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大青12克 甘草 阿膠各6克 豉5克
功能主治 : 主溫毒發(fā)斑,或傷寒熱病七八日,發(fā)汗不解,及吐下后熱不除,下利不止者。
用法用量 : 上藥以水1升,煮二物,取300毫升,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
備注 : 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備急千余要方》卷九補。
摘錄 : 《肘后備急方》卷二
功能主治 : 主風(fēng)寒所沖,毒邪內(nèi)陷,疹子出一日即沒;溫毒發(fā)斑,其形焮腫,如蚊蚤所嚙,或成片如錦紋云霞。
用法用量 : 水煎,調(diào)路東黃土末6~9克服之。如大便結(jié)閉,口干腹脹,身熱煩躁者,此熱秘也,加酒炒大黃。
摘錄 :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小兒諸瘧。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大腸熱滿,腸中切痛,或生鼠乳,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苦竹葉10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五十
功能主治 : 喉痧得透,惟口渴煩躁,小便短少,熱盛舌絳。
用法用量 : 水煎,熱服。
摘錄 : 《痧喉匯言》
功能主治 : 麻疹之出,渾身如錦紋黑斑者。
用法用量 : 水煎,調(diào)燒人屎服之。便閉者,加酒蒸大黃。
摘錄 : 《痘疹全書》卷下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小兒口瘡。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2分,去滓,食后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八○
功能主治 : 傷寒久熱不解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家庭治病新書》引《醫(yī)通》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小兒諸熱,服藥吐利后,身壯熱,精神昏昧,或微利而內(nèi)有熱結(jié)。
用法用量 : 2-3歲兒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食后服,相繼3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陽毒傷寒,煩躁不解,或下利危困。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豉100粒,薤白7寸,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功能主治 : 時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里熱不散,甚則狂走趕人。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分2帖。每服1貼,水2升半,煎至1升2合,去滓,下竹瀝、樸消,分溫4服。肉色黃,加茵陳6分;面似火,加梔子14枚。
摘錄 : 《傷寒總病論》卷三
功能主治 : 熱病不解,而下痢困篤欲死者。
用法用量 :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盡更作,日夜兩劑,愈。
摘錄 : 《肘后方》卷二
處方 : 大青4兩,甘草2兩,膠2兩,豉8合。
功能主治 : 止下痢,除熱,止吐瀉。主傷寒、熱病,發(fā)熱多日,汗、吐、下不解;或下利不止,或發(fā)黃疸,或發(fā)斑疹,煩躁不安不得臥。
用法用量 : 大青四物湯(《活人書》卷十八)、阿膠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七)、阿膠大青湯(《古今醫(yī)徹》卷一)。
注意 : 忌菘菜、海藻。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大青乃藍(lán)之一種,善解陷伏至陰之邪;豆豉專搜少陰不正之氣;阿皎滋血潤燥;甘草解毒和中。不特為陽毒發(fā)斑之專藥,一切時行溫?zé)岷雇虏唤猓吕恢?,并得用之,取其解散陰?jīng)熱毒也。
摘錄 :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功能主治 : 天行壯熱頭痛,遍身發(fā)瘡如豌豆者。
用法用量 : 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次服。
摘錄 : 《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上焦氣勝,熱結(jié)頭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以知為度。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制法 :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 斑疹火毒。
用法用量 : 水1盞,加淡竹葉12片,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每天一味中草藥78:青黛,看看古人是怎么制作藍(lán)色染料的
青黛,青黑色的粉末,藍(lán)草加工而成。藥典規(guī)定三種藍(lán)草:十字花科菘藍(lán)、蓼科蓼藍(lán),爵床科馬藍(lán)。采摘藍(lán)的莖葉,放入缸水中浸泡數(shù)日發(fā)酵,水變深藍(lán)后,加入石灰,攪拌沉淀,即得藍(lán)靛,古代藍(lán)色染料。攪拌后產(chǎn)生大量泡沫,稱靛花,撈出泡沫晾干即為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定痙。
青黛,是青黑色的粉末,由藍(lán)類植物的莖、葉加工而成,古代藍(lán)分五種,現(xiàn)在藥典規(guī)定三種藍(lán)的莖葉加工制品可以入藥稱作青黛。這三種藍(lán)分別是:菘藍(lán)、蓼藍(lán)、馬藍(lán)。
菘藍(lán)是十字花科植物,根入藥叫做板藍(lán)根,葉子入藥叫做大青葉。
蓼藍(lán)是蓼科植物,葉子入藥叫做蓼大青葉。
馬藍(lán)是爵床科植物,根入藥叫做南板藍(lán)根。
古法制作染料
青、藍(lán)、藍(lán)靛
了解了藍(lán)為藍(lán)草,就會很自然的明白“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的含義的。而藍(lán)解釋為藍(lán)色,應(yīng)該是近現(xiàn)代合成染料出來之后的事情了,至少《康熙字典》里,藍(lán)仍代表藍(lán)草。用藍(lán)做成的染料叫做:藍(lán)靛(diàn),靛,青與定,指的就是青經(jīng)過沉淀形成的染料,古代藍(lán)色稱之為“青”,因此藍(lán)靛、靛藍(lán)、靛青有時混用,和現(xiàn)在的顏色不太相同。
藍(lán)靛的制作方法
制作藍(lán)靛的方法記錄在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里,到了明朝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也有詳細(xì)記載(均附在文后):凡造淀,葉者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shù)十下,淀信即結(jié)……其掠出浮沫曬干者曰靛花。
藍(lán)靛的制作原理
