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陳干香櫞1個(切開蓋,去瓤),陽春砂仁。
制法 : 上將香櫞連蓋稱準(zhǔn),現(xiàn)重若干,配陽春砂仁亦若干,裝入香櫞內(nèi),原蓋蓋好,井泥圍涂,放陰陽瓦上火煅,見青煙將盡為度,取起放地下,以碗覆蓋,免致化成白灰,俟冷透去泥,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胃氣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3錢,開水沖服。極重者亦可除根;體虛者服半料,愈后接服二賢散除根。
摘錄 : 《梅氏驗方新編》卷二
問題一:香櫞果實可不可以吃?不可以吃的,可以做藥材使用。
香櫞(學(xué)名:Citrus medica L.)又名枸櫞、香泡,為蕓香科柑橘屬植物。香櫞是植物香櫞和藥材香櫞的統(tǒng)稱。植物香櫞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植物,生于海拔350米到1750米的高溫多濕環(huán)境。云南西雙版納的闊葉林中,有處于半野生狀態(tài)的香櫞。中藥材香櫞是植物香櫞和同屬植物香圓(學(xué)名: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除去種子及瓤,曬干或低溫干燥。具有理氣寬中,消脹降痰之功效。此外,可用作砧木,但只可嫁接佛手,對其他種類嚴(yán)格不親和。
可以+Q 121541690
問題二:香櫞樹果實能吃嗎好像能吃,但有點酸,也有說不能吃的
問題三:香櫞的吃法 50分 香櫞
香櫞 :又名枸櫞
拉丁文學(xué)名:Citrus medica
英文名稱:Medicinal Citron
蕓香科、柑桔屬
香櫞屬于蕓香科植物,生長特點是半喬木,它要求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在沙壤土栽培,要求比較濕潤的環(huán)境。香櫞在彝家寨子比較流傳,作為一種特產(chǎn)在寨子里作為一種貢品,在結(jié)婚喜慶的日子都要有兩個作為傳宗接代的吉祥物。
【植物形態(tài)】
①枸櫞(楊孚《異物志》),又名:鉤緣子(《南方草木狀》),香泡樹、香櫞柑。
常綠小喬木,高2米左右。
枝具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時紫紅色,葉大,互生,革質(zhì);葉片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鈍或鈍短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而無翼,無節(jié)或節(jié)不明顯。
短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3~10朵叢生,有兩性花及雄花之分,萼片5,合生如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肉質(zhì),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約30;雌蕊1,子房上部漸狹,花柱有時宿存。
柑果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果頂有乳狀突起,長徑10~25厘米,橫徑5~10厘米,熟時檸檬黃色,果皮粗厚而芳香,瓤囊細(xì)小,12~16瓣,果汁黃色,味極酸而苦;種子10枚左右,卵圓形,子葉白色。
花期4月。
果期8~9月。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均有分布。
廣東、廣西栽培較多。
本植物的根(香櫞根)、葉(香櫞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②香圓(蘇軾《物類相感志》)常綠喬木,高4~6米。
莖枝光滑無毛,無短刺。
葉互生,革質(zhì),具腺點,葉片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4.5厘米,兩端漸尖,全緣或有波狀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具闊翼,長0.8~2.5厘米,寬0.5~1.5厘米。
花單生或簇生,有時成總狀花序,芳香;花萼盆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倒卵形,表面有陰顯的脈紋;雄蕊在25以上,著生于花盤的四周,花絲結(jié)合;子房上位,扁圓形,10~12室,每室有胚珠數(shù)枚,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
柑果圓形,成熟時橙黃色,表面特別粗糙,果汁無色,味酸苦。
花期4~5月。
果期10~11月。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香圓子)亦供藥用。桔類之一,肉味較酸而皮的辛香氣較烈。陳香櫞入藥。
性味 辛、酸,無毒。
成分 皮含揮發(fā)油、橙甙、苦味成分、類似鞣質(zhì)的物質(zhì),鮮品含有維生素C。
功用 下氣,去痰水,心下氣痛。本品為健胃驅(qū)氣藥,用于消化不良、胸悶痰多、嘔吐等癥;對于慢性胃炎,神經(jīng)性胃痛(胃氣痛)較為適宜。
[胃病,消化不良,腦悶胃痛]
陳香櫞,焙燥研細(xì)末30克,川椒、小茴香各12克,共研末混和拌勻,每服3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慢性支氣管炎,痰多,喘咳氣急]
鮮魚櫞1―2個,切碎放于有蓋的碗盂中,加入等量飴糖(麥芽糖),隔水蒸數(shù)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服一匙,早晚各一次,有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枸櫞Citrus medica L.或香圓(西南香圓)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香圓亦可整個或?qū)ζ蕛砂牒?,曬干或低溫干燥?
