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知母1錢5分,石斛1錢5分,木通1錢5分,石膏(生用)5-7錢(一方加麥冬)。
功能主治 : 脾經(jīng)實熱,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乃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心煩,怠情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
摘錄 : 《不居集》上集卷十六
<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后,向里面灌水銀下去。由于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里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后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里……
皮剝下來之后制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后才剝,后來發(fā)展成活剝。
<腰 斬>
由于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后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車 裂>
即五馬分尸,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jīng)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后,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后,呂后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里喂養(yǎng),取名「人彘」.結(jié)果呂后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biāo)?..
<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后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后來發(fā)展更加精細(xì),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
據(jù)說發(fā)展到后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zhí)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準(zhǔn)犯人斷氣。而據(jù)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zhí)行人也要受刑。發(fā)展成"死刑的藝術(shù)"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jiān)劉謹(jǐn),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開始旋轉(zhuǎn)那張弓, 弓越轉(zhuǎn)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后終于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fēng)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 煮>
即「請君入甕」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dāng)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yán)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甕,把人塞進(jìn)去,然后在甕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甕里...后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甕」,把來俊臣燒死……
<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后會死于尿毒癥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dāng)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jì)還小就閹掉,年紀(jì)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
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 刑>
關(guān)于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
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后者比較可信。
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zhàn)國時代,孫臏?zhǔn)軒熜窒莺?,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后,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hù),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zhǔn)苄讨?,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于女囚。
<活 埋>
活埋是戰(zhàn)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zhàn)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zhàn)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jìn)去以后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么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個頭,然后開始凌虐..
<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藥中,最有名的應(yīng)該是「鳩」這種毒藥,成語中的「飲鳩止渴」便是源自于此。
常用于賜死情況。
<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jìn)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jù)《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mào)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尸體投到四望臺下。
<斷 椎>
當(dāng)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梁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jù)《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guī)定刑律,使國內(nèi)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rèn)為顛頡有罪,應(yīng)該給以處罰。于是,姬重耳批準(zhǔn),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xiàn)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yán)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 鉛>
在佛教關(guān)于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后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fā),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繡衣領(lǐng)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jìn)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zé)榮愛,***她招認(rèn)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yī)生有奸情。劉去越發(fā)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只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后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梳 洗>
這里說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fā)明者是朱元璋,據(jù)沈文的《圣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后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jù)《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殺。
12個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權(quán)創(chuàng)立者。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趨勢,完成了統(tǒng)一女真各部大業(yè),對后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jīng)濟(jì)文化的交流,促進(jìn)遼東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皇太極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后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并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zhàn),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后來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順治皇帝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guān)后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jié)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康熙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guān)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fù)了臺灣,驅(qū)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qū)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在經(jīng)濟(jì)和文化建設(shè)上,康熙也創(chuàng)下對后世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yè)績,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guān)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于皇權(quán)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ch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guān)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jì)以后歷史進(jìn)程的重要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嘉慶皇帝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nèi)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36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后,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quán)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fù)多方采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nèi)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于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光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于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jié)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并整頓吏治。但由于腐敗成風(fēng),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zhàn)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咸豐皇帝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zhèn)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火未息,英法聯(lián)合侵略軍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shù)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治皇帝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緒皇帝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guān)后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dǎo)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zhàn)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統(tǒng)皇帝清宣統(tǒng)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qū)逐出宮。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后,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于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jìn)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tǒng)治基業(yè)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jié)。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dāng)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后,轉(zhuǎn)而消極厭世,終于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xué),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tǒng)一臺灣,平定準(zhǔn)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luò)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guān)心民生的好皇帝。當(dāng)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dǎo)國家,民族快速進(jìn)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xiàn)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復(fù)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fù)和才干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jìn)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yuǎn)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yè)績,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chǔ),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dá)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tǒng)治嚴(yán)酷,但比起他的業(yè)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dāng)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jì)的政策,務(wù)實足國,重視農(nóng)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fēng)雅,精于騎射,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shù)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chǎn)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并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nóng)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biāo)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yán)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rèn)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于歷史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yán)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zé)o知人之明,臨危無應(yīng)變之策,以至戰(zhàn)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jié)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nèi)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fā)。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lián)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并不任戰(zhàn),“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于是沉湎于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nóng)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wù)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guān)系。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后,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fù)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后,死于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jìn)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tuán)運動后,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10、宣統(tǒng)
愛新覺羅·溥儀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zhuǎn)《我的前半生》。
宣統(tǒng)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dǎo)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jīng)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統(tǒng)的名義頒發(fā)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quán)“滿洲國”執(zhí)政。日軍戰(zhàn)敗后被服,經(jīng)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xié)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guān)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hù)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lǐng)八旗子弟轉(zhuǎn)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chuàng)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tǒng)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fā)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歷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yè)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yuǎn)交戰(zhàn)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guān)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侍珮O,是清朝開創(chuàng)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yuǎn)戰(zhàn)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tǒng)一整個東北,并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guān)東一統(tǒng)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fù)]師西進(jìn),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jīng)過松錦兩次決戰(zhàn),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guān)外,僅存寧遠(yuǎn)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侍珮O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yōu)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yè),下啟清代一統(tǒng)之宏圖”的創(chuàng)業(yè)之君。他促死于清軍入關(guān)前夕,未能實現(xiàn)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夙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1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清肺散
下一篇: 大溫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