上述的過程用化學(xué)來解釋,藍(lán)莖葉含有藍(lán)甙,加水浸泡發(fā)酵可以使藍(lán)甙的一個化學(xué)鍵甙鍵水解,游離出吲哚酚,吲哚酚是藍(lán)紫色的,在堿性條件下(石灰水)迅速氧化成藍(lán)色的沉淀,就是藍(lán)靛。這個靛字,就是定住的青色。
藍(lán)靛與北京藍(lán)靛廠
這種傳統(tǒng)染料漸漸消失,一些少數(shù)民族至今仍在繼續(xù)古法制作靛青染布。明清時期,朝廷還專門招聘瑤族工匠制作藍(lán)靛,以供應(yīng)皇家需求。這個地方就在北京海淀區(qū),大家熟知的藍(lán)靛廠,藍(lán)靛廠早已經(jīng)沒有了,藍(lán)靛廠路仍然保存下來。
青黛與藍(lán)靛
青黛入藥,最早記錄在唐朝的《開寶本草》中,稱青黛從波斯國傳入。有學(xué)者考證這種從波斯國傳入的青黛可能是“提爾紫”,一種從地中海及高加索地區(qū)貝類紫螺中提取的染料。但后來由于波斯國遙遠(yuǎn),青黛需求量大,人們就用藍(lán)靛取代:“染甕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古人用的這個青黛,是制作藍(lán)靛時,加入石灰,用力攪拌,水面上浮起的泡沫里含有的藍(lán)靛,將泡沫撈出晾干之后的粉末呈青黑色,就是青黛。黛就是青黑色的意思?!扒圜炷怂{(lán)淀浮沫”。靛窯水面上的泡沫似花,所以青黛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靛花”。好的青黛顆粒極細(xì),在水中漂浮。不過,這種方法產(chǎn)量少,現(xiàn)在很多青黛其實是藍(lán)靛,里邊摻雜著石灰,遇水就沉。
青黛的藥用價值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定痙
清熱解毒: 青黛的功效和板藍(lán)根、大青葉可以互參。用藥功效相似,也可以治療瘟疫、火熱證,用于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也用于丹毒,熱入營血導(dǎo)致的皮膚紫斑等。
清肝定痙: 這是青黛特有的功效,古人認(rèn)為青屬木,能入肝。所以青黛帶著板藍(lán)根、大青葉的清熱解毒作用直奔肝經(jīng),而有清肝的作用。最典型的代表方劑,就是黛蛤散了,用于肝火犯肺導(dǎo)致的咳嗽咳血。用青黛者,清肝而涼血。古代本草尚記載青黛殺蟲,服青黛則蟲化為水,因此還常常用來治療小兒疳積,也被用來治療小兒驚風(fēng)。
板藍(lán)根、大青葉、青黛三個藥都和菘藍(lán)有關(guān),如同親兄弟,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功效差異不大,板藍(lán)根偏重于涼血利咽,適用于咽喉腫痛;大青葉偏重于涼血消斑,適用于溫毒發(fā)斑;青黛則多了清肝定痙的作用。
青黛的應(yīng)用方法
青黛外用
青黛具有清熱解毒及涼血的作用,古人常常用它治療瘡瘍腫毒。由于青黛難溶于水,入湯藥煎服不多,外用是一個最常用的方法。通常配合馬齒莧,將馬齒莧搗爛,加入少許青黛研勻,貼在瘡上,能迅速緩解瘡瘍疼痛,可以解除局部的熱感。
我有時也會外用青黛治療頑固的痘痘,但由于青黛顏色較重,恐怕留下色素,不建議用在顏面,如果抹在臉上,用量要少,或短期使用,最好配伍一大隊白色藥末,以防臉上掛色。
青黛內(nèi)服
青黛雖不入煎劑,但常入散劑、丸劑口服,或用湯藥沖服。最常見的要數(shù)碧玉散了,在原本六一散滑石、甘草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青黛,六一散本來的顏色是黃白色,加入青黑色的青黛后,就變成了碧青色,因此得名碧玉散,治療中暑暑熱,出現(xiàn)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還有一個方子叫圣餅子,治療咯血,用青黛同杏仁研末放入柿餅中煨食。
青黛在古代也常常配入藥丸中,將藥丸做好后,在青黛末里滾幾下,使藥丸外層裹上一層青黛,如同給藥丸穿上了一層衣服,專業(yè)的說法叫做青黛為衣。
青黛與花青
靛花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就是用來畫畫,國畫中的“花青”就是靛花,缺少好的花青時,明白的畫家會去藥房買青黛來用。花青應(yīng)用時常常兌入點兒墨,叫做花青墨,可以用來染山石,是山水畫必不可少的顏料。
和國畫相關(guān)的中草藥,像紅花做成的胭脂等等以后再說,中醫(yī)和國畫還是相通的,水墨丹青就和青黛有關(guān)。沒想到吧。
下邊這段話是給學(xué)醫(yī)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齊民要術(shù)》:刈藍(lán)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zhèn)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nèi)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普彭反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lán)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lán)淀成矣。
《天工開物》:凡造淀,葉者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shù)十下,淀信即結(jié)。水性定時,淀沉于底。近來出產(chǎn),閩人種山皆茶藍(lán),其數(shù)倍于諸藍(lán)。山中結(jié)箬簍,輸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曬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zhí)竹棍攪動,不可計數(shù),其最佳者曰標(biāo)缸。
《本草圖經(jīng)》:大青,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古方治傷寒、黃汗、黃疸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亦用大青,大抵時疾藥多用之。陶弘景:大青,《本經(jīng)》又無,今出東境及近道,長尺許,紫莖。......療傷寒方多用此,除時行熱毒為良。藍(lán)汁,至解毒。以汁涂五心,又止煩悶。甚療蜂螫毒。
《開寶本草》:味咸,寒,無毒。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fā)熱,天行頭痛寒熱,并水研服之,并摩傅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本草衍義》:青黛,乃藍(lán)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并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yī)作惡瘡治,用鰻利魚、松脂、黃丹之類。藥涂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fā)風(fēng)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xì),入青黛一兩,再研勻,涂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涂藥,得一時久。藥已干燥,又再涂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fēng)熱毒氣,若不出,當(dāng)作腸癰內(nèi)痔。仍常須禁酒及發(fā)風(fēng)物。然不能禁酒,后果然患內(nèi)痔。
