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風益損湯加減
處方 : 生地15克,赤芍9克,當歸9克,川芎9克,防風9克,前胡9克,菊花9克,生蒲黃5克,紅花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 : 祛瘀行血,清熱散風。主體傷血瘀,風邪侵襲。(眼損傷后出血)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 汪蒼壁方
什么是痙攣性斜頸?怎么治療?
什么是痙攣性斜頸?
痙攣性斜頸是一種累及頸部區(qū)域的錐體外系運動障礙性疾病。
可發(fā)生于所有人群,平均發(fā)病年齡40歲左右。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外傷、疾病及精神因素有關(guān)。
典型表現(xiàn)為頸肩部傾斜、酸痛。
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局部肉毒素注射、中醫(yī)中藥和手術(shù)治療。
痙攣性斜頸會造成中樞神經(jīng)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正常運動與生活。
治療后可緩解癥狀。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局部肉毒素注射、中醫(yī)中藥、手術(shù)治療和康復治療。
藥物治療
采用肉毒素局部注射或美多巴、巴氯芬、安定類、氟哌啶醇等藥物治療,但僅能在早期起到減輕發(fā)作程度的作用,中后期則效果不明顯。
局部肉毒素注射
可以在短期內(nèi)有效緩解大多數(shù)患者的癥狀,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注射后約1周起效,療效維持3~6個月,癥狀復發(fā)可重復注射。
中醫(yī)中藥
中醫(yī)認為痙攣性斜頸屬于中醫(yī)痙證,顫證等范疇。痙癥,體頸直而背反張,病在筋也。筋者血之所榮,傷于邪則成痙。系風寒濕邪侵犯人體,壅阻經(jīng)絡而成。
中醫(yī)治療原則:急則舒筋解痙以治其標,緩則扶正益損以治其本。治實宜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治虛當滋陰養(yǎng)血。虛實錯雜者,當標本兼治,用泄熱存陰、益氣化瘀等治療。
針刺治療:根據(jù)不同的辨證,施以不同的治則和配穴手法,主要有開竅順筋法,以“五心穴”為主,適用于各型;通經(jīng)散結(jié)法,以平刺風池、人迎、頸臂穴為主;消壅除聚法,以揚刺阿是穴為主;強督振頹法,以針刺風府、啞門、大椎等穴為主;滋陰息風法,以針刺復溜、照海等穴為主。根據(jù)患者不同癥狀,臨床可選取上法治療或數(shù)法同用。
手術(shù)治療
藥物等保守治療(至少半年以上)無效,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嚴重影響生活或工作者,可選擇外科手術(shù)治療。外科術(shù)式主要有脊柱刺激、選擇性神經(jīng)切斷術(shù)、Fostor-Dandy術(shù)、微血管減壓術(shù)、立體定向毀損術(shù)和腦深部電刺激術(shù)等,本病常采取聯(lián)合多種術(shù)式,效果較好。
康復治療
可使用經(jīng)顱磁刺激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jīng)、肌肉,減緩抽搐。
加減補中益氣湯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傅青主女科》卷下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3.1組成3.2功能主治3.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3.4各家論述 4《葉天士女科全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4.1組成4.2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4.3功能主治 5《醫(yī)門八法》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5.4摘錄 6《醫(yī)門八法》卷三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6.1處方6.2功能主治6.3摘錄 7《醫(yī)門八法》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7.1處方7.2功能主治7.3摘錄 8《壽世保元》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8.1組成8.2功能主治 9《壽世保元》卷三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9.1處方9.2功能主治9.3摘錄 10《壽世保元》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0.1處方10.2制法10.3功能主治10.4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0.5運用10.6摘錄 11《保命歌括》卷五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1.1處方11.2功能主治11.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1.4摘錄 12《保命歌括》卷二十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2.1處方12.2功能主治12.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2.4摘錄 13《葉氏女科》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3.1處方13.2功能主治13.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3.4摘錄 14《溫病條辨》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4.1處方14.2功能主治14.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4.4摘錄 15《萬氏女科》卷一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5.1處方15.2功能主治15.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5.4摘錄 16《實用正骨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6.1處方16.2功能主治16.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6.4摘錄 17《程松崖眼科》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7.1處方17.2功能主治17.3摘錄 18《萬氏家抄方》卷六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8.1處方18.2功能主治18.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8.4摘錄 19《胎產(chǎn)心法》卷下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9.1處方19.2功能主治19.