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后的蛻殼。黑蚱蟲體較大,棲于楊、柳、榆、槐、楓楊等樹上。經過1個世代往往要12至13年,中國分布于遼寧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夏、秋季在蟬所木版的樹下附近地面收集,或樹干上采集。收集后去凈泥土、雜質,曬干。包裝置干燥處,防止壓碎和潮濕。
主治風熱感冒,咳嗽,頭暈,麻疹不透,咽痛音啞,目赤翳障,風前瘙癢,小兒驚癇、夜啼、破傷風。
常用選方
1、治風溫初起,風熱新感,冬溫襲肺,咳嗽:薄荷7.5克,蟬退一錢(去足、翅),前胡7.5克,淡豆豉20克,瓜婁殼10克,牛蒡子7.5克。煎服。(《時病淪》辛涼解表法)
2、治咳嗽,肺氣壅滯不利:蟬殼(去土,微炒)、人參(去蘆)、五味子各50克,陳皮、甘草(炙)各25克。共為細末。每服25克,生姜湯下,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蟬殼湯)
3、治感冒、咳嗽失音:蟬衣5克,牛蒡子15克,甘草5克,桔梗7.5克。煎湯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4、治痘瘡出不快:紫草、蟬蛻、木通、芍藥、甘草(炙)各等分。每服10克,水煎服。(《小兒痘疹方論》快透散)
5、治風氣客皮膚瘙癢不已:蟬蛻、薄荷葉等分。為末。酒調5克,日三服。(《姚僧坦集驗方》)
6、治痘后發(fā)熱發(fā)癢抓破:蟬退、地骨皮各50克。為末。每服二,三匙,白酒服二、三次。(《赤水玄珠》蟬花散)
7、治驚癇熱盛發(fā)搐:蟬殼(去土,炒)25克,人參(去蘆)25克,黃芩0.5克,茯神0.5克,升麻0.5克,以上細末;牛黃0.5克(另研),天竺黃5克(研),牡蠣0.5克(研)。上同勻細,每用半錢,煎荊芥、薄荷湯調服,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蟬殼散)
8、治小兒天吊,頭目仰視,痰塞內熱:金牛兒,以漿水煮一日,曬干為末,每服一字,冷水調下。(《衛(wèi)生易簡方》)
9、治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蟬蛻二七枚,全蝎二七枚。為末,入輕粉末少許,乳汁調灌。(《全幼心鑒》)
10、治小兒夜啼:蟬退二七枚,辰砂少許。為末,煉蜜丸,令兒吮。(《赤水玄珠》蟬退膏)或用蟬蛻四十九個,去前截,以后截研為末,分四次服,鉤藤湯調下。
11、治破傷風:蟬蛻(去土)不以多少。為細末。摻在瘡口上,毒氣自散。(《楊氏家藏方》追風散)
12、治癍瘡入眼或病后生翳障:蟬蛻(洗凈,去土)、白菊花各等分。每服10克,水一盞,入蜜少許煎,乳食后,量兒大小與之。(《小兒痘疹方論》蟬菊散)
13、治內障:龍退(即蛇皮)、蟬退、鳳凰退(鳥花雞卵殼),人退、佛蛻(即蠶紙)。上等分,不以多少,一處同燒作灰,研為細末。每服5克,熱豬肝吃,不拘時候,日進三服。(《眼科龍木論》五退散)
14、治疔瘡:蟬退殼、白僵蠶各等分。上為末,醋調涂四圍,留瘡口,俟根出稍長,然后拔根出,再用藥涂瘡。一方不用醋,用油調涂。(《圣惠方》蟬蛻散)或用蟬蛻炒為末,蜜水調服一錢,另以唾液調末,涂搽患處。
15、治瘰疬:胡桃打開,掏出一半瓤,裝滿蟬蛻,外以黃土泥封妥,鐵絲扎緊,置慢火上焙干,泥自脫落,再將胡桃研細面,用黃酒為引,開水沖服,每日早空心服一個,連服一百日。(《河北中醫(yī)藥集錦》)
16、治聤耳出膿:蟬蛻25克(燒存性),麝香2.5克(炒)。上為末,綿裹塞之,追出惡物。(《海上方》)
17、治小兒陰腫:蟬蛻25克,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腫消痛止。(《世醫(yī)得效方》)(多因坐地風襲,或為蟲蟻所傷)
18、小兒初生、口噤不乳。用蟬蛻十數(shù)枚、全蝎(去毒)十數(shù)枚,共研為末,加輕粉末少許,乳汁調勻灌下。
19、破傷風病(發(fā)熱)。用蟬蛻炒過,研為末,酒送服5克,極效。又方:有得意蛻研為末,加蔥涎調勻,涂破處,流出惡水,立效。此方名"追風散"。
20、胃熱吐食,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50克,共研為末,每服10克,水一碗,加蜜調服,此方名"清膈散"
21、治溫病表里俱覺發(fā)熱 脈洪而兼浮者:薄荷葉15克 蟬蛻10克(去足、土) 生石膏50克(搗細)甘草7.5克.煎服.(《衷中參西錄》涼解湯)
22、治風頭旋腦轉:蟬殼100克.微炒 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 以溫酒調下5克.(《圣惠方》蟬殼散)
23、治肺氣喘促 倚息不得臥并治鼻合鼻句嗽:蟬蛻(去土、頭、足、翅 炒)、杏仁、馬兜鈴各150克人言(明礬煅)30克.上為細末蒸棗肉為丸 如葵子大.每服六七丸臨臥 蔥茶湯送下.服后忌熱物半日.(《古今醫(yī)統(tǒng)》定喘丹)
24、治外感所襲之音啞:凈蟬蛻(去足、土)10克 滑石50克 麥冬20克 胖大海五個 桑葉、薄荷葉各10克.水壺泡之代茶飲.一日音響二日音清 三日全愈.(《衷中參西錄》)
臨床應用
1、治療破傷風:取蟬蛻去頭、足,焙干研細。成人日服3次,每次35錢,用黃酒2兩沖服。小兒酌減。同時配合針灸,給鎮(zhèn)靜劑、抗菌素等,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在服藥后2448小時,往往全身出汗,頗面潮紅,繼則全身出現(xiàn)散在性小皮疹,體溫升高,若白細胞總數(shù)不高,可不必特殊處理,但須注意補給水分。在陣發(fā)性抽搐停止后可酌情減量,待病人張口自如,腰背腹肌持續(xù)性痙攣狀態(tài)消失時即可停藥。臨床治療29例,僅1例死亡。
