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油
處方 : 生地榆粉40克 大黃粉10克 麻油50毫升
制法 : 上藥調(diào)成稀糊狀
。

功能主治 : 收濕止癢
,清熱解毒。主草毒(接觸草類植物
,沾染毒邪所致的皮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燙傷
。膚色焮紅,皮膚腫脹
,水皰成片
,糜爛滲水,灼痛瘙癢
。
用法用量 : 涂敷患處
,每日一至二次。
摘錄 : 《中醫(yī)外科學》
女性為什么會得痔瘡
用問答的形式回答下這個問題(摘錄自大千老師講課):
師:俗話說的好
,這個痔瘡分內(nèi)痔
、外痔、混合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有種說法叫“十男九痔”
,而現(xiàn)在女的痔瘡也非常多。痔瘡雖然是小病
,但讓人這么疼痛難忍
。那么痔瘡,用肛泰好使嗎
?還是一種馬應(yīng)龍痔瘡栓好使呢
?
生:都不好使。
師:其實是這些東西啊
,都不治本
,因為痔瘡雖然長在肛門部位,但是它的病因不在那個地方。自古痔瘡難治,難愈
,只要長了就不容易下去
。有了痔瘡之后,會誘發(fā)其他連鎖性疾病
,比如說前列腺炎
,直腸問題等等。這個痔瘡做手術(shù)也不能去根,它會以其他方式表現(xiàn)出來
。那么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得了痔瘡是怎么回事兒呢
?我今天跟大家說一下。
師:人身體有條經(jīng)脈
,叫足厥陰肝經(jīng),這條經(jīng)脈就絡(luò)直腸
、肛門和會陰這個地方,同屬于足厥陰肝經(jīng)所過之地
。
如果人瘀滯了
,這條經(jīng)脈就產(chǎn)生了瘀滯
,因瘀滯而生脹
,慢慢的,噗地凸出來了
。就是像一個氣球一樣
,你給它一定壓力擠擠擠,指不定它從哪里就鼓出來了
。所以說治痔瘡得調(diào)肝
,人是一個整體啊,上下左右都互相連屬
,這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綜合有機體
。
師:把肝經(jīng)肝郁這個問題緩解了之后,氣機不向下壓迫
,這痔瘡就自然回縮
。
生:哦,我知道了
,原來是這樣
。
師:你如果做手術(shù),反復做手術(shù)
,那個地方越來越薄吧
,但是壓力沒有減輕,你想想以后啥后果
。這肝膽不好及瘀滯不愛活動的人
,他就產(chǎn)生一種向下靜脈,那個叫直腸靜脈叢,無形中就產(chǎn)生壓迫
,壓壓就壓出痔瘡來了
。
師:西醫(yī)都說了嗎,肝靜脈
、門靜脈回流受阻
,這氣血從旁直走,其中一個
,就是走這個直腸靜脈叢
,這個會無形增大壓力,再增大就出痔瘡了
。
師:從西醫(yī)講也能講得通
,把門靜脈回流,讓靜脈叢搞好
、搞順
、搞通暢是吧,對這個直腸靜脈叢的壓力就明顯的減小
,慢慢的它的組織吸收
,這個血管兒微循環(huán)搞好,痔瘡慢慢就縮回來了
。
師:懂了吧
?真正的這個痔瘡,瘀滯太久又郁悶
,老是生氣
、久坐,下面壓力太大
,壓迫產(chǎn)生痔瘡
。很多人得痔瘡前都有一段時間的瘀怒,這一憋氣
,一生氣就發(fā)現(xiàn)這兒有個痔瘡出來了
。
師:實際上這個病特別好調(diào)理,你就保持運動
,開放的心情
,愉悅的心情,讓壓力慢慢的緩解
,緩解之后就不會長痔瘡
。好多人長了之后,通過鍛煉之后
,用不了幾個月的時間
,那個痔瘡縮回去
,即便不完全去掉,也對生活各方面沒有影響
。
生:吾師太厲害了
,用西醫(yī)也可以解釋這么清楚!