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19.4摘錄 20《易氏醫(yī)案》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0.1處方20.2功能主治20.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20.4摘錄 21《魯府禁方》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1.1處方21.2制法21.3功能主治21.4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21.5摘錄 22《方癥會要》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2.1組成22.2功能主治22.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23《醫(yī)便》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3.1組成23.2功能主治23.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23.4運用 24《丹臺玉案》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4.1組成24.2功能主治24.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24.4運用 25《中醫(yī)婦科治療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5.1組成25.2功效主治25.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25.4運用 26《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6.1組成26.2功能主治26.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27《濟陽綱目》卷三十七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7.1組成27.2制備方法27.3功能主治27.4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27.5運用 28《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8.1組成28.2功能主治28.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28.4各家論述 29《古今醫(yī)鑒》卷七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9.1組成29.2功能主治 30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加減補中益氣湯 1拼音 jiā jiǎn bǔ zhōng yì qì tāng
2概述 加減補中益氣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二十七首。
3《傅青主女科》卷下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3.1組成
人參、炒白術(shù)各五錢,生黃芪、酒當歸各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一分,陳皮、升麻各三分,茯苓一兩[1]。
人參5錢,黃耆3錢(生用),柴胡1錢,甘草1分,當歸3錢(酒洗),白術(shù)5錢(土炒),茯苓1兩,升麻3分,陳皮3分。
3.2功能主治
《傅青主女科》卷下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妊娠浮腫[1]。
妊娠5月,脾肺氣虛,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先兩足腫,漸至頭面遍身俱腫。
3.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4各家論述
補中益氣湯原為升提脾肺之氣,血非氣不生,補氣即所以生血。今濕氣乘脾肺之虛而相犯,未便大補其血,恐陰太盛而招陰也。只補氣而助以利濕之品,則氣升而水尤易散,血亦隨之而生矣。重用茯苓一兩為君,于補氣之中,雖曰滲濕,而仍是健脾清肺之意。且凡利水之品,多是耗氣之藥,而茯苓與參術(shù)合用,實補多于利,所以重用之以分濕邪,即以補氣血耳。
4《葉天士女科全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4.1組成
人參三錢,黃芪(蜜炙)、白術(shù)(蜜炙)、白芍藥(酒炒)、當歸(酒洗)、川芎(酒洗)、陳皮各一錢,柴胡七分,炙甘草、炒神曲、炒麥芽各五分[1]。
4.2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姜、棗,水煎服[1]。
4.3功能主治
《葉天士女科全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脾胃損傷,飲食減少,氣耗血枯,月經(jīng)不行[1]。
5《醫(yī)門八法》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5.1處方
黨參3錢,口耆3錢(炙),炙升麻1錢,炙甘草1錢,歸身3錢(炒),熟地3錢,烏梅3個(去骨),醋白芍3錢。
5.2功能主治
《醫(yī)門八法》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噤口痢由于陰虧血少,肝燥克脾,痢而兼嘔,飲食不能入腹,服獨梅湯后,嘔止而痢不止者。
5.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生姜3片,大棗2枚為引。
5.4摘錄
《醫(yī)門八法》卷二
6《醫(yī)門八法》卷三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6.1處方
潞黨參5錢,炙口耆3錢,炙甘草2錢,炙升麻1錢,當歸身3錢(炒),熟地黃3錢,醋白芍2錢,烏梅肉3個(去核)。
6.2功能主治
《醫(yī)門八法》卷三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年老虛弱之人,氣虛不能收攝,小便煩數(shù),滴瀝不止。
6.3摘錄
《醫(yī)門八法》卷三
7《醫(yī)門八法》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7.1處方
黨參5錢,炙耆5錢,炙草1錢,歸身5錢(炒),升麻1錢(蜜炙),烏梅5個(去核)。
7.2功能主治
《醫(yī)門八法》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功在補氣,斂肝。主治產(chǎn)后血崩,新血暴注,血脫氣陷者。
7.3摘錄
《醫(yī)門八法》卷四
8《壽世保元》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8.1組成
補中益氣湯加柴胡8分,升麻1錢(蜜炒),白芍2錢(酒炒),桂枝8分,酸棗仁2錢(炒),熟附8分,麻黃根8分,浮小麥3錢,倍加黃耆。
8.2功能主治
《壽世保元》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傷寒誤投攻擊發(fā)表之藥過多,發(fā)得表虛,上氣喘急,口干不食,肢體昏沉,冷汗大出,以致亡陽。
9《壽世保元》卷三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9.1處方
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白芍(炒)、澤瀉、木香、砂仁、白豆蔻、地榆、御米殼(醋炒)3分。
9.2功能主治
