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治傷寒膈間有寒痰。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shí)服。
摘錄 :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功能主治 : 補(bǔ)中降逆。主胃反嘔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用法用量 : 上三味,用水1.2升,和蜜揚(yáng)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500毫升,溫服200毫升,余份再服。
備注 : 方中半夏降逆止嘔,人參補(bǔ)虛益胃,白蜜甘潤緩中。三藥合用,共奏補(bǔ)中降逆之功。
摘錄 : 《金匱要略》卷中
制法 : 上五味,嘆咀。
功能主治 : 主胃反不能受食,食已即吐者。
用法用量 : 用水500毫升,和蜜揚(yáng)之200~300下,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水脹。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于腸胃,溢于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 : 《得效》卷六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天行病,7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飲食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異語,其脈沉細(xì)。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 《雞峰》卷五
功能主治 : 脾陰不濡,胃虛氣逆,朝食暮吐;膈間痰飲,心下痞硬,腸中瀝瀝有聲。
臨床應(yīng)用 : 噎膈:邑宰張孟端夫人,憂怒之余,得食則噎,胸中隱隱痛。余診之曰:脈緊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陳加姜汁、竹瀝。長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濕痰滿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減,服二十劑而安。若泥半夏為燥,而以他藥代之,其能愈平?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予也。
用法用量 : 以水1斗2升,和蜜揚(yáng)之240遍,煮藥取2升半,溫服1升,余分再服。
各家論述 : 1.《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陽明,燥金也,與太陰濕土為合。腑臟不和,則濕自內(nèi)聚,為痰為飲,燥自外款,為胃脘痛;玄府干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難入,雖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濕飲之聚結(jié),分陰陽,散氣逆;人參補(bǔ)正;蜜潤燥;以水揚(yáng)之者,《內(nèi)經(jīng)》云:清上補(bǔ)下,治之以緩,水性走下,故揚(yáng)以緩之;佐蜜以潤上脘之燥也。2.《金匱要略心典》:胃反嘔吐者,胃虛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脈本下行,虛則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參。白蜜益虛安中。東垣云: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shí)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yáng)谷氣而已,此大半夏湯之旨也。3.《古方選注》:大半夏湯,通補(bǔ)胃腑之藥,以人參、白蜜之甘,厚于半夏之辛,則能兼補(bǔ)脾臟,故名其方曰大。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虛冷,脾因濕動(dòng)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為朝食暮吐。朝暮者,厥陰肝氣盡于戌,旺于丑也,宿谷藉肝氣上升而乃吐出。主之以半夏辛溫利竅除寒,人參扶胃正氣,佐以白蜜揚(yáng)之二百四十遍。升之緩之,俾半夏、人參之性下行不速,自可斡旋胃氣,何患其宿谷不消,肝氣僭升也乎?4.《金匱要略淺注補(bǔ)正》:此反胃即脾陰不濡,胃氣獨(dú)逆,今之膈食病足矣,或糞如羊屎,或吐后微帶血水。用半夏降沖逆,即是降胃,用參、蜜滋脾液以濡化水谷,則腸潤谷下。
摘錄 : 《金匱》卷中
功能主治 : 痰冷澼飲,胸膈中不利。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金匱》大半夏湯但用半夏、人參、甘草三味,水、蜜和煎以治胃反嘔吐。此用參附、術(shù)附、桂附,合苓桂術(shù)甘湯,仍用《金匱》三味以治冷痰飲澼,故不用水、蜜和煎,而用生姜以滌痰氣也。
摘錄 : 《千金》卷十八