2、治療慢性蕁麻疹:取蟬蛻洗凈,曬干,炒焦,研末,過篩,煉蜜為丸,每丸重3錢;或取蟬蛻2份,刺蒺藜1份,蜂蜜適量,制成丸劑,每丸重3錢,每日服23次,每次1丸,溫開水送下。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治愈7例,顯效15例,好轉5例。有效病例服藥23天后即見癥狀改善;皮損逐漸消退;服藥57天癥狀和皮損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繼續(xù)服藥1520天,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3、治療化膿性中耳炎:取蟬蛻1個焙干研細,加冰片1分,輕粉8分,調勻備用,患耳先用雙氧水清洗,然后吹入適量蟬退粉,每日1次、如發(fā)現(xiàn)頭暈、惡心等癥狀,應即停用。治療19例,痊愈6例,其余13例因中斷治療,效果不明。
4、蟬蛻治療血管神經性水腫:本病也稱巨大性蕁麻疹,是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形成的局限性水腫,大部分是過敏所致,蚊蟲叮咬后的過敏導致的水腫也是其中一類,多發(fā)于黏膜與皮膚交界處的疏松部位,如眼瞼,口唇,陰囊包皮等處。水腫處皮膚緊張,發(fā)亮,境界不清,包皮淡紅或蒼白.因水腫而有墜脹麻癢等不適,筆者采用蟬蛻為主之內服劑,往往較抗組胺制劑療效理想,內服外洗合用,見效更速,不能內服單味煎水濕敷即能取效。附方:蟬蛻15克柴胡10克防風10克 車前子10克黃柏6克六一散10克 水煎服.
5、蟬蛻有止咳作用:蟬蛻能止咳嗽,特別是喉癢之咳,有迅速止咳癢而愈咳嗽的作用。無論風寒.風熱皆可用之,凡咳時有喉癢狀,以蟬蛻10克,單味煎湯服甚效。
6、蟬蛻用于咳喘:該品質輕味薄歸肺經,可清熱散風,開宣肺氣,肺氣得宣,則氣道通暢,痰濕得化,逆氣得降,從而達到平喘止咳化痰之目的.臨床配用于平喘止咳化痰方中,可提高療效。
7、蟬蛻用于耳鳴耳聾:附方 : 蟬蛻15克. 菊花15克。白蒺藜15克 .葛根10克。赤勺10克.丹皮10克 .沙參15克。枝子10克 水煎服。方中蟬蛻清散肝經風熱,通利耳竅,聰耳平鳴,菊花蒺藜 枝子助蟬蛻清熱散風,葛根升發(fā)清陽,赤勺丹皮涼血散血通絡,沙參養(yǎng)陰清熱.臨床隨癥加減,均獲良效。
8、蟬蛻治鞘膜積液:癥屬肝經郁滯,水濕停積,發(fā)為水疝.藥用蟬蛻30克水煎局部熱敷,日3-4次,次日愈半,再日消失。綱目云蟬蛻可治"陰腫"
9、蟬蛻治小兒夜啼:嬰兒夜啼.煩鬧而無器質性或感染性疾病者,用蟬蛻15-20克,水煎加糖,睡前喂服,即可安然入眠。
藥(毒)理學
毒性:蟬蛻注射液1mg/只尾靜脈注射,觀察24h,未見小鼠死亡。蟬蛻注射液(粗粉用95%乙醇提取得白色固體,注射液含醇提物0.4%,相當于生藥0.16g/ml),小鼠ip最大劑量3.7ml/10g,相當醇提物1480mg/kg,最小劑量0.68ml/10g,相當醇提物272mg/kg。觀察給藥后24h內的死亡數(shù)。結果見表18。用改良寇氏法求得LD50為80941.8mg/kg。小鼠po蟬蛻醇提物劑量達8000mg/kg未見死亡。如小鼠連續(xù)ip蟬蛻注射液10d,日劑量必須小于LD50的1/20才能避免死亡;如日劑量達LD50的1/6時,連續(xù)用藥7d,可使小鼠全部死亡。蟬蛻各部分的急性毒理實驗選取小鼠39只,隨機分為6組,用各部分水煎醇沉制成的含100%和200%的各部分試液,每只鼠尾靜脈慢速推注,觀察24h,未見小鼠死亡。再將劑量增加一倍,仍無死亡,表明安全范圍很大。
蠶蛻下來的皮即蠶蛻,是有藥用價值的;蠶糞叫蠶砂,也是有藥用價值的。蠶蛻和蠶砂的具體用處如下:
一、蠶蛻
蠶蛻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幼蟲的蛻皮。蠶蛻主治崩漏,帶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瘡,堠風,目翳。
二、蠶砂
蠶砂為家蠶的干燥糞便。性味甘溫,入肝、脾、胃經,有燥濕、祛風、和胃化濁、活血定痛之功。祛風濕,止痛。民間用蠶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擴展資料
蠶身上的其他用處:
一、蠶繭
蠶繭指桑蠶的繭。桑蠶蛹期的囊形保護層,內含蛹體。繭層可以繅絲,繭衣及繅制后的廢絲可作絲棉和絹紡原料。
二、僵蠶
僵蠶為蠶蛾科昆蟲家蠶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體。分布于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地。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之功效。常用于肝風夾痰,驚癇抽搐,小兒急驚,破傷風,中風口?,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發(fā)頤痄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蠶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蠶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蠶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僵蠶
蠶繭是指桑蠶的繭。其實這是一種中藥,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下面我?guī)懔私庑Q繭的藥用價值,希望對你有幫助!
蠶繭的藥用價值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蠶繭,方書多用,而諸家本草并不言及,誠缺文也。近世用治癰疽代針,用一