《本草綱目》:大青,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fā)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諸藍(lán)形雖不同,而性味不遠(yuǎn),故能解毒除熱,惟木藍(lán)葉力似少劣,藍(lán)子則專用蓼藍(lán)者也。至于用淀與青布,則是刈藍(lán)浸水,入石灰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異,不可與藍(lán)汁一概論也。有人病嘔吐服玉壺諸丸不效,用藍(lán)汁入口即定,蓋亦取其殺蟲降火爾。如此之類,不可不知。......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藍(lán)葉汁,解斑蝥、芫青、樗雞、朱砂、砒石毒。
《本草經(jīng)疏》:青黛,外國藍(lán)靛之英華也。稟水土陰寒之氣以生,故味咸寒而無毒。甄權(quán)謂其甘平。以其得土氣之厚也。故可解諸藥毒,及小兒諸熱驚癇發(fā)熱,天行頭痛寒熱,并水研服之。亦磨傅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簡誤:青黛既稟陰寒之氣而生,解毒除熱固其所長,古方多有用之于諸血證者。使非血分實熱,而病生于陰虛內(nèi)熱,陽無所附,火氣因之上炎,發(fā)為吐衄咯唾等證,用之非宜。血得寒則凝,凝則寒熱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醫(yī)師宜詳辨之。
《藥鑒》:氣寒,味苦甘,無毒。驅(qū)時疫頭痛,斂傷寒赤斑。能收五臟之郁火,能消膈上之熱痰。瀉肝火,止驚癇。消食積,殺諸惡蟲盡化為水。又治小兒疳痢羸瘦,毛焦煩熱。歌曰:煩熱毛焦口鼻干,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白赤黃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谷道開張不欲看。忽然瀉下成疳積,又且濃濃一團團。唇焦嘔吐不乳哺,壯熱憎寒臥不安。此方便是青黛散,取效猶如服圣丹。
《本草備要》:瀉肝,散郁火。咸寒,色青瀉肝。散五臟郁火,解中下焦蓄蘊風(fēng)熱,……治傷寒發(fā)斑,吐咯血痢,陰虛火炎者忌用。合杏仁研,置柿餅中煨食,名圣餅子,治咯血。小兒驚癇,疳熱丹熱,敷癰瘡蛇犬毒。
《本經(jīng)逢原》:青黛乃藍(lán)淀浮沫,攪澄掠出收干。瀉肝膽,散郁火。治溫毒發(fā)斑,及產(chǎn)后熱痢下重,《千金》藍(lán)青丸用之。天行寒熱頭痛,水研服之。與藍(lán)同類,而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于藍(lán)。又治噎膈之疾,取其化蟲之力也。和尿白垢、冰片,吹口疳最效。
《本草求真》:大瀉肝經(jīng)郁火。青黛專入肝。系藍(lán)靛浮沫,攪澄,掠出取干而成。味咸性寒,色青,大瀉肝經(jīng)實火,及散肝經(jīng)火郁。
《得配本草》:咸,寒。入足厥陰、太陰經(jīng)血分。除郁火,解熱毒。殺小兒疳蟲,散時疫赤斑,消膈痰,止血痢。配川連,洗風(fēng)熱眼。佐薄黃,治重舌脹。冷水調(diào)服,治內(nèi)熱吐血;入四物湯,治產(chǎn)后發(fā)狂;入馬齒莧,搗敷瘰疬未穿;合黃柏末,摻耳疳出汁。
《本草新編》:青黛,即靛之干者。本草辨其出波斯國者,始真轉(zhuǎn)誤矣。味苦,氣寒,無毒。殺蟲除熱,能消赤腫疔毒,兼療金瘡,余無功效。他書盛稱之,皆不足信也。惟喉痹之癥,倘系實火,可以內(nèi)外兼治,而本草各書反不言及。大約此物,止可為佐使者也。惟殺蟲可以多用,止消一味,用至一兩,研末,加入神曲三錢、使君子三錢,同為丸,一日服盡,蟲盡死矣。他病不必多用。蓋青黛氣寒,能敗胃氣,久服,則飲食不能消也。
1、預(yù)防乙腦,流腦:大青葉25克,黃豆5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七天。(《江西草藥》)
2、治乙腦,流腦,感冒發(fā)熱,腮腺炎:大青葉25~50克,海金砂根50克。水煎服,每日二劑。(《江西草藥》)
3、治溫毒發(fā)斑:大青200克,甘草、膠各100克,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盡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發(fā)汗不解,及吐下太熱,甚佳。(《補缺肘后方》)
4、治時行壯熱頭痛,發(fā)瘡如豌豆遍身:大青150克,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50克,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延年方》大青湯)
5、治麻疹色太紅,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元參、生地、石膏、知母、木通、地骨皮、荊芥、甘草、淡竹葉。水煎熱服。(段希孟《痘疹心法》大青湯)
6、治風(fēng)疹,丹毒:大青搗爛,鼉之即散(先以磁鋒砭去惡血)。(《本草匯言》)
7、治熱甚黃疸:大青100克,茵陳、秦艽各50克,天花粉40克。水煎服。(《方脈正宗》)
8、治無黃疽型肝炎:大青葉100克,丹參50克,大棗十枚。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9、治熱病不解,下痢困篤欲死者:大青200克,甘草、赤石脂150克,膠100克,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盡更作,日夜兩劑。(《補缺肘后方》大青湯)
10、治小兒赤?。簱v青藍(lán)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11、治熱盛時瘧,單熱不寒者:大青嫩葉搗汁,和生白酒沖飲。(《方脈正宗》)
12、治肺炎高熱喘咳:鮮大青葉50~100克。搗爛絞汁,調(diào)蜜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13、治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藍(lán)實葉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腹頓服,須臾以杏仁取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方瘥。(《梅師集驗方》)
14、治血淋,小便尿血:鮮大青葉50~100克,生地25克。水煎調(diào)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15、治喉風(fēng),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wèi)生易簡方》)
16、治咽喉唇腫,口舌糜爛,口甘面熱:大青、升麻、大黃(銼、炒)各100克,生干地黃(切、焙)150克。上四味粗搗篩。每服10克,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利即愈。(《圣濟總錄》大青湯)
17、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上二味細(xì)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方》)
18、治大頭瘟:鮮大青葉洗凈,搗爛外敷患處,同時取鮮大青葉50克,煎湯內(nèi)服。(《泉州本草》)
19、治腦熱耳聾:大青、大黃(銼、炒)、梔子(去皮)、黃芪(制)、升麻、黃連(去須)各50克,樸硝100克。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圣濟總錄》大青丸)
20、治淋巴腺炎;闌尾術(shù)后感染等炎癥:大青葉、木芙蓉葉各250克,蒲公英150克。水煎十二小時,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藥》)
21、防治疔、癤、痱子:一大青葉(鮮)15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二大青葉適量,水煎濃汁,加薄荷油適量,洗患處,每日二至三次。(《江西草藥》)
