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柿蒂2錢,陳皮2錢,竹茹2錢,丁香5枚。
功能主治 : 中焦氣塞,上焦呃逆。
用法用量 : 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 : 《玉案》卷四
治療法則: 降逆和胃。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1)旋復(fù)代赭石湯加減:旋復(fù)花9克(另包)、生姜6克、代赭石20 克、黨參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白術(shù)10克。本方適于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證候。 (2)橘皮竹茹湯加減:橘皮9克、竹茹9克、生姜6克、柿蒂6克、枇杷葉10克、黃芩6克、蘆根12克、石斛12克、沙參15克,本方適用于陰虛有熱而嘔者。 (3)理中湯加減:黨參12克、白術(shù)10克、干姜10克、吳茱萸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厚樸10克,本方適用于中焦虛寒而嘔者。 2.加減變化:若嘔吐食物酸腐,厭食納差者,于方(1)中去旋復(fù)花、代赭石,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萊菔子12克以消食和胃:若嘔吐酸水,噯氣頻繁者,用方(1)去旋復(fù)花、代赭石,加厚樸12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辛開苦降以止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嘔吐物為原食物不化者,用方(1)加丁香3克;砂仁10克、吳茱萸10克以溫中健脾。食入即吐,呃逆而聲洪亮,口臭煩渴,大便干結(jié)或不通者,用方(2)加大黃10克、厚樸10克通腑泄熱;呃逆而聲急促,不續(xù)者,或嘔吐反復(fù)發(fā)作,時時干嘔,口干舌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者,用方(2)加花粉12克、生地12克以增強滋養(yǎng)胃陰。呃逆而聲低頻不得續(xù)者,于方(3)加丁香3克、刀豆子10克以增強溫胃止呃之力。勞倦之后或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食少困倦,手足不溫者,于方(3)中加砂仁以理氣降逆。 (二)探吐法 如屬飲食不潔之物,或服食有毒食物、藥物及飲食過量,而證見脘腹疼痛,欲吐而不得吐者,可先用溫開水加食鹽適量內(nèi)服,隨即使用棉簽或筷子、鵝管等探喉取吐,因勢利導(dǎo),引邪外出。 (三)飲食療法 (1)雪梨1個,丁香5粒,將梨去核后,放入丁香,煨熟而食之。能止嘔。 (2)韭菜汁一茶匙,蜂蜜、竹瀝各二茶匙,兌羊乳一小懷,溫飲。 (3)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蘿卜汁、甘蔗計、白果汁、竹瀝、蜂蜜等分,和 勻煮熟,任意食之。 (4)鵝血或白鴨血,熱飲一盞,每日1次。 以上4方可辨證用于噎膈、反胃。 (5)刀豆子煮食或研細為末沖服,治呃逆。 施治要點: (一)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呃逆之證,其治療除針對消除病因之外,常須加用疏通膈間之氣的藥物如丁香、柿蒂、刀豆子等平呃,以助胃氣復(fù)降。 (二)本證之嘔吐,因胃氣上逆而成,故無論選用何種治法,皆應(yīng)注意配合和胃降 逆之品,以順應(yīng)“胃氣以下行為順”之理。法半夏、代赭石二味為較為常用止嘔藥,而在辛開苦降法中,生姜,黃連亦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較重的嘔吐證,還心加用丁香,“療嘔逆甚驗”。對于因熱而嘔者,可以用丁香配鮮生地,相反相成,亦有效驗。對于久嘔津傷者,用石斛配沉香,加沙參、麥冬、竹茹、法半夏等,剛?cè)嵯酀?扇〉幂^好效果。
嘔吐是胃內(nèi)容物反入食管,經(jīng)口吐出的一種反射動作??煞譃槿齻€階段,即惡心、干嘔和嘔吐,但有些嘔吐可無惡心或干嘔的先兆。嘔吐可將咽入胃內(nèi)的有害物質(zhì)吐出,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大多數(shù)并非由此引起,且頻繁而劇烈地嘔吐可引起脫水、電解質(zhì)紊亂等并發(fā)癥。
中醫(yī)認為,嘔吐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引起嘔吐的原因是實邪所致或因虛致吐,并分為飲食內(nèi)停、情志失調(diào)、痰飲留滯、脾胃虛寒、外邪犯胃等多種證候,中醫(yī)根據(jù)不同病機給予惡心嘔吐的辨證治療,其中和胃降逆是基本治則。
