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換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5 16:26:18
倒換散
《宣明論方》卷十五:倒換散
處方 : 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各等分
制法 : 上藥各別為末
。

功能主治 : 主新久癃閉,小腹急痛
,肛門腫疼
。
用法用量 : 每服3~6克,溫水調(diào)下
。
摘錄 : 《宣明論方》卷十五
《古今醫(yī)鑒》卷八:倒換散
處方 : 大黃
、杏仁(大便不通
,大黃1兩
,杏仁3錢
;小便不通,大黃3錢
,杏仁1兩)
。
功能主治 : 主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 如大便不通,大黃30克
,杏仁9克
;小便不通,大黃9克
,杏仁30克。水煎服
。
摘錄 : 《古今醫(yī)鑒》卷八
《宣明論》卷十五:倒換散
別名 : 荊黃湯
處方 : 大黃(小便不通減半)
、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各等分。
制法 : 上藥各為末
。
功能主治 : 久新癃閉不通
,小腹急痛,肛門腫疼
。
用法用量 : 荊黃湯(《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二)
。
各家論述 : 《醫(yī)方考》:用荊芥之輕清者,以升其陽
;用大黃之重濁者
,以除其陰;清陽既出上竅
,則濁陰自歸下竅
,而小便隨泄矣。方名倒換者
,小便不通
,倍用荊芥;大便不通
,倍用大黃
,顛倒而用,故曰倒換
。
摘錄 : 《宣明論》卷十五
荊芥能吃嗎?
能吃
。
荊芥(Nepeta
cataria
L.)
,別名:香荊薺、線薺
、四棱桿蒿
、假蘇,是唇形科
、荊芥屬多年生植物
。莖堅(jiān)強(qiáng),基部木質(zhì)化,多分枝
,高40-150厘米
,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
,具淺槽
,被白色短柔毛。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
。鮮嫩芽小兒鎮(zhèn)靜最佳
,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
,橫切面黃白色
,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
,性溫
,無毒,清香氣濃
。荊芥為發(fā)汗
,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
,能鎮(zhèn)痰
、祛風(fēng)、涼血
。治流行感冒
,頭疼寒熱發(fā)汗,嘔吐
。
藥用價(jià)值
性味
味辛
;微苦;性微溫
。
功效主治
祛風(fēng)
;解表;透疹
;止血
。主感冒發(fā)熱;頭痛
;目癢
;咳嗽;咽喉腫痛
;麻疹
;癰腫
;瘡疥;衄血
;吐血
;便血;崩漏
;產(chǎn)后血暈
。用于感冒,頭痛
,麻疹
,風(fēng)疹,瘡瘍初起
。炒炭治便血,崩漏
,產(chǎn)后血暈
。解表散風(fēng),透疹
,消瘡
,止血。用于感冒
,麻疹透發(fā)不暢
,便血、崩漏
、鼻衄
。
藥理作用
用人工發(fā)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藥)/公斤
,無甚解熱作用
。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jié)核桿菌之作用
。[5]
附方
1
、治風(fēng)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
。為末
。每服二錢,茶調(diào)下
。(《永類鈐方》)
2
、治頭目諸疾,血?jiǎ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風(fēng)氣頭痛
,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
。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3
、治風(fēng)熱肺壅
,咽喉腫痛,語聲不出
,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
,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水一盞
,姜三片
,煎六分,去渣
,食后溫服
。(《局方》荊芥湯)
4、治一切風(fēng)
,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
,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nèi)研
,生絹絞汁于磁器內(nèi)
,煎成膏;余滓三分
,去一分
,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
。忌動(dòng)風(fēng)物
。(《經(jīng)驗(yàn)后方》)
5、治大便下血:
(1)荊芥
,炒
,為末。每米飲服二錢
,婦人用酒下
。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jīng)驗(yàn)方》)
(2)荊芥二兩
,槐花一兩
。炒紫為末
。每服三錢,清茶送下
。(《簡(jiǎn)便單方》)
6
、治產(chǎn)后血暈,筑心
,眼倒
,風(fēng)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
。每用末二錢匕
,童子小便一酒盞,調(diào)熱服
,口噤者挑齒
,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jīng)》)
7
、治小便尿血:荊芥
、縮砂,等分
。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
。(《瀕湖集簡(jiǎn)方》)
8
、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
。(《簡(jiǎn)便單方》)
9
、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
,肛門腫疼
,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
,等分
。各別為末。每服一
、二錢
,溫水調(diào)下,臨時(shí)加減服
。(《宣明論方》倒換散)
10
、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
、土茯苓
,等分
。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
,梧子大
。每旦、晚各服百丸
,茶酒任下
。(《本草匯言》)
11、治風(fēng)毒寡疬
、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
,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
,去滓
,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
,日三服
。(《圣惠方》)
12、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
。(《簡(jiǎn)便單方》)
中草藥名方:倒換散2的功效與作用
倒換散2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八
。
【組成】大黃杏仁
【用法】如大便不通,大黃30克
,杏仁9克
;小便不通,大黃9克
,杏仁30克
。水煎服。
【主治】大小便不通
。
提醒您:倒換散2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使用前請(qǐng)遵醫(yī)囑。
大便干的能吃荊芥嗎
荊芥(Nepeta cataria L.)
