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如麻子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 : 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 《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處方 : 五靈脂(微炒,用酒研飛,去砂土)1兩,朱砂(研,飛)1兩,葶藶(水淘凈,曬干,別杵成膏)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別杵成膏)半兩,半夏(湯浸7次去滑,焙干)半兩。
制法 : 上為末,入研藥勻,以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小麻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兒肺壅痰實,咳嗽喘息,胸膈痞滿,心忪煩悶,痰涎不利,呀呷有聲。
用法用量 : 半夏丸(《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五)、杏醫(yī)丸(《普濟(jì)方》卷三八七)。
摘錄 : 《局方》卷十
制法 :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小兒心胸痰壅,咳嗽,咽喉不利,作呀呷聲。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煎麻黃湯送下,日3次。
摘錄 : 方出《圣惠》卷八十三,名見《幼幼新書》卷十六
處方 : 大半夏1斤。
制法 : 上藥湯泡七次,曬干為細(xì)末,用生絹袋盛貯于瓷盆內(nèi),用凈水洗,去粗滓,將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內(nèi)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將半夏粉曬干,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細(xì)朱砂末一錢,用生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痰飲咳嗽。
用法用量 : 辰半丸(《國醫(yī)宗旨》卷二)。
摘錄 : 《袖珍》卷一
目錄1拼音2處方3制法4功能主治5蛇黃丸的用法用量6摘錄7《圣惠》卷八十四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蛇黃丸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 8《嬰童百問》卷二引《養(yǎng)生必用》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蛇黃丸的用法用量8.5制備方法 9《傳家秘寶》卷三 9.1方名9.2組成9.3功效9.4主治9.5蛇黃丸的用法用量9.6制備方法 10《直指小兒》卷二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蛇黃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蛇黃丸的用法用量11.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蛇黃丸*蛇黃丸藥品說明書 1拼音 shé huáng wán
2處方蛇黃3個(火煅,醋淬)郁金50克(一處為末)麝香0.7克
3制法上為細(xì)末,飯丸,如梧桐子大。
4功能主治小兒因震駭恐怖,致發(fā)驚癇者。
5蛇黃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2丸,煎金銀磨刀水化下。
6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7《圣惠》卷八十四
8《嬰童百問》卷二引《養(yǎng)生必用》
9《傳家秘寶》卷三
10《直指小兒》卷二
11《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古籍中的蛇黃丸 《嬰童百問》:[卷之二]驚癇第十九問 治風(fēng)癇宜服薄荷散,有熱宜服細(xì)辛大黃湯,又有楊氏蛇黃丸,養(yǎng)生必用蛇黃丸、斷癇丹、散風(fēng)丹、保安丸、獨活...
《雞峰普濟(jì)方》:[卷第十二]婦人 半夏丸治婦人阻病心中憒悶惡聞食臭食則嘔逆怠墮少力頭眩嗜臥藿香葉白薇白術(shù)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兩)干...
《普濟(jì)方》:[卷一百二諸風(fēng)門]風(fēng)驚悸(附論) 炒微黃去瓤)獨活(三分)茯神(一兩)黃為粗散。蛇黃丸(出圣濟(jì)總錄)治心氣不足,驚悸心風(fēng),譫言狂癲,...
《幼科證治準(zhǔn)繩》:[集之二·肝臟部癇]驚癇 ,有琥珀(二錢)青黛(一錢),無山藥?!插X氏〕蛇黃丸治驚癇,因震駭恐怖,叫號恍惚,是也。蛇黃(真者...
