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車前子3錢,木通2錢。
功能主治 : 膀胱結(jié)熱,小便不利。
摘錄 : 《癥因脈治》卷四
【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陶弘景:滑石,正白。又有冷石,小青黃,性并冷利,亦能燙油污衣物。今出湘外始安郡諸處。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家中明器物,并散熱,人用之不正入方藥。赭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jīng)》所注郡縣,必是后漢時也,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滎陽。
2.《本草圖經(jīng)》:滑石,今道、永、萊、濠州皆有之。此有二種。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土人以為燒器,用以烹魚是
【拼音名】Hua Shi
【英文名】Talc, Talc powder
【別名】 液石、共石、脫石、番石、夕冷、脆石、留石、畫石、活石
【來源】
藥材基源: 為硅酸鹽類礦物滑石的塊狀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lc
采收和儲藏:采得后,去凈泥土、雜石。或?qū)⒒瘔K刮凈,用粉碎機粉碎,過細篩后即成滑石粉。
【原形態(tài)】單斜晶系。晶體呈六方形或菱形板狀,但完好的晶體極少見,通常為粒狀和鱗片狀的致密塊體。淡綠色、白色或灰色。條痕白色或淡綠色。光澤脂肪狀,解理面顯珍珠狀。半透明至不透明。解理沿底面極完全。硬度1,比重2.7-2.8。性柔,有滑膩感。塊滑石能被鋸成任何形狀,薄片能彎曲,但無彈性。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產(chǎn)于變質(zhì)巖、石灰?guī)r、白云巖、菱鎂礦及頁巖中。
資源分布:產(chǎn)江西、山東、江蘇、陜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遼寧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滑石 為致密塊狀、鱗片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或扁塊狀。白色、黃白色或淡灰色至淡藍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具蠟樣光澤,有的呈珍珠光澤。質(zhì)軟細膩,可于硬紙上書寫,手摸之有滑潤感。無吸濕性,置水中不崩散。氣無,味無,具微涼感。以整潔、色白、滑潤、無雜石者為佳。(2)滑石粉 為微細、無砂性的粉末,白色或類白色。手摸具滑膩感。無臭,無味。以粉細、色白、無雜質(zhì)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低正突起。最高干涉色可達Ⅲ級橙色,底面切片為Ⅰ級紅紫。近于平行消光;正延長符號。二軸晶;負光性。光軸角小,一般在10°以內(nèi)。
品質(zhì)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滑石粉檢查項規(guī)定。(1)酸堿度 水煮的濾液遇石蕊試紙應顯中性反應。(2)雜質(zhì)含量限制 1水中可溶物:取本品5g,加水30ml,煮沸30min,時時補充散失的水分,放冷,濾過,濾渣加水5ml洗滌,洗液和濾液合并,蒸乾,在105℃干燥1h
遺留殘渣不得過5mg(0.1%)。2酸中可溶物:取本品1g,加稀鹽酸20ml,在50℃浸漬15min,濾過,分取濾液10ml,加稀鹽酸1ml,蒸乾,熾灼到恒重,遺留殘渣不得過7.5mg(1.5%)。3鐵鹽:水煮濾液遇稀鹽酸與亞鐵氰化鉀試液,不得即時顯藍色。4熾灼失重:減失重量不得過5.0%。
【化學成份】1.主含水合硅酸鎂[Mg3(Si4O10)·(OH)2]或3MgO·4SiO2·H2O,其組成成分為MgO31.7%,SiO263.5%,H2O4.8%,通常一部分MgO為FeO所替換。此外,還常含有Al2O3等雜質(zhì)。
【藥理作用】
1.保護皮膚和粘膜的作用:滑石粉由于顆粒小,總面積大,能吸著大量化學 *** 物或毒物,因此當撒布于發(fā)炎或破損組織的表面時,可有保護的作用;內(nèi)服時除保護發(fā)炎的胃腸粘膜而發(fā)揮鎮(zhèn)吐、止瀉作用外,還能阻止毒物在胃腸適中的吸收?;膊皇峭耆珶o害的,在腹部、直腸、 *** 等可引起肉芽腫。
2.抗菌作用:用平板法使培養(yǎng)基含10%的滑石粉,對傷寒桿菌與副傷寒甲桿菌有抑制作用; 用紙片法則保對腦膜炎球菌有輕度抑菌作用。
【鑒別】取本品粉末0.2g,置鉑坩堝中,加等量氟化鈣或氟化鈉粉末,攪拌,加硫酸5ml,微熱,立即將懸有1滴水的鉑坩堝蓋蓋上,稍等片刻,取下坩堝蓋,水滴呈現(xiàn)白色渾濁。(檢查硅酸鹽)(2)取本品粉末0.5g,置燒瓶中,加入鹽酸(4→10)10ml,蓋上表面皿,加熱至微沸,不時搖動燒杯,并保持微沸40min,取下,用快速濾紙過濾,用水洗滌殘渣4-5次。取殘渣約0.1g,置坩堝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氫氟酸5ml,加熱至冒三氧化硫白煙時,取下冷卻,加10ml水使溶解。取溶液2滴,加鎂試劑(取對硝基偶氮間苯二酚0.1g,溶于4%氫氧化鈉溶液1000ml中)1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4→10)使成堿性,生成天藍色沉淀。(檢查鎂鹽)