辨證論治:
1、脾胃虛弱
癥狀:飲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勞倦,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濡弱。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
方中人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氣,砂仁、木香理氣和中,陳皮、半夏和胃降逆。尚可加丁香、吳茱萸以和胃降逆;若脾陽不振,畏寒肢冷,可加干姜、附子,或用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若胃虛氣逆,心下痞硬,干噫絲,可用旋覆代赭湯降逆止嘔;若中氣大虧,少氣乏力,可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若病久及腎,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吳茱萸等溫補脾腎。
2、胃陰不足
癥狀:嘔吐反復(fù)發(fā)作,但嘔吐量不多,或僅吐唾涎沫,時作干嘔,口燥咽干,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胃陰,和胃降逆。
方藥:麥門冬湯。
方中人參、麥冬、粳米、甘草滋養(yǎng)胃陰,半夏降逆止嘔,大棗補脾和胃生津。若陰虛甚,五心煩熱者,可加石斛、花粉、知母養(yǎng)陰清熱;若嘔吐較甚,可加橘皮、竹茹、枇杷葉以降逆止嘔;若陰虛便秘,可加火麻仁、瓜蔞仁、白蜜潤腸通便。
3、外邪犯胃
癥狀:嘔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發(fā)生,起病較急,常伴有惡寒發(fā)熱,胸脘滿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方藥:藿香正氣散。
方中藿香、紫蘇、白芷芳香化濁,疏邪解表;厚樸、大腹皮理氣除滿;白術(shù)、茯苓、甘草健脾化濕;陳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若風(fēng)邪偏重,寒熱無汗,可加荊芥、防風(fēng)以疏風(fēng)散寒;若見胸悶腹脹噯腐。為兼食滯,可加雞內(nèi)金、神曲、萊菔子以消積化滯;若身痛,腰痛,頭身困重,苔厚膩者,為兼外濕,可加羌活、獨活、蒼術(shù)以除濕健脾;若暑邪犯胃,身熱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飲以解暑化濕;若穢濁犯胃,嘔吐甚劇,可吞服玉樞丹以辟穢止嘔;若風(fēng)熱犯胃、頭痛身熱可用銀翹散去桔梗之升提,加陳皮、竹茹疏風(fēng)清熱,和胃降逆。
4、飲食停滯
癥狀:嘔吐物酸腐,脘腹脹滿拒按,噯氣厭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結(jié),氣味臭穢,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化滯,陳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連翹清散積熱。尚可加谷芽、麥芽、雞內(nèi)金等消食健胃;若積滯化熱,腹脹便秘,可用小承氣湯以通腑泄熱,使?jié)釟庀滦?,嘔吐自止;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胃中積熱上沖,可用竹茹湯清胃降逆;若誤食不潔、酸腐食物,而見腹中疼痛,脹滿欲吐而不得者,可因勢利導(dǎo),用壓舌板探吐祛邪。
5、痰飲內(nèi)停
癥狀:嘔吐物多為清水痰涎,胸脘滿悶,不思飲食,頭眩心悸,或嘔而腸鳴,苔白膩,脈滑。
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
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溫脾化飲。尚可加吳茱萸、陳皮溫脾燥濕以化飲。若氣滯腹痛,可加厚樸、枳殼行氣除滿;若脾氣受困,脘悶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蒼術(shù)開胃醒脾;若痰濁蒙蔽清陽,頭暈?zāi)垦?,可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以健脾燥濕,化痰熄風(fēng);若痰郁化熱,煩悶口苦,可用黃連溫膽湯以清熱化痰,和胃止嘔:若胃脘脹滿,胃中有振水聲,可暫加甘遂細末0.5g,裝入膠囊,早晨空腹溫開水沖服,每日1次,連2—3日。
6、肝氣犯胃
癥狀: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胸脅脹滿,煩悶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嘔吐吞酸更甚,舌邊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方藥: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
