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飛羅面半兩,淡豉(炒)半兩,雄黃半兩,乳香1分,黃丹1兩(炒變色),桃仁100個(湯泡,去皮尖),朱砂1錢(為衣)。
制法 : 上為細末,以獨頭蒜研如泥,新布中擦過為丸,如雞頭子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 : 瘧疾。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當發(fā)日服,溫酒或井花水送下。
注意 : 孕婦勿服。
摘錄 : 《百一》卷十一
目錄1拼音2概述3病因4治療 4.1風瘧4.2寒瘧4.3暑瘧4.4濕瘧4.5痰瘧4.6食瘧4.7瘴瘧4.8瘧母1拼音 xiǎo ér nuè jí
2概述 瘧疾是一種寒熱往來,發(fā)作有一定時間的病證。其臨床特征,為定期寒顫,發(fā)熱,汗出。發(fā)作時先有毛孔粟起,呵欠頻作,體怠乏力,繼而寒戰(zhàn)鼓頷,肢體酸楚,雖覆以重被,亦不能溫,寒去則內(nèi)外皆熱,體若燔炭,頭痛如裂,面赤唇紅,煩渴引飲,氣息喘急,口苦嘔惡,終則遍身汗出,熱退身涼。如此反復發(fā)作,舌苔薄白或黃膩,脈象在寒顫時多見弦緊,發(fā)熱時多見弦數(shù)。誠如《幼幼集成》所云:“始而呵欠,繼則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戰(zhàn)栗,頭項腰脊俱痛,寒去未已,內(nèi)外皆熱,頭痛而渴,但欲飲水,嘔吐煩滿,而不嗜食。”多流行于夏秋季節(jié),具有傳染性,嶺南煙瘴之地,山嵐疫區(qū),由于蚊子傳播,造成疫氣的蔓延,往往發(fā)則一方,長幼相似,成為“疫瘧”。尤其小兒作瘧,常因寒熱不退,痰食交阻,動輒變生抽搐痙厥,危及生命。
3病因 瘧疾的病因,有傷于暑熱,感受穢濁不正之氣,致陰氣獨微,陽氣獨發(fā)而成。有感受風邪未及時發(fā)泄,或暑月貪涼沐浴,感受寒邪伏于少陽,不能外出,因而成瘧。如《嬰童百問》云:“小兒未能觸冒于暑,而亦病瘧者,乃乳母持抱解脫,不避風寒者也?!币蛳娜諝夂蜓谉?,人在暑濕交爭之中,邪氣侵入人體,伏于半表半里,出入營衛(wèi)之間,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邪正交爭,陰陽相搏,造成瘧疾。如邪正相離,邪氣伏藏,不與營衛(wèi)相搏,則寒熱休止。一般來說,多由外邪伏于少陽,經(jīng)氣不舒,轉輸失職所致。故喻嘉言云:“半表半里,少陽也,所以寒熱往來,亦少陽所主,謂少陽而兼他證則有之,謂他經(jīng)而不涉及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此外,《幼科要略》認為:“小兒以食瘧居多”。前人尚有“無痰不成瘧”之說。由于小兒飲食無節(jié),積滯內(nèi)停,感受風暑之氣,表里邪爭,因而作瘧?;蛩赜刑碉?,兼感外邪,凝結脾胃所致。因為飲食所傷,脾胃受損,健運功能失常,則停濕成痰,化生精微不足,以致氣血虛弱,或元氣消耗,營衛(wèi)空虛,則瘧邪可以乘虛而入。如張景岳云:“瘧疾本由外感……惟稟賦怯弱……尤易感邪”。由于感邪的不同,素質的差異,以致陰陽有所偏勝,其寒熱發(fā)作,有一日一發(fā)者為一日瘧,有間日一發(fā)者為間日瘧,也有三日一發(fā)者為三日瘧。邪淺者病在三陽,隨衛(wèi)氣而出入,病一日一發(fā);邪深者病在三陰,與衛(wèi)氣并出,故間日或三日一發(fā)。發(fā)病提早者,邪達于陽,為病轉輕;發(fā)病推遲者,則邪陷于陰,為病增劇,若久瘧不愈,耗傷氣血,體虛邪戀,遇勞即發(fā)者,則為“勞瘧”。
4治療 瘧疾治療,無論一日瘧,間日瘧,或三日瘧,初起時均宜和解為主,用小柴胡湯或清脾飲加減。三五發(fā)后,可用截瘧之法,用青蒿素,止瘧丹,常山飲,或截瘧七寶飲之類。如瘧久不愈,脾胃已虛,可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補之,或用沈氏截瘧飲加減,以補截兼施。若病久中氣下陷,邪不能達,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以升舉達邪。亦可配合針灸療法。①取大椎、陶道、間使、后溪、足三里為主穴,一般在發(fā)作前2~3小時進針,留針30分鐘,可在留針時捻轉3次,每次半分鐘,停止發(fā)作后,繼續(xù)針3~5次以鞏固療效。②取瘧門穴,在兩手第三、四指間白肉際處,于發(fā)作前2小時針刺一寸深,用強 *** ,留針15~25分鐘。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度過了漫長的炎炎夏日,人們有了胃口,所以立秋的民俗多與吃有關。
1.餃子、渣,茄餅在山東半島的許多地區(qū),立秋當天的中午往往吃水餃或面條,招遠、龍口稱“入伏的餃子立秋的面”,長島、萊陽、海陽等地則相反,說是“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在山東諸城和萊西地區(qū),吃一種豆末和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稱“渣”。當?shù)孛裰V云: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闭f是有預防腸胃病的功效。在江蘇蘇州,立秋日用茄子調和面粉做茄餅。
2.啃秋城里人在立秋當天買個西瓜回家,一家圍著啃,就叫啃秋了。而農(nóng)村人的啃秋則豪爽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一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大吃特吃,抱著綠瓤香瓜大吃特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嚼,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嚼。啃秋表達的是農(nóng)民豐收的喜悅。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據(jù)說能免腹瀉,稱“咬秋”,預示炎炎盛夏難耐,忽逢立秋,把其咬住。江蘇各地人們也在立秋時刻吃西瓜以“咬秋”,認為可不長秋痱子。在江蘇無錫、浙江烏青,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一起吃,認為可預防瘧痢。北京人有“春吃蘿卜秋吃瓜”的習俗,家長必須在立秋之日給孩子買個瓜吃,并對孩子說:“吃個瓜吧,秋后好肥得滾瓜溜圓的。”當?shù)赜小霸缣鸸?,晚西瓜”的諺語,因為立秋之瓜要早吃,因此多吃甜瓜(也稱香瓜,始于初夏,終于晚秋,味道清香甘甜,食之能夠解膩)。在浙江杭州,在立秋日有的婦女吃一個秋桃;浙江雙林人愛吃菱藕、瓜果等。