師:這必須的是吧
,現(xiàn)在中醫(yī)我完全可以拿西醫(yī)那一套給你們講講的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說白了就少坐多動
,伸展上肢
,讓中焦、上焦通暢
,讓下焦不至于瘀滯
,沒有壓迫,哪還能長痔瘡
。
師:這西醫(yī)名詞
,你不懂就不知道在講什么,一個是靜脈
,一個是靜脈叢
,還有一個門靜脈叢,直腸靜脈叢
。門靜脈叢在哪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那就是肝
,肝臟附近。那個直腸靜脈叢在哪兒
?就是小肚子這里
。
藥毒疹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藥毒疹的病因病機5藥毒疹的癥狀6藥毒疹的診斷 6.1蕁麻疹樣6.2麻疹樣或猩紅熱樣6.3固定型藥疹6.4多形性紅斑6.5濕疹皮炎樣6.6剝脫性皮炎6.7大皰性表皮松解6.8紫癜型 7需要與藥毒疹相鑒別的疾病 7.1疫痧7.2麻疹 8藥毒疹的治療 8.1辨證治療 8.1.1濕毒蘊結(jié) 8.1.1.1癥狀8.1.1.2辨證分析8.1.1.3治法8.1.1.4方藥治療 8.1.2熱毒入營 8.1.2.1癥狀8.1.2.2辨證分析8.1.2.3治法8.1.2.4方藥治療 8.1.3氣陰兩虛 8.1.3.1癥狀8.1.3.2辨證分析8.1.3.3治法8.1.3.4方藥治療8.2外治法8.3其他療法 9藥毒疹的預防10參考資料附:1治療藥毒疹的方劑2治療藥毒疹的中成藥3藥毒疹相關(guān)藥物4古籍中的藥毒疹 1拼音 yào dú zhěn
2英文參考 medicinal poison rash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drug eruption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13)]
3概述 藥毒疹(medicinal poison rash;dermatitis medicamentosa[1])病名[2]
。是指因內(nèi)服或外敷藥物所致
,以皮膚斑疹、水皰
、瘙癢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疾病[2][1]
。
藥毒(drug eruption)為中藥學名詞。又稱中藥毒
、藥疹
、藥毒疹[3]。是指因藥物所致
,以皮膚起疹
,多形損害
、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疾病[3]。因誤服有毒藥物
,或治療中錯用藥物
,或用不合格、變質(zhì)的藥物
,或用藥劑量過大及藥物配伍失度所致藥物毒副作用
,引起的皮膚粘膜的急性炎癥反應(yīng)。男女老幼均可發(fā)病
,尤以稟賦不耐者為多見
。
藥毒疹相當于西醫(yī)的藥物性皮炎[3]。
4藥毒疹的病因病機 總由稟賦不耐
,藥毒內(nèi)侵所致
。或風熱之邪侵襲腠理
,或濕熱蘊蒸
,郁于肌膚;或外邪郁久化火
,血熱妄行
,溢于肌膚;或火毒熾盛
,燔灼營血
,外發(fā)于皮膚,內(nèi)攻于臟腑
。久而導致陰液耗竭
,陽無所附,浮越于外
,病重而危殆
。
引起藥毒疹的藥物,隨著新藥不斷增加
,種類不斷增多
,任何一種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引起本病的可能
,但臨床上常見的有:
①抗生素類:以青霉素
、鏈霉素最多,其次為氨芐青霉素
、氯霉素
、土霉素等;
②磺胺類:如磺胺噻唑
、長效磺胺等
;
③解熱鎮(zhèn)痛類:其成分大多是阿司匹林
、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其中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類的發(fā)病率最高
;
④催眠藥
、鎮(zhèn)靜藥與抗癲癇藥:如魯米那、眠爾通
、泰爾登
、苯妥英鈉等,以魯米那引起者最多
;
⑤異種血清制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
、抗蛇毒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
⑥中草藥:文獻中報告的單味藥物有葛根
、天花粉、板藍根
、大青葉
、穿心蓮、丹參
、毛冬青
、益母草、槐花
、紫草
、青蒿、防風
、白蒺藜