《壽世保元》卷三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腹痛里急后重,晝夜無度,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飲食,疲勞之甚,或服寒涼峻利太過者。
9.3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10《壽世保元》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0.1處方
黃耆(蜜炒)1錢,人參1錢,白術(shù)(去油蘆,炒)1錢5分,當歸(酒洗)1錢,白茯苓(去皮)1錢,陳皮6分,白芍(酒炒)1錢,蓮肉1錢,懷山藥1錢,甘草(炙)3分半。
10.2制法
上銼。
10.3功能主治
《壽世保元》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虛勞發(fā)熱,口干咳嗽,吐痰喘急,自汗,四肢困倦無力,不思飲食,大便泄瀉,肚腹膨脹而腫,六脈浮數(shù)無力。
10.4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10.5運用
痰盛,加姜制半夏;嗽甚,加五味子;口渴,加麥門冬,腹脹,加厚樸(姜炒);胸痞,加枳實(麩炒);泄瀉,加炒黑干姜,嘔吐,加姜炒半夏;腫滿,加豬苓、澤瀉、木通;憎寒發(fā)熱,加柴胡;元氣下陷,加升麻;元氣虛憊,加熟附子、肉桂。
10.6摘錄
《壽世保元》卷四
11《保命歌括》卷五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1.1處方
白術(shù)1錢,黃耆5分,人參5分,甘草2分,白芍2分,黃連2分,桑白皮2分。
11.2功能主治
《保命歌括》卷五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四肢發(fā)熱煩躁,口苦咽干,喘嗽有痰。
11.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痰喘,去參,加半夏、生姜。
11.4摘錄
《保命歌括》卷五
12《保命歌括》卷二十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2.1處方
白術(shù)1錢,白芍1錢,黃耆5分,人參5分,當歸7分,粟殼(醋炒)3分,甘草(炙)3分,木香3分,白豆蔻3分,升麻3分,陳皮1錢,地榆5分,縮砂5分,澤瀉5分。
12.2功能主治
《保命歌括》卷二十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下痢已久,不能起床,不食,瘦弱之甚者。
12.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1盞半,煎1盞,去滓溫服。
12.4摘錄
《保命歌括》卷二十二
13《葉氏女科》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3.1處方
人參3錢,黃耆(蜜炙)1錢,白術(shù)(蜜炙)1錢,白芍(酒炒)1錢,當歸身(酒洗)1錢,川芎1錢,陳皮1錢,柴胡7分,白芷7分,茯苓7分,黃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生地黃7分,炙甘草5分。
13.2功能主治
《葉氏女科》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崩漏經(jīng)亂,經(jīng)用四物湯、十灰丸、地黃湯,崩漏既止,里熱已除,宜補氣血者。
13.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2鐘,煎7分,食前服。
13.4摘錄
《葉氏女科》
14《溫病條辨》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4.1處方
人參6克 黃耆6克 廣皮3克 炙甘草3克 歸身6克 炒白芍9克 防風1.5克 升麻0.9克
14.2功能主治
《溫病條辨》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功在補氣升陽。主治氣虛下陷,門戶不藏,下利不止。
14.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
14.4摘錄
《溫病條辨》卷二
15《萬氏女科》卷一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5.1處方
人參2錢,白術(shù)2錢,黃耆(炙)7分,柴胡7分,炙草5分,歸身1錢,白芍1錢,川芎1錢,陳皮1錢,神曲(炒)5分,麥芽(炒)5分。
15.2功能主治
《萬氏女科》卷一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固脾胃損傷,血枯經(jīng)閉不行者。
15.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生姜、大棗為引。更宜服前參術(shù)大補丸、烏雞丸。以經(jīng)行為度。
15.4摘錄
《萬氏女科》卷一
16《實用正骨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6.1處方
黃耆、白術(shù)、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身、茯苓、熟地、破故紙、牛膝、杜仲(分量隨癥酌用)。
16.2功能主治
《實用正骨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骨傷后,身體虛弱,中氣不足,腰膝疼痛。
16.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6.4摘錄
《實用正骨學》
17《程松崖眼科》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7.1處方
黃芩2錢,柴胡3分,陳皮8分,茯苓2錢,升麻3分,枸杞1錢,川芎8分,炙甘草5分,白術(shù)1錢,歸身1錢。
17.2功能主治
《程松崖眼科》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氣虛,眼胞下墜,視物不明,目無紅腫疼痛者。
17.3摘錄
《程松崖眼科》
18《萬氏家抄方》卷六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8.1處方
黃耆(炙)、人參、白術(shù)(炒)、陳皮、枳實、青皮、木香、麥芽(炒)、神曲(炒)、黃連(炒)、甘草。
18.2功能主治
《萬氏家抄方》卷六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傷食而熱。
18.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8.4摘錄
《萬氏家抄方》卷六
19《胎產(chǎn)心法》卷下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19.1處方
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葛根、制半夏、茯苓、麩炒枳殼。
19.2功能主治
《萬氏家抄方》卷六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產(chǎn)后右脅痛。
19.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生姜為引。
19.4摘錄
《胎產(chǎn)心法》卷下
20《易氏醫(yī)案》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0.1處方
人參1錢,黃耆8分,歸身8分,陳皮6分,白術(shù)8分,甘草5分,澤瀉6分,黃柏5分,牡丹皮6分。
20.2功能主治
《易氏醫(yī)案》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潮熱病。每日申西2時身發(fā)寒熱,初以微寒,即作大熱而躁,躁甚如狂,過此2時,平復無恙,惟小便赤黃而澀。往時一有心事,夜即夢遺,左尺脈浮中沉取之皆洪數(shù)有力,余部皆平。