功能主治 : 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5升,和蜜揚(yáng)之200-300下,煮取1升半,分3服。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金匱》大半夏湯本治胃反嘔逆,取人參助半夏之祛痰,白蜜滋半夏之辛燥,《千金》加白術(shù)、生姜,不但佐參、半之祛痰,且善行白蜜之滯也。
摘錄 : 《千金》卷十六
功能主治 : 下氣。主中虛胃冷脹滿。肝氣不平,勝克于脾,脾郁不行,結(jié)聚涎沫,閉于臟氣,腑氣不舒,胃中脹滿,其脈弦遲。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金匱》治胃反嘔逆大半夏湯,止人參、半夏、白蜜三味。此以胃虛腹?jié)M,故去白蜜之膩滯,加椒、姜、附子以散寒結(jié),枳實(shí)、厚樸以泄腹?jié)M,當(dāng)歸、茯苓以和血?dú)猓?、大棗以和榮衛(wèi),甘草代白蜜之和脾,并和椒、姜、附子之烈也。
摘錄 : 《千金》卷十六
處方 : 半夏2錢半,白茯苓(去皮)2錢半,陳皮2錢半。
功能主治 : 痰飲及脾胃不和。惡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
用法用量 : 橘皮湯(《痘疹心法》卷十一)。
摘錄 : 《御藥院方》卷五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肉極虛寒則脾咳,其狀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dòng),動(dòng)則咳,腹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脾痹,四肢怠惰,發(fā)咳。
用法用量 :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為4服。
注意 : 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摘錄 : 《外臺(tái)》卷十六引《刪繁方》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反胃不受食,食己即吐。
用法用量 : 和水、蜜揚(yáng)之200-300下,煮取1升半,分4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 《雞峰》卷十二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
用法用量 : 以水8升(用泉水、東流水尤佳),煮取3升,服7合,日3夜1。已利,去大黃。
注意 : 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
摘錄 : 《外臺(tái)》卷八引《集驗(yàn)方》
功能主治 : 傷寒痰證。
用法用量 : 水2盞,煎1盞,臨臥服。
摘錄 : 《醫(yī)統(tǒng)》卷十四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宿寒在胃,胃寒則不能運(yùn)化水谷,胃屬土而惡濕,以致心中溫溫欲嘔,惡聞飲食,有時(shí)吞酸、其脈關(guān)上小弦而短。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水3盞,煎至1盞,去滓,加白蜜皂子大,停少時(shí)溫服。
摘錄 : 《雞峰》卷十八
別名】 厚樸湯、大七氣湯、四七湯、厚樸半夏湯、七氣湯、四七飲
【處方】 半夏1升,厚樸3兩,茯苓4兩,生姜5兩,干蘇葉2兩。
【功能主治】 行氣開郁,降逆化痰。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
【用法用量】 厚樸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大七氣湯(《三因》卷八)、四七湯、厚樸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直指》卷五)、四七飲(《杏苑》卷四)。
【各家論述】 1.《金鑒》: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樸、生姜辛以散結(jié),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匱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氣,厚樸解結(jié)氣,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蘇之辛香,散其郁氣。郁散氣行,而凝結(jié)焉有不化哉。
【臨床應(yīng)用】 1.梅核氣:張某,女,52歲、半年來咽部似有所塞,猶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脹,有氣攻沖,大便秘結(jié),得矢氣則舒,苔薄膩,脈沉弦。氣機(jī)失暢,痰凝氣滯,化痰導(dǎo)滯為主,半夏厚樸湯加枳實(shí)9g、姜竹茹9g、萊菔子9g、全瓜蔞12g、生甘草1.5g,2劑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轉(zhuǎn)。
2.胃脘痛:謝某,男,21歲,脘痛牽引兩脅,胸悶噯氣頻頻,納谷乏味,口滲清涎,脈象弦滑,舌苔薄膩。病起肝郁氣滯,痰濕內(nèi)阻,胃失和降,擬半夏厚樸湯損益,姜半夏1錢半、制厚樸6分、云茯苓4錢、蘇葉1錢半、大麥芽4錢、炒枳殼1錢半、新會(huì)皮1錢半、粉甘草8分。服上方2劑后,脘痛大減,惟負(fù)重力屏氣后又致胸悶且痛,原方加竹茹3錢,紅棗4枚,2劑后愈。