、大黃等,中成藥中有六神丸
、云南白藥
、安宮牛黃丸
、牛黃解毒片
、銀翹解毒片等。
5藥毒疹的癥狀 皮膚起疹
,多形損害
、瘙癢。
濕毒蘊膚者皮膚上出現(xiàn)紅斑
、水皰
,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
;伴劇癢
,煩躁
,口干,大便燥結(jié)
,小便黃赤
,或有發(fā)熱;舌紅
,苔薄白或黃
,脈滑或數(shù)。
熱毒入營者皮損鮮紅或紫紅
,甚則紫斑
、血皰;伴高熱
,神志不清
,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飲
,大便干
,小便短赤;舌絳
,苔少
,或鏡面舌,脈洪數(shù)
。
氣陰兩虛者皮損消退
;伴低熱,口渴
,乏力
,氣短,大便干
,尿黃
;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
。
6藥毒疹的診斷 藥毒疹癥狀多樣,表現(xiàn)復雜
,但基本上都具有以下特點:①發(fā)病前有用藥史
,原因除去易于治愈;②有一定的潛伏期
,第重次發(fā)病多在用藥后5—20天內(nèi)
,重復用藥常在24小時內(nèi)發(fā)生,短者甚至在用藥后瞬間或數(shù)分鐘內(nèi)發(fā)生
;③發(fā)病突然
,自覺灼熱瘙癢
,重者伴有發(fā)熱,倦怠
,全身不適
,納差,大便于
,小便黃赤等全身癥狀
;④皮損分布除固定型藥疹外,多呈全身性
,對稱性
,且有由面頸部迅速向軀干四肢發(fā)展的趨勢,皮損形態(tài)多樣
。
臨床上常見以下類型:
6.1蕁麻疹樣
蕁麻疹樣型較常見
,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
、痢特靈
、磺胺類及水楊酸類等引起,表現(xiàn)與蕁麻疹相似
,風團大小形態(tài)不一
,色紅,散在分布于軀干
、四肢
,嚴重者可出現(xiàn)口唇、包皮及喉頭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
,發(fā)熱
,關(guān)節(jié)疼痛,淋巴結(jié)腫大
,蛋白尿等
。
6.2麻疹樣或猩紅熱樣
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較常見,多由解熱鎮(zhèn)痛藥
、巴比妥
、青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等引起
。發(fā)病多突然
,常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
。麻疹樣型的皮損為散在或密集、紅色
、針頭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
,對稱分布
,泛發(fā)全身,以軀干為多
,嚴重者可伴發(fā)小出血點
。猩紅熱樣型的皮損初起為小片紅斑,從面頸
、上肢
、軀干向下發(fā)展,2—3天內(nèi)可遍布全身
,并相互融合
,致全身遍布紅斑,面部
、四肢腫脹
,酷似猩紅熱的皮損。本型患者的皮損多鮮明
,但全身癥狀較麻疹及猩紅熱稍輕
,無麻疹或猩紅熱的其他癥狀,白細胞升高
,少數(shù)患者肝功能可有一過性異常
。停藥后l一2周病情好轉(zhuǎn),體溫也逐漸下降
,皮損顏色變淡
,繼之以糠狀或大片脫屑,病程一般較短
。
6.3固定型藥疹
固定型藥疹為最常見類型
,常由磺胺藥、解熱鎮(zhèn)痛藥或巴比妥類藥物引起
。皮損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水腫性紫紅色斑
,直徑約2—3cm,常為一個
,偶可數(shù)個
,邊界清楚,嚴重者其上有水皰
。停藥后約1周余紅斑消退
,留下黑 *** 素沉著斑,經(jīng)久不退
,如再服該藥或同類藥物
,常于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后,在原發(fā)皮損處發(fā)癢,繼則出現(xiàn)同樣皮損
,并向周圍擴大
,以致中央色深,邊緣潮紅
,也可出現(xiàn)水皰
。復發(fā)時,他處也可以出現(xiàn)新的皮損
,隨著復發(fā)次數(shù)增多
,皮損數(shù)目也可增多。皮損可發(fā)生在任何部位
,但以口唇
、口角、 ***
、 *** 等皮膚粘膜交界處為多
。手足背及軀干也常發(fā)生。發(fā)于皺襞粘膜處
,容易糜爛
