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補腎地黃丸(《幼幼新書》卷六)、六味地黃丸(《正體類要》卷下)、六味丸(《證抬準繩》類方》卷一)。
處方 :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 干山藥各12克 澤瀉 丹皮 白茯苓各9克
制法 :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藥理作用 : 1.增強體力,激發(fā)機體免疫功能 《新醫(yī)藥學雜志》1977(7):41,六味地黃丸對正常小鼠可增加體重,延長游泳時間,增強體力,提示有補益作用。此外,還能降低N-亞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小鼠前胃鱗癌的誘發(fā)率,使接受化學致癌物的動物脾臟淋巴小結生發(fā)中心增生活躍,在接受移植性腫瘤初期可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吞噬活性,提高荷瘤動物血清中白/球蛋白比例,似可延長荷瘤動物的存活時間。據(jù)此推理,本方的主要效應在于調動機體的抗癌能力,達到扶正以祛邪的作用?!吨谐伤幯芯俊?986(4):26,本方與獨參湯、生理鹽水的實驗對照,證明本方有類似抗低溫、抗疲勞、耐缺氧及促皮質激素樣作用。對氫化可的松所致小鼠腎上腺、胸腺萎縮有一定對抗作用,并能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腫增生。2.改善腎血流,降壓 《中華內科雜志》1964(1):23,本方煎劑對實驗性腎性高血壓有明顯降壓、改善腎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推理本方作用機制,可能是直接或間接地改善腎血流,并通過腎代謝而促進腎小管的分泌。3.降脂 《中成藥研究》1986(12):41,本方對正常大鼠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無明顯影響,而對實驗性高血脂家兔有明顯降血脂作用。
功能主治 : 滋腎陰,補肝血。主肝腎阻虛,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喉燥痛,腰膝酸軟,自汗盜汗,骨蒸勞熱,遺精早泄,消渴引飲,小便頻數(shù),尿血便血,虛火牙痛,齒齦出血,須發(fā)早白;婦女月經先期,經來量少;小兒囟開不合,羸瘦骨蒸,行遲、語遲、齒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F(xiàn)用于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炎以及各種腫瘤晚期屬肝腎陰虛者。此外用于養(yǎng)生保健,抗衰老,治療早衰所表現(xiàn)的各類證候。
用法用量 : 成人每服6~9克,空腹淡鹽湯迭下。小兒每服1.5~3克,空腹溫開水送下,每日三次。
備注 : 本方主治證均屬肝腎陰虛,治當滋補肝腎之陰。熟地黃補腎陰,益精髓為君;山萸肉補肝腎,斂虛火,干山藥既可補腎,又可健脾,共為臣藥;陰虛則火旺,故配丹皮涼血清熱,以瀉肝腎虛火;腎虛則水濕不能滲利,故用茯苓、澤瀉以利水濕。全方"三補"與"三瀉"并用,但以"補"為主,以"瀉"為輔,故三味"補藥"用量偏重,三味"瀉藥"用量較輕。本方構思巧妙,配伍精當,故清代費伯雄稱其為"補方之正鵠"。
摘錄 :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制法 :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主勞損耳聾。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空腹時用蔥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 : 《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制法 : 上十七味,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主腎經虛損,膀胱熱結,小便淋瀝澀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空腹時以溫酒或淡鹽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臟毒。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 : 《魏氏家藏方》卷七
功能主治 : 脾胃虛弱,食少,月經過期者。
用法用量 : 為丸服。
摘錄 : 《葉氏女科》卷一
制法 : 上藥面糊為丸。
功能主治 : 諸般內障。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白湯送下,1日2次。
摘錄 : 《眼科錦囊》卷四
制法 : 煉蜜為丸服。
功能主治 : 瞳人散大。
用法用量 : 口服。
摘錄 : 《醫(yī)學集成》卷二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婦人血衰不足,經候艱澀,致子宮不榮,妊娠多病,胎不長成。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空心煎當歸酒嚼下;溫酒亦得。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五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風熱眼。
用法用量 : 用苦竹葉煎湯,加沙糖少許,同送下50-70丸,食后、臨睡時服。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驗方》
制法 :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婦人經水不調,氣痞血塊,肚腹作疼。
用法用量 : 每服50-70丸,空心生姜湯送下。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七引《新效方》