《保嬰撮要》:[卷三]驚癇
麻黃細(xì)辛附子湯 《傷寒論》
組成:麻黃、附子、細(xì)辛
功效:助陽解表
主治:素體陽虛;暴啞。
麻黃附子甘草湯 《傷寒論》
組成:麻黃、附子、甘草
功效:助陽解表
主治:少陰陽虛,外感風(fēng)寒。
小承氣湯 《傷寒論》
組成:大黃、厚樸、枳實
功效:輕下熱結(jié)
主治:陽明腑實輕證。
調(diào)胃承氣湯 《傷寒論》
組成:大黃、芒硝、甘草;
功效:緩下熱結(jié);
主治:陽明病胃腸燥熱證。
大陷胸湯 《傷寒論》
組成:大黃、芒硝、甘遂;
功效:泄熱逐水;
主治:水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
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
通脈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湯倍干姜)
功效:破陰回陽,通達(dá)內(nèi)外
主治:少陰病,陰盛格陽證
白通湯 《傷寒論》
組成:附子、蔥白、干姜;
功效: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主治:少陰病陰盛戴陽證
桃花湯 《傷寒論》
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溫中澀腸止??;
主治:虛寒血痢證
茵陳蒿湯 《傷寒論》
組成:大黃、梔子、茵陳;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
梔子柏皮湯 《傷寒論》
組成:梔子、黃柏、甘草;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黃疸之熱重于濕證
小陷胸湯 《傷寒論》
組成:半夏、黃連、瓜蔞;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痰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
瓜蒂散 《傷寒論》
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證
芍藥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
組成:芍藥、甘草、附子;
功效:陰陽雙補(bǔ)
梔子甘草豉湯 《傷寒論》
組成:梔子、香豉、甘草;
功效:清熱散結(jié),兼以益氣
梔子生姜豉湯 《傷寒論》
組成:梔子、香豉、生姜;
功效:清熱散結(jié),和胃止嘔
梔子厚樸湯 《傷寒論》
組成:梔子、厚樸、枳實;
功效:清熱除煩,寬中消滿
三物小白散 《傷寒論》
組成:桔梗、巴豆、貝母;
功效:溫寒逐水,滌痰散結(jié)
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
組成:大黃、黃連、黃芩;(以麻沸湯漬之)
功效:清熱除痞
梔子柏皮湯 《傷寒論》
組成:梔子、黃柏、甘草;
功效:清解里熱,兼以祛濕
豬膚湯 《傷寒論》
組成:豬膚、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腎、潤肺、補(bǔ)脾,除煩利咽
苦酒湯 《傷寒論》(苦酒即米醋)
組成:半夏、雞子、苦酒;
功效:化痰斂潰,消腫止痛
半夏散及湯 《傷寒論》
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散寒通陽,化痰開結(jié)
枳實梔子鼓湯 《傷寒論》
組成:枳實、梔子、香豉;
功效:清熱除煩、寬中下氣
甘麥大棗湯 《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小麥、大棗;
功效: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臟躁癥
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要略》
組成:瓜蔞、薤白、白酒;
功效: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jié)之胸痹輕證
大半夏湯 《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人參、白蜜;
功效:和胃降逆,益氣潤燥;
主治:胃反證
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附子、細(xì)辛;
功效: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里實證
瀉心湯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黃連、黃芩;
功效:瀉火消痞;
主治:邪熱壅滯心下,氣機(jī)痞塞證
下淤血湯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桃仁、蟄蟲
功效:泄熱逐瘀
主治:瘀血化熱,瘀熱內(nèi)結(jié)
滑石代赭湯 《金匱要略》
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清心潤肺,利濕除熱
蜀漆散 《金匱要略》
組成:蜀漆、云母、龍骨;
功效:祛痰截虐
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要略》
組成:瓜蔞實、薤白、白酒;
功效:宣痹通陽,豁痰利氣;
主治:胸痹
茯苓杏仁甘草湯 《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利氣化飲
橘枳姜湯 《金匱要略》
組成:橘皮、枳實、生姜;
功效:溫胃理氣散結(jié)
桂枝生姜枳實湯 《金匱要略》
組成:桂枝、生姜、枳實;
功效:通陽化飲,下氣降逆
厚樸三物湯 《金匱要略》
組成:厚樸、大黃、枳實;
功效:行氣除滿
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附子、細(xì)辛;
功效:溫經(jīng)散寒止痛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 《金匱要略》
組成:當(dāng)歸、生姜、羊肉;
功效:養(yǎng)血散寒止痛。
主治:血虛內(nèi)寒之寒疝
旋覆花湯 《金匱要略》
組成:旋覆花、蔥、新絳;
功效:行氣活血,通陽散結(jié)
厚樸大黃湯 《金匱要略》
組成:厚樸、大黃、枳實;
功效:滌飲泄熱,行氣開郁
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生姜、茯苓;
功效:祛飲降逆,宣陽制水
滑石白魚散 《金匱要略》
組成:滑石、亂發(fā)、白魚;
功效:化瘀行血,清熱利尿。
主治:血淋