20.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0.4摘錄
《易氏醫(yī)案》
21《魯府禁方》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1.1處方
黃耆2錢(炒),人參4錢,白術(shù)3錢(土炒),當歸1錢,白芍1錢(酒炒),陳皮7分,柴胡5分,升麻3分,黃芩(酒炒)3分,黃連(姜炒)5分,木香3分,砂仁4分,茯苓5分,甘草5分。
21.2制法
上銼1劑。
21.3功能主治
《魯府禁方》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功在補元氣,健脾胃、養(yǎng)心血,平肝火,清濕熱,消膨脹。
21.4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2鐘,煎至1鐘,溫服。人參4錢,服3劑后,每劑只用3錢,又服5劑后,只用2錢;黃耆服至30劑后,渾身不癢去之;升麻服至20劑后去之。
21.5摘錄
《魯府禁方》卷二
22《方癥會要》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2.1組成
人參、黃耆、白術(shù)、當歸、升麻、陳皮、青皮、烏梅、柴胡、甘草。
22.2功能主治
《方癥會要》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久瘧,間13日一發(fā),人虛不可用截法者。
22.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2片,大棗2枚,水煎服。
23《醫(yī)便》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3.1組成
人參1錢半(去蘆),黃耆1錢半(蜜炙),白術(shù)1錢,當歸1錢(酒洗),草(炙)7分,陳皮8分,升麻5分,柴胡5分,加半夏1錢2分,黃柏8分,茯神1錢2分,棗仁1錢2分,貝母1錢2分,甘枸杞1錢2分。
23.2功能主治
《醫(yī)便》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飲食勞力,讀書刻苦,勤政傷神,饑飽失時,癥類瘧狀,發(fā)熱頭疼惡寒,身強體痛,苦勞極復感風寒,則頭疼如破,全似外感傷寒之癥,誤表傷正者。
23.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2鐘,煎8分,食遠服。或加黃柏5分。如身大熱,只1服,氣和微汗而愈。
23.4運用
夏月神短,加麥門冬、五味子;口干,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當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辛,諸頭痛并用此四味;有痰加半夏、生姜;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加黃芩、麻黃、金佛草,冬加款冬花、馬兜鈴;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參、耆;飲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加芩、連,秋加檳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實、黃連、白芍藥;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樸,天寒,加姜、桂;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黃芩、甘草、芍藥,冬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脅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如臍下痛,加熟地黃,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腳軟,加黃柏、防己。
24《丹臺玉案》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4.1組成
人參、黃耆、當歸、生地、川芎、柴胡、陳皮、甘草、細辛、羌活、防風、白術(shù)。
24.2功能主治
《丹臺玉案》卷二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勞力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軟無力,此內(nèi)傷氣血,外感風寒故也。
24.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蔥,水煎,溫服。
24.4運用
如元氣不足,加升麻少許;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細辛,加芍藥;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干嘔,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去生地、甘草、黃耆、白術(shù),加枳殼、桔梗;痰盛,去防風、細辛、加瓜蔞仁、貝母;腹痛,去耆、術(shù),加芍藥、干姜。
25《中醫(yī)婦科治療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5.1組成
黃耆3錢,黨參3錢,白術(shù)2錢,陳皮2錢,升麻1錢,柴胡1錢,阿膠(沖化)2錢,焦艾2錢,甘草1錢。
25.2功效主治
《中醫(yī)婦科治療學》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功在補氣安胎。主治平素體質(zhì)不強,妊娠45月,忽然腰酸腹脹,或有下墜感,精神疲乏,胎動不安, *** 有少許出血,脈滑無力,屬氣虛下陷者。
25.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5.4運用
大便溏薄,胃納不佳,加砂仁2錢,扁豆4錢。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26《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6.1組成
人參2錢,黃耆(蜜炙)1錢5分,當歸身1錢5分,麥冬1錢5分,陳皮(去白)5分,炙甘草5分,柴胡5分,白術(shù)(去蘆,去皮)6分,北五味子(大顆者,研碎)9粒。
26.2功能主治
《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四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內(nèi)傷挾外感,發(fā)汗后體虛甚者。
26.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好膠棗1枚,洗凈同煎。
27《濟陽綱目》卷三十七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7.1組成
黃耆、人參、甘草、陳皮、當歸、白術(shù)、升麻、柴胡、黃連、枳實、芍藥。
27.2制備方法
上銼1劑。
27.3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三十七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內(nèi)傷勞疫,濁氣上泛,清氣下陷,虛痞者。
27.4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7.5運用
如便秘,加大黃;嘔吐,加黃連、生姜、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
