖服,每次1包,每天3次。連服6個月后,改為維持量,每天1包。2年后停藥或減量。(11)“輕亮膠囊”(枸杞子、熟地為君,當歸、山藥、石斛、川芎為臣,菊花、黃連、石決明、谷精草為佐,陳皮、甘草為使)對因用眼過度、氣血虧損、髓海不足引起的青少年近視具有較好的療效。(12)“養(yǎng)血明目膠囊”經北京醫(yī)科大學嚴格檢驗,證明完全安全可靠,方中選用具有健腦明目,養(yǎng)血補氣作用的枸杞子、菊花、地黃、茯苓、山藥、決明子,具有安全性好治療作用明顯的優(yōu)點,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地黃滋陰養(yǎng)血,聰耳明目;山藥補中益氣,耳目聰明。(13)補腎藥方是由復盆子、金櫻子、女貞子、五味子、菟絲子等藥,可改善近視、弱視、遠視。(14)口服藥類:以中藥治療為主,根據(jù)中醫(yī)的八綱辨證,對不同證候的近視眼進行辨證施治。常用的方劑為:補中益氣湯,人參養(yǎng)榮湯、東垣定志丸、磁石丸、明目地黃丸、枸杞地黃丸等。(15)四川中醫(yī)眼科世家李坤吉醫(yī)師治療近視眼方劑: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羌活、肉蓯蓉、遠志、菟絲子、女貞子、石菖蒲、磁石、朱砂、建曲、煉蜜為丸,食后米湯送下,療效較好。(16)校園視力增光片以黨參、當歸、枸杞子、茯苓、麥冬、澤瀉、五味子、石菖蒲、牡丹皮、遠志等多種中藥材為主要成分,通過“通眼”、“養(yǎng)眼”、“調眼”三效合一治療近視。(17)《金匱要略》中的苓桂術甘湯(云苓12g,桂枝9g,白術6g,甘草6g),可改善近視、弱視、遠視。(18)《傷寒論》中的五苓散(豬苓9g,澤瀉9g,云苓9g,白術9g,桂枝6g),可治療青少年假性近視。(19)中藥治則宜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組成:山藥15g,獲等15g,澤瀉10g,山茱萸20g,菊花10g,牡丹皮12g,黨參12g,黃芪15g,熟地15g,枸杞子12g,當歸15g.遠志10g,甘草10g,用法:將上藥研細末制成蜜丸每日3次,每9天為1個療程。(20)李金龍醫(yī)師特別推薦了《四川中醫(yī)》刊載的治療近視眼中藥方:茺蔚子二錢,楮實子二錢,菟絲子二錢,五味子一錢,車前子四錢,木瓜二錢,寒水石二錢,紫河車二錢,參三七粉一錢,沖服。藥方的功效是補肝益腎通絡明目,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青少年近視。
六味地黃丸屬于滋陰藥,主要是針對腎陰虛(如有頭暈、腰膝酸軟、健忘、兩目干澀等癥狀)的病人。六味地黃丸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宜服用,如果是腎陽虛者服用那么不但沒有好處,而且會適得其反。健康人群服用。這種藥可能有保健作用,短時期吃沒有作用,但“是藥三分毒”,長期吃的話,很可能出現(xiàn)腹脹、溏便、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再是腎陰虛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宜服用。因六味地黃丸是偏于補陰的藥,配方中陰柔的藥多一些,吃了后會妨礙消化功能。中老年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強,服用要謹慎。間斷吃,影響不大;長期連續(xù)服用的話,就不可取了。因為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這六味中藥組成,以滋補腎陰為主;此外,從藥方的組成來看,它可以達到三陰同補的效果,比如熟地黃可以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同補,通過補肝來達到補腎的目的;山藥能健脾益腎,通過健脾來補后天。
那么所以說身體健康的人就沒有必要服用,任何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都不可無理由地長期服用,尤其是腸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更不能常吃。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黃丸只適用于陰虛,陽虛者就不適用了。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Shu Di Huanɡ
【別名】 熟地(《景岳全書》)。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經加工蒸曬而成。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干地黃條。
【生境分布】主產河南、浙江等地。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產。
【制法】
取干地黃加黃酒30%,拌和,入蒸器中,蒸至內外黑潤,取出曬干即成?;蛉「傻攸S置蒸器中蒸8小時后,燜一夜,次日翻過再蒸4~8小時,再燜一夜,取出,曬至八成干,切片后,再曬干。
1《雷公炮炙論》:采生地黃去白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令犯銅鐵器。
2《本草圖經》:取肥地黃三、二十斤,凈洗,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jié)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令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暴,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須瓷鍋內收之,以其脂柔,喜曝潤也。
3《綱目》:近時造法,揀職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縮砂仁末在內,拌勻,柳木甑于瓦鍋內蒸令氣透,啷干,再以砂仁酒拌蒸啷,如此九蒸九啷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沖和之氣,歸縮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
【性狀】不規(guī)則的塊狀,內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滋潤,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狀塊,粘性甚大。昧甜。
【炮制】熟地黃炭:取熟地黃放鍛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臺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鍛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后,取出;或將熟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
【性味】
甘,微溫。
1《珍珠囊》:甘苦。
2《綱目》:甘微苦,微溫。
3《本草新編》:味甘,性溫。
【歸經】
入肝、腎經。
1李杲: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2《本草從新》:入足三陰經。
【功能主治】
滋陰,補血。治陰虛血少,腰膝痿弱,勞嗽骨蒸,遺精,崩漏,月經不調,消渴,溲數(shù),耳聾,目昏。
1《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2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無所見。
3《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日,黑須發(fā),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4《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黑發(fā)烏須。又能補脾陰,止久瀉,治勞傷風痹,陰虧發(fā)熱,干咳痰嗽,氣短喘促,胃中空虛覺餒,痘證心虛無膿,病后脛股酸痛,產后臍腹急疼,感證陰虧,無汗便閉,諸種動血,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4~1兩;入丸、散,熬膏或浸灑。
【注意】
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jié)M便溏者忌服。
1《雷公炮炙淪》:勿令犯鋼鐵器,令人腎消并白髭發(fā),損榮衛(wèi)也。
2《品匯精要》: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
3《醫(yī)學入門》:中滿痰盛者慎用。
4《本草從新》:氣郁之人,能窒礙胸膈,用宜斟酌。
【附方】
1治男婦精血不足,營衛(wèi)不充等患:大懷熟地(取味極甘者,烘曬干以去水氣)八兩,沉香一錢(或白檀三錢亦可),枸杞(用極肥者,亦烘曬,以去潤氣)四兩。每藥一斤,可用高燒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過飲,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書》地黃醴)
