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小兒氣疳,腹脹似鼓,兼日到晚壯熱。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用陳米煎湯送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八○
處方 : 木香1兩,地骨皮2兩,玄參2兩,甘草1兩(生銼),川升麻2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發(fā)背毒腫如杏,煩熱疼痛。
用法用量 : 木香散(《普濟方》卷二八九)。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二
治療痢疾的中醫(yī)名藥方 注明出處: /pages/QJKncydh.html : 阿膠梅連丸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白頭翁湯2 安石榴湯 白頭翁湯1 柏皮湯 柏子散 不二丸 參連湯 蒼術地榆湯 茶梅丸 赤石脂丸 純陽真人養(yǎng)臟湯 大柴胡湯 大黃湯2 大香連丸 當歸調血湯 當歸活血湯1 當歸龍骨丸 當歸散8 導氣湯3 地榆散4 斗門散 斷痢散 二氣丹1 防風芍藥湯 伏龍肝丸2 甘露消毒丹 固腸湯 固陽丹 和解散 黑姜散 厚樸湯1 黃柏湯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丸1 黃連枳殼湯2 黃芩五味散 急救綠豆丸 加減平胃散1 加味白頭翁湯 堅中丸 姜茶散 椒艾丸2 桔梗丸 酒煮黃連丸 立生丹 立效丸2 靈砂丹 六君子湯 龍骨丸2 梅煎散 沒乳丸 沒食子丸1 木香導滯湯 木香散5 潑火散 七味散 清流飲 清暑痢疾丸 人參烏梅湯 肉豆蔻丸2 三黃熟艾湯 三奇散 澀腸丸 芍藥柏皮丸2 芍藥黃芩湯1 神授散 神效雞青丸 生地黃湯2 升麻黃連湯 石蓮子湯1 石榴皮散2 黍米粥 水煮金花丸 絲瓜散1 四味香連丸 粟殼飲 桃花湯1 天漿散 萬靈湯 溫腸丸1 烏梅散 烏梅丸2 戊已丸 香連化滯丸 香連丸2 香蔻丸 橡實散 鴨蛋湯 抑扶煎 云母散 止痢湯 治痢散 !最好到醫(yī)院讓中醫(yī)師仔細辯證后再治療,因為痢疾用中醫(yī)可以分為寒濕痢,濕熱痢,疫毒痢以及一些休息痢等很多,必須辯證清楚才能準確治療!紫莧粥 佐關煎 訶黎勒丸1 燮理湯 茜根丸 蕷蓮飲 薷苓湯 枳實導滯丸 槲葉散 裨脾散 柏葉丸2 補陰升提湯 參附湯3 參茸湯 倉廩湯 陳曲丸 赤石脂禹余糧湯 寸金丹1 大分清飲 大桃花湯 大中湯 當歸黃芩芍藥湯 當歸活血湯3 當歸散3 導氣湯1 地榆散1 調榮湯2 豆附丸 斷下湯2 二宣湯 封臍丹 附子粥 葛根黃芩黃連湯 固腸丸 瓜蒂散1 和中丸1 黑神散3 化滯湯2 黃柏丸 黃連補湯 黃連枳殼湯1 黃芩厚樸湯 黃芩知母湯 加減黃連阿膠湯 加減芩芍湯 加味參附湯 剪紅丸2 椒艾丸1 桔梗散2 久痢丹 開噤散 立效散10 立應丸 六和湯 龍骨丸1 馬齒莧湯 梅蜜飲 沒食子散 沒食子丸2 木香散3 內補丸1 七德丸 青橘皮丸 清六丸 清血丸 肉豆蔻丸1 三寶粥 三黃枳樸丸 澀腸散 芍藥柏皮丸1 芍藥黃連湯 芍藥湯4 神仙救苦散 神應丸2 升麻補胃湯1 升陽除溫防風湯 石榴皮散1 舒眉丸 術蔻面 水煮木香丸 四味阿膠丸 四苓合芩芍湯 湯泡飲 桃花丸 天水滌腸湯 萬應靈膏 溫脾湯1 烏梅丸1 五奇湯 犀角湯1 香連丸1 香連丸3 香豉湯3 小七香丸 羊脂煎 遇仙立效散 止痢神丸 滯下丸 中和湯3 子芩湯 訶黎勒丸 訶子皮散 茜根散1 萸連丸 薤白湯 枳連丸 樗根湯 橘皮煮散 蚵蚾散 安石榴湯 白頭翁湯1 柏皮湯 柏子散 不二丸 參連湯 蒼術地榆湯 茶梅丸 赤石脂丸 純陽真人養(yǎng)臟湯 大柴胡湯 大黃湯2 大香連丸 當歸調血湯 當歸活血湯1 當歸龍骨丸 當歸散8 導氣湯3 地榆散4 斗門散 斷痢散 二氣丹1 防風芍藥湯 伏龍肝丸2 甘露消毒丹 固腸湯 固陽丹 和解散 黑姜散 厚樸湯1 黃柏湯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丸1 黃連枳殼湯2 黃芩五味散 急救綠豆丸 加減平胃散1 加味白頭翁湯 堅中丸 姜茶散 椒艾丸2 桔梗丸 酒煮黃連丸 立生丹 立效丸2 靈砂丹 六君子湯 龍骨丸2 梅煎散 沒乳丸 沒食子丸1 木香導滯湯 木香散5 潑火散 七味散 清流飲 清暑痢疾丸 人參烏梅湯 肉豆蔻丸2 三黃熟艾湯 三奇散 澀腸丸 芍藥柏皮丸2 芍藥黃芩湯1 神授散 神效雞青丸 生地黃湯2 升麻黃連湯 石蓮子湯1 石榴皮散2 黍米粥 水煮金花丸 絲瓜散1 四味香連丸 粟殼飲 桃花湯1 天漿散 萬靈湯 溫腸丸1 烏梅散 烏梅丸2 戊已丸 香連化滯丸 香連丸2 香蔻丸 橡實散 鴨蛋湯 抑扶煎 云母散 止痢湯 治痢散 紫莧粥 佐關煎 訶黎勒丸1 燮理湯 茜根丸 蕷蓮飲 薷苓湯 枳實導滯丸 槲葉散 裨脾散