28《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8.1組成
人參1錢半,黃耆3錢(蜜炙),白術(shù)3錢(制),升麻5分,當歸3錢,柴胡5分,白芍1錢半(炒),龍骨3錢(煅),牡蠣3錢(煅),熟地5錢。
28.2功能主治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主治陰中挺出,脈軟者。
28.3加減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28.4各家論述
氣血大虛,元氣不能收攝于下,故陰中挺出。熟地滋陰補血,人參補氣扶元,黃耆補中益氣,白術(shù)培土益脾,當歸養(yǎng)血脈以榮經(jīng),白芍斂肝陰以和血,升麻升陽明清氣,柴胡升少陽清氣,龍骨澀精秘氣,牡蠣澀精固陰。水煎溫服,使氣陰內(nèi)充,則清陽不復下陷,而陰挺自收也。
29《古今醫(yī)鑒》卷七方之加減補中益氣湯
29.1組成
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大附子、麥門冬、防風、羌活、烏藥。
29.2功能主治
調(diào)中湯簡介
目錄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調(diào)中湯 2.1處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救偏瑣言·備用良方》:調(diào)中湯 3.1處方3.2功能主治3.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3.4摘錄 4《外臺》卷八引《范汪方》:調(diào)中湯 4.1處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4.5摘錄 5《外臺》卷十七引《古今錄驗》:調(diào)中湯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5.5注意5.6摘錄 6《便覽》卷二:調(diào)中湯 6.1處方6.2功能主治6.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6.4摘錄 7《幼科直言》卷五:調(diào)中湯 7.1處方7.2功能主治7.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7.4摘錄 8《雜病源流犀燭》卷二:調(diào)中湯 8.1處方8.2功能主治8.3摘錄 9《揣摩有得集》:調(diào)中湯 9.1處方9.2功能主治9.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9.4摘錄 10《圣濟總錄》卷五十六:調(diào)中湯 10.1調(diào)中湯的別名10.2處方10.3制法10.4功能主治10.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10.6各家論述10.7摘錄 11《癥因脈治》卷二:調(diào)中湯 11.1處方11.2功能主治11.3摘錄 12《雞峰》卷十三:調(diào)中湯 12.1處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12.5摘錄 13《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調(diào)中湯 13.1處方13.2功能主治13.3各家論述13.4摘錄 14《陰證略例》:調(diào)中湯 14.1處方14.2制法14.3功能主治1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14.5各家論述14.6摘錄 15《云歧子脈訣》:調(diào)中湯 15.1處方15.2功能主治15.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15.4摘錄 16《普濟方》卷三九四:調(diào)中湯 16.1處方16.2制法16.3功能主治16.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16.5摘錄 17《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調(diào)中湯 17.1處方17.2功能主治17.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17.4摘錄 18《普濟方》卷三七一:調(diào)中湯 18.1處方18.2制法18.3功能主治18.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18.5摘錄 19《救偏瑣言·備用良方》 19.1方名19.2組成19.3主治19.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20《外臺》卷一引《古今錄驗》 20.1方名20.2組成20.3功效20.4主治20.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20.6用藥禁忌20.7各家論述 21《片玉痘疹》卷六 21.1方名21.2組成21.3主治21.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22《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22.1方名22.2組成22.3主治2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23《誠書》卷八 23.1方名23.2組成23.3功效23.4主治23.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24《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24.1方名24.2組成24.3主治2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24.5各家論述 25《盤珠集》卷中 25.1方名25.2組成25.3主治 26《幼科釋迷》卷六 26.1方名26.2組成26.3主治 27《女科指南》 27.1方名27.2組成27.3主治27.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28《雞峰》卷五 28.1方名28.2組成28.3主治28.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28.5制備方法 29《產(chǎn)育寶慶集》卷上 29.1方名29.2組成29.3主治29.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29.5附注 30《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30.1方名30.2組成30.3功效30.4主治 31《魏氏家藏方》卷七 31.1方名31.2組成31.3主治31.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31.5加減31.6制備方法 32《普濟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論》 32.1方名32.2組成32.3主治3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32.5制備方法 33《丹溪心法》卷二 33.1方名33.2調(diào)中湯的別名33.3組成33.4主治33.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33.6各家論述33.7附注 34《保嬰撮要》卷七 34.1方名34.2組成34.3主治3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35《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35.1方名35.2組成35.3主治35.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35.5制備方法 36《千金》卷二 36.1方名36.2組成36.3主治36.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36.5用藥禁忌36.6各家論述 附:1古籍中的調(diào)中湯 1拼音 tiáo zhōng tāng
