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白附、硫黃各等分。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赤白汗斑。
用法用量 : 姜汁調(diào)稀,茄蒂蘸擦。
摘錄 : 《仙拈集》卷四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方之瀉白散 4.1瀉白散的別名4.2處方4.3功效與主治4.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4.5方解4.6臨床運用 4.6.1加減法4.6.2使用禁忌 4.7現(xiàn)代適應(yīng)證 4.7.1麻疹初起4.7.2肺炎4.7.3支氣管炎 4.8瀉白散的藥理作用 4.8.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8.2解熱、鎮(zhèn)靜、止咳作用4.8.3對心血管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4.9歌訣4.10出處 5《杏苑》卷三方之瀉白散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5.5制備方法5.6出處 6《幼科發(fā)揮》卷四方之瀉白散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6.5出處 7《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六十一方之瀉白散 7.1方名7.2瀉白散的別名7.3組成7.4主治7.5瀉白散的用法用量7.6附注7.7出處 8《癰疽驗方》方之瀉白散 8.1方名8.2瀉白散的別名8.3組成8.4功效主治8.5瀉白散的用法用量8.6附注8.7出處 9《脈因證治》卷中方之瀉白散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9.5出處 10《嚴氏濟生方》卷二方之瀉白散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10.5附注10.6出處 11《楊氏家藏方》卷八方之瀉白散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11.5出處 12《丹臺玉案》卷三方之瀉白散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12.5出處 13《醫(yī)方簡義》卷二方之瀉白散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13.5出處 14《麻癥集成》卷三方之瀉白散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出處 15《麻癥集成》(破愚齋本)卷上方之瀉白散 15.1方名15.2組成15.3主治15.4出處 16《癥因脈治》卷二方之瀉白散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16.4出處 17《張氏醫(yī)通》卷十三方之瀉白散 17.1方名17.2組成17.3主治17.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17.5加減17.6制備方法17.7用藥禁忌17.8出處 18《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瀉白散 18.1方名18.2組成18.3主治18.4瀉白散的用法用量18.5制備方法18.6出處 19《一盤珠》卷八方之瀉白散 19.1方名19.2組成19.3主治19.4加減19.5出處 20《盤珠集》卷下方之瀉白散 20.1方名20.2組成20.3主治20.4出處 21《雜病源流犀燭》卷一方之瀉白散 21.1方名21.2組成21.3主治21.4出處 22《雜病源流犀燭》卷六方之瀉白散 22.1方名22.2組成22.3主治22.4出處 23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瀉白散*瀉白散藥品說明書 1拼音 xiè bái sǎn
2英文參考 xiebai powder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概述 瀉白散同名方劑約有十九首,其中《小兒藥證直訣》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3g、粳米6g,具有清瀉肺熱,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熱咳喘證,癥見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本方是用于治療呼吸道炎癥屬肺熱咳喘證的代表方劑,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支氣管炎等屬肺有伏火郁熱者。
4《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方之瀉白散 該方劑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止咳平喘、降血壓、擴張周圍血管作用,但該方劑主治麻疹初期,肺炎及支氣管炎等屬肺熱者,其主要癥狀是“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數(shù)細”。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分析,該方劑有下列不足:一是支氣管炎、肺炎、麻疹初起出現(xiàn)“氣喘咳嗽”,常見致病微生物有麻疹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細菌多為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等,另外支原體和衣原體也多見,該方劑抗菌譜除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針對性較強外,對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針對性較差。二是該方劑只有桑皮、甘草有解痙、止咳等作用,且甘草用量又小,作用力度不大。三是該方劑利尿、降壓作用較強,可以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而且君藥和臣藥均可抑制心臟,有減慢心率的作用,這對麻疹合并肺炎及肺炎一旦并發(fā)心衰不利。因此應(yīng)配合西藥大量使用有效抗生素,并予解痙止喘治療為宜。[1]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3g、粳米6g[3]
地骨皮15g、桑白皮(炒)15g、甘草(炙)3g[4]