【制法】未切片者,打成小塊;切片者潤透,切絲,晾干。
【性狀】
枸櫞:為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4~10cm ,厚0.2~0.5cm。橫切片外果皮黃色或黃綠色,邊緣呈波狀,散有凹入的油點;中果皮厚1~3cm,黃白色,有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狀突起的維管束;瓤囊10~17室。縱切片中心柱較粗壯。質(zhì)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
香圓:為類球形,半球形或圓片,直徑4~7cm。表面......>>
問題四:香櫞是什么植物,果子能吃嗎其實就是佛手果,經(jīng)腌制后就叫香櫞,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問題五:我吃了香櫞,有事嗎,可以多吃嗎,我喜歡把它擠成水喝我在干重活的時候也感覺水越喝越渴,主要是流汗,特別在廈門,夏天超級熱,我經(jīng)常喝點鹽開水補(bǔ)充鹽分. 喝茶加點鹽在我閩南老家也有哦! 喝茶加點雁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唐代的茶都是煮的,有的還有加鹽.
至于茶主要是用來利尿消暑解渴的,那么點養(yǎng)分關(guān)系不大啦.
問題六:香櫞和柚子能不能一起吃可以喝,但口感不太好,也不像柚子茶
問題一:香櫞果實可不可以吃?不可以吃的,可以做藥材使用。
香櫞(學(xué)名:Citrus medica L.)又名枸櫞、香泡,為蕓香科柑橘屬植物。香櫞是植物香櫞和藥材香櫞的統(tǒng)稱。植物香櫞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植物,生于海拔350米到1750米的高溫多濕環(huán)境。云南西雙版納的闊葉林中,有處于半野生狀態(tài)的香櫞。中藥材香櫞是植物香櫞和同屬植物香圓(學(xué)名: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除去種子及瓤,曬干或低溫干燥。具有理氣寬中,消脹降痰之功效。此外,可用作砧木,但只可嫁接佛手,對其他種類嚴(yán)格不親和。
可以+Q 121541690
問題二:香櫞樹果實能吃嗎好像能吃,但有點酸,也有說不能吃的
問題三:香櫞的吃法 50分 香櫞
香櫞 :又名枸櫞
拉丁文學(xué)名:Citrus medica
英文名稱:Medicinal Citron
蕓香科、柑桔屬
香櫞屬于蕓香科植物,生長特點是半喬木,它要求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在沙壤土栽培,要求比較濕潤的環(huán)境。香櫞在彝家寨子比較流傳,作為一種特產(chǎn)在寨子里作為一種貢品,在結(jié)婚喜慶的日子都要有兩個作為傳宗接代的吉祥物。
【植物形態(tài)】
①枸櫞(楊孚《異物志》),又名:鉤緣子(《南方草木狀》),香泡樹、香櫞柑。
常綠小喬木,高2米左右。
枝具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時紫紅色,葉大,互生,革質(zhì);葉片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鈍或鈍短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而無翼,無節(jié)或節(jié)不明顯。
短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3~10朵叢生,有兩性花及雄花之分,萼片5,合生如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肉質(zhì),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約30;雌蕊1,子房上部漸狹,花柱有時宿存。
柑果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果頂有乳狀突起,長徑10~25厘米,橫徑5~10厘米,熟時檸檬黃色,果皮粗厚而芳香,瓤囊細(xì)小,12~16瓣,果汁黃色,味極酸而苦;種子10枚左右,卵圓形,子葉白色。
