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丹1兩,枯礬1兩,黃蠟1兩,石榴皮8錢(炒,研)。
制法 : 將蠟熔化小銅勺內(nèi),再以丹礬、榴皮3味細末,乘熱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一切久瀉,諸藥不效;兼治紅白痢。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紅痢,空心清茶送下;白痢,空心姜湯送下。
摘錄 : 《醫(yī)學從眾錄》卷七
蠟殼藥丸起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它的生產(chǎn)工藝頗為獨特,其蠟殼是蜂蠟與木蠟混合鑄成的,先割成半球形,然后將大(小)蜜丸裹在其中,再用蠟密封。這樣就可久存而不變質(zhì)。大多數(shù)中藥材含有糖、淀粉、發(fā)揮物等成份,極易吸潮、霉變或招惹蟲蛀,用蠟殼包裹遠勝于罐頭包裝。據(jù)說有保存百年而不變質(zhì)的藥丸,這就是這種古老劑型歷盡滄桑而不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jù)考證,蠟殼藥丸的出現(xiàn),與保存一種治心臟病的中藥蘇合香丸有直接聯(lián)系。由于蘇合香丸容易揮發(fā),為了保存它的藥效,我們的祖先就發(fā)明了用蠟殼包裹。而蠟殼藥丸最先在廣州陳李濟藥鋪出現(xiàn)。原因主要有:一是藥鋪的資本較大,擁有較高技術(shù)的制藥人員,能成功把蜂蠟與木蠟混合成既不軟、也不硬的蠟殼;二是由于廣東香藥多,氣候濕熱,又是進出口貿(mào)易要地,外因的條件也促成了它的問世。 據(jù)很多史料記載,蠟殼藥丸起源于陳李濟,后來,北京、杭州等地的藥鋪也相繼采用,先是限于少數(shù)貴重丸劑,如大活絡(luò)丹、回生丹、十全丸、安宮牛黃丸等,后來慢慢發(fā)展到普通藥丸也用蠟殼包裹。然而,其在中成藥中廣泛應(yīng)用,則是近百年間的事,特別是解放后的30多年。蠟殼丸的發(fā)明,也和我國古代其它許多發(fā)明一樣,具體人名、時間和地點往往無從查考,因為過去這類發(fā)明是不為社會重視的。
蜜蠟是屬于琥珀類的有機寶石,質(zhì)地脂潤、肌理細膩,觸手溫潤。蜜蠟的顏色有蛋清色、米色、淺黃色、雞油黃,橘黃色等黃色系為主的顏色。在物理成分和化學成分上都和琥珀沒有區(qū)別,只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蠟”而得名。下面為大家?guī)砻巯灥墓πc作用,快來看看吧。
蜜蠟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及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蜜蠟對人體病癥具有一定的治療和治愈功效。
蜜蠟可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清除體內(nèi)殘余的毒素,提高細胞抵抗疾病、衰老的能力,有助血脈暢通。
佩戴蜜蠟或用蜜蠟來按摩患處,可以改善風濕疼痛、腰酸背痛、四肢麻痹、肩周炎等,能夠預防腫瘤和骨質(zhì)疏松等疾病。
此外,蜜蠟還有凝神靜氣、提神醒腦、緩解眼睛疲勞、提高平衡能力等諸多功效及作用。
02
蜜蠟的種類
波蠟:也叫海蠟,是產(chǎn)自波羅的海地區(qū)蜜蠟的總稱,該地區(qū)是著名的海珀產(chǎn)地,許多琥珀蜜蠟都是從海中打撈上來。
波蠟的產(chǎn)量很高,在市場上最為常見,一般以黃白色調(diào)為主。
礦蠟:礦珀的一種,是從礦坑中開采出來,主要分布在巖層、砂層以及煤層中。
礦蠟產(chǎn)自中國撫順、多米尼加以及緬甸等國家和地區(qū),這種蜜蠟的顏色要比波蠟深一些,一般以黃褐色調(diào)為主。
老蠟:一種歷經(jīng)歲月沉積的蜜蠟,主要分布在中東地區(qū)以及我國西藏地區(qū)。
老蜜蠟的存世量很少,非常珍貴,它的顏色比其他任何一種蜜蠟要深沉,有些老蜜蠟在經(jīng)受嚴酷的環(huán)境后,其表面顏色為紅色。
貴族蠟:是一種著名的合成蠟,并非純天然蜜蠟。
這種蜜蠟最早發(fā)源與歐洲,以德國制造的蜜蠟品質(zhì)最有名,其制作配方現(xiàn)已失傳。
這種貴族蠟現(xiàn)今多在中東和非洲地區(qū)出現(xiàn),是貴族蠟的主要來源。
此外,按顏色來分可以將蜜蠟分為無色蜜蠟、黃種蜜蠟、藍種蜜蠟、紅種蜜蠟、綠種蜜蠟和雪山種蜜蠟等;