【炮制】
1.滑石《世醫(yī)得效方》:碎,綿裹?!端幤繁媪x》:刮去浮黃土用?,F(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搗碎。
2.滑石粉《雷公炮炙論》: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于日中曬乾方用?!短K沈良方》:水研如泔,揚去粗者存細者,瀝干,更研無聲乃止?!夺t(yī)宗粹言》:揀去粗者,擇細膩者研為極細末,水飛入藥,今粗入煎湯皆不作效?,F(xiàn)行,取凈滑石碎塊碾成細粉,或取凈滑石粗粉加入多量的清水,研磨,攪拌,待粗粉粒下沉,細粉粒混懸于水中時,傾取上層混懸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復操作數(shù)次,合并混懸液,靜置沉淀,傾去上清液,將洗淀物曬干后再碾散。水飛石可使藥物達到極細和純凈,便于內(nèi)服或外用,以利水通淋,清熱解暑為主。
飲片性狀:滑石及滑石粉均參見藥材鑒別項。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干燥處,防塵。
【性味】甘淡;寒;無毒
【歸經(jīng)】胃;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清熱解暑;收濕斂瘡。主治膀胱濕熱;暑熱煩渴;小便不利;泄瀉;尿淋澀痛;濕疹;濕瘡;水腫;衄血;腳氣;皮膚濕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24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脾虛氣弱,精滑及熱病律傷者忌服。孕婦慎服。
【附方】1治身熱吐痢泄瀉,下痢赤白,癃閉,石淋;生津液,去留結(jié),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 口瘡,牙齒疳蝕,中暑,傷寒,疫癘: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diào)下,日三服。惟孕婦不宜服,滑胎也。 (《傷寒標本》六一散)2治熱淋,小便赤澀熱痛: 滑石四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木通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圣濟總錄》滑石散)3治氣壅關(guān)格不通,小便淋結(jié),臍下妨悶兼痛:滑石八分。研如面。 以水五大合和攪,頓服。 (《廣利方》)4治產(chǎn)后淋: 滑石五兩,通草、車前子、葵子各四兩。上四味,治下篩。 酢漿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 (《千金方》滑石散)5治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少腹急痛: 滑石、蒲黃等分。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 《千金方》)6治小便不利: 滑石二分,亂發(fā)二分(燒),白魚二分。上三味,杵為數(shù)。飲服半錢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滑石白魚散)7治小便不通: 滑石末一升,以車前汁和涂臍四畔,方四寸,熱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 (《產(chǎn)乳集驗方》)8治黃疸,日晡所發(fā)熱惡寒,少腹急,身體黃,額黑,大便溏黑,足下熱,此為女勞,腹?jié)M者難治: 滑石、石膏各等分上二味,治下篩。 以大麥粥汁飲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貝瘥。 (《千金方》)9治感冒久在太陽,致熱蓄膀胱,小便赤澀,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瀉。兼治濕溫初得,憎寒壯熱,舌苔灰色滑膩者滑石一兩,甘草二錢,連翹三錢,蟬退三錢(去足、土),生杭芍四錢。若滑瀉者,甘草須加倍。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宣解湯)十治傷寒衄血: 滑石末不拘多少。 飯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只用藥末一大錢,飯少許,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 (《本事方》滑石丸)(11)治暴得吐逆不下食: 生滑石細末二錢匕。溫水服,仍急以熱面半盞,押定。 (《本草衍義》)(12)治熱毒怪病,目赤鼻脹,大喘,渾身出斑,毛發(fā)如鐵,刀因中熱,毒氣結(jié)于下焦, 滑石、白礬各一兩。 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減半,不住飲之。 (《夏子益治奇疾方》)(13)治婦人脬轉(zhuǎn),小便數(shù)日不通: 滑石二兩,寒水石二兩葵子一合。上藥搗碎。 以水三中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圣惠方》滑石散)(14)治天泡濕熱等瘡: 滑石、粉甘草(此當半用為是)。上等分為末,搽敷?;蚣泳G豆末, 以治濕熱肥瘡。 (《景岳全書金黃散)(15)治小兒體熱痱瘡: 滑石末三兩, 白礬灰一兩,棗葉四兩。上藥搗羅為末。先以溫漿水流瘡,后取藥敷之。(《圣惠方》滑石散)(16)治腳趾縫爛: 滑石一兩,石膏(鍛)半兩,枯白礬少許研摻之,亦治陰下濕汗。(《瀕湖集簡方》)
【各家論述】
1.《醫(yī)學啟源》:滑石,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氣上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與諸淡滲藥同白者佳,搗細用。色紅者服之令人淋。
2.《湯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竅, 以通水道, 為至燥之劑。豬苓湯用滑石與阿膠同為滑利,以利水道。蔥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滲泄為陽,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3.《本草蒙筌》:滑石治渴,非實能治渴也,資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氣中和,而渴自止爾。假如天令濕淫太過,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滲泄之,渴自不生。若或無濕小便自利而渴者,則知內(nèi)有燥熱,燥宜滋潤,茍誤服用,是愈亡其律液,而渴反盛矣。
4.《綱目》: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談之味,先入于胃,滲走經(jīng)絡,游溢津氣,上輸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fā)表,下利水道,為蕩熱燥濕之劑,發(fā)表是蕩上中之熱,利水道是蕩中下之熱,發(fā)表是燥上中之濕,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濕。熱散則三焦寧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劉河間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諸病,蓋是此意,但未發(fā)出爾。
5.《本草經(jīng)疏》:滑石,滑以利諸竅,通壅滯,下垢膩。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為祛暑熱,利水除濕,消積滯,利下竅之要藥?!侗窘?jīng)》用以主身熱泄BI
目錄1拼音2處方3制法4功能主治5車前子煎的用法用量6摘錄附:1古籍中的車前子煎 1拼音 chē qián zǐ jiān
2處方車前子1升(以布裹,于水中熟挼,漉出,曬干,又以新布裹,熟揉之,令光滑,不用搗),生地黃汁1升,白蜜1升,好酥5合。
3制法上4味相和,微火煎,常令如魚眼沸起,即瀉于瓷器中。
4功能主治難產(chǎn)。
5車前子煎的用法用量每服半匙,以沸湯調(diào),通口服之。
6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九
古籍中的車前子煎 《保嬰撮要》:[卷八]疳癥 瘵癥,以補中益氣湯煎送大蘆薈丸四服,又用前湯加車前子煎送六味丸四服,又用清肝生血之藥而痊。一女子十二...
《外科集驗方》:[卷下]肺癰論 熱加黃芩,大便不利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甚加木通車前子煎,躁煩加白茅根煎,咳而疼甚加人參白芷煎。葶藶散...
《簡明醫(yī)彀》:[卷之三]血證 搗汁服。又蒲黃(炒),研末服。后四物湯加木通、車前子煎,調(diào)玄明粉服,全止。小便血條∶當歸、白芷為末(...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瘡瘍門(附論)]瘡科通治方 熱加黃芩,大便不利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甚加木通車前子煎,煩躁加白茅根煎,咳而疼甚加人參白芷煎。《奇效...
《世醫(yī)得效方》:[卷第三大方脈雜醫(yī)科]腹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71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車前散
下一篇: 車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