花期4月。
果期8~9月。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均有分布。
廣東、廣西栽培較多。
本植物的根(香櫞根)、葉(香櫞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②香圓(蘇軾《物類相感志》)常綠喬木,高4~6米。
莖枝光滑無毛,無短刺。
葉互生,革質(zhì),具腺點,葉片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4.5厘米,兩端漸尖,全緣或有波狀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具闊翼,長0.8~2.5厘米,寬0.5~1.5厘米。
花單生或簇生,有時成總狀花序,芳香;花萼盆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倒卵形,表面有陰顯的脈紋;雄蕊在25以上,著生于花盤的四周,花絲結(jié)合;子房上位,扁圓形,10~12室,每室有胚珠數(shù)枚,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
柑果圓形,成熟時橙黃色,表面特別粗糙,果汁無色,味酸苦。
花期4~5月。
果期10~11月。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香圓子)亦供藥用。桔類之一,肉味較酸而皮的辛香氣較烈。陳香櫞入藥。
性味 辛、酸,無毒。
成分 皮含揮發(fā)油、橙甙、苦味成分、類似鞣質(zhì)的物質(zhì),鮮品含有維生素C。
功用 下氣,去痰水,心下氣痛。本品為健胃驅(qū)氣藥,用于消化不良、胸悶痰多、嘔吐等癥;對于慢性胃炎,神經(jīng)性胃痛(胃氣痛)較為適宜。
[胃病,消化不良,腦悶胃痛]
陳香櫞,焙燥研細(xì)末30克,川椒、小茴香各12克,共研末混和拌勻,每服3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慢性支氣管炎,痰多,喘咳氣急]
鮮魚櫞1―2個,切碎放于有蓋的碗盂中,加入等量飴糖(麥芽糖),隔水蒸數(shù)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服一匙,早晚各一次,有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枸櫞Citrus medica L.或香圓(西南香圓)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香圓亦可整個或?qū)ζ蕛砂牒?,曬干或低溫干燥?
【制法】未切片者,打成小塊;切片者潤透,切絲,晾干。
【性狀】
枸櫞:為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4~10cm ,厚0.2~0.5cm。橫切片外果皮黃色或黃綠色,邊緣呈波狀,散有凹入的油點;中果皮厚1~3cm,黃白色,有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狀突起的維管束;瓤囊10~17室。縱切片中心柱較粗壯。質(zhì)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
香圓:為類球形,半球形或圓片,直徑4~7cm。表面......>>
問題四:香櫞是什么植物,果子能吃嗎其實就是佛手果,經(jīng)腌制后就叫香櫞,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問題五:我吃了香櫞,有事嗎,可以多吃嗎,我喜歡把它擠成水喝我在干重活的時候也感覺水越喝越渴,主要是流汗,特別在廈門,夏天超級熱,我經(jīng)常喝點鹽開水補(bǔ)充鹽分. 喝茶加點鹽在我閩南老家也有哦! 喝茶加點雁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唐代的茶都是煮的,有的還有加鹽.
至于茶主要是用來利尿消暑解渴的,那么點養(yǎng)分關(guān)系不大啦.