處方 : 熟地黃(洗)5錢,赤茯苓2錢,當歸2錢,山茱萸(蒸,去核)2錢,川楝肉(焙)2錢,牡丹皮2錢,山藥2錢,川芎2錢,使君子(煨)2錢。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兒腎疳。多由乳食不調,臟腑伏熱所致。凡滋味入于脾而生蟲,蟲大則動,侵蝕臟腑,遂使小兒心悶。若上蝕腭齦,則口瘡出血,齒色紫黑;下蝕腸胃,則下痢肛爛,濕癢生瘡?;蛞宰唏R命名,蓋齒屬腎,腎氣虛才受邪熱。疳氣直奔上焦,初作口氣,名曰臭口;次第齒黑,名曰崩砂;盛則齦爛,名曰潰槽;熱血逆出,名曰宣露;甚者牙齒脫落,名曰腐根,其根即腐,齒不復生矣。外證腦熱脫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作,滑泄肚痛,口臭干渴,牙齦生瘡,爪黑面黧,身疼瘡疥。
用法用量 : 九味地黃丸(《明醫(yī)指掌》卷十)。《嬰童百問》有澤瀉,無川芎。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八一引《百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腰腳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處方 : 大熟地黃(洗,焙)1分,當歸1分,川芎1分,辣桂1分,菟絲子(酒浸3日,曬干,搗末)1分,大川椒(出汗)1分,故紙(炒)1分,白蒺藜(炒,杵去刺)1分,葫蘆巴(炒)1分,杜仲(姜制,炒去絲)1分,白芷1分,石菖蒲1分,磁石(火燒醋淬7次,研細,水飛)1分半。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勞損耳聾。
用法用量 : 補骨脂丸(《醫(yī)學入門》卷七)?!夺t(yī)統(tǒng)》有芍藥三錢。
摘錄 : 《直指》卷二十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 : 小兒腎元不充,顱解不合。
用法用量 : 每用1丸,人參湯化下。
摘錄 :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服。
功能主治 : 痘后目疾生翳。
用法用量 : 口服。
各家論述 : 二地、當歸、沙苑以養(yǎng)血滋腎,二黃、犀角、玄參、木通以清火潤下,木賊、蒺藜以消翳,蟬退、谷精以輕揚,羌活疏風,甘草和藥,凡痘后目疾生翳,皆從血虛火炎,養(yǎng)血清火治其本也,消翳、輕揚、疏風治其標也。
摘錄 : 《痘學真?zhèn)鳌肪砥咭2胤?/p>
制法 : 上為末,鹿角膠煮酒為丸。
功能主治 : 白濁。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鹽酒任下。
摘錄 : 《朱氏集驗方》卷二
制法 : 上為細末,熬生地黃汁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 : 小兒瘡疹,口瘡,咽喉腫痛,牙疳臭爛。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溫蜜水化下。
摘錄 : 《田氏保嬰集》
制法 : 先將地黃汁于瓷器中暖,候沸,加砒霜,不住手攪,煎令稠,再加蠟相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一切瘧疾。
用法用量 : 每發(fā)時服1丸,井花水送下。未愈,發(fā)前更服1丸。
注意 : 忌熱物。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九七
處方 : 干地黃1兩6株,大黃1兩6銖,茯苓18銖,當歸半兩,柴胡半兩,杏仁半兩。
制法 : 上為末,以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 生肌肉。主小兒胃氣不調,不嗜食。
用法用量 : 干地黃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此專療胃中氣血不調,飲食不為肌肉。故專取地黃治傷中,逐血;當歸治寒熱,和脾;柴胡升少陽生氣;杏仁下胸中逆氣;大黃滌六腑實熱;茯苓守五臟真氣也。
摘錄 : 《千金》卷五
制法 : 上17味為末,與前膏拌勻,涂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肺熱,上熱下冷,背髆疼痛,痰涕多。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臨臥生姜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腰痛,筋脈拘急,強直不伸。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日午、臨臥各1次,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八十五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煎粟米飲送下,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制法 : 上除2味汁外,共為末。先將前2汁用銀器煎熟,看稀稠,將藥末和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烏髭發(fā)。主
用法用量 : 每夜飲酒半酣后,含化1丸。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眼病。一切內外障,翳膜遮蔽,時作疼痛赤澀。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后、臨臥新米泔飲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虛耳鳴。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四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臟虛,食冷熱物齒皆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至15丸,空心煎棗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
制法 : 上先煎生地黃汁,余藥為末,用好酒1斗,別煎至3升,去滓,入地黃汁同再煎,加白蜜1斤,酥少許,煎候可丸,即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 齒動搖。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酒送下,日3次,漸加至5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 拳毛倒睫。