,產(chǎn)生痛感。一般7—10天可消退
,若已潰爛則愈合較緩
。重者可伴有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癥狀
。
6.4多形性紅斑
多形性紅斑型常由磺胺藥
、巴比妥及解熱鎮(zhèn)痛藥等引起。臨床表現(xiàn)與多形性紅斑相似
,皮損為豌豆至蠶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
、丘疹,中心呈紫紅色
,或有小水皰
,境界清楚,多對稱分布于四肢伸側(cè)
、軀干
、口腔及口唇,有癢感
,重者可在口腔
、鼻孔、眼部
、 ***
、外生殖器及全身泛發(fā)大皰及糜爛
,疼痛劇烈,可伴高熱
、肝腎功能障礙及肺炎等
,病情險惡
。
6.5濕疹皮炎樣
濕疹皮炎樣型大多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軟膏引起接觸性皮炎
,使皮膚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同樣的或類似的藥物而引發(fā)
。皮損為粟粒大小的丘疹及丘皰疹
,常融合成片,泛發(fā)全身
,可有糜爛
、滲液,類似于濕疹
,自覺瘙癢
,或伴有發(fā)熱等全身癥狀。
6.6剝脫性皮炎
剝脫性皮炎型為嚴重的類型
,多由巴比妥類
、磺胺、苯妥英鈉
、保泰松
、對氨基水楊酸鈉、青霉素
、鏈霉素等藥引起
。多數(shù)病例是在長期用藥后發(fā)生。起病急
,常伴高熱
、寒戰(zhàn)。皮損初起呈麻疹樣或猩紅熱樣
。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融合成片
,終至全身彌漫性紅腫,可有糜爛
、丘皰疹或小皰
,破裂后滲液結(jié)痂。至2周左右
,全身皮膚脫屑
,呈鱗片狀或落葉狀,手足部則呈手套或襪套剝脫
,以后頭發(fā)
、指(趾)甲也可脫落。口唇粘膜潮紅
、腫脹
,或發(fā)生水皰、糜爛
,影響進食
。眼結(jié)膜充血、水腫
、畏光
、分泌物增多,重者可發(fā)生角膜潰瘍
。全身淋巴結(jié)腫大
,可伴有支氣管肺炎、中毒性肝炎
,白細胞顯著增高或降低
,甚至粒細胞缺乏。病程常超過1個月
,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繼發(fā)感染而死亡
。
6.7大皰性表皮松解
大皰性表皮松解型為嚴重類型,常由服用磺胺藥
、解熱鎮(zhèn)痛藥
、抗生素、巴比妥類等引起
。起病急驟
,全身中毒癥狀較重,有高熱
、疲乏
、咽痛、嘔吐腹瀉等癥狀
,皮損為彌漫性紫紅色或暗紅色斑片
,常起始于腋部或腹股溝,迅速遍及全身
,觸痛顯著
,旋即于紅斑處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皰。稍一搓拉即成糜爛面
,或形成大面積的表皮壞死松解
,尼氏征陽性,呈灰紅色覆于糜爛面上的壞死表皮
,留下疼痛的剝露面
,口腔
、頰粘膜、眼粘膜
、呼吸道
、胃腸道粘膜也可糜爛、潰瘍
。部分病例開始時似多形性紅斑或固定型藥疹
,很快泛發(fā)全身。嚴重者常因繼發(fā)感染
,肝腎功能障礙
,電解質(zhì)紊亂或內(nèi)臟出血及蛋白尿
,甚至氮質(zhì)血癥而死亡
。
6.8紫癜型
除上述類型外,本病還可出現(xiàn)紫癜型
,皮損類似于紫癜
;痤瘡樣型,皮損類似于痤瘡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樣反應(yīng)
;天皰瘡樣皮損及假性淋巴瘤綜合征等。
7需要與藥毒疹相鑒別的疾病
7.1疫痧
疫痧無用藥史
,發(fā)病驟然
,高熱,頭痛
,咽痛
,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皮膚呈彌漫性針頭大小的點狀紅色丘疹
,肘窩
、腋窩、腹股溝處可見排列成線條狀瘀點
,初期舌 *** 紅腫肥大
,可見楊梅舌,口周蒼白圈為其特征
。
7.2麻疹
麻疹經(jīng)9~11天潛伏期
,出現(xiàn)鼻流涕,眼部充血
,怕光
,分泌物增多,初期口腔粘膜可見藍白色小點
,周圍有紅暈
,約經(jīng)2~5天皮損發(fā)齊
。發(fā)疹時高熱,出疹5~7天后體溫下降
,皮損開始消退
。
8藥毒疹的治療
8.1辨證治療
8.1.1濕毒蘊結(jié) 藥毒疹·濕毒蘊結(jié)證(drug eruptionwith dampnesstoxin amas *** ent pattern)是指濕毒蘊結(jié),以皮損處呈紅斑