問題六:香櫞和柚子能不能一起吃可以喝,但口感不太好,也不像柚子茶
香櫞
香櫞 :又名枸櫞
拉丁文學(xué)名:Citrus medica
英文名稱:Medicinal Citron
蕓香科、柑桔屬
香櫞屬于蕓香科植物,生長特點是半喬木,它要求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在沙壤土栽培,要求比較濕潤的環(huán)境。香櫞在彝家寨子比較流傳,作為一種特產(chǎn)在寨子里作為一種貢品,在結(jié)婚喜慶的日子都要有兩個作為傳宗接代的吉祥物。
【植物形態(tài)】
①枸櫞(楊孚《異物志》),又名:鉤緣子(《南方草木狀》),香泡樹、香櫞柑。
常綠小喬木,高2米左右。
枝具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時紫紅色,葉大,互生,革質(zhì);葉片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鈍或鈍短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而無翼,無節(jié)或節(jié)不明顯。
短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3~10朵叢生,有兩性花及雄花之分,萼片5,合生如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肉質(zhì),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約30;雌蕊1,子房上部漸狹,花柱有時宿存。
柑果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果頂有乳狀突起,長徑10~25厘米,橫徑5~10厘米,熟時檸檬黃色,果皮粗厚而芳香,瓤囊細(xì)小,12~16瓣,果汁黃色,味極酸而苦;種子10枚左右,卵圓形,子葉白色。
花期4月。
果期8~9月。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均有分布。
廣東、廣西栽培較多。
本植物的根(香櫞根)、葉(香櫞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②香圓(蘇軾《物類相感志》)常綠喬木,高4~6米。
莖枝光滑無毛,無短刺。
葉互生,革質(zhì),具腺點,葉片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4.5厘米,兩端漸尖,全緣或有波狀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具闊翼,長0.8~2.5厘米,寬0.5~1.5厘米。
花單生或簇生,有時成總狀花序,芳香;花萼盆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倒卵形,表面有陰顯的脈紋;雄蕊在25以上,著生于花盤的四周,花絲結(jié)合;子房上位,扁圓形,10~12室,每室有胚珠數(shù)枚,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
柑果圓形,成熟時橙黃色,表面特別粗糙,果汁無色,味酸苦。
花期4~5月。
果期10~11月。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香圓子)亦供藥用。桔類之一,肉味較酸而皮的辛香氣較烈。陳香櫞入藥。
性味 辛、酸,無毒。
成分 皮含揮發(fā)油、橙甙、苦味成分、類似鞣質(zhì)的物質(zhì),鮮品含有維生素C。
功用 下氣,去痰水,心下氣痛。本品為健胃驅(qū)氣藥,用于消化不良、胸悶痰多、嘔吐等癥;對于慢性胃炎,神經(jīng)性胃痛(胃氣痛)較為適宜。
[胃病,消化不良,腦悶胃痛]
陳香櫞,焙燥研細(xì)末30克,川椒、小茴香各12克,共研末混和拌勻,每服3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慢性支氣管炎,痰多,喘咳氣急]
鮮魚櫞1—2個,切碎放于有蓋的碗盂中,加入等量飴糖(麥芽糖),隔水蒸數(shù)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服一匙,早晚各一次,有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枸櫞Citrus medica L.或香圓(西南香圓)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香圓亦可整個或?qū)ζ蕛砂牒螅瑫窀苫虻蜏馗稍铩?br>【制法】未切片者,打成小塊;切片者潤透,切絲,晾干。
【性狀】
枸櫞:為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4~10cm ,厚0.2~0.5cm。橫切片外果皮黃色或黃綠色,邊緣呈波狀,散有凹入的油點;中果皮厚1~3cm,黃白色,有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狀突起的維管束;瓤囊10~17室??v切片中心柱較粗壯。質(zhì)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