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瀉白散是用于治療呼吸道炎癥屬肺熱咳喘證的代表方劑。凡臨床出現(xiàn)以咳喘氣急,皮膚蒸熱(一般體溫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午后到傍晚發(fā)熱較重),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為主要表現(xiàn)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4.6.1加減法 若肺熱甚者,加黃芩、知母增強清瀉肺熱之效;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者,加瓜蔞皮、川貝母潤肺止咳;大便干燥難解者,加瓜蔞仁、決明子以潤燥通便。
4.6.2使用禁忌 外感風寒咳嗽、寒性咳嗽或肺虛咳喘者均不宜使用瀉白散。
瀉白散可用于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氣管炎等屬肺熱者。
4.7.1麻疹初起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經(jīng)呼吸道及個別密切接觸者傳播的一種傳染病。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及局部淋巴結(jié),在此處繁殖,同時少量病毒入血形成全身性病毒血癥。之后病毒在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活躍復制后,大量病毒在此人血引起全身廣泛損害,麻疹病毒直接侵入T淋巴細胞并釋放抑制性細胞因子,在麻疹病程中及以后一過性的免疫抑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細胞免疫損傷在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由于病毒對免疫系統(tǒng)的抑制,又可繼發(fā)細菌感染,全身淋巴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真皮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生,血漿滲出,紅細胞相對增多而形成麻疹淡紅色斑丘疹,疹退后,表皮細胞壞死、角化形成脫屑,肺間質(zhì)發(fā)炎形成巨細胞性肺炎,腦脊髓初期可有充血、水腫,少數(shù)后期形成脫髓鞘改變,形成亞急性硬化全腦炎。免疫反應(yīng)可造成真皮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及皮膚黏膜出疹性損傷,也可造成肺間質(zhì)損傷及腦的損傷而致麻疹性腦炎。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口腔黏膜Koplik斑。
4.7.2肺炎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zhì)的炎癥,大多是由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多種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也可由理化因素、過敏及免疫損傷以及藥物等引發(fā)。正常的呼吸道防御機制使氣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保持無菌,當人體抵抗力低下,病原體數(shù)量多、毒力強時病原體可經(jīng)呼吸道侵入,也可經(jīng)血流播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誤吸等,也可使病原體在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細血管充血、水腫,肺泡內(nèi)纖維蛋白滲出及細胞浸潤。病理上分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間質(zhì)性肺炎3種。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發(fā)熱,嚴重者出現(xiàn)肺部干濕性啰音,呼吸困難;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4.7.3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滲出,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臨床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許干濕啰音。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即可并發(fā)肺炎。并發(fā)肺炎時,肺充血、水腫,肺泡內(nèi)含有纖維蛋白和滲出液。臨床上除上述癥狀外,兩肺出現(xiàn)較多的干啰音。
支氣管炎患者連續(xù)咳嗽、咳痰3個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個月以上,連續(xù)超過2年并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為慢性支氣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機體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周常常見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氣體、塵埃吸入、過冷過熱、空氣干燥等,常見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常見細菌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衣原體、支原體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礎(chǔ)上繼發(fā)細菌感染者。同時吸人職業(yè)性粉塵及化學物質(zhì)如花粉、粉塵或空氣污染大氣中的有毒氣體,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細菌蛋白質(zhì)的過敏以及體內(nèi)的因素等均是常見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長繁殖及其代謝產(chǎn)物、毒素等作用對支氣管黏膜破壞,從而引起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破壞、滲出和原核細胞浸潤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氣管壁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兩肺支氣管內(nèi)可聞及干濕噦音為主要表現(xiàn)。