按蜜蠟的透明度、顏色深淺可以將蜜蠟分為新蜜蠟、金絞蜜蠟和老蜜蠟等。
蜜蠟的功效與作用
性狀
①黃蠟(《姚僧坦集驗方》),又名:黃占(《種福堂公選良方》)。
多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呈黃色或黃棕色,不透明或微透明。
表面光滑,觸之有油膩感。
體輕,能浮于水面,冷時質(zhì)軟脆,碎斷面顆粒性,用手搓捏,能軟化。
有蜂蜜樣香氣,味演,嚼之細膩而粘。
不溶于水,可溶干醚及氯仿中。
以色黃、純凈、質(zhì)較軟而有油膩感、顯蜂蜜樣香氣者為佳。
②白蠟(《別錄》),又名:蜂白蠟。
為白色塊狀。
質(zhì)較純。
氣味較微弱,其它均與黃蠟同。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
化學成份
蜂蠟(蜜蠟)主要成分可分為4大類,即酯類、游離酸類、游離醇類和烴類。
此外還含微量的揮發(fā)油及色素。
在酯類中有軟脂酸蜂花酯(約占80%,是蜂蠟主要成分),蠟酸蜂花酯落花生油酸蜂花酯;在
游離酸類中有蠟酸(約占15%),廿四酸,褐煤酸,蜂花酸,葉虱酸,落花生油酸,新蠟酸即廿五酸;
在游離醇類中有正廿八醇,蜂花醇;在烴類中有廿五烷,廿七烷,廿九烷,卅一烷及不飽和的蜂花烯。
以上所舉,是一概略,例如所含脂酸可能包括從C24至C34的偶數(shù)碳的正脂酸,醇類可能包括從C24至C34的偶數(shù)碳的伯醇。
黃、白兩種蜂蠟的成分,基本相同。
蜂蠟據(jù)稱尚含一種芳香性有色吻質(zhì),名為蟲蠟素。
性味
甘淡,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微溫。
②《藥性論》:"味甘,平,無毒。
③《本經(jīng)逢原》:"淡,平,無毒。
歸經(jīng)
入脾、胃、大腸經(jīng)。
①《本草匯言》:"入手、足陽明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定痛。
治急心痛,下痢膿血,久瀉不止,胎動下血,瘡癰內(nèi)攻,久潰不斂,水火燙傷。
①《本經(jīng)》:"主下痢膿血,補中,續(xù)絕傷,金瘡,益氣。
②《別錄》:"療久泄辯后重見白膿,補絕傷,利小兒。
③《本草通玄》:"貼瘡生肌止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溶化和服,1.5~3錢;或入丸劑。
外用:溶化調(diào)敷。
注意事項
濕熱痢初起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芫花、齊蛤。
②《本草經(jīng)疏》:"火熱暴痢不宜用。
附方
①治赤白痢,少腹痛不可忍,后重,或面青手足俱變者:黃蠟三錢,阿膠三錢。
同溶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分三次熱服。
(《綱目》仲景調(diào)氣飲)
蜜蠟
蜜蠟
②治產(chǎn)后三日內(nèi),下諸雜五色?。喊⒛z一兩,蠟如博棋三枚,當歸一兩半,黃連二兩,黃柏一兩,陳廩米一升。
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納藥,煮取二升,去滓,納膠、蠟令烊,分四服,一日令盡。
(《千金方》膠蠟湯)
③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白蠟方寸匕,雞子黃一個,石蜜、苦酒、發(fā)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
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乃納連、發(fā),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盡。
(華佗)
④治急心疼痛:黃蠟,燈上燒化,丸芡子大,百草霜為衣,井水下三丸。
(《綱目》)
⑤治妊娠胎動,腹痛下血:蠟一錢。
以清酒二盞,煎三、五沸,投蠟令銷,頓服。
(《圣濟總錄》蠟酒方)
⑥治癰疽發(fā)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nèi)攻,預服此丸,護膜護心,
且亦散血解毒:白礬一兩二錢,黃蠟一兩,雄黃一錢二分,琥珀一錢(另研極細),朱砂一錢二分,蜂蜜二錢(臨入)。
先將白礬、雄黃、琥珀、朱砂四味碾研極細,另將蜜、蠟銅勺內(nèi)熔化,離火片時,