香圓:為類球形,半球形或圓片,直徑4~7cm。表面黑綠色或黃棕色,密被凹陷的小油點及網(wǎng)狀隆起的粗皺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及隆起的環(huán)圈,基部有果梗殘基。質(zhì)堅硬。剖面或橫切薄片,邊緣油點明顯;中果皮厚約0.5cm ,瓤囊9~11 室,棕色或淡紅棕色,間或有黃白色種子。氣香,味酸而苦。
【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 30ml,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櫞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已烷-醋酸乙酯(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3%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性味歸經(jīng)】辛、苦、酸,溫。歸肝、脾、肺經(jīng)。
【功能主治】舒肝理氣,寬中,化痰。用于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嘔吐噫氣,痰多咳嗽。
【用法用量】 3~9g 。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香櫞
【香櫞的功效介紹】:
【中文名】香櫞(《本草圖經(jīng)》)
【類 別】果實類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tài)】①枸櫞(楊孚《異物志》),又名:鉤緣子(《南方草木狀》),香泡樹、香櫞柑。
常綠小喬木,高2米左右。
枝具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時紫紅色,葉大,互生,革質(zhì);葉片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鈍或鈍短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而無翼,無節(jié)或節(jié)不明顯。
短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3~10朵叢生,有兩性花及雄花之分,萼片5,合生如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肉質(zhì),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約30;雌蕊1,子房上部漸狹,花柱有時宿存。
柑果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果頂有乳狀突起,長徑10~25厘米,橫徑5~10厘米,熟時檸檬黃色,果皮粗厚而芳香,瓤囊細(xì)小,12~16瓣,果汁黃色,味極酸而苦;種子10枚左右,卵圓形,子葉白色。
花期4月。
果期8~9月。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均有分布。
廣東、廣西栽培較多。
本植物的根(香櫞根)、葉(香櫞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②香圓(蘇軾《物類相感志》) 常綠喬木,高4~6米。
莖枝光滑無毛,無短刺。
葉互生,革質(zhì),具腺點,葉片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4.5厘米,兩端漸尖,全緣或有波狀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具闊翼,長0.8~2.5厘米,寬0.5~1.5厘米。
花單生或簇生,有時成總狀花序,芳香;花萼盆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白色,矩圓狀倒卵形,表面有陰顯的脈紋;雄蕊在25以上,著生于花盤的四周,花絲結(jié)合;子房上位,扁圓形,10~12室,每室有胚珠數(shù)枚,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
柑果圓形,成熟時橙黃色,表面特別粗糙,果汁無色,味酸苦。
花期4~5月。
果期10~11月。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香圓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9~10月采摘,曬干;或放2~3天,待果實表面略干時,切成厚片,曬干;亦有用繩穿起風(fēng)干或低溫烘干。
【藥材】①枸櫞完整的果實,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頂端有乳狀突起,表面黃色或綠黃色。
商品多已橫切成片,切片厚2~3毫米,直徑5~10厘米。
切開面淡黃色,表面粗糙,有皺縮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紋凸起,果皮部分較寬,約有2~3.5厘米,占果片橫斷面的1/2;中央瓤囊12~16室,寬3~5厘米,每室成三角形,室內(nèi)有時殘陽種子飛~2枚;果實中心柱堅實,直徑0.8~2厘米;外側(cè)邊緣的果皮黃色或綠黃色,表面不規(guī)則皺縮,散有多數(shù)凹入的油點。