枚即出一頭,二枚即出二頭。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于口,故能止渴也。
【藥理作用】蠶蛾的繭有擬膽堿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處理過的蠶繭的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壓、離體豚鼠回腸及家兔十二指腸上均呈現(xiàn)膽堿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
【炮制】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蛑霉迌?,煅存性用。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蠶繭長橢圓形或中間稍縊縮,長3-4cm,直徑1.7-2.1cm。表面白色 或淡黃色,有不規(guī)則皺紋,并有附著的蠶絲,整形絨毛狀。其內壁的絲很有規(guī)律。體輕而韌,不易撕裂。微有腥氣,味淡。
【功效分類】止血藥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蠶繭藥用
【功用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瘡,癰腫。
《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繭黃、蠶蛻紙(并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并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圣惠方》繭黃散)
②治消渴:煮蠶繭湯,每服一盞。(《朱氏集驗醫(yī)方》)
③治小兒因痘瘡余毒,肢體節(jié)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絕: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干,取出為末。干貼疳瘡口內。如腫作痛,更服活命飲。(《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
④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⑤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泉州本草》)
蠶繭的副作用
1、副作用
蠶繭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蠶繭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蠶繭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蠶繭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中華本草》 。
1.1、別名:蠶衣、繭黃、綿蠶、蠶繭殼。
1.2、藥材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繭殼。
1.3、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大部地區(qū),均有 飼養(yǎng) 。資源分布:分布很廣。
1.4、性味歸經:性味:味甘性溫。歸經:脾經。
1.5、采收和儲藏:夏月收集孵化出蠶蛾的繭殼,曬干。
1.6、化學成分:用魯桑葉飼育的蠶,其繭的化學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質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纖維0.39%。蠶繭主要是由纖維狀蛋白質“絲纖蛋白”,外包以另一種蛋白質“絲膠蛋白”粘結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類、色素、無機物等等。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較多。繭又含游離氨基酸50毫克%(以甘氨酸計)。蠶繭含油蠟狀物質,由伯醇類、固體脂肪酸、石蠟及液體脂肪酸所構成。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
1.7、功能主治:止血止渴解毒療瘡。主腸風便血淋痛尿血婦女血崩消渴引飲反胃葉食癰疽膿成不潰疳瘡。
1.8、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2、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3、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泉州本草》)。
4、治小兒因痘瘡余毒,肢體節(jié)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絕: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干,取出為末。干貼疳瘡口內。如腫作痛,更服活命飲。(《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
下一頁更多精彩“蠶繭的相關知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6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