侯蠟四邊稍凝時,方入上藥,攪勻,共成一塊,以一人將藥火上微烘,眾手急丸,小寒豆大,用朱砂為衣,磁罐收貯。
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進二次。
(《外科正宗》琥珀蠟礬丸)
⑦治代指:蠟、松膠。
相和,火炙,籠代指。
(《千金翼方》)
⑧治小兒腳凍,如有瘡:濃煎蠟涂之。
(姚和眾)
⑨治臁瘡、金瘡、湯火等瘡:黃蠟一兩,香油二兩,黃丹半兩。
同化開,頓冷,瓶收,攤貼。
(《王仲勉經(jīng)驗方》)
⑩治諸般瘡毒,不拘生在何宮,初起即消,已成即潰:黃蠟一兩,白礬六錢。
將蠟熬化稍冷,入礬末,為丸豆大。
瘡在上,服一兩,在下服七錢,小兒減半,酒和開水下。
忌蔥三日。
(《醫(yī)學集成》蠟礬丸)
⑾治湯火傷瘡,焮赤疼痛,毒腐成膿,用此拔熱毒,止疼痛,斂瘡口:麻油四兩,當歸一兩,煎焦去滓,入黃蠟一兩,攪化放冷,攤帛貼之。
(《醫(yī)林集要》)
⑿治破傷風濕如瘧者:黃蠟一塊,熱酒化開服。
與玉真散對用尤妙。
(《瑞竹堂經(jīng)驗方》)
⒀治肺虛膈熱,咳嗽氣急;胸中煩滿,肢體倦疼,咽干口苦,燥渴欲飲冷,肌瘦發(fā)熱,
減食嗜臥,音聲不出:黃蠟(濾去滓,用漿水煮,秤)八兩,蛤粉四兩(研末)。
上件,每兩作十五丸,用前蛤粉為衣養(yǎng)藥,每服一丸,胡桃瓤半個,細嚼溫水下,臨臥閉口不語。
(《普濟方》立效丸)
⒁治呃逆不止:黃蠟燒煙熏二、三次。
(《醫(yī)方摘要》)
⒂治雀目:黃蠟不以多少,器內(nèi)熔成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成球。
每用以刀子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nèi),麻繩扎定,水一碗,同入銚子內(nèi)煮熟取出,乘熱熏眼,至溫冷并肝食之,日二,以平安為度。
(《姚僧坦集驗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蜜之氣味俱厚,故養(yǎng)脾。
蠟之氣味俱薄,故養(yǎng)胃。
厚者味甘而性緩質(zhì)柔,故潤臟腑。
薄者味淡而性嗇質(zhì)堅,故止泄痢。
張仲景治痢有調(diào)氣飲,《千金方》治痢有膠蠟湯,其效甚捷,蓋有見于此歟。
②《本草求真》:"凡蕩除下焦之藥,以此(蠟)裹丸,亦免傷上焦之意。
拓展閱讀:怎樣挑選蜜蠟
蜜蠟即密臘,是琥珀的一個品種。呈不透明狀或半不透明狀的琥珀被稱作密臘,樹木脂液化石,為非晶質(zhì)體。無固定的內(nèi)部原子結(jié)構(gòu)和外部形狀,斷口常呈貝層狀,折射率介乎1.54至1.55,雙折射不適用。
方法一:
首先要看皮質(zhì),蜜蠟形成過程中,裸露在外面的一層受到地熱,地壓的影響,長期和空氣接觸,經(jīng)過幾千萬年的變化,表面會形成比較粗糙的一層,有的有風化紋,這就是礦皮,一塊蜜蠟原石整個都會有礦皮包裹,礦皮有顏色深淺的區(qū)別,可以通過看礦皮的顏色,才判斷內(nèi)部是什么蜜蠟,比如,灰色的礦皮,內(nèi)部一般是白蜜蠟;黑色的礦皮,內(nèi)部一般是金珀;紅色的礦皮,內(nèi)部一般是蜜糖色蜜蠟。
其次是看肉質(zhì),也就是看蠟質(zhì),整個都有包裹礦皮的原石,就需要用強光電筒打著看,如果是完全透光,就是琥珀;如果是微透光,一般就是白蜜蠟;如果是中度透光,一般就是黃蜜蠟,蜜糖色蜜蠟等;如果是一部分完全透光,一部分中度透光,就是半蜜半珀,也就是金絞蜜。如果是有開窗的蜜蠟原石,也就是磨掉了一部分礦皮的原石,有肉質(zhì)裸露出來,這個就是看的非常清楚了,選購的風險也會小很多。
最后是看形狀,挑選蜜蠟原石,如果是選一個蜜蠟原石,打孔后作為吊墜佩戴,就要挑一面平整的,形狀規(guī)則或者形狀流線型的,這樣佩戴出來更美觀,效果更好;如果是選一塊蜜蠟原石送去雕刻,就要挑選一塊形狀飽滿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溝和坑洞的,盡量挑選大塊的,這樣的原石,雕刻師傅更好設(shè)計構(gòu)思,更容易雕刻出精品,而且浪費的料子更少。
蜜蠟原石挑選,也是沒有定論的,主要就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喜好去挑選,一般而言,如果僅僅是要拿在手上把玩或者佩戴,可以挑選全皮的蜜蠟原石,有風化紋或者腦紋的,這樣的蜜蠟原石手感會更好,拿在手里搓揉,更加舒服。如果是要雕刻,對蜜蠟原石了解又不夠,經(jīng)驗不足的朋友,可以盡量挑選開窗的蜜蠟原石,這樣風險會小很多。
方法二:
一、色、質(zhì)