22、治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大青葉、魚腥草、玄參各30克.水煎分3次服.(2—4方出自(《湖北中草藥志》)
23、治天皰瘡:生地、山梔、藍(lán)葉、大黃各50克.銼碎用豬油八兩文火煎變色去渣,涂患處。(《外科證治全書》
百度首頁 | 百度空間 | 登錄 | 注冊 中醫(yī)申永軍的博客 主頁博客相冊|個人檔案 查看文章
《中藥》 > 各論2006-10-31 17:51 第二章 清熱藥
牛黃
【藥用】本品為??苿游稂S?;蛩5哪懩医Y(jié)石。
【性味與歸經(jīng)】苦、甘,涼。入心、肝經(jīng)。
【功效】清心開竅,豁痰定驚,清熱解毒。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高熱煩燥,神昏譫語及驚癇抽搐等癥。
神昏譫語、驚癇抽搐,多由于高熱或痰熱蒙蔽清竅所引起。牛黃能清心熱、豁痰濁,可收開竅定驚的功效。在臨床上本品常和清熱藥與開竅藥如黃連、黃芩、山梔、麝香等做成丸散,應(yīng)用于熱盛昏迷驚痛。
2.用于咽喉腫痛腐爛、各種熱毒瘡癰。
牛黃為清熱解毒要藥,對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瘡癰腫痛及一些外科疾患屬于陽癥者都可應(yīng)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腫痛;配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甘草等治瘡瘍。
【處方用名】牛黃、西黃、犀黃(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每次吞服五厘至二分。多入丸散劑應(yīng)用。入湯劑宜沖服。外用適量。
【按語】1.牛黃功能清熱解毒、豁痰定驚,它的開竅之力遠(yuǎn)不及麝香、冰片。
2.本品配以麝香、天竺黃、全蝎、鉤藤,則豁痰開竅、清熱鎮(zhèn)痙;配黃連、黃芩、梔子、郁金、朱砂,則清熱解毒、開竅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則清熱解毒、消腫定痛。
3.牛黃原為病牛膽囊中的結(jié)石(少數(shù)為膽管、肝管的結(jié)石),故貨源較少。現(xiàn)除此種天然牛黃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黃,系按牛黃含有的成份,由牛膽汁或豬膽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黃,功效頗好。
【方劑舉例】牛黃清心丸《痘疹心法》:牛黃、黃連、黃芩、山梔、郁金、朱砂。治熱盛神志不清。
抗熱牛黃丸(原“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郁金、犀角、黃連、朱砂、梅片、麝香、真珠、雄黃、黃芩、山梔。治溫病邪入心包,神昏譫語,身熱煩燥,以及小兒驚厥,中風(fēng)竅閉等癥。
牛黃解毒丸《證治準(zhǔn)繩》:牛黃、甘草、金銀花、草河車。治小兒胎毒瘡癤及一且瘡瘍。
牡丹皮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溫?zé)岵?、熱入營血、高熱、舌絳、身發(fā)斑疹,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陰虛發(fā)熱等癥。
牡丹皮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fā)熱。清血分實熱,常與鮮生地、赤芍等同用;療虛熱,常與大生地、知母、青蒿、鱉甲等藥相配伍;治血熱妄行,常與鮮茅根、側(cè)柏葉、山梔等同用。
2.用于經(jīng)閉、跌撲損傷,瘡癰腫毒、腸癰等癥。
經(jīng)閉、損傷,皆有氣血瘀滯,由于絡(luò)道瘀阻,常發(fā)生疼痛。丹皮能活血散瘀,使瘀滯散而氣血流暢,疼痛得解,常和當(dāng)歸、赤芍、桃仁、紅花等同用。
3.對于瘡癰腫毒、腸癰等癥,本品也是常用的藥物。療瘡癰可配合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地丁草之類;治腸癰初起未能膿者可和大黃、芒硝、桃仁、冬瓜子等同用;已成膿者合紅藤、連翹、敗醬草之類應(yīng)用。
【處方用名】粉丹皮、丹皮(生用,用于清實熱、瀉虛火,活血敗瘀)、炒丹皮、丹皮炭(炒至黑色用,用于涼血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涼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暢而不留瘀,血熱清而不妄行。故對血熱熾盛、肝腎火旺及瘀血阻滯等癥,都恃為要藥。
本品配鮮生地,能清熱涼血;配大生地,則滋腎瀉火;配山梔,則清肝泄熱;配赤芍、桃仁,則活血散瘀;配側(cè)柏葉、鮮茅根,則涼血止血。
【方劑舉例】牡丹散《證治準(zhǔn)繩》:牡丹皮、芍藥、當(dāng)歸、紅花、干漆、蘇木、沒藥、莪術(shù)、鬼箭羽、延胡、烏藥、陳皮、甘草、桂枝。治虛損精閉、潮熱體疲、午后發(fā)燒。
牡丹皮散《證治準(zhǔn)繩》:丹皮、赤芍、生地、當(dāng)歸、桃仁、川芎、乳香、沒藥、骨碎補、續(xù)斷。治跌仆損傷、滯血疼痛。
赤芍藥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草芍藥及川赤芍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入肝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溫?zé)岵。瑹崛霠I血、發(fā)熱、舌絳、身發(fā)斑疹,以及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癥。
赤芍功能涼血散瘀,配鮮生地、牡丹皮等,可清熱涼血,用于熱入營血及血熱妄行等癥。
2.用于經(jīng)閉,跌撲損傷,瘡癰腫毒等氣血瘀滯之癥。
赤芍活血散瘀之功頗佳,配川芎、當(dāng)歸、桃仁、紅花等,可用于經(jīng)閉及跌撲損傷;配當(dāng)歸、金銀花、甘草等,可用于瘡癰腫毒。
【處方用名】赤芍、京赤芍(洗凈,曬干,切片用)
炒赤芍(炒用,清熱涼血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赤芍能清血分實熱,散瘀血留滯。本品功能與丹皮相近,故常與丹皮相須為用。但丹皮清熱涼血的作用較佳,既能清血分實熱,又能治陰虛發(fā)熱;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實熱,以活血散瘀見長。
【方劑舉例】赤芍藥散《證治準(zhǔn)繩》:赤芍、牡丹皮、白茯苓、白芷、柴胡。治婦女氣血不和,經(jīng)閉發(fā)熱。
赤芍藥丸《圣惠方》:赤芍藥、大黃、鱉甲、桂心、赤茯苓、柴胡。治腹痛、便瀉不暢。
大青葉(附:板藍(lán)根、青黛)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大寒。入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時行熱病、熱入血分、高熱神昏及熱毒發(fā)斑等癥。
熱入營血,則神昏、發(fā)斑。大青葉清熱涼血解毒,故臨床多用為要藥,常與黃連、梔子、赤芍、丹皮、升麻等同用。
2.用于丹毒,咽喉腫痛,口瘡,腫毒等癥。
心、胃實火上炎,則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熱毒發(fā)散于肌膚,則成丹毒、瘡癰熱癤。大青葉能瀉心胃熱毒,常合玄參、石膏、黃連、梔子、板藍(lán)根等用于上述諸癥。
【處方用名】大青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煎服。
【附藥】1.板藍(lán)根:上海地區(qū)用菘藍(lán)的根。性味苦寒。有涼血解毒、清利咽喉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大頭瘟毒,熱毒斑疹,咽喉腫痛等癥,其功與大青葉相似;近年來臨床上又用治傳染性肝炎。用法用量與大青葉同。