質(zhì)柔軟,氣芳香,味初甜而后酸苦。
主產(chǎn)云南、四川等地。
②香圓干燥果實,呈球形或矩圓形,直徑5~6.5厘米。
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常具有大小不規(guī)則的黃白色斑塊,并密布多數(shù)油點及網(wǎng)狀隆起的粗皺紋,頂端凹入,基部呈環(huán)狀,有果柄痕。
橫斷面果皮為淡黃白色,厚3~8毫米;中央有瓤囊10~12室,每瓤囊內(nèi)有種子數(shù)枚。
商品有時縱切成大小不等的瓣狀,或橫切為二半,除去瓤肉,或偶有瓤肉殘留。
氣香,味酸而苦。
主產(chǎn)浙江、江蘇等地。
古代《本草》所載的香櫞多指枸櫞而言,有時包括佛手在內(nèi)。
但目前商品香櫞的來源,有枸櫞與香圓二種,且產(chǎn)量以后者為大,使用亦較廣。
其幼果及近成熟果實,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枳實、楓殼入藥。
【化學(xué)成分】枸櫞成熟果實含橙皮甙、檸檬酸、蘋果酸、粟膠、鞣質(zhì)、維生素C及揮發(fā)油等。
果實含油0.3~0.7%,果皮含袖6.5~9%,其成分為d-檸檬烯、檸檬醛、水芹烯和檸檬油素。
幼果中含琥珀酸。
種子含黃柏酮和黃柏內(nèi)酯。
【性味】辛苦酸,溫。
①陶弘景:溫。
②《本草拾遺》:味辛酸,性溫。
③《飲膳正要》:味酸甘,平,無毒。
④《本草通玄》:苦酸辛,溫。
【歸經(jīng)】入肝、肺、脾經(jīng)。
①《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
②《本草從新》:入肺、脾二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jīng)。
【功用主治-香櫞的功效】理氣,舒郁,消痰,利膈。
治胃痛脹滿,痰飲咳嗽氣塑,嘔噦少食。
①《本草拾遺》:去氣,除心頭痰水。
②《飲膳正要》:下氣,開胸膈。
③《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氣,止嘔逆,進(jìn)食,健脾。
④《本經(jīng)逢原》:治咳嗽氣壅。
⑤《醫(yī)林纂要》:治胃脘痛,寬中顧氣,開郁。
⑥《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氣,通經(jīng)利水,治腰腳氣。
⑦《本草求原》:除久哮。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血燥及孕婦氣虛者慎服。
【選方】①治鼓脹:陳香櫞一枚(連瓤),大核桃肉二枚(連皮),縮砂仁二錢(去膜)。
各煅存性為散,砂糖拌調(diào)。
空心頓服。
(《本經(jīng)逢原》) ②治嗽:香櫞(去核)薄切作細(xì)片,以時酒同入砂瓶內(nèi),煮令熟爛,自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
當(dāng)睡中喚起,用匙挑服。
(《養(yǎng)疴漫筆》) ③治氣逆不進(jìn)飲食或嘔噦:陳極香櫞二個,真川貝三兩(去心),當(dāng)歸一兩五錢(炒黑),白通草(烘燥)一兩,陳西瓜皮一兩,甜桔梗三錢。
共研細(xì)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濃汁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大虛者酌用。
(《梅氏驗方新編》香櫞丸) ④鮮香櫞一兩個,切碎放在有蓋的碗中,加入等量的麥芽糖,隔水蒸數(shù)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服一匙,早晚各一次,有化痰、行氣、止咳、平喘之效。
⑤鹽漬香櫞:香緣切片,于通風(fēng)處晾干,用適量食鹽腌漬放入玻璃瓶或瓷罐中備用。
每用10~20克,用開水沖至咸淡適宜為度時服用。
有行氣,止痛,健胃,化食作用。
適用于胃痛,腹痛,氣痛,食滯胃脹痛等癥。
⑥鮮香緣12~15克(干品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可治肝痛,胃氣痛。
⑦陳香緣30克(焙干),花椒、小茴香各12克,共研細(xì)末,每次服3克,每日兩次,溫開水送服,治胃痛胸悶,消化不良。
【名家論述】①《本草通玄》:香圓性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與參、術(shù)同行則無弊也。
②《本經(jīng)逢原》:柑櫞乃佛手、香櫞兩種,性味相類,故《綱目》混論不分。
蓋柑者佛手也,櫞者香櫞也,兼破痰水,近世治咳嗽氣壅,亦取陳者。
除去瓤核用之,庶無酸收之患。
③《本草便讀》:香圓皮,下氣消痰,寬中快膈。
雖無橘皮之溫,而究屬香燥之晶,陰虛血燥之人仍當(dāng)禁用耳。
【香櫞藥膳方精選】
1、治食滯胃脹痛:香櫞切片,于通風(fēng)處晾干,用適量食鹽腌漬放入玻璃瓶或瓷罐中備用。每次10-20克,用開水沖至咸淡適宜為度時服用。