、水皰
,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
,伴劇癢
,煩躁,口干
,大便燥結(jié)
,小便黃赤,或有發(fā)熱
,舌質(zhì)紅
,舌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shù)為常見癥的藥毒疹證候[3]
。
8.1.1.1癥狀 皮膚上出現(xiàn)紅斑
、水皰,甚則糜爛滲液
。表皮剝脫
;伴劇癢,煩躁
,口干
,大便燥結(jié),小便黃赤
,或有發(fā)熱
;舌紅,苔薄白或黃
,脈滑或數(shù)
。
8.1.1.2辨證分析 濕熱毒邪蘊蒸肌膚,故皮膚上出現(xiàn)紅斑
、水皰
,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
,劇癢
;濕熱毒邪內(nèi)擾則煩躁,或有發(fā)熱
;熱毒之邪灼傷津液則口干
,大便燥結(jié)
,小便黃赤;舌紅
、苔薄白或黃
、脈滑或數(shù)為濕毒蘊膚之象。
8.1.1.3治法 清熱利濕解毒
。
8.1.1.4方藥治療 萆蘚滲濕湯加減
。
8.1.2熱毒入營 藥毒疹·熱毒入營證(drug eruption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entering nutrient phase)是指熱毒入營,外灼肌膚
,以皮疹鮮紅或紫紅
,甚則紫斑、血皰
,高熱神志不清
,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飲
,大便干
,小便短赤,舌質(zhì)絳
,舌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shù)為常見癥的藥毒疹證候[3]
。
8.1.2.1癥狀 皮損鮮紅或紫紅
,甚則紫斑、血皰
;伴高熱
,神志不清,口唇焦燥
,口渴不欲飲
,大便干,小便短赤
;舌絳
,苔少,或鏡面舌
,脈洪數(shù)
。
8.1.2.2辨證分析 熱毒熾盛,內(nèi)人營血
,外傷肌膚
,故皮損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
;熱毒熾盛
,氣血兩燔則高熱
,神志不清;熱毒之邪傷陰耗血則口渴不欲飲.大便干
,小便短赤
;舌絳、苔少或鏡面舌
、脈洪數(shù)為熱毒入營之象
。
8.1.2.3治法 清營解毒。
8.1.2.4方藥治療 清營湯加減
。
8.1.3氣陰兩虛 藥毒疹·氣陰兩虛證(drug eruptionwith qi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氣陰兩虛
,以皮疹消退,伴低熱
,口渴
,乏力,氣短
,大便干
,尿黃,舌質(zhì)紅
,舌苔少
,脈細數(shù)為常見癥的藥毒疹證候[3]。
8.1.3.1癥狀 皮損消退
;伴低熱
,口渴,乏力
,氣短
,大便干,尿黃
;舌紅
,少苔,脈細數(shù)
。
8.1.3.2辨證分析 病久耗傷陰液
,氣無所生,致脾胃虛弱
,氣陰兩傷
,故皮損消退,伴低熱
,口渴
,乏力,氣短
,大便于
,尿黃
;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之象
。
8.1.3.3治法 益氣養(yǎng)陰清熱。
8.1.3.4方藥治療 增液湯合益胃湯加減
。
8.2外治法
外治以清熱利濕
、收斂止癢為原則:
(一)局部紅斑、風團
、瘙癢甚者
,用爐甘石洗劑、三黃洗劑外搽
。
(二)糜爛滲液多者
,以黃柏、地榆各15g
,水煎濕敷
,滲出減少后,用青黛散外撲
。
(三)局部干燥結(jié)痂者
,可外涂黃連膏;結(jié)痂較厚
,可先予地榆油外涂輕揩
,待痂去,再涂黃連膏
。
8.3其他療法
本病癥輕者,可給予抗組胺類藥
,如撲爾敏
、特非那丁、息斯敏等口服
,并配合維生素C
、鈣劑等;嚴重者
,如剝脫性皮炎型
、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型,除用中藥治療外
,應(yīng)積極使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
,如氫化可的松每日200—400mg,或地塞米松每日10—20mg
,維生素C,1—3g
,加到5%~10%的葡萄糖水1000—2000mL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