波羅的海琥珀的顏色,因琥珀酸含量的差別而不同,如透明的、黃色、金黃色、紅色、酒紅色等,而珍珠白一般的色澤是較為稀有的。琥珀出土以后,因空氣中不同的溫度與濕度,會使琥珀發(fā)生氧化作用,顏色漸深,質(zhì)地更加的晶瑩,溫潤,這是佩帶其他寶石無法替代的樂趣。
“色”顧名思義, 寶貝一定要看成色,成色不同價格也相差很多,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類似我們的白玉、翡翠里面的色澤都是相當重要,這個是衡量寶貝是否為上品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
“質(zhì)”是指寶貝內(nèi)在的,由于產(chǎn)地的不同,每種琥珀蜜蠟在品質(zhì)上都會有一定的區(qū)別。琥珀蜜蠟和白玉其實很多地方是相同的,上品的寶貝一定是很溫潤的,色澤油亮,而且再長期把玩后,都是可以盤活的,我們把這種叫靈性。
二、重量
任何的寶石皆以重量做為衡量價值的參考依據(jù),但并非絕對的,在兩顆相同重量的琥珀中,會因為產(chǎn)地,色澤,內(nèi)含物,切割工藝以及創(chuàng)意設(shè)計上,導致價值有所差別。所以重量只是一個參考選項,并不是一定是大的就珍貴,小的就廉價。
打個比方,一塊重100克的普通白玉,和一塊頂級品的20克羊脂白玉。 你認為哪個價值更加高呢?
其實很多道理大家都是理解的。由于寶貝的天然性導致每件寶貝都不可能一樣,當然它們的品質(zhì)和質(zhì)地也不會相同。幾件寶貝放在一起對比,也許你能區(qū)分出哪件是好哪件是一般。當你如果只看到一件,或者只接觸到一種品質(zhì)的……哪又如何區(qū)別好與不好呢?所以我們建議喜歡琥珀蜜蠟的朋友,要多比較多了解,多看看好的寶貝,也許這樣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鑒賞力。
三、內(nèi)含物
琥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將生物保存其中,穿越時空,歷經(jīng)了千萬年依然能保存完好如初的寶石,琥珀素有時間莢囊之美譽。琥珀中的生物、空氣、水份與其他的元素至今仍是科學家探索遠古的珍貴資料。唐朝詩人韋應(yīng)物寫到:“曾為老茯苓,元是寒松液,蟻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觀?!奔词切稳葸@種情形。
天然的蟲珀 植物珀 都是有生命力的琥珀,我們稱為“靈珀”。
四、雕刻工法及設(shè)計創(chuàng)意
任何的寶石尚若沒有良好的雕刻與拋光,就無法顯現(xiàn)其珍貴性。琥珀的硬度大約為摩氏2~3度之間,其切割與拋光則需要更為高超的技術(shù),才能顯現(xiàn)出炫耀迷人的色澤。一件優(yōu)秀的琥珀原料,經(jīng)過師傅的設(shè)計與巧手雕刻,使其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的一件,更具收藏價值。
雷丸
(《本經(jīng)》)
【異名】雷矢(《范子計然》),雷實(《吳普本草》),竹苓(《綱目》),竹林子、竹鈴芝(《中藥志》),木連子(《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
【植物形態(tài)】雷丸菌
菌核體通常為不規(guī)則的堅硬塊狀,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徑0.8~2.5厘米,罕達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細密的縱紋;內(nèi)面為緊密交織的菌絲體,蠟白色,半透明而略帶粘性,具同色的紋理。越冬后由菌核體發(fā)出新的子實體,一般不易見到。
多寄生于病竹根部。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肅、陜西、湖北、河南等地。
【采集】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為多,選枝葉枯黃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凈,曬干。