2、治痰濕咳嗽、哮喘:鮮香櫞1-2個,切碎放在有蓋的碗中,加入等量的麥芽糖,隔水蒸數(shù)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服1匙,早晚各1次。
3、治肝胃不和、脘脅脹痛、嘔吐噫氣、食少:香櫞10克,陳皮10克,香附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4、治痰飲咳嗽、胸膈不利:香櫞10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3次。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次10-15克。
【宜忌】陰虛血燥者及孕婦氣虛者慎服。
【成分與藥用】
本品含枸櫞酸、維生素(C、P)、橙皮甙、檸檬酸、蘋果酸、果膠、鞣質(zhì)。對慢性胃炎、神經(jīng)性胃痛療效較佳。香櫞果肉中含大量維生素C,具防癌抗癌作用。
目錄1拼音2《*辭典》:杏子 2.1出處2.2拼音名2.3杏子的別名2.4來源2.5原形態(tài)2.6化學(xué)成份2.7性味2.8功能主治2.9注意2.10摘錄 附:1用到中藥杏子的方劑2用到中藥杏子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杏子 1拼音 xìng zǐ
2《*辭典》:杏子
①《千金·食治》:"味極酸。"
②崔禹錫《食經(jīng)》:"味酸,大熱。"
③《日華子本草》:"熱,有毒。"
④《本草圖經(jīng)》:"杏之類梅者味酢,類桃者味甘。"
①《千金·食治》:"其中核猶未鞕者,采之 *** 食之,甚止渴,去冷熱毒。"
②《滇南本草》:"治心中冷熱,止渴定喘,解瘟疫。"
③《隨息居飲食譜》:"潤肺生津。"
②《本草衍義》:"小兒尤不可食,多致瘡癰及上膈熱。"
用到中藥杏子的方劑 杏子湯 飲停積,悉皆治療。用法用量: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杏仁去皮.尖,五枚,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
白龍膏 ,乳香2兩(另研),定粉(另研)8兩,黃蠟8兩,杏子油1斤(如無,用脂麻油)。制法:上7味銼,油內(nèi)揉...
麻黃杏子湯 六《癥因肺治》卷一:方名:麻黃杏子湯組成:麻黃、杏子、米仁、桑白皮、桔梗、甘草。主治:外感腋痛。風(fēng)寒...
順逆丸 厚樸4分(炙),干地黃4分,桂心4分,滑石4分,杏子2分,黃連4分,麥門冬4分(去心)。主治:久寒積...
杏子膏 ìngzǐgāo《圣濟(jì)總錄》卷一○九:組成:初生杏子71升,古五銖錢7文。主治:眼中赤脈癢痛,時見黑...
更多用到中藥杏子的方劑
用到中藥杏子的中成藥 五仁丸 法:先將五仁研為膏,入陳皮末研勻,煉蜜為丸,梧桐子大上共將五仁別研為膏,合橘皮末同研勻,煉蜜為丸如...
安貞湯 苓3錢,白術(shù)1錢,厚樸1錢,砂仁1錢,桑皮2錢,杏仁3錢,蘇子1錢5分,陳香櫞皮6分。功能主治脾痹...
艾煙丸 上藥再同研勻,入粟米粥和,以艾煙熏之,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赤目。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綿裹井花水...
寧嗽丸 大?!讹曻Q亭集方》:組成:南沙參2兩,桑葉2兩,杏仁2兩,茯苓2兩,川貝2兩,姜夏2兩,前胡2兩,...
鸕鶿涎丸 燥處?!吨袊t(yī)學(xué)大辭典》:方名:鸕鶿涎丸組成:光杏仁2兩,梔子(炒黑)2兩,石膏2兩,蛤粉2兩,天...
更多用到中藥杏子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杏子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甘草。治上氣不得息。喉中如水雞聲。凡局方溫肺湯。杏子湯之類。從此方增損者頗多。御藥院方。細(xì)辛五味子湯...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沈〕脈浮者。邪居氣分而屬肺。詳杏子湯。必以杏子為君。而杏乃專瀉肺氣。使肺氣通調(diào)。邪去而腫自退...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編 寒,是邪獨(dú)在太陰肺經(jīng),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發(fā)散肺邪,而汗、喘自止矣。麻黃杏仁甘...
《普濟(jì)方》:[卷一百三十七傷寒門]傷寒煩喘(附論) 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虼摺P∏帻垳?。去麻黃。加杏子主之。是欲發(fā)散水寒也。經(jīng)曰。喘而汗出者。與葛根黃...
《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卷十四]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74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陳醋方
下一篇: 陳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