2.青黛:將鮮大青葉加水打爛后,再加入石灰水等,撈取浮在上面的靛藍(lán)粉末,曬干后,就是青黛。性味、功效與大青葉相同。外用治口腔炎、扁桃體炎等;內(nèi)服用治肺熱咳嗽;一般用量三分至五分,入丸散服用,或拌其它藥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大青葉功能清熱涼血,為解毒要藥,主要用于熱毒發(fā)斑、丹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瘡癰腫毒等癥,故前人認(rèn)為它能解心胃熱毒。近年來此藥在臨床上廣泛應(yīng)用,除可用治上述諸癥外,又可用于痰熱郁肺、咯痰黃稠;尤常用于流行性乙性腦炎,既可單味應(yīng)用于預(yù)防,又可配合柴胡、銀花、連翹、板藍(lán)根、玄參、生地等,能清解氣分、營分的熱毒,可用治各種乙腦,而以偏熱型較為合適。
2.全國各地市售的大青葉品種甚多,植物來源各異,又:爵床科植物馬藍(lán)。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及大青。蓼科植物蓼藍(lán)。豆科植物木藍(lán)。以上植物的葉,都做為大青葉使用,也均能作為制青黛的原料,除木藍(lán)外,其根均作為板藍(lán)根使用。
3.上海地區(qū)近年來種植得大青葉,是屬于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菘藍(lán)的葉,經(jīng)臨床實踐,確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但本品味雖不甚苦,卻是氣濁性寒,如用量過多,易致惡心嘔吐。
【方劑舉例】大青湯《沉氏尊生》:大青、玄參、知母、山梔、石膏、木通、升麻、桔梗。治熱毒內(nèi)陷。
犀角大青湯《活人書》:大青、犀角、豆豉、山梔。治傷寒發(fā)斑,咽痛。
玄參
【藥用】本品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咸,寒。入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滋陰,瀉火解毒。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溫?zé)岵崛霠I血、口渴舌絳、煩燥、夜寐不安、神識不清或身發(fā)斑疹等至癥。
溫邪入于營血,傷陰劫液則口渴舌絳,內(nèi)陷心包則煩燥神昏。玄參能清熱涼血,并有養(yǎng)陰生津作用,常合鮮生地、麥冬、黃連、連翹、銀花、竹葉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諸癥。
2.用于咽喉腫痛、目赤、瘰歷結(jié)核等癥。
咽喉腫痛有外感風(fēng)熱所致者,有陰虛、虛火上炎所引起者,這兩類咽喉腫痛,玄參皆可治療。如感受風(fēng)熱者須配辛涼解表藥如薄荷、牛蒡子等品;虛火上炎者配合養(yǎng)陰藥如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故玄參為喉科常用之品,尤以治虛火上炎者為佳。至于目赤而有陰虛火旺的癥候,可用本品配合生地、石決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花等同用。治瘰歷結(jié)核,可配貝母、牡蠣等同用。
【處方用名】元參、玄參、烏元參、黑玄參(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玄參為咸寒之品,質(zhì)潤多液,功能滋陰降火、解毒、利胭。配鮮生地、丹皮、赤芍等,則清熱涼血;配大生地、麥冬等,則滋陰增液;配牛蒡子、板藍(lán)根等,則解毒利咽;配大生地、石決明、密蒙花、蟬蛻等,則明目退翳;配 牡蠣、貝母、夏枯草等,則散結(jié)消瘰;配銀花、當(dāng)歸、甘草,則解毒消腫。
2.玄參滋養(yǎng)腎陰的功效,與地黃相近,故兩藥常配合同用。但玄參苦泄滑腸而通便,瀉火解毒而利咽,臨床應(yīng)用范圍較為廣泛,一般不作長服的滋補之劑;地黃則功專補腎養(yǎng)陰,可作為久用的滋陰藥品。
【方劑舉例】玄參解毒湯《外科正宗》:玄參、山梔、黃芩、荊芥、桔梗、生地、葛根、甘草。治咽喉腫痛。
四妙永安湯《河北豍院經(jīng)驗方》:玄參、當(dāng)歸、銀花、甘草。治閉塞性脈管炎。
茅根(附:茅針花)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
茅根能清肺胃之熱,故適用于上述諸癥,常作輔助藥應(yīng)用。又在麻疹出疹期與恢復(fù)期,均可用茅根煎湯作飲料,取它清熱生津的功效。
2.用于血熱妄行、吐衄尿血等癥。
本品有涼血止血作用,治血熱妄行之癥,可以單用,也可配小薊、藕節(jié)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腫,熱淋,黃疸等癥。
【處方用名】鮮茅根、白茅根(鮮用,作用較佳)、干茅根(曬干用,作用較弱)
【一般用量與用法】鮮者用一兩至二量,干者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茅針花:又叫白茅花,即白茅的花穗。有止血功效,適用于咯血、鼻血。一般用量為一錢五分至三錢,煎服。
【按語】1.白茅根味甘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因它有利水作用,故能導(dǎo)熱下行。它的特點是: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癥而有陰津不足現(xiàn)象者,最為適用。
2.本品清肺胃的功效與蘆根相似,但蘆根清熱血火,善清氣分熱;茅根涼血止血,偏于血分。
【方劑舉例】茅葛湯《沉氏尊生》:茅根、葛根。治熱呃。
茅根湯《沉氏尊生》:茅根、姜炭、蜜。治溺血。
第四節(jié) 清熱解毒藥
凡功能清熱邪、解熱毒,適用于各種熱毒病癥的藥物,就叫清熱解毒藥。熱毒病癥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瘡癰、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熱癰盛、郁結(jié)成毒的病癥。
本節(jié)藥物都能清熱解毒,但由于各藥性能不同,所以在應(yīng)用上又各有特長,在應(yīng)用于時必須作適當(dāng)?shù)倪x擇與配伍。若熱毒在血分,可與涼血藥配合應(yīng)用;火熱熾盛,可與瀉火藥配合應(yīng)用;挾濕者,可與燥濕藥配合應(yīng)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氣藥;瘡癰屬虛者,宜配補益藥等等。但發(fā)斑、瘡瘍、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屬于陰癥、寒癥者,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附:忍冬藤、忍冬葉、銀花子、金銀花露)
【藥用】本品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入肺、胃、心、脾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
銀花甘寒,既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且在清熱之中又有輕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的表癥未解、里熱又盛的病癥。應(yīng)用時常配合連翹、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
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頗強,在外科中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紅腫熱痛的瘡癰腫毒,對辨證上屬于“陽癥”的病癥,較為適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連翹、丹皮、赤芍等煎湯內(nèi)服,或單用新鮮者搗爛外敷。
