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6兩,白術6兩,甘草(炙)2兩半,陳橘皮(去白)2兩半,縮砂仁2兩,丁香2兩。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理一切氣,溫和脾胃,大進飲食。主腹痛泄瀉。
用法用量 : 每服3大錢,水1盞,加生姜7片,大棗3個,同煎至8分,食前溫服。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六
01 食物喜溫燥
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因此養(yǎng)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廚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yǎng)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yǎng)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
02 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濕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濕,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yǎng)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yǎng)脾。比如以前小孩都愛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yǎng)脾之物。
03 勿過食生冷
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其實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姜紅糖水,有助于溫脾,并能升陽。
04 養(yǎng)脾的中藥及湯方
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歷代有不少養(yǎng)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濕有蒼術,有平胃散;補脾化濕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yǎng)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和中氣之方藥。
(附:補中益氣湯即用黃芪15克,白術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服,即可益氣升陽、調補脾胃。)
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無力,常會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黃肌瘦,此時當重視養(yǎng)脾。脾喜甘淡而惡腥辣重濁,因此,甘淡可以養(yǎng)脾;脾氣太虛,千萬不可吃香喝辣。
養(yǎng)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實、山藥各30克,陳皮10克。水煎服,日一劑。或上藥烘干,共研細末,每次15克,日兩次,沖入溫熱的米粥中服下。
05 艾灸有溫陽之功,最合于養(yǎng)脾之需
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yǎng)脾之升要同時養(yǎng)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合穴足三里。
06 脾氣通于口,脾和順則口唇能納五谷
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fā)黃,或發(fā)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診斷,脾應于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脾,若發(fā)暗亦是脾虛之相。平時認真調理,自己注意觀察這些部位的變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的改變。
07 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人憤怒、怨恨或焦慮時,胃和臉一樣充血而發(fā)紅;人悲傷、沮喪或憂郁時,胃就變得蒼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動也減少。中醫(yī)也認為,不良情緒會影響肝的調節(jié)功能,進而會影響脾胃??梢?,學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丁香紅茶,又叫養(yǎng)肝茶,是一種聲稱對肝臟具有很好保養(yǎng)作用的草藥茶。工作繁忙,情緒緊張,飲食失調,煙酒過度及生活在各種環(huán)境污染下的男女老少,以及肝臟有問題的患者均可常年飲用。每天喝黑枸杞泡水、泡茶或者直接食用。
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腫,并強壯心臟功能。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發(fā)病率。
擴展資料:
養(yǎng)肝茶具有補氣養(yǎng)血,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維護肝臟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喝養(yǎng)肝茶要注意以下事項:
1、喝養(yǎng)肝茶要多飲水、少飲酒;
2、喝養(yǎng)肝茶要保證飲食平衡,不暴飲暴食;
3、喝養(yǎng)肝茶要保證少動氣,盡量保持心平氣和;
4、喝養(yǎng)肝茶要適量運動;
5、喝養(yǎng)肝茶要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物;
6、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少年兒童不宜飲用養(yǎng)肝茶。
-養(yǎng)肝茶