用法用量 : 茶送下。
摘錄 : 《良朋匯集》卷五
制法 :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室女稟氣怯弱,血海虛損,月水不斷。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米飲或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黑風內障。初發(fā)時,頭旋腦痛,眼澀生花,往來昏黑。
用法用量 : 每次30丸,食后服,日3次。
摘錄 : 《眼科全書》卷三
制法 : 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 補腎。主小兒癇癱在左者。此為肝血虛,筋無所養(yǎng),故筋急拘攣強直。
用法用量 : 空心溫酒送下。手不利,加肉桂;足不利,加牛膝;手足俱不利,并加之,各2錢。
摘錄 : 《育嬰秘訣》卷上
制法 : 上除桃仁外,共為末,與桃仁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虛勞羸瘦,不思飲食,臟腑虛冷。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臥溫酒送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三二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平補,壯氣血,悅精神。主內外障及眼見飛花。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1日1次。先服此方半月,次服羌活丸5日.然后用立應散搐鼻。
摘錄 : 《普濟方》卷七十八引《衛(wèi)生家寶》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男子婦人勞損虛羸,傷寒冷食少。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加至30丸,酒送下。以知為度。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二八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兒稟賦不足,腎虛不生骨髓,頭囟不合,并體瘦骨露,有如鶴膝者。
用法用量 : 3歲以下每服2-3丸,空心溫水化下。
摘錄 : 《醫(yī)方大成》卷十引錢氏方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潤肺出聲。主勞嗽聲不出。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噙化。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三一引《經驗良方》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去風明目。主
用法用量 : 方中甘菊花用量原缺。
摘錄 : 《急救仙方》卷三
制法 :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滋陰。主五痔。
用法用量 : 方中黃芩,《直指·附遺》作黃耆。
摘錄 : 《丹溪心法》卷二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婦人血風勞氣,頭項筋急疼痛,咽喉干,臍腹痛,四肢無力,血臟經脈不調。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至30丸,煎茯苓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腎氣虛憊,膀胱淋澀。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地黃散”。
摘錄 : 《醫(yī)統(tǒng)》卷七十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氣虧損,不能生肝,肝乏生氣,遂多虛冷,肝腎脈俱弱者。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益氣血,補肝腎,祛風濕,壯腳膝。主
用法用量 : 每服30-40丸,空心、食前酒吞下。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熟干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牛膝氣味酸咸平,入足厥陰;石斛氣味甘平微苦咸,入足太陰、少陰;肉蓯蓉氣味咸溫,入足少陰;茵芋氣味苦辛溫,入手足陽明;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五味子氣味酸咸微溫,入足少陰;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附子氣味辛咸大熱,入手足少陰;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陰。此補虛祛邪之方也,虛而邪走下焦,不能即愈者,宜此緩治之。
摘錄 : 《本事》卷四
制法 : 上除地黃汁及脂膏蜜外,共為末,然后都合一處,以諸藥汁調和如稀膏,于3兩口瓷瓶中盛,仍強半不得令滿,坐瓶于爐中磚上.四面以火逼之,候瓶中藥沸,以柳木蓖攪之,時以匙抄,看堪丸乃止,候冷取出,以蠟紙密封頭,勿泄藥氣。
功能主治 : 補血,治氣,益顏色,延年。榮養(yǎng)鬐發(fā),堅齒牙。主須發(fā)早白,牙齒搖動。
用法用量 : 食后含1丸,如小彈子大,有津液即咽之,日可3丸,夜臥時含1丸。只10日覺靈,100日變白為黑。初服藥,處凈室1月。
注意 : 慎蔥、蘿卜、藕、蒜,常宜吃生姜。
摘錄 : 方出《圣惠》卷四十一,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一
制法 : 上熟搗,煉蠟為丸,如棗核大。
功能主治 : 耳聾。
用法用量 : 本方改為散劑,名“地黃散”(見《普濟方》)。
摘錄 :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一四
處方 : 生干地黃1兩,澤瀉1兩,山茱萸1兩,萆薢1兩(銼),薯蕷1兩,牛膝1兩(去苗),白術3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蠐螬3分(炙令微黃),干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狗脊3分(去毛),車前子3分,茵芋3分。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血風痹,走無定處,及諸風痹。