3.用于熱毒引起的瀉痢便血(糞便中夾有黏液和血液)
熱毒結(jié)聚腸道,入于血分,則下痢便血。銀花能涼血而解熱毒,故可療血痢便血,在臨床上常以銀花炒炭,合黃芩、黃連、白芍、馬齒莧等同用。
【處方用名】金銀花、雙花、銀花(生用,清熱解毒)、銀花炭(炒炭,治血痢便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忍冬藤:藥用莖。功用與金銀花相似,又能通絡(luò),可治風(fēng)濕痛。一般用量五錢至一兩,煎服。
2.忍冬葉:藥用葉。功用與金銀花相似。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3.銀花子:藥用果實。性涼。功能解毒止痢。治熱毒腫瘡、痢疾等。一般用量三錢至四錢,煎服。在麻疹恢復(fù)期,余熱未清,可用銀花子九錢,焙干,研細(xì),拌白糖適量,每天三錢,分二次服,連服三錢。
4.金銀花露:系將金銀花加水蒸餾制成。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可治療小兒熱癤、痱子等癥,亦可作夏天飲料。忍冬的葉,也可蒸餾制成露,稱金銀花葉露,功用同上,唯稍遜于金銀花露而價格低廉。
【按語】銀花味甘性寒,氣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熱毒,尤為治陽性瘡瘍的要藥。配以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則疏表解熱;配以鮮生地、玄參、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營泄熱;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則解毒療瘡;配以黃耆、當(dāng)歸、甘草,則托毒消癰;配以黃芩、白芍、甘草等,則清熱治痢。
【方劑舉例】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豆豉、牛蒡子、竹葉、桔梗、甘草、蘆根。治風(fēng)溫初起。
連翹
【藥用】本品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入心、膽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
本品作用與銀花相似,故用于外感風(fēng)熱或溫病初起,兩藥常配合應(yīng)用。
2.用于熱病有高熱、煩燥、口渴或發(fā)斑疹等癥。
連翹能清熱解毒,無論氣分熱或血分熱,都可應(yīng)用。以上諸癥,系熱邪熾盛,入于營血所致,可用連翹配合黃連、赤芍、丹皮等同用。
3.用于瘡瘍腫毒、瘰歷、丹毒、乳癰等癥。
連翹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故可治療瘡瘍腫毒、瘰歷等癥,常和銀花、象貝母、夏枯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連翹、連翹殼、連喬(生用,清熱解毒)、朱砂拌連翹(清心安神,治熱病煩燥不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連翹性涼味苦,輕清上浮,可治上焦諸熱,尤能解毒消癰而散結(jié),故為瘡家的要藥。
2.本品配以銀花、薄荷、荊芥、甘草,則散風(fēng)清熱;配以玄參、麥冬、青蓮心、竹葉卷心等,則清心泄熱;配以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等,則解毒消癰;配以玄參、夏枯草、貝母等,則散結(jié)消瘰。
3.銀花與連翹均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既能透熱達表,又能清里熱、解瘡毒,故在臨床上兩藥經(jīng)常同用。但銀花尚能涼血止??;連翹又能清心熱,散結(jié)消瘰。
4.在過去用藥習(xí)慣上本品分連翹殼與連翹心兩種,連翹殼為果實,連翹心為種子,一般認(rèn)為連翹心的清心功用較好?,F(xiàn)上海地區(qū)已予簡化,只有一種連翹,不再分為兩藥。
【方劑舉例】連翹解毒湯《瘍醫(yī)大全》:連翹、牡丹皮、牛膝、天花粉、木瓜、桃仁、金銀花、薏苡仁、甘草、白僵蠶。治腋窩瘡。
連翹湯《圣濟總錄》:連翹、玄參、木香、昆布、枳殼、犀角、柴胡、黃芩、甘草、升麻、沉香、當(dāng)歸、芍藥、木通、生姜、大棗、柳枝。治瘰歷結(jié)核在項腋下,項強背痛。
蒲公英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其它同屬植物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甘,寒。入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yīng)用】用于乳癰腫痛,疔瘡熱毒,肺癰咳吐膿血痰。
蒲公英對熱毒所致的乳癰腫痛、疔瘡有良好的效果,可單獨煎汁內(nèi)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它清熱解毒藥同用,如銀花、連翹、地丁草、野菊花、赤芍等。治肺癰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熱解毒藥物如鮮蘆根、冬瓜子、魚腥草、桃仁、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蒲公英、黃花地丁(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蒲公英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在過去一般僅用于乳癰、瘡腫。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發(fā)現(xiàn)它除了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之外,尚有利尿、緩瀉的功效。不僅可用于外科瘡癰,且可用治內(nèi)科疾患。服配金銀花、魚腥草,可用于痰熱郁肺;配板藍(lán)根,可用治咽喉腫痛;配忍冬藤、車前草,可用治小便熱淋;配決明子、黃菊花,可用治目赤腫痛;配梔子、茵陳,可用治濕熱黃疸;配瓜蔞、貝母,可用治乳癰紅腫;配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可用于疔瘡腫毒;配夏枯草、牡蠣,可用于瘰歷痰核。
【方劑舉例】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金銀花、紫背天葵。治疔腫毒瘡。
闌尾清解湯《大陸經(jīng)驗常用方》;銀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黃、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治闌尾炎熱毒期,腹痛拒按,甚至腹硬、發(fā)熱、口渴、唇燥、嘔惡不能食等。
紫花地丁(附藥:犁頭草)
【藥用】本品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寒。入心、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疔瘡熱毒、癰腫發(fā)背等癥。
紫花地丁多用于熱毒壅盛之時,內(nèi)服多配合銀花、連翹、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鮮地丁草搗爛外敷瘡癰局部。
【處方用名】紫花地丁、地丁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至一兩;新鮮的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外敷適量。