【藥材】干燥的菌核為球形或不規(guī)則的圓塊狀,大小不等,直徑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體有稍隆起的網(wǎng)狀皺紋。質(zhì)堅實而重,不易破裂;擊開后斷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黃色,呈顆粒狀或粉質(zhì)。質(zhì)緊密者為半透明狀,可見有半透明與不透明部分交錯成紋理。氣無,味淡,嚼之初有顆粒樣感覺,微帶粘液性,久嚼則溶化而無殘渣。以個大、飽滿、質(zhì)堅、外紫褐色、內(nèi)白色、無泥沙者為佳。
主產(chǎn)四川、貴州、云南、湖北、廣西、陜西。此外,浙江、湖南、廣東、安徽、福建等省亦產(chǎn)。
【化學成分】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
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酶稱雷丸素,含量約3%,為驅(qū)絳蟲有效成分,加熱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強,酸性溶液中無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堿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質(zhì)作用。
【藥理作用】①驅(qū)絳蟲作用
將未用藥自然排出的絳蟲節(jié)片置于37℃的5~30%雷丸浸出液中,快的在2小時40分鐘,慢的在9小時后均致死亡,但放在生理鹽水中可以生存40~62小時,放在蒸餾水中亦可生存24~30小時。雷丸對人感染有鉤及無鉤絳蟲,犬絳蟲均有驅(qū)蟲作用。把服用雷丸后排出的蟲體,放在微溫生理鹽水中,大多數(shù)是不會活動的,其細節(jié)部被破壞的程度最為顯著,因此雷丸的驅(qū)絳蟲作用不是麻痹蟲體,而是由于雷丸中的蛋白酶對蛋白質(zhì)的分解,致蟲節(jié)破壞所致。
②對蛔蟲的作用
體外試驗對豬蛔蟲有效,但對蛔蟲感染者無效。
③抗 *** 毛滴蟲作用
10%的雷丸煎劑,藥液與培養(yǎng)基成1:1的濃度,5分鐘后大部分蟲體顆?;冃危瑐€別蟲體仍有活動。
【炮制】揀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片曬干;或洗凈曬干,用時搗碎。
《雷公炮炙論》:"凡使霄丸,用甘草水浸一夜,銅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湯浸一宿后蒸,從巳至未出。日干,卻以酒拌,如前從巳至未蒸,日干用。"
【性味】苦,寒,有小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咸,微寒,有小毒。
③《綱目》:"甘微苦,平。"
④《醫(yī)林纂要》:"苦酸咸,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經(jīng)。
①《本草匯言》:"入手、足陽明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jīng)。"
③《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厥陰肝經(jīng)。"
【功用主治】消積,殺蟲。治蟲積腹痛,疳疾,風癇。
①《本經(jīng)》:"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
②《別錄》:"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jié)積,白蟲、寸白自出不止。"
③《藥性論》:"能逐風,主癲癇狂走,殺蛔蟲。"
④《玉楸藥解》:"清熱疏肝,殺寸白蟲,軀風除癇,止小兒汗。"
⑤《陜西中藥志》:"消積殺蟲,清熱解毒。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胃中熱,對絳蟲病療效較顯著。"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撲或煎水洗。
【宜忌】有蟲積而脾胃虛寒者慎服。
①《別錄》:"久服令人陰痿。赤者殺人。"
②《本草經(jīng)集注》:"荔實、厚樸為之使。惡葛根。"
③《藥性論》:"惡(扁)蓄、(葛)根。芫花為使。"
④《醫(yī)學入門》:"久服傷陰,男女同。"
⑤《本草匯言》:"如病蟲積日久,脾胃衰憊者,亦禁用之。"
【選方】①下寸白蟲:雷丸一味,水浸軟去皮,切焙干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許,便以一錢匕藥,稀粥調(diào)半錢服之。(《經(jīng)驗前方》)