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調(diào)中湯
2.1處方
當歸、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藥、附子(炮)、良姜,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2.2炮制
上為散。
2.3功能主治
治產(chǎn)后腸胃虛怯,寒邪所侵,及未滿月,飲冷當風,乘虛襲留于肓膜,散于腹脅,腹痛作陣,或如錐刀所刺,流入大腸,水谷不化,洞瀉腸鳴,或下赤白,脅侾脹,或走痛不定,急宜服之。
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匕,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2.5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救偏瑣言·備用良方》:調(diào)中湯
3.1處方
人參5分,陳皮4分,蟬蛻3分,川芎8分,甘草2分,扁豆1錢,枸杞1錢,谷芽6分。
3.2功能主治
未痘時,先因吐瀉里虛,隨感時行見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
3.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大棗2個,水煎服。此權(quán)宜之劑也,精神稍醒,即當加減。
3.4摘錄
《救偏瑣言·備用良方》
4《外臺》卷八引《范汪方》:調(diào)中湯
4.1處方
薤白(切)1升,枳實6個(炙),橘皮3個,大棗12個,粳米3合,香豉6合。
4.2制法
上藥切。
4.3功能主治
調(diào)和五臟。主胃氣虛,不欲食,四肢重,短氣。
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先煮薤,得4升,納諸藥,煮取1升半,適寒溫,分2次服。
4.5摘錄
《外臺》卷八引《范汪方》
5《外臺》卷十七引《古今錄驗》:調(diào)中湯
5.1處方
麥門冬半兩,干棗1兩,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桂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
5.2制法
上藥切。
5.3功能主治
補益氣力。主虛勞。
5.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每服1升,日3次。
5.5注意
忌生蔥、海藻、菘菜、醋物。
5.6摘錄
《外臺》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6《便覽》卷二:調(diào)中湯
6.1處方
蒼術(shù)1錢2分,白術(shù)1錢2分,當歸1錢2分,白芍1錢2分,滑石1錢2分,青皮1錢2分,黃芩1錢2分,黃連(姜炒)1錢2分,生地1錢2分,檳榔6分。
6.2功能主治
痢不拘新久,紅白雜下,里急后重,腹痛。
6.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2鐘,煎服。
6.4摘錄
《便覽》卷二
7《幼科直言》卷五:調(diào)中湯
7.1處方
生黃耆、白姜蠶、甘草、當歸、白茯苓、炒扁豆、炒白芍、苡仁、連翹。
7.2功能主治
小兒病后虛熱,生口瘡者。
7.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4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8《雜病源流犀燭》卷二:調(diào)中湯
8.1處方
藿香、枳實、砂仁、甘草、蒼術(shù)、茯苓、陳皮、青皮、半夏、厚樸。
8.2功能主治
風疹。由脾虛感受風邪而作者。
8.3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9《揣摩有得集》:調(diào)中湯
9.1處方
潞參1錢半,白術(shù)1錢半(炒),云苓1錢,蔻米5分(研),炮姜5分,砂仁8分(炒),木香1分,官桂1錢,扁豆1錢(炒),制草5分。
9.2功能主治
小兒傷乳食,瀉后脾胃虛,噦,吐瀉。
9.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摘錄
《揣摩有得集》
10《圣濟總錄》卷五十六:調(diào)中湯
10.1調(diào)中湯的別名
調(diào)中散
10.2處方
白術(shù)2兩,干姜(炮)2兩,當歸(切,焙)2兩,人參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桂(去粗皮)1兩半,五味子1兩,甘草(炙)1兩。
10.3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0.4功能主治
心掣,胸中少氣,善咳善泄。
10.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調(diào)中散(《宣明論》卷一)。
10.6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方中桂枝、干姜、五味開太陽;以參、術(shù)、炙草闔陽明;而獨倍加桂枝,佐以當歸、赤苓、炙草,是不獨治三焦,意專重于榮養(yǎng)心陽,以安動掣,則咳瀉自止,其義高出千古。
10.7摘錄
《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11《癥因脈治》卷二:調(diào)中湯
11.1處方
白術(shù)、茯苓、當歸、黃耆、木香、廣皮、甘草。
11.2功能主治
脾氣損傷。氣脹咽滿,噫氣,食不得下,四肢不和,面黃喘咳,腫脹脾泄,脈右關(guān)細軟。
11.3摘錄
《癥因脈治》卷二
12《雞峰》卷十三:調(diào)中湯
12.1處方
厚樸4兩,枳實3兩,桂1兩。
12.2制法
上為粗末。
12.3功能主治
脾胃不調(diào),冷氣暴折,客乘于中,寒則氣收聚,聚則壅遏不通,卒然脹滿,余無所苦,脈弦遲。
1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12.5摘錄
《雞峰》卷十三
13《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調(diào)中湯
13.1處方
陳皮、半夏、甘草、云苓、歸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銀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姜、大棗。
13.2功能主治
扶養(yǎng)脾胃。主產(chǎn)后蓐勞,由外傷風冷,內(nèi)傷憂勞思慮,月內(nèi)將養(yǎng)失宜。外癥咳嗽口渴,頭昏氣喘,四肢不舉,百節(jié)疼痛,寒熱如瘧,盜汗,心膈煩悶,沉重著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
13.3各家論述
是方四物佐丹皮養(yǎng)血滋陰,二陳加香附以行氣和胃,秦艽祛風,銀柴胡清熱,外感內(nèi)傷兩無所損,而元氣平復矣。
13.4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14《陰證略例》:調(diào)中湯
14.1處方