【附藥】犁頭草:堇菜科堇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犁頭草的全草。性味淡涼。功用與地丁草同,現(xiàn)習(xí)慣上常與地丁草混用。治毒蛇咬傷;鮮犁頭草(如無,可用鮮紫花地丁)、鮮連錢草、鮮野菊葉各一大把,用冷開水洗凈,搗爛絞取汁約150~200毫升,一次內(nèi)服;余渣加少量冷開水,使它濕潤,敷在傷處。如癥重、體弱,可隔八小時再照上述劑量內(nèi)服一次。服藥后不可喝熱水、吃熱食。
【按語】1.紫花地丁功用清熱涼血解毒,對血熱壅滯、紅腫焮痛的瘡癰、丹毒等癥,是一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除用于瘡癰熱毒之外,又可用治毒舌咬傷。
2.紫花地丁與犁頭草形態(tài)相似,功效相同,故習(xí)慣上兩者?;煊?。
3.地丁有紫、黃兩種;紫花地丁簡稱地丁草,黃花地丁即蒲公英。兩種地丁草均能清熱解毒而療瘡腫,故在治療瘡癰腫毒時,兩藥經(jīng)常同用。但紫花地丁清解瘡毒之力較強,宜治疔腫,且解蛇毒;蒲公英消腫散結(jié)之力較大,宜治乳癰,且應(yīng)用范圍亦較為廣泛。
【方劑舉例】紫花地丁散《證治準(zhǔn)繩》:紫花地丁、當(dāng)歸、大黃、赤芍藥、金銀花、黃耆、甘草。治諸瘡腫痛。
山慈菇
【藥用】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的假球莖。(山慈菇的來源較復(fù)雜,有蘭科的杜鵑蘭、獨蒜蘭、百合科的老鴨瓣,防己科的金果欖、青牛膽等。上海習(xí)用杜鵑藍(lán)。)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微辛,寒。入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實熱性的瘡癤腫毒,瘰歷結(jié)核等癥。
本品味辛氣寒,善能泄熱散結(jié),對癰腫疔毒、瘰歷結(jié)核,內(nèi)服、外敷,均可應(yīng)用。
2.用于食道癌及淋巴腫瘤等
山慈菇用于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yīng)用;用于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yīng)用。
【處方用名】山慈菇、山茨菇(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玉樞丹《百一選方》:山慈菇、麝香、千金子霜、雄黃、紅芽大戟、朱砂、五倍子。治感受外邪,食物中毒等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漏蘆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漏蘆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下乳汁。
【臨床應(yīng)用】1.用治瘡癰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腫痛等癥。
本品苦寒,有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對于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連翹、大黃等配合應(yīng)用;對于乳房紅腫疼痛欲成癰腫者,常與瓜蔞、蒲公英、貝母等配合應(yīng)用。本品且能通乳汁,與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2.用于各種腫瘤。
漏蘆在臨床上又可用于各種腫瘤。如用于肝腫瘤,常與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等配合應(yīng)用。
【處方用名】漏蘆(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四錢,煎服。
【方劑舉例】漏蘆湯《衛(wèi)生寶鑒》:漏蘆、升麻、大黃、黃芩、藍(lán)葉、玄參。治臟腑積熱發(fā)毒,頭面紅腫,咽喉阻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急疫癘。
四季青
【藥用】本品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澀,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小便淋瀝澀痛及痢疾、腹瀉等病癥。
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治上述諸種病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烏蘞莓、鴨拓草等同用。
2.用于熱癤癰腫初起,下肢潰爛,湯火傷及外傷出血等癥。四季青既能清熱解毒,且可涼血止血。用治熱癤癰腫初啟,可用鮮葉適量,洗凈,加食鹽少許,同搗爛,外敷患處。治下肢潰爛及湯火傷,可用干葉研成細(xì)粉,用麻油調(diào)涂患處。外治創(chuàng)傷出血,可用鮮葉洗凈,搗爛外敷傷口;也可用干葉研細(xì),撒敷在傷口上,外加包扎。
【處方用名】四季青、野冬青(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感冒寧《上海中成藥》:四季青、大青葉、防風(fēng)、紫蘇、荊芥。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涕。
烏蘞莓
【藥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苦、酸,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癰,皮敷創(chuàng)傷,蛇蟲咬傷等癥。
烏蘞莓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治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腫及皮膚創(chuàng)傷發(fā)炎紅腫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鴨拓草等同用。對熱癤瘡癰初起及蛇蟲咬傷,可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也可用本品焙干研細(xì),用麻油或凡士林適量,調(diào)勻,外敷患處。
2.用于尿血、尿道澀痛等癥。
烏蘞莓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小便,故可用治小便不暢、尿中帶血、尿道澀痛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車前草、馬蘭根或連錢草、扁蓄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烏蘞莓(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鮮者加倍,煎服。外用適量。
芙蓉花(附:芙蓉葉)
【藥用】本品為錦葵科木芙蓉的花。
【性味與歸經(jīng)】微辛,平。
【功效】涼血解毒,消腫排膿。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疔瘡腫毒,乳癰及肺癰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對于一切瘡癰腫毒、乳癰等癥,初起外用,能消腫止痛;已成者內(nèi)服,有排膿之功。有可治肺癰,單用鮮花一至二兩(干花減半),水煎,加冰糖五錢沖服,也可配合魚腥草同用。
2.用于血熱崩漏。
芙蓉花還能涼血清熱,可配蓮蓬殼,用治血熱崩漏。此外,亦可用治水火燙傷,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調(diào)服。