-紅茶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辛智科教授治療脾胃病,在辨證基礎上,選用方藥喜用三味藥物相互配伍,藥物相對固定,構思精巧,針對證的病機相對也較復雜,遠超出對藥的特點和功用,既有相輔相成,又有相互制約,三者之間沒有絕對的主次之分,重在氣味與功能配伍,形成一個循環(huán)輔佐或循環(huán)制約的關系,實際是一種一分為三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提高療效之目的。富有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含義,是道家思想在中藥配伍上的體現和應用。此種藥物配伍形式,今人多稱之為角藥?,F將辛智科臨證治脾胃病常用角藥介紹如下,供同道參考。
柴胡 白芍 枳實
柴胡辛苦微寒,疏肝解郁,善于達邪外出;白芍苦酸微寒,斂陰柔肝,和營止痛;枳實苦辛微寒,散積通滯,化痰除痞。三藥合用,行氣解郁,消痰散痞之力更強,其中白芍以制柴胡、枳實升散疏利太過,以陰調陽。三藥為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和大柴胡湯之主藥。肝氣郁結、肝氣犯胃所致胃脘疼痛、脅下不舒隱痛、心下脹滿、甚或噯氣、惡心、便秘等,用之甚效。朱丹溪有「凡郁皆在中焦」之說。臨床常見精神壓力大、情緒低落及心情郁悶而致胃脘不舒及胃腸型抑郁焦慮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辛智科常用此藥合越鞠丸治療,亦獲良效。
黃連 半夏 瓜蔞
黃連苦寒,清熱瀉火;半夏溫燥,散結和胃;瓜蔞化痰寬胸,潤腸散結。三藥合用,名小陷胸湯,為《傷寒論》之名方。黃連、半夏,一苦一辛,一寒一溫,寒溫并用,辛開苦降;瓜蔞助半夏,化痰散結和胃,助黃連泄熱潤腸通便。藥雖三味,寒溫兩用,陰陽并調,其意頗深。三藥配伍,治熱與痰結,心下阻滯,升降不利而見胸脘脹痛、大便干結、惡心嘔吐、口干口苦等證。特別是胃脘不舒,腹診正當胃脘按之痛者,其效甚顯。辛智科對胃脘痛用止痛行氣之藥不效者,用小陷胸湯或柴胡陷胸湯予以治療,多獲佳效。尤其對膽胃不和、痰熱較甚而致胃脘痛等證,藥證相符,用之更驗。
大黃 厚樸 枳實
大黃、厚樸、枳實三味藥物組成名為小承氣湯,出自《傷寒論》。大黃苦寒,泄熱解毒通便;厚樸苦溫,寬中行氣消積;枳實苦寒,破氣消積除痞。三藥配伍,行氣與瀉下,泄熱與除痞,協同互助,增強消痞除滿之效。腸胃通則腑氣通,邪由腸下。對反流性食管炎所見胃脘痞滿、疼痛、燒心、口臭、口唇干燥、大便干硬者,與竹葉石膏湯合用加減,療效滿意。對老年性便秘,常與四物湯、生脈湯三方合用。
大黃 附子 細辛
大黃、附子、細辛相伍為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大黃苦寒,泄實攻下;附子辛溫大熱,祛內積之陰寒,止腹脅之痛;細辛辛溫,溫經散寒止痛。三藥苦辛相用,能降能通,偏于溫下。大黃寒性被附子、細辛辛散大熱所制,去性取用,瀉下之功猶存,祛寒散邪,通便止痛,破積除滯,配伍實屬精妙。一般用時大黃用量宜比附子小些,且不宜后下,減少瀉下之力。中醫(yī)有「非溫不能散寒,非下不能除其實,非辛不能發(fā)其郁」之說。對腹痛便秘、脅下偏痛、手足逆冷、腹部冰涼等寒邪與積滯互結腸道之證常用此方,若舌苔厚膩、腹脹者,常與平胃散加減應用。
丹參 檀香 砂仁
丹參、檀香、砂仁組方為丹參飲,見載于陳修園《時方歌括》卷下。丹參苦寒,活血祛瘀消痛;檀香辛溫,理氣調脾,散寒止痛;砂仁辛溫,行氣溫中,化濕健脾。三藥相伍,行氣健脾、化瘀止痛之力更強。對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痛處固定,患病較久的胃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常用丹參飲治療,伴有脾胃虛弱者,與柴芍六君子湯合用,瘀血較重,疼痛久治不愈,舌質紫暗,病檢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與失笑散合用,其效良驗。
丁香 柿蒂 半夏
丁香辛溫,溫胃降逆;柿蒂苦澀,降氣止嘔;半夏溫燥,和胃止嘔;三味相伍,共奏降逆止呃,溫胃和中之功,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賁門痙攣等所見偏寒之打嗝、嘔吐、噯氣等癥,用之皆有效。偏熱可加枇杷葉、竹茹,偏寒可加生姜,胃脘脹滿噯氣呃逆可與旋覆代赭湯配伍化裁,所用之藥,需細辨病機和寒熱。
小茴香 丁香 木香
小茴香辛溫,祛寒止痛,理氣和胃;丁香辛溫,溫中降逆,溫腎助陽;木香辛溫,行氣止痛,升降諸氣。三藥相伍,氣相求,味相同,功相近,抱團取暖,溫胃散寒,行氣止痛,調和胃腸,行氣散寒止痛作用較強。寒凝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小腹冷痛等及下焦虛寒所致的女性痛經皆有效。
沙參 麥冬 石斛
沙參甘寒,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麥冬甘寒,養(yǎng)陰除煩,益胃生津;石斛甘寒,滋陰除熱,養(yǎng)胃生津。三藥合用,養(yǎng)陰益胃,生津潤燥之力更強。中醫(yī)有「甘藥養(yǎng)胃」之說,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吳瑭重視胃陰,創(chuàng)甘寒潤降、清養(yǎng)胃陰之法,如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等。臨床所見口干舌燥、不思飲食、煩躁不寐、胃脘痞滿、便秘不暢、舌紅少苔等屬胃陰不足津虧者用之皆效。臨證決不可拘于脾胃多虛寒而忽略胃陰虧虛之證。
吳茱萸 川楝子 木香
吳茱萸辛熱,散寒止痛,疏肝下氣;川楝子苦寒,行氣止痛;木香辛苦微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三藥配伍,辛散苦降,寒熱相佐,增強順氣散寒止痛之力??嗪越?,泄肝降逆,但川楝子有傷肝之嫌,木香有減輕川楝子對肝損傷之效。常用于脘腹脹滿、脅下隱痛、小腹冷痛,療效滿意。曾治一例小腹涼隱痛,中西藥久治未愈,影像及檢驗等無任何陽性指標的患者,用以此藥物為主的加減導氣湯予以治療而取效。
烏賊骨 浙貝母 鍛瓦楞子
烏賊骨咸澀溫,制酸止痛,收斂止血;浙貝母苦寒,消火散結,宣泄化痰;鍛瓦楞子甘平,消積散瘀,制酸止痛。三藥相伍,制酸止痛,化痰消積,收斂止血,為制酸之要藥。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潰瘍所見燒心、泛酸、出血等均有一定療效,臨證要善于辨證,并與相應方藥配伍其效更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78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丁香平胃丸
下一篇: 丁香當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