白術(shù)、干姜、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14.2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14.3功能主治
內(nèi)傷寒。寒熱間作,腕后有斑35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珠無大熱。
1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煎。
14.5各家論述
內(nèi)傷寒,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后有斑35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珠無大熱,此內(nèi)傷寒也。問之,因暑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nèi)傷者重,外從內(nèi)病,俱為陰也,故先斑后衄,顯內(nèi)陰癥,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少陽之寒熱也,與調(diào)中湯數(shù)服而愈。
14.6摘錄
《陰證略例》
15《云歧子脈訣》:調(diào)中湯
15.1處方
制厚樸1兩,陳皮(去白)1兩,制半夏1兩,白術(shù)1兩半,人參5錢,甘草(炙)3錢。
15.2功能主治
腹脹胃虛空,關(guān)脈浮者。
15.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15.4摘錄
《云歧子脈訣》
16《普濟方》卷三九四:調(diào)中湯
16.1處方
枳殼2錢(煮過),陳皮1錢,半夏1錢,人參1錢。
16.2制法
上為末。
16.3功能主治
小兒吐逆。
16.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大棗,煎至6分,溫服。
16.5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四
17《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調(diào)中湯
17.1處方
葛根、黃芩、白術(shù)、桔梗、藁本、赤芍藥、白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17.2功能主治
滯下。似瀉非瀉,似痢非痢。
17.3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溫服。
17.4摘錄
《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18《普濟方》卷三七一:調(diào)中湯
18.1處方
人參半錢,白茯苓半錢,川白芷半錢,白術(shù)半錢,石蓮肉半錢,龍腦半錢,麝香半錢,蘆薈半錢,熊膽半錢,膩粉半錢(研),胡黃連1錢,使君子1錢,青黛(研)1錢,香墨半兩(研)。
18.2制法
上胡黃連、使君子為末,余研極細,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18.3功能主治
和胃氣,止吐瀉,溫中正氣。主小兒急驚。
18.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煎金錢薄荷湯磨下。經(jīng)宿取惡物,便安。
18.5摘錄
《普濟方》卷三七一
19《救偏瑣言·備用良方》
19.1方名
調(diào)中湯
19.2組成
人參5分,陳皮4分,蟬蛻3分,川芎8分,甘草2分,扁豆1錢,枸杞1錢,谷芽6分。
19.3主治
未痘時,先因吐瀉里虛,隨感時行見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
19.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大棗2個,水煎服。此權(quán)宜之劑也,精神稍醒,即當加減。
20《外臺》卷一引《古今錄驗》
20.1方名
調(diào)中湯
20.2組成
大黃2兩,葛根2兩,黃芩2兩,芍藥2兩,桔梗2兩,茯苓2兩,藁本2兩,白術(shù)2兩,甘草(炙)2兩。
20.3功效
和胃氣。
20.4主治
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熱結(jié)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于胃,則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微且數(shù)。
20.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
20.6用藥禁忌
忌海藻、菘菜,豬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20.7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葛根、藁本、甘草解表藥也;黃芩、芍藥、甘草清熱藥也;大黃、黃芩、甘草攻里藥也;茶、術(shù)、桔梗、甘草和中藥也。為小兒寒郁熱邪,腹痛下痢之的方,功用與人參敗毒散相仿。
21《片玉痘疹》卷六
21.1方名
調(diào)中湯
21.2組成
人參、黃耆、炙甘草、白芍(酒炒)、白術(shù)、木香、陳皮。
21.3主治
痘瘡吐瀉止后。
21.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大棗為引,水煎服。
22《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22.1方名
調(diào)中湯
22.2組成
當歸、芍藥、白術(shù)、茯苓、木香、黃連、檳榔、枳殼。
22.3主治
痢,里急后重。
2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3《誠書》卷八
23.1方名
調(diào)中湯
23.2組成
人參5分,白術(shù)5分,茯苓5分,甘草(炙)5分,白芷5分,藿香5分,石蓮子(去心)5分,天麻(煨)5分,橘皮5分,木香5分,半夏曲5分,白扁豆(姜汁、炒)5分。
23.3功效
和脾胃,止吐瀉,正氣溫中。
23.4主治
小兒慢驚。
23.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24《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24.1方名
調(diào)中湯
24.2組成
白術(shù)1錢半(炒),當歸3錢,白芍1錢半(酒炒),茯苓1錢半,木香1錢,香附2錢(酒炒),蘇梗3錢,續(xù)斷3錢(酒炒),杜仲3錢(酒炒),砂仁1錢(炒)。
24.3主治
孕婦腹痛脈弦。
2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24.5各家論述
妊娠血氣不調(diào),不能榮養(yǎng)其胎,故腹中疼痛,胎孕不安。白術(shù)健脾生血以安胎;當歸養(yǎng)血榮經(jīng)以養(yǎng)胎;木香開胃醒脾,力能調(diào)氣和中;白芍斂陰和血,性善除痛固胎;茯苓滲濕和脾氣;香附調(diào)氣解郁結(jié);蘇梗順氣安胎;砂仁醒脾開胃;續(xù)斷續(xù)經(jīng)脈;杜仲補腰腎。水煎溫服,使血氣調(diào)和,則胎得所養(yǎng)而胎無不安,何腹痛之不止哉。
25《盤珠集》卷中
25.1方名
調(diào)中湯
25.2組成
當歸、白芍(炒)、川芎、甘草(炙)、附子(制)、肉桂。
25.3主治
產(chǎn)后瀉痢。產(chǎn)后未滿月,風邪乘虛襲之,留于盲膜,散于腹肋,故腹中陣陣作痛,水谷不化,脹鳴泄瀉。
26《幼科釋迷》卷六
26.1方名
調(diào)中湯
26.2組成
茯苓1錢,當歸1錢,白芍1錢,陳皮1錢,白術(shù)1錢半。
26.3主治
小兒一切浮腫。
27《女科指南》
27.1方名
調(diào)中湯
27.2組成
豬苓、茯苓、半夏、厚樸、大腹皮、陳皮、木瓜、甘草、紫蘇、木通、白術(shù)。
27.3主治