,別名:香荊薺
、線薺、四棱桿蒿
、假蘇
,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
。莖堅(jiān)強(qiáng)
,基部木質(zhì)化
,多分枝,高40-150厘米
,基部近四棱形
,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
,被白色短柔毛
。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zhèn)靜最佳
,荊芥葉黃綠色
,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
,穗子稍黑紫黃綠色
。味平,性溫
,無毒
,清香氣濃。荊芥為發(fā)汗
,解熱藥
,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zhèn)痰
、祛風(fēng)
、涼血。治流行感冒
,頭疼寒熱發(fā)汗,嘔吐
。
藥用價(jià)值
性味
味辛
;微苦;性微溫
。
功效主治
祛風(fēng)
;解表;透疹
;止血
。主感冒發(fā)熱;頭痛
;目癢
;咳嗽;咽喉腫痛
;麻疹
;癰腫
;瘡疥;衄血
;吐血
;便血;崩漏
;產(chǎn)后血暈
。用于感冒,頭痛
,麻疹
,風(fēng)疹,瘡瘍初起
。炒炭治便血
,崩漏,產(chǎn)后血暈
。解表散風(fēng)
,透疹,消瘡
,止血
。用于感冒,麻疹透發(fā)不暢
,便血
、崩漏、鼻衄
。
藥理作用
用人工發(fā)熱的家兔
,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藥)/公斤,無甚解熱作用
。在體外
,高濃度(1:100)有抗結(jié)核桿菌之作用。[5]
附方
1
、治風(fēng)熱頭痛:荊芥穗
、石膏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茶調(diào)下。(《永類鈐方》)
2
、治頭目諸疾
,血?jiǎng)冢L(fēng)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
。每酒服三錢
。(《眼科龍木論》)
3、治風(fēng)熱肺壅
,咽喉腫痛
,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三片
,煎六分
,去渣,食后溫服
。(《局方》荊芥湯)
4
、治一切風(fēng),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
,青薄荷一斤
。一處砂盆內(nèi)研,生絹絞汁于磁器內(nèi)
,煎成膏
;余滓三分,去一分
,將二分滓日干為末
,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早至暮可三服。忌動(dòng)風(fēng)物
。(《經(jīng)驗(yàn)后方》)
5、治大便下血:
(1)荊芥
,炒
,為末。每米飲服二錢
,婦人用酒下
。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jīng)驗(yàn)方》)
(2)荊芥二兩
,槐花一兩
。炒紫為末
。每服三錢,清茶送下
。(《簡(jiǎn)便單方》)
6
、治產(chǎn)后血暈,筑心
,眼倒
,風(fēng)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
。每用末二錢匕
,童子小便一酒盞,調(diào)熱服
,口噤者挑齒
,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jīng)》)
7
、治小便尿血:荊芥
、縮砂,等分
。為末
。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jiǎn)方》)
8
、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
,日日洗之。(《簡(jiǎn)便單方》)
9
、治癃閉不通
,小腹急痛,肛門腫疼
,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
、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
。各別為末
。每服一、二錢
,溫水調(diào)下
,臨時(shí)加減服。(《宣明論方》倒換散)
10
、治一切瘡疥:荊芥
、金銀花、土茯苓,等分
。為末
,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
。每旦
、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
。(《本草匯言》)
11
、治風(fēng)毒寡疬、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
,荊芥穗四兩
。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五分,去滓
,入竹瀝半合
,攪勻服之,日三服
。(《圣惠方》)
12
、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jiǎn)便單方》)
炒芥孑有什么功效,主治什么
《中國藥典》:荊芥 【拼音名】 Jīnɡ Jiè【英文名】 HERBA SCHIZONEPETAE【別名】香荊薺
、線薺
、四棱桿蒿、假蘇【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
、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shí)采割
,除去雜質(zhì)
,曬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九谥啤?荊芥:除去雜質(zhì)
,噴淋清水,洗凈
,潤透
,切段,曬干
。荊芥穗:摘取花穗
。荊芥炭:取荊芥段,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凈荊芥穗