2治諸虛不足,腹脅疼痛,失血少氣,不欲飲食,吸吸發(fā)熱,及婦人經病,月事不調:熟干地黃(切,焙)、當歸(去苗,切,焙)各等分。為細末后,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湯下。(《雞峰普濟方》萬病丸)
3治喑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熟干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宮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宣明論方》地黃飲子)
4治骨蒸體熱勞倦:熱地黃、當歸、地骨皮、枳殼(麩炒)、柴胡、秦艽、知母、鱉甲(炙)等分。末,水一盞,烏梅半個,煎七分,和梅熱服。(《幼幼新書》地黃散)
5調益榮衛(wèi),滋養(yǎng)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fā)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寐熱:當歸(去蘆,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熱干地黃(酒灑蒸)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湯)
6治小便數(shù)而多:龍骨一兩,桑螵蛸一兩,熟干地黃一兩,栝蔞根一兩,黃連一兩(去須)。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坎調下二錢。(《圣惠方》)
7治小兒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光白等: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小兒藥證直訣》地黃丸)
8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熟地黃七、八錢,甚者一、二兩,炙甘草二、三錢,當歸二、三錢。水二盅,煎八分,溫服。(《景岳全書》貞元飲)
9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生石膏三、五錢,熟地三、五錢或一兩,麥冬二錢,知母、牛膝各錢半。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書》玉女煎)
十治肝木乘胃,胃脘當心而痛,及脅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罕鄙硡ⅰⅪ湺?、地黃、當歸、枸杞、川楝。(《柳洲醫(yī)話》一貫煎)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地黃,經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后虛熱,老人中虛操熱,須地黃者,若與生、干,常慮大寒,如此之類,故后世改用熟者。
2張元素:熟地黃補腎,血衰者須用之,又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黃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3李杲: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黃。地黃假火力蒸,故能補腎中元氣。
4《綱目》:按王碩《易簡方》云: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又云,生地黃能生精血,天門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黃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處。虞摶《醫(yī)學正傳》云:生地黃生血,而胃氣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黃補血,而痰飲多者服之恐泥膈?;蛟?,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熟地黃姜汁炒則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黃之精微者也。
5《本草匯言》:熟地稍溫,其功更溥。久病陰傷,新產血敗,在所必需者也。但二地之性,涼而泥膈,凡產后惡食作瀉,雖見發(fā)熱、惡露作痛,不可用,誤用則泄不止。凡陰虛咳嗽,內熱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見脾胃薄弱,大便不實,或天明溏泄,產后泄瀉,產后不食,多病不食,俱禁用地黃。凡胸膈多痰,氣道不利,升降窒塞,藥宜通而不宜滯,湯丸中亦禁入地黃。設有氣證當用而不可無者,則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證當用而不可少者,則以姜汁拌炒可也。
6《本草正》:熟地黃性平,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而又于多血之臟為最要,得非脾胃經藥耶?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而芪、術但可為之佐輔;補血以熱地為主,而芎、歸但可為之佐。然在芪、術、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人參、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凡諸真陰虧損者,有為發(fā)熱,為頭疼,為焦渴,為喉痹,為嗽痰,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嘔吐,或虛火載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膚,或陰虛而泄利,或陽浮而狂躁,或陰脫而仆地,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熱地之靜不足以鎮(zhèn)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氾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且猶有最玄最妙者,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fā)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無陰不作汗也。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何也?以陽生于下,而無復不成干也。然而陽性速,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丸而治痰??;有畏其滑澤者,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yī)腎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則必有中寒兼嘔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則必有脹滿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則必有經絡壅滯而后可。使無此數(shù)者,而必欲強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而反為散動以亂其性,何異畫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補陰而必兼以滲利,則焉知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之法不宜滲:即有用之補血而復疑其滯膩,則焉知血虛如燥土,旱極望云霓,而枯竭之腸極喜滋(潤)。設不明此,則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單用之而任之以多;單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盡其所長,是又何異因噎而廢食也!
7《藥品化義》: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涼變溫,專人肝臟補血。因肝苦急,用甘緩之,兼主溫膽,能益心血,更補腎水。凡內傷不足,苦志勞神,憂患傷血,縱欲耗精,調經胎產,皆宜用此。安五臟,和血脈,潤肌膚,養(yǎng)心神,寧魂魄,滋補其陰,封填骨髓,為圣藥也,取其氣味濃厚:為濁中濁品,以補肝腎,故凡生熟地黃、天冬、麥冬、炙龜板、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41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聰耳四物湯
下一篇: 聰耳抑火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