產(chǎn)后腹脹肋疼,泄瀉痢疾,或塊在腹中,或隱或現(xiàn),并治敗血沖脾。
27.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加砂仁7粒,大棗3個(去核),生姜1片,煎水服。
28《雞峰》卷五
28.1方名
調(diào)中湯
28.2組成
陳粟米3兩(炒),縮砂1兩,香茸1兩,零陵香1兩,藿香1兩,香附子1兩,甘草1兩,白扁豆1兩。
28.3主治
暑氣。
28.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生姜煎服,不拘時候。
28.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29《產(chǎn)育寶慶集》卷上
29.1方名
調(diào)中湯
29.2組成
良姜1兩,當歸1兩,桂心1兩,芍藥1兩,附子(炮)1兩,川芎1兩,甘草(炙)5錢。
29.3主治
產(chǎn)后腹痛兼瀉痢。由產(chǎn)后腸胃虛怯、寒邪易侵,若未滿月,飲冷當風,則腹痛陣作,或如錐刀所刺,水谷不化,洞泄腸鳴,或下赤白,胠脅(月真)脹,或走痛不定。
29.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匕,水3盞,煎1盞,去滓,熱服。
29.5附注
《重訂嚴氏濟生方》有人參半兩。
30《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30.1方名
調(diào)中湯
30.2組成
白術(shù)、川芎、當歸、熟地、人參、黃耆、蒼術(shù)、甘草、陳皮、川斷、香附、砂仁、柴胡、烏梅、大棗。
30.3功效
理順三焦,養(yǎng)血安胎。
30.4主治
妊娠四月,胎動不安。
31《魏氏家藏方》卷七
31.1方名
調(diào)中湯
31.2組成
木香1錢(不見火),防風(去蘆)1分,黃耆(蜜炙)1分,炙甘草1分,人參(去蘆)2兩,白茯苓(去皮)2兩,當歸(去蘆,酒浸)2兩,熟干地黃2兩(洗),罌粟殼(去頂?shù)偃浚┌雰桑羲?,蜜拌炒令黃)。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31.3主治
赤白痢。由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相博,血滲入腸,則為瀉痢,重者血與膿相雜,狀如濃涕,輕者濃血上赤脈,狀如魚腦,日夜不絕,臍腹(疒丂)痛,不思飲食。
31.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大錢,水1盞,加生姜3片,棗子1個,煎至7分,去滓,食前通口服。
31.5加減
如血痢,加竹茹1塊同煎。
31.6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32《普濟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論》
32.1方名
調(diào)中湯
32.2組成
白術(shù)2兩,茯苓1兩,丁香半兩,厚樸2兩(生姜汁炒),半夏1兩(湯浸7次,切,焙干),甘草1兩(炙赤色),肉桂半兩(忌火),檳榔2對(銼碎)。
32.3主治
傷寒后脾胃氣不和。
32.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3服。
32.5制備方法
上為粗散。
33《丹溪心法》卷二
33.1方名
調(diào)中湯
33.2調(diào)中湯的別名
調(diào)中疏邪湯
33.3組成
蒼術(shù)1錢半,陳皮1錢,砂仁1錢,藿香1錢,芍藥(炒)1錢,甘草(炙)1錢,桔梗1錢,半夏1錢,白芷1錢,羌活1錢,枳殼1錢,川芎半錢,麻黃半錢,桂枝半錢。
33.4主治
內(nèi)傷外感而發(fā)明斑。食積挾外感發(fā)熱。
33.5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煎服。
33.6各家論述
:《醫(yī)方考》,內(nèi)傷則里熱,外感則表熱,兩熱而無泄,故令斑爛。內(nèi)傷者,調(diào)其中,蒼、陳、砂、藿、半、芍、枳、桔,皆調(diào)中藥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藥也。表里治而斑自愈矣。
33.7附注
調(diào)中疏邪湯(《醫(yī)學入門》卷七)。
34《保嬰撮要》卷七
34.1方名
調(diào)中湯
34.2組成
人參、茯苓、白術(shù)、木香、干姜、藿香、香附(炒,去毛)、縮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34.3主治
小兒傷乳食,瀉后脾胃虛,噦,吐瀉。
34.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35《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35.1方名
調(diào)中湯
35.2組成
人參10兩,白茯苓(去黑皮)10兩,紫河車2兩,甘草2兩(生)。
35.3主治
胃熱腸寒,食已輒饑,小腹痛脹。
35.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35.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36《千金》卷二
36.1方名
調(diào)中湯
36.2組成
白芍藥4兩,續(xù)斷1兩,芎藭1兩,甘草1兩,白術(shù)3兩,柴胡3兩,當歸1兩半,烏梅1升,生姜4兩,厚樸3兩,枳實3兩,生李根3兩,白皮3兩。
36.3主治
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
36.4調(diào)中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8日后復服1劑。
36.5用藥禁忌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36.6各家論述
《千金方行義》:調(diào)中者,調(diào)土中之墩阜坎陷也。土為萬物之母,一息不調(diào),便生疾苦,況曾傷四月之孕,至此能無坎陷乎?固之之法,阜則削之,陷則培之。方中枳實、厚樸削平敦阜之劑也;白術(shù)、甘草運平坎陷之劑也;芎、歸、芍、續(xù)疏通泉脈之劑也;柴胡、李根,一升清陽,一降逆氣;生姜、烏梅,一宣上壅,一固下脫。務令中州之氣無過不及,以平為期,則胎息之運動綽有余地,孰謂立方之名無深意存焉。
古籍中的調(diào)中湯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之三十七瘧證門]治法 足膝后橫紋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虛者勿刺,宜大調(diào)中湯加羌活、柴胡、桂枝。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
《醫(yī)宗金鑒》:[卷五瀉證門]臍寒瀉 護受寒冷,糞包青白腹痛嗚,散寒和氣飲極效,溫補調(diào)中湯最靈。[注]臍寒瀉者,多因斷臍失護,風冷乘人,...
《幼科心法要訣》:[卷三瀉證門]臍寒瀉 護受寒冷,糞色青白腹痛鳴,散寒和氣飲極效,溫補調(diào)中湯最靈?!咀ⅰ磕毢疄a者,多因斷臍失護,風冷乘入,...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十二補養(yǎng)門]補養(yǎng)總論 )濕地黃根長約寸許,(切,取汁半盞)溫服。白術(shù)調(diào)中湯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上下所出...
《嬰童百問》:[卷之七]瀉利第六十五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76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除風益損湯
下一篇:
除風荊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