3.戴楸葉立秋日戴楸葉的習俗歷史悠久,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都有立秋到處叫賣楸葉,婦女小兒將之剪成各種花樣插戴的記錄。直到現(xiàn)在,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葉的民俗。在山東地區(qū),據(jù)說立秋這天必有一兩片楸葉落下,表示秋天來臨。膠東和魯西南地區(qū)的婦女和兒童在這日采集楸葉或桐葉,剪成各種花樣,或插在鬢角,或佩在胸前,來應節(jié)序。在河南鄭州附近農(nóng)村,立秋日男女皆戴楸葉,或用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角。
與楸葉有關的節(jié)日活動,在山東有人于立秋日剛剛天明時采集楸葉熬膏,稱“楸葉膏”,據(jù)說用來敷痔瘡有特殊的療效。
4.祓秋在浙江定海,立秋那天,兒童食蓼曲(俗名“白藥”)、萊菔子,稱為“祓秋”,認為可去積滯。在浙江舟山,則是給小孩吃蘿卜子、炒米粉等調和的食物,以防積食。在浙江鎮(zhèn)海、奉化,給兒童喝綠豆粥,服酒曲,叫做“祓秋”,認為孩子吃了長得又快又壯。
5.貼秋膘許多地方有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將此時的體重與立夏時比較。因為在酷熱的夏天,人本就沒有什么食欲,飯食清淡為主,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輕一點。秋風一起,有了食欲,想吃點好的,補充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耗。補的方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做法的肉,如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6.飲水清署在江浙一帶,有立秋時喝“新水”的習俗。所謂“新水”,就是剛從井中打來的“新鮮水”。據(jù)說這樣不但可免生痱子,又可防痢疾。在四川雅安,則是將井水放在陽光下晾曬后家人一起喝,以免得瘧痢。
在四川三合,“俗謂立秋正刻飲水一杯,則積暑消除,秋無腸泄之病?!?/p>
岐黃家又云:“服清暑方一劑更妙?!?/p>
7.赤小豆“補秋脫股”
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在立秋日用水服下七粒紅豆,認為可避免瘧疾。河南鄭州稱為“避瘧丹”。浙江地區(qū)多用井水來吞食。在云南鎮(zhèn)雄,“先以布袋盛紅豆入井底,及時取出,男女老幼各吞數(shù)粒,飲生水一盞,以為可以不患痢疾。后來,用五色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方塊,錯角重疊,粘連縫就,載于小兒衣后,叫做‘補秋屁股’?!?/p>
8.秋社秋社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來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結束,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拜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習俗。唐韓俚《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痹谀承┑胤剑两襁€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目錄1拼音2《脈因證治》卷上:老瘧丹 2.1處方2.2功能主治2.3老瘧丹的用法用量2.4摘錄 3《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3.1組成3.2主治3.3老瘧丹的用法用量3.4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老瘧丹 1拼音 lǎo nuè dān
2《脈因證治》卷上:老瘧丹
3《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古籍中的老瘧丹 《丹溪手鏡》:[卷之中]瘧(七) 合者帶虛。小柴胡二陳湯蒼術葛根常山虛加人參白術老瘧丹治風水入陰在臟用氣血間日發(fā)。川芎臺芎白芷蒼術桃...
《脈因證治》:[卷一]十一、瘧 者,甘露飲調之,人參柴胡飲子補之,常山飲吐之。老瘧丹治老瘧,風暑入陰在臟,凝血氣。川芎桃仁紅花當歸...
《癥因脈治》:[卷四瘧疾總論]內(nèi)傷瘧疾 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干姜大黃芍藥桂枝葶藶石葦濃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蟲阿膠蜂窠赤硝蜣螂桃仁加味二陳...
《幼科證治準繩》:[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瘧癖 上為咀。水一鐘,姜三片,棗一枚,煎服。《經(jīng)效》瘧丹治瘧母結癖,寒熱無已。真阿魏雄黃(各二錢半)朱砂...
《證治準繩·幼科》:[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瘧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0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效疏風散
下一篇: 大效神功救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