3.眩暈:徐某,男,46歲,頭暈,目眩,耳鳴,作泛嘔吐2天,視物旋轉(zhuǎn),頭不能轉(zhuǎn)側(cè),動(dòng)則眩暈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嘔吐。西醫(yī)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癥。中醫(yī)會(huì)診,除上述癥狀外,觀形體稍胖,閉目怕睜,時(shí)有干惡,苔白膩,舌質(zhì)稍胖淡,脈弦滑。擬下氣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風(fēng)。取半夏厚樸湯加減:制半夏10g、川厚樸10g、云茯苓10g,老蘇梗10g、珍珠母(先煎)30g、雙鉤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廣皮5g、炒蒼術(shù)10g、建澤瀉10g,5劑。服3劑后,自覺眩暈好轉(zhuǎn),能進(jìn)些飲食,5劑畢,行動(dòng)自如。
【摘錄】 《金匱》卷下
【釋名】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地塊莖。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野生,產(chǎn)于四川、河南、湖北、貴州、安徽等地。
【采集加工】夏秋兩季采挖,洗凈,除上皮及須根,曬干,為生半夏。一般用生姜,明礬等炮制后使用,稱為制半夏。用時(shí)切片。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功效主治】燥濕化痰,痰多咳嗽氣逆,痰飲眩暈,風(fēng)痰肢麻不遂;降逆止嘔,胃氣上逆嘔惡;消痞散結(jié)胸脘痞悶,梅咳氣,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又治胃不和臥不安等。本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所以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之良藥。凡痰濕所致疾患皆可選用,兼寒者尤宜。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痰濕上犯之眩暈之悸失眠,以及風(fēng)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證;又善治胃氣上逆之惡心嘔吐、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氣郁痰結(jié)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氣;還可治痰濕凝滯經(jīng)絡(luò)或肌肉所致的癭瘤痰核及癰疽腫毒。此外,也可用于胃不和臥不安等證。
【附方】本品燥濕化痰而兼止咳,治咳喘氣逆、痰多色自,常配陳皮、茯苓、甘草同用,如二陳湯;若寒盛而痰多清稀者,可配細(xì)辛、干姜等溫肝化飲之品;若見熱象,痰稠色黃者,則需與清熱化痰的黃芩、瓜蔞、知母、桑自皮等同用。治痰濕上犯之眩悸失眠,常配白術(shù)、天麻、陳皮、茯苓同用,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治風(fēng)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癥,常以之輔天南星、白附子等藥為用,如玉壺丸、青州白丸子。
本品既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和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常與生姜相須為用,如小半夏湯。若治其他原因所致的嘔惡,當(dāng)據(jù)情配伍它藥。用治胃虛嘔吐,常與人參、白蜜等同用,如大半夏湯;治胃熱嘔吐,常與黃連、竹茹等同用,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至于妊娠嘔吐,又常與蘇梗、砂仁、生姜、竹茹等理氣安胎、和胃止嘔之品同用。
本品既善燥濕消痞,又能散結(jié)消腫,治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脹滿,證偏寒者,常與厚樸、陳皮、蘇梗、木香等同用;證偏熱者,常與黃芩、黃連、山梔子等同用。若治痰熱互結(jié)之心下堅(jiān)痞作痛,當(dāng)與全瓜萎、黃連同用,如小陷胸湯。若治癭瘤痰核,常與昆布、海藻、浙貝母、夏枯草等同用。若治癰疽腫毒未化膿者,可單用生品為末,醋調(diào)外敷。
此外,取其和胃之功;治胃不和臥不安,每與秫半合用,如半夏秫米湯;取其行濕潤燥之功,治老人火衰便秘,每與硫黃合用,如半硫丸。中華實(shí)用方劑大典叢書◎第七章金 石 部本草綱目中華實(shí)用方劑大典叢書◎第七章金 石 部本草綱目第七章金 石 部金銀是貴重的飾品,可古人用它來作藥,是鮮為人知的。金 玉 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87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半夏丸
下一篇: 大厚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