茯苓戎鹽湯 《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白術(shù)、戎鹽;
功效:補(bǔ)益脾腎,滲濕利水;
主治:勞淋
麻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附子、甘草;
功效:溫經(jīng)助陽,發(fā)汗散寒
柏葉湯 《金匱要略》
組成:柏葉、干姜、艾葉;
功效:溫中止血;
主治:虛寒吐血
豬苓散 《金匱要略》
組成:豬苓、茯苓、白術(shù);
功效:健脾祛飲
薏苡附子敗醬散 《金匱要略》
組成:薏苡仁、附子、敗醬草;
功效:清熱解毒排膿;
主治:腸癰之膿已成
干姜人參半夏丸 《金匱要略》
組成:干姜、人參、半夏;
功效:溫中散寒,化飲降逆
當(dāng)歸貝母苦參丸 《金匱要略》
組成:當(dāng)歸、貝母、苦參;
功效:養(yǎng)血開郁,清熱除濕
主治:妊娠血虛熱郁小便難
下瘀血湯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桃仁、蟄蟲;
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內(nèi)結(jié)之產(chǎn)后腹痛
大黃甘遂湯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甘遂、阿膠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水血并結(jié)血室
三物黃芩湯 《千金要方》
組成:黃芩、苦參、干地黃;
功效:清熱燥濕,滋養(yǎng)陰液。
主治:產(chǎn)后四肢煩熱之濕熱陰虛證者
生脈散 《醫(yī)學(xué)啟源》
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
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溫?zé)?、暑熱耗氣傷陰證;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
玉屏風(fēng)散 《醫(yī)方類聚》
組成:防風(fēng)、白術(shù)、黃芪;
功效: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
縮泉丸 《魏氏家藏方》
組成:天臺烏藥、益智仁、茴香;
功效: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主治:膀胱虛寒證
磁朱丸 又名“神曲丸”《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益陰明目,重鎮(zhèn)安神;
主治:心腎不交諸癥
三圣散 《儒門事親》
組成:防風(fēng)、瓜蒂、藜蘆;
功效:涌吐風(fēng)痰;
主治:中風(fēng)閉證
控涎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效:祛痰逐飲;
主治:痰伏胸膈證
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黃連、吳茱萸、白芍;
功效:疏肝理脾,清熱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證
香連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黃連、吳茱萸、木香;
功效:清熱化濕,行氣化滯;
主治:濕熱痢疾
瀉白散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
功效: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主治:肺熱喘咳證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香薷、白扁豆、厚樸;
功效: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陰暑
碧玉散 《傷寒直格》
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熱;
主治:暑濕證兼有肝膽郁熱者
雞蘇散 《傷寒直格》
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風(fēng)解暑;
主治:暑濕證兼微惡風(fēng)寒者
益元散 《傷寒直格》
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燈心湯調(diào)服)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濕證兼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者
金鈴子散 《太平圣惠方》
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熱,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證
良附丸 《良方集腋》
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行氣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胃氣滯寒凝證
三妙丸 《醫(yī)學(xué)正傳》
組成:黃柏、蒼術(shù)、川牛膝;
功效: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之痿痹
三子養(yǎng)親湯 《雜病廣要》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功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
枳術(shù)丸 《內(nèi)外傷辨惑淪》
組成:枳實、白術(shù)、荷葉;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聚
牽正散 《楊氏家藏方》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蝎;
功效:祛風(fēng)化痰,通絡(luò)止痙;
主治:風(fēng)中頭面經(jīng)絡(luò)
增液湯 《溫病條辨》
組成:玄參、麥冬、生地;
功效: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71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辰砂化痰圓
下一篇: 辰砂半夏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