方中柴胡、枳殼、白芍疏肝理氣,厚樸、紫蘇行氣開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嘔。尚可加橘皮、旋覆花、竹茹、炙枇杷葉等以增強和胃降逆之力;若氣郁化火,心煩咽干,口苦吞酸者,可合左金丸以清熱止嘔;若兼腑氣不通,大便秘結(jié)者,可用大柴胡湯清熱通腑;若氣滯血瘀,脅肋刺痛,可加丹參、郁金、當(dāng)歸、延胡索等活血化瘀止痛。
偏方治療:
1、飲羊奶治反胃干嘔
[方劑] 鮮羊奶適量。
[制用法] 將羊奶煮沸。每次飲1杯,每日2次。
[功效] 滋陰養(yǎng)胃。治陰虛所引起的反胃、干嘔等癥。
2、醋礬糊外敷止嘔
[方劑] 陳醋、明礬、面粉各適量。
[制用法] 上三味共調(diào)成糊狀。用時敷于兩足心涌泉穴,用紗布包扎固定,一般半小時后可發(fā)生止嘔作用。
[功效] 消積解毒、清熱散癖。用治嘔吐不止、泄瀉。
3、蘿卜蜂蜜止惡心嘔吐
[方劑] 蘿卜1個,蜂蜜50克。
[制用法] 將蘿卜洗凈切絲搗爛成泥,拌上蜂蜜。分2次吃完。
[功效] 健脾,和中,養(yǎng)胃。用治惡心嘔吐。
4、白胡椒半夏治嘔吐
[方劑] 白胡椒、制半夏、鮮姜等份。
[制用法] 前兩味共研細末。鮮姜煎湯。以姜湯和面同白胡椒末、半夏末調(diào)勻并捏成大丸粒。每服30-40丸,用姜湯送下,每日2次。
[功效] 暖腸胃。用治嘔吐(包括胃炎,幽門肥厚、狹窄,胃癌初期等的嘔吐)。
5、甘蔗姜汁治吐食干嘔
[方劑] 甘蔗汁半杯,鮮姜汁1湯匙。
[制用法] 甘蔗汁是將甘蔗剝?nèi)テ?,搗爛取的汁液。姜汁制法與此同。將兩汁和勻稍溫服飲,每日2次。
[功效] 清熱解毒、和胃止嘔。
推拿療法
推揉脾經(jīng)100~300次(約3分鐘),健脾和胃。推板門穴10 0~300次(約3分鐘),降逆止吐。按揉外勞宮穴100~300次(約3分鐘),溫陽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約5分鐘),降逆止嘔。摩腹100~300次(約3分鐘),消食和胃,降逆止嘔。
針灸治療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內(nèi)關(guān)、合谷、公孫,用瀉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飲食停滯型:常用內(nèi)關(guān)、公孫、足三里、天樞、下脘,用瀉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肝氣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內(nèi)關(guān)、陽陵泉、太沖,用瀉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虛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內(nèi)關(guān)、足三里,補法加灸,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陰虛型:常用中脘、內(nèi)關(guān)、陰陵泉、胃俞,用補法,滋陰養(yǎng)胃,降逆止嘔。
脾胃實熱型:常用內(nèi)關(guān)、中脘、公孫、天樞、支溝、下脘,用瀉法,清熱導(dǎo)滯,和胃止嘔。
驚恐氣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內(nèi)關(guān)、太沖、神門、陽陵泉,用瀉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嘔。
食療:
1、大麥100克,泡半日,煮粥,加少量蘇打、糖及鹽,以喝米湯為主。加蘇打是為了防治因嘔吐發(fā)生的代謝性酸中毒。
2、豬肚(胃)或羊肚半只,去脂膜,開水焯過后切絲,慢火煨湯,快熟時加鮮姜片50克,再煮10分鐘即可。
3、橘皮、佛手各50克,文火燉約30分鐘,藕粉50克冷水沖開后加入,煮開,加白糖調(diào)味即可。
4、豬或羊腔骨約500克,慢火煨爛,白蘿卜200克切塊,干姜、橘皮各50克加入,再煮約20分鐘,加鹽及調(diào)料,頻頻喝湯。
5、谷芽及麥芽各100克(自備或中藥店有售),洗凈,文火煮約30分鐘,加入枇杷果100克(去皮核),山楂50克(去核),再煮約20分鐘,加冰糖適量,可食果肉、喝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79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丁香神曲散
下一篇: 丁香膠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