用法用量 : 干地黃龍(《圣濟總錄》卷十九)。
摘錄 : 《圣惠》卷十九
處方 : 生地黃汁2升,生栝樓根汁2升,牛羊脂3升,白蜜4升,黃連1斤(為末)。
制法 : 上合煎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除熱,止渴,補養(yǎng)。主消渴面黃,手足黃,咽中干燥,短氣,脈如連珠。
用法用量 : 地黃煎丸(《圣濟總錄》卷五十八)、生地黃丸(《雞峰》卷十九)。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脈如連珠,心脾結熱可知,故用黃連專瀉二經之積熱,地黃滋血,栝樓根滋津,牛羊脂、蜂蜜滋腸胃之枯燥也。
摘錄 : 《千金》卷二十一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鼻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鼻有風熱者,以蔥涕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鼻疼者,加豉1合。
摘錄 :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九
制法 : 上于銀器內,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姜滓,以生姜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干,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產后腹痛,眼見黑花,或發(fā)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干煩渴,寒熱往來,口內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后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丂)痛,煩躁悸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wěn),唇口指甲青黑。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二三五引《周(辶壬頁)傳授濟急方論》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臟毒下血。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十八引《指南方》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常服令人終身不發(fā)背。主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荊芥湯送下。
摘錄 : 《傳信適用方》卷三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還精補髓,駐顏色,卻老,安臟腑,暖下元,壯腰。主虛損。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 : 熟干地黃(酒洗,9蒸9曬,焙干稱)1兩半,黃連1兩(去須),決明子1兩,沒藥(別研)半兩,甘菊花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羌活(去蘆)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光明朱砂(水飛)半兩。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益血鎮(zhèn)肝明目。主風熱上湊,目昏疼痛。肝虛血不足,肢節(jié)拘急,筋脈攣痛。及用力勞心.肝虛風熱攻眼。赤腫羞明,漸生翳膜,兼肝腎風毒熱氣上沖目痛。
用法用量 : 菊花丸(《普濟方》卷七十一)。本方方名,《醫(yī)學綱目》引作“熟地黃丸”、《丹溪心法附余》引作“黃連丸”。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熟干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草決明子氣味咸苦平,入足厥陰;沒藥氣味苦平,入足陽明,能通瘀入絡;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陽;防風氣味辛甘微溫,羌活氣味辛甘平,皆入足太陽。乃引經之風藥;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光明朱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此肝虛風動,熱氣上升,致目不明.攻補皆在難投,故用一味壯水之藥,佐以苦辛諸品,則升降得宜而奏功矣。
摘錄 : 《本事》卷五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補骨髓,益顏色,充肌膚,耐寒暑;久服強志力,延年卻老。主
用法用量 : 每服4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九十八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虛或時腳腫,兼治脾虛。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八味地黃丸”。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肉蓯蓉氣味咸溫,入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澤瀉氣味咸微寒,入足太陽;五味子氣味酸咸溫,入腎;桂枝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附子氣味辛咸熱,入手足少陰;黃耆氣味甘微溫,入手足太陰。此腎虛而兼脾弱,則濕留不去,或時腳腫,故補腎藥中必佐以辛熱之品,淡滲下行之味,兼理脾肺之藥。以酒送之,斯氣化流行,脾腎不致失司,病焉有不去耶。