②治三蟲:雷丸(炮)一兩,芎藭一兩。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空腹煎粟米飲調(diào)下,日午、近晚各一服。(《圣濟總錄》雷丸散)
③消疳殺蟲:雷丸、使君子(炮,去殼)、鶴虱、榧子肉、檳榔各等分。上藥為細末,每服一錢,溫米飲調(diào)下,乳食前。(《楊氏家藏方》雷丸散)
④治小兒風癇,掣疭戴眼,極者日數(shù)十發(fā):雷丸、莽草各如雞子黃大,豬脂一斤。上先煎豬脂去滓,下藥,微火上煎七沸,去滓,逐痛處摩之,小兒不知痛處,先摩腹背,乃摩余處五十遍,勿近朋及目,一歲以帛包膏摩微炙身。及治大人賊風。(《普濟方》雷丸膏)
⑤治小兒寒熱,驚啼不安:雷丸三分,牡蠣三分,黃芩三分,細辛三分,蛇床子一兩。上藥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為兩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兒頭,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訖避風,以粉撲之。(《圣惠方》雷丸浴湯)
⑥治少小有熱不汗:雷丸四兩,粉半斤。搗和下篩,以粉兒身。(《千金方》二物通汗散)
⑦治風瘙皮膚癮疹疼痛:雷丸,人參、苦參、牛膝(潤、浸,切,焙)、白附子(炮)、防風(去叉)、白花蛇(潤、浸,去皮、骨,炙)、甘草(炙,銼)各二兩,丹參一兩半。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食前溫酒調(diào)下。(《圣濟總錄》)雷丸散)
⑧治牡痔生鼠乳瘡:雷丸、鶴虱(炒),白礬灰各一兩,皂莢針灰、舶上硫黃(研)各半兩。上五味,搗研為散,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以雄黃末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麝香溫酒下。(《圣濟總錄》雷丸散)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絳蟲病
取雷丸制成粉劑,每次20克,以涼開水加糖少許調(diào)服。每日3次,連服3日。第4天服硫酸鎂15~20克(不服亦可)。臨床觀察20例,蟲體多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下,治療后復查未見蟲體,全部癥狀消失。
②治療鉤蟲病
取雷丸研成極細末,加適量乳糖或葡萄糖粉用開水調(diào)服。成人每劑60克,1次頓服或3次分服(體弱者可分2~3日服完),隔幾天再服1劑。臨床試治11例,服藥2次以上經(jīng)1~3次大便檢查,除2例找到少量蟲卵外,其余均陰轉(zhuǎn)。但亦有觀察19例,連服2次后復查,結(jié)果不管淘蟲及糞檢蟲卵都不夠滿意。
③治療蟯蟲病
取雷丸1錢,大黃3錢,二丑3錢,共研細末混勻,晨起空腹時用冷開水1次送服。小兒可按年齡遞減。臨床治療188例,除2例無效外,其余均治愈。一般在服藥后1~2日即可排蟲,隨之自覺癥狀消失。服藥期間有13例發(fā)現(xiàn)短暫而輕微的腹痛。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jīng)疏》:"雷丸,其主殺三蟲,白蟲、寸白自出者,腸胃濕熱甚也。逐毒氣,胃中熱邪氣,惡風,汗出,皮中熱結(jié)積者,腸胃邪熱盛也,苦寒能除二經(jīng)(手足陽明)濕熱邪氣,則上來諸證自除。作摩膏治小兒百病者,以小兒好食甘肥,腸胃類多濕熱蟲積,苦能殺蟲除濕,咸寒能清熱消積,故主之也?!秳e錄》又云,久服令人陰痿,正見其過于苦寒,偏至之氣,能令陽道痿也。""除殺蟲外,它用甚稀。"
②《本草述》:"雷丸,為竹之余氣所結(jié)。緣清陰之氣味而又能疏利,其于行氣血之熱,豈非良劑。第通用不無有傷元氣也。悉此義則能善用此味矣。"
③《本經(jīng)逢原》:"雷丸,《千金》治小兒傷寒,不能服藥,治方中恒用之,取其逐毒氣之功也。"
提醒您:雷丸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80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丹礬散
下一篇: 丹砂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