,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拘晕丁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微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練w經(jīng)】歸肺
、肝經(jīng)?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竟δ苤髦巍拷獗砩L(fēng)
,透疹。用于感冒
,頭痛
,麻疹,風(fēng)疹
,瘡瘍初起
。炒炭治便血,崩漏
,產(chǎn)后血暈
。【用法用量】 4.5~9g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举A藏】置陰涼干燥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菊洝俊吨袊幍洹?《*辭典》:荊芥 【出處】《吳普本草》【拼音名】 Jīnɡ Jiè【別名】假蘇
、鼠蓂(《本經(jīng)》)
,姜蘇(《吳普本草》)
,穩(wěn)齒菜(《滇南本草》),四棱桿蒿(《中藥志》)【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全草
。秋季花開穗綠時(shí)割取地上部分
,曬干
。亦有先單獨(dú)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
,分別曬干
,前者稱"荊芥穗",后者稱"荊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旧撤植肌咳珖蟛糠值貐^(qū)有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江蘇
、江西
、湖北、河北等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拘誀睢扛稍锏娜荩o方形
,四面有縱溝
,上部多分枝,長45~90厘米
,直徑3~5毫米
;表面淡紫紅色,被有短柔毛
。質(zhì)輕脆
,易折斷,斷面纖維狀
,黃白色
,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葉對(duì)生
,葉片分裂
,裂片細(xì)長,呈黃色
,皺縮卷曲
,破碎不全;質(zhì)脆易脫落
。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
,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
;花冠多已脫落
,只留綠色的萼筒,內(nèi)有4個(gè)棕黑色的小堅(jiān)果
。氣芳香
,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
、莖細(xì)
、穗多而密者為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净瘜W(xué)成份】含揮發(fā)油1.8%
,油中主成分為右旋薄荷酮
、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檸檬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舅幚碜饔谩坑萌斯ぐl(fā)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藥)/公斤
,無甚解熱作用。在體外
,高濃度(1:100)有抗結(jié)核桿菌之作用
。【炮制】荊芥:揀凈雜質(zhì)
,用水略泡
,撈出切段,哂干
,炒荊芥: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nèi)
,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荊芥穗方法同)
。荊芥炭: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nèi)
,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
,少噴清水
,取出曬干(荊芥穗炭方法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拘晕丁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溫。①《本經(jīng)》:"味辛
,溫
。"②《醫(yī)學(xué)啟源》:"氣溫,味辛苦
。"【歸經(jīng)】入肺
、肝經(jīng)。①《綱目》:"入足默陰經(jīng)氣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
、肝二經(jīng)。"③《本草匯言》:"足厥陰
、少陽
、陽明經(jīng)。"【功能主治】發(fā)表
,祛風(fēng)
,理血
;炒炭止血。治感冒發(fā)熱
,頭痛
,咽喉腫痛,中風(fēng)口噤
,吐血
,衄血,便血
;崩漏
,產(chǎn)后血暈;癰腫
,瘡疥
,瘰疬。荊芥穗效用相同
,惟發(fā)散之力較強(qiáng)
。①《本經(jīng)》:"主寒熱,鼠瘺
,瘰疬生瘡
,破結(jié)聚氣,下瘀血
,除濕痹
。"②《藥性論》:"治惡風(fēng)賊風(fēng),口面歪邪
,遍身頑痹
,心虛忘事,益力添糟
。主辟邪毒氣
,除勞,治丁腫
;取一握切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冷分二服
,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
,能發(fā)汗
,除冷風(fēng);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③孟詵:"產(chǎn)后中風(fēng)身強(qiáng)直
,研末酒服
。"④《食療本草》:"助脾胃。"⑤《食性本草》:"主血?jiǎng)陲L(fēng)氣壅滿
,背脊疼痛
,虛汗,理丈夫腳氣
,筋骨煩痛及陰陽毒
,傷寒頭痛,頭旋目眩
,手足筋急
。"⑥《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
,醒酒。作菜生熱食并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