最好不要一起混著吃,就算要吃的話也最好把時間分開吃,中間要隔一段時間才好。 中西藥同服并不是簡單的1+1=2,甚至1+1>2。清代著名醫(yī)學家徐靈胎說:“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無功,反而有毒?!币驗楹芏鄷r候,中西藥同服往往是弊大于利,使得各藥劑在胃內產(chǎn)生變化,以至于出現(xiàn)1+1<2的“反作用”,嚴重的甚至危害健康。 中西醫(yī)藥師認為,中藥多為復方制劑(多種中藥飲片組合使用或制成成品使用),由于含藥味數(shù)多,使中藥成分比較復雜。一旦與西藥聯(lián)合使用不當即可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主要的表現(xiàn)有下面的四個方面。1.影響吸收,降低療效。 中藥如石膏、牡蠣礦石及貝殼類等含較多金屬離子,與四環(huán)素、土霉素、強力霉素等同時服用后會影響吸收,降低療效。這些中成藥如耳聾左慈丸、兒童清肺丸、九一散、清熱解毒口服液、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兒咳喘顆粒、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止咳定喘口服液等。2.產(chǎn)生沉淀、降低藥物療效。 中藥如五倍子、訶子、石榴皮、地榆、木瓜、山楂等含較多鞣質,與含金屬離子的藥物如鈣劑(碳酸鈣、葡萄糖酸鈣、乳酸鈣等)、鐵劑(硫酸亞鐵、枸櫞酸等)、氯化鈷等同服后,生成沉淀、降低藥物療效。與維生素B1同用后,可在體內產(chǎn)生永久性結合,使其排出體外而失去作用。與祛痛片、撒利痛片及克感敏片等服用,可產(chǎn)生沉淀而不易被吸收。與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及其他抗生素如紅霉素、利福平、灰黃霉素、制菌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綠霉素、氨芐青霉素同時服用,可生成沉淀物,不易被吸收,降低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與療效。這些中成藥如三子散、木瓜丸、中風回春片、六味木香散、六味安消散、血脂寧片、蘇合香丸、利咽解毒顆粒、急支糖漿、桂林西瓜霜、健民咽吼片、黃氏響聲丸、黃連上清丸等。3.產(chǎn)生毒性。 含朱砂藥物與溴化物、碘化物、亞鐵鹽等藥同服可產(chǎn)生毒性,導致藥源性腸炎。這些中成藥如七珍丸、七厘散、小兒至寶丸、小兒金丹片、小兒清熱片、天王補心丹、蘇合香丸等。4.藥理作用相互影響。 如含鈣離子的中藥與洋地黃類藥物合用,可增強藥物的毒性。又如黃藥子、訶子、五倍子、地榆和四季青等中藥對肝臟有一定的毒性,與四環(huán)素、利福平、氯丙嗪、紅霉素等有肝毒性的藥物合用時,應警惕發(fā)生藥源性肝病。這些中成藥如金蒲膠囊、抱龍丸、急支糖漿、潔白丸、黃氏響聲丸、清咽丸、清音丸、紫金錠等。 此外,一些含大量甘草、甘草浸膏的止咳中成藥,如鎮(zhèn)咳寧膠囊、甘草合劑等,與速尿及噻嗪類利尿合用時,可使鉀排泄量增加而引起低血鉀癥。含有機酸中藥(如山楂、烏梅、五味子、山茱萸、蒲公英等)或中成藥(如山楂丸、生脈飲、五味子糖漿、烏梅丸等)如果與磺胺類西藥聯(lián)用,可造成腎及尿路損害而產(chǎn)生血尿、結晶尿、引起尿痛、尿閉、腎功能衰竭。
目錄1拼音2《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2.4三溫散的用法用量2.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三溫散 1拼音 sān wēn sǎn
2《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古籍中的三溫散 《圣濟總錄》:[卷第九十四諸疝門]心疝 姜鹽酒下,米飲亦得,日三。治心疝,冷痛不可忍,三溫散方附子(炮裂去皮臍)蓬莪術(煨銼各一兩)胡椒(...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治產(chǎn)后蓐勞諸方 腎一對。切去脂膜。先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溫服之。治產(chǎn)后蓐勞。皆由體虛。氣力未復。勞動所致。...
《普濟方》:[卷二百四十八疝門]心疝 )蜀椒(去目閉口炒去汗)桂心(去皮)干姜(炮各三溫酒或鹽飲下木香散治心疝心脅痛。及繞臍痛。芍藥桔梗...
《普濟方》:[卷一百十五諸風門]諸風雜治 飯和搗一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用膩粉滾過。每服以溫酒下三(二)丸。本散(出王氏博濟方)治一切風。治...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八]乳石陰陽體性并草藥觸動形候論并諸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0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木香丸
下一篇: 大朱砂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