摘錄 : 《本事》卷二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婦人月經不調,每行數(shù)日不止,兼有白帶,漸漸瘦悴,飲食少味,累年無子。
用法用量 : 每服40-50丸,空心酒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山茱萸氣味酸微溫,入足厥陰;白蕪荑氣味辛平,入手足陽明、足太陰;干姜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白芍藥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代儲石氣味甘平,入手少陰、足厥陰;厚樸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太陰;白僵蠶氣味辛咸平,入手足陽明,能引藥入絡。溫酒送藥,亦引入經絡也。此婦人月經不調,兼有白帶,漸漸瘦悴,飲食無味,累年無子者,急宜治之,使血氣沖和,否則終身不孕育也。
摘錄 : 《本事》卷十引龐老方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眼昏澀。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早晨空心酒送下。
摘錄 : 《雞峰》卷二十一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退熱安神,養(yǎng)營衛(wèi)。主心熱太過,三焦不順,夜臥不寐。
用法用量 : 臨臥濃煎淡竹葉湯嚼下1丸。常服養(yǎng)營衛(wèi),用人參湯下。
注意 : 有虛熱者,宜服此藥。
摘錄 : 《雞峰》卷十三
制法 : 上研為膏,蒲黃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心經熱。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食后新水化下。
摘錄 : 《雞峰》卷十一
制法 :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產后血露不斷。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溫酒或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婦人血氣衰弱,子臟風冷,妊娠數(shù)墮。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空心、晚間生姜、艾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七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妊娠諸瘡。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加至30丸,溫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處方 : 生干地黃2兩,柴胡(去苗,凈洗)半兩,秦艽(凈洗,去蘆)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1兩。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尼師寡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以致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厥陰脈弦長而上出魚際。
用法用量 : 赤芍地黃丸(《醫(yī)學入門》卷八)、抑陰丸(《古今醫(yī)鑒》卷十一)、斷欲丸(《壽世保元》卷七)。本方方名,《婦人良方》引作“生地黃丸”,《準繩·類方》引作“抑陰地黃丸”。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生干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陰、厥陰;柴胡氣味辛甘平,入足少陽;秦艽氣味苦平,入手足陽明,兼入肝膽;黃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少陽;赤芍藥氣味苦平,入足厥陰,能行血中之滯;烏梅湯送藥,亦取其泄肝也。師尼寡婦,獨陰無陽,情欲未遂,以致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將欲成勞者,非此不能治。
摘錄 : 《本事》卷十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痔疾生瘡腫痛,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食前以溫粥飲送下。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神巧萬全方》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消瘡癤。主小兒虛熱,瘡癤。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以熟水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九十
處方 : 地黃2斤,杏仁半斤(去皮尖),金釵4兩,石斛4兩,牛膝4兩,防風4兩,枳殼4兩。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補腎氣。補肝益腎,驅風明目。主肝虛血不足,肢節(jié)拘急,筋脈李痛及腎虛眼目昏暗。及腎臟虛憊,肝受虛熱,及遠年日近暴熱赤眼,風毒氣眼。兼治干濕腳氣,消中消渴,及諸風氣等由腎氣虛敗者。
用法用量 : 金髓煎丸(《圣濟總錄》卷一○二)、明睛地黃丸(《局方》卷七續(xù)添諸局經驗秘方)、明眼地黃丸(《得效》卷十六)、明目地黃丸(《原機啟微·附錄》)、經驗地黃丸(《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七引《經驗秘方》)。
注意 : 忌一切動風毒等物。
摘錄 : 《傳家秘寶》卷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85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鱉紫金丹
下一篇: 地黃二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