4.8.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藥桑白皮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對須發(fā)癬菌也有抑制作用。臣藥地骨皮煎劑對傷寒及甲型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結(jié)核桿菌為低效抑菌,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佐藥甘草所含甘草酸鈉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jié)核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滴蟲均有抑制作用;同時甘草酸類化合物通過對多種病毒顆粒的直接作用和誘生干擾素、增強NK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間接作用而發(fā)揮廣譜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對艾滋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療效確切。甘草多糖對水皰口炎病毒、Ⅰ型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能抑制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甘草酸單胺能滅活HIV;甘草甜素除對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還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8.2解熱、鎮(zhèn)靜、止咳作用 君藥桑白皮有降溫及鎮(zhèn)靜作用;桑白皮及氯仿提取物均有鎮(zhèn)咳作用,堿提取物有祛痰作用;乙醇提取物有乙酰膽堿樣作用,能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具有平喘作用。臣藥地骨皮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其作用相當于氨基比林、奎寧以外的其他合成的解熱鎮(zhèn)痛藥。甘草有抗驚厥和鎮(zhèn)痛作用,甘草通過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軸而產(chǎn)生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因而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甘草合劑及甘草浸膏能覆蓋發(fā)炎的咽部黏膜,緩和炎癥 *** ,從而發(fā)揮鎮(zhèn)咳作用,同時還能促進咽喉、支氣管黏膜分泌,使痰容易咳出而呈祛痰鎮(zhèn)咳作用;甘草還有解痙、平喘作用。
4.8.3對心血管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桑白皮有降血壓作用,對心臟有輕度的抑制而使心動過緩,同時還有利尿作用,并伴Na+、K+、Cl排出量增加,這可有利地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臣藥地骨皮除通過作用于中樞外還可阻斷交感神經(jīng)末梢,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地骨皮氯仿提取物對血管緊張素Ⅰ轉(zhuǎn)化酶有抑制作用,枸杞環(huán)八肽A、B對腎素和血管緊張素Ⅰ轉(zhuǎn)化酶也有抑制作用,其所含枸杞素A、B有抗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和腎素的作用;地骨皮在降低血壓的同時可減慢心率,心電圖可見PR間期延長,T波降低。佐藥甘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還有血管緊張素ⅡA1受體激動劑樣作用,能縮小心機梗死的體積。
5《杏苑》卷三方之瀉白散
6《幼科發(fā)揮》卷四方之瀉白散
7《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六十一方之瀉白散
8《癰疽驗方》方之瀉白散
9《脈因證治》卷中方之瀉白散
10《嚴氏濟生方》卷二方之瀉白散
11《楊氏家藏方》卷八方之瀉白散
12《丹臺玉案》卷三方之瀉白散
13《醫(yī)方簡義》卷二方之瀉白散
14《麻癥集成》卷三方之瀉白散
15《麻癥集成》(破愚齋本)卷上方之瀉白散
16《癥因脈治》卷二方之瀉白散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yù)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chǔ)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17《張氏醫(yī)通》卷十三方之瀉白散
18《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瀉白散
19《一盤珠》卷八方之瀉白散
20《盤珠集》卷下方之瀉白散
21《雜病源流犀燭》卷一方之瀉白散
22《雜病源流犀燭》卷六方之瀉白散
1、本經(jīng):味咸,平。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痿(瘺),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jié)、殺邪氣、延年。
2、邪犯少陽,肝膽經(jīng)氣受損出現(xiàn)傷寒寒熱,溫瘧灑灑,取牡蠣滋陰清熱之用。牡蠣質(zhì)重,入肝膽經(jīng),可以降逆膽氣,治療膽氣上逆導致的驚恚怒氣,陰虛導致的筋脈拘攣可以用牡蠣,因為牡蠣有滋陰的作用。從現(xiàn)代功效來看,牡蠣的主要成分是鈣質(zhì),有補鈣的作用,所以牡蠣對于低鈣引起的抽搐會有療效。鼠瘺指的就是頸部淋巴結(jié)結(jié)核,頸部的瘰疬,也是邪犯少陽經(jīng)引起少陽經(jīng)氣不利導致的,牡蠣可以滋陰清熱,疏通三焦氣機,故可以治療鼠瘺,并且牡蠣咸味,咸能軟堅,也有消除頸部腫塊的作用。治療女子帶下赤白,一方面取得是牡蠣收澀之用,另一方面則是取牡蠣清少陰熱的作用。
3、臨床上,鱉甲主要治療陰蝕、痔核、骨蒸。牡蠣主要治療盜汗、消渴、瘰疬頸核。鱉甲既可以去惡肉,又可以斂潰癰。牡蠣既治驚恚又止遺泄者,這是牡蠣與鱉甲在應(yīng)用時的不同之處。龍骨與牡蠣,龍骨擅長入心鎮(zhèn)心安神,但是不能軟堅散結(jié),其補陰作用也不及牡蠣,針對陰虛發(fā)熱者少用;牡蠣咸以軟堅散結(jié),治瘰疬痰核、脅下痞硬所常用。牡蠣與石決明,都有平肝潛陽的功能,牡蠣補陰制陽之功效較石決明強,并且有良好的軟堅散結(jié)和收斂固澀作用;石決明擅長益陰明目。
4、現(xiàn)代功效:養(yǎng)陰平肝息風藥。煅牡蠣主要收斂固澀抑酸。生牡蠣主要上收下斂,主要治療頭暈、便稀。內(nèi)服:打碎先煎,煎湯,10 30g?;蛘哐心┩夥?。
鴻玉漢唐中醫(yī)
2021.06.1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69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赤白二疹丸
下一篇: 赤白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