【處方用名】芙蓉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芙蓉葉:本品即木芙蓉的葉。性味苦微辛平。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外治疔瘡、腫毒。鮮葉可搗爛外敷干葉研末,稱“玉露散”,用蜜水調(diào)涂于腫處。
白蘞
【藥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入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瘡瘍癰腫。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功效,對于瘡瘍癰腫、紅腫熱痛之癥,既可內(nèi)服,亦可外敷。如發(fā)背初起或瘡瘍癰腫,以本品配赤小豆,共研細(xì)末,用鮮雞蛋白調(diào)和外涂。此外,水火燙傷,亦可用白蘞末外敷。
【處方用名】白蘞根、白蘞(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內(nèi)托白蘞散《沉氏尊生》:白蘞、赤芍、當(dāng)歸、連翹、黃芩、白芷、瓜蔞仁、川芎、天花粉、乳香、防風(fēng)、桔梗、柴胡、白蒺藜、生甘草。治癰疽潰瘍不收。
白蘞散《證治準(zhǔn)繩》:白蘞、黃柏。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
魚腥草
【藥用】本品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根及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寒。入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肺癰,痰熱壅滯,咳吐膿血,以及百日咳等病癥。
魚腥草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常與桔梗、鮮蘆根、瓜蔞皮、冬瓜子、生苡仁、桃仁、象貝等用同用,治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等癥;與百部、鵝兒不食草、麥冬、蜂蜜等藥配伍,可用于百日咳。
2.用于各種實熱性的癰毒腫痛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而消癰腫,故可適用于熱毒癰腫,可單味煎湯內(nèi)服,也可用鮮草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魚腥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因本品含有揮發(fā)油,故不宜久煎。外用適量。
【按語】1.魚腥草原名蕺菜,因它的新鮮凈葉中有一股濃烈的魚腥氣,不耐久聞,故以氣味而得名。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時候,往往顧名思義,以為此藥氣腥味劣,難以下咽。這是未經(jīng)實踐的原故。其實,此藥陰干后,不但沒有腥氣,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時,則揮發(fā)出一種類似肉桂的香氣;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紅茶
目錄1拼音2概述3泛指多種瘡瘍·疔瘡4瘡瘍的一種·疔瘡 4.1疔瘡的病因病機4.2疔瘡的癥狀4.3疔瘡的辨證分型 4.3.1火毒蘊結(jié)4.3.2火毒熾盛 4.4疔瘡的治療 4.4.1方藥治療4.4.2針灸治療 4.4.2.1體針4.4.2.2挑治法4.4.2.3火針 5參考資料附:1治療疔腫的穴位2治療疔腫的方劑3治療疔腫的中成藥4疔腫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疔腫這是一個重定向條目,共享了疔瘡的內(nèi)容。為方便閱讀,下文中的疔瘡 已經(jīng)自動替換為疔腫 ,可點此恢復(fù)原貌 ,或使用備注方式展現(xiàn) 1拼音 dīng zhǒng
2概述 疔腫:1.泛指多種瘡瘍;2.瘡瘍的一種。
3泛指多種瘡瘍·疔腫 疔腫為病名[1]。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泛指多種瘡瘍[1]。古無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證情較重之多種瘡瘍[2]?!?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薄动冡t(yī)準(zhǔn)繩》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發(fā)疹搔破而青黃赤色汁出,或衣服觸著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腫實,或赤而浮虛,其狀不一……若因剝割疫死牛馬豬羊,瞀悶身冷,遍體俱有紫皰,此疔毒也?!?/p>
歷代文獻以疔命名者如:滿天星疔、紅絲疔、爛疔、麻子疔、石疔、雄疔、雌疔、火疔、暗疔、烏茄疔、水疔、蛇眼疔、蛇頭疔、水蛇頭疔、蛇節(jié)疔、蛇背疔、蛇腹疔、斷指疔、蛀節(jié)疔、泥鰍疔、鰍肚疔、魚肚疔、魚尾疔、魚臍疔、牛疔、豬疔、牛拘疔、馬疔、馬口疔、羊疔、羊須疔、狗疔、牛皮疔、羊毛疔、托盤疔、穿板疔、手糟疔、松子疔、鹽膚疔、浮漚疔、瓜藤疔、楊梅疔、驢馬疔、蜈蚣疔、豆腐疔、水洗疔、刀鐮疔、葡萄疔、冷疔、脫骨疔、血疔、卷廉疔、忘汲疔、燕窩疔、驪龍疔、騰虎疔、釘腦疔、赤疔、青疔、黑疔、黃疔、白疔、赤面疔、白刃疔、黑靨疔、紫靨疔、黃鼓疔、五疔、十三疔、三十六疔、十指疔、疫疔、人中疔、承漿疔、印堂疔、迎香疔、合谷疔、手丫疔、火焰疔、手背疔、虎口疔、指疔、螺疔、沿爪疔、中節(jié)疔、足底疔、穿心疔、頰疔、顴疔、鼻疔、鎮(zhèn)口疔、反唇疔、髭疔、虎須疔、眉疔、對疔、正對口疔、偏對口疔、足面療等一百余個[2]。
4瘡瘍的一種·疔腫 疔腫(ding deeprooted sore)為病名[3]。又名丁瘡、丁腫、疔瘡、疔毒、疵瘡[1]。是指好發(fā)于顏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腫痛灼熱,易于走黃、損筋傷骨為主要表現(xiàn)的瘡瘍[4]。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疔瘡》云:“初起必先癢后痛,先寒后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大重者,則嘔逆,嘔逆難治;……經(jīng)五六日不瘥,眼中見火,神昏口干。心煩即死也?!标悓嵐Α锻饪普凇ゐ勰[論》云:“夫疔腫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發(fā)夕死,隨發(fā)隨死……”
疔的名稱繁多,證因各異。
按照發(fā)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頭疔、虎口疔、鼻疔、紅絲疔等多種名稱[3]。
按照發(fā)病部位和性質(zhì)不同,可分為顏面部疔腫、手足部療瘡、紅絲疔、爛療、疫疔五種。
疔的范圍很廣,包括西醫(yī)的癤、癰、壞疽的一部分,皮膚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腫相當(dāng)于顏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種發(fā)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的疾病。若處理不當(dāng),發(fā)于顏面者易引起走黃危證而危及生命,發(fā)于手足者則可損筋傷骨而影響功能。
總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本病是由某些化膿性病原菌引起的局部性體表感染[3]。而疔腫走黃則類似這些感染擴散引起的敗血癥[3]。
多發(fā)于顏面,其次為四肢軀干[1]。發(fā)病急,變化快,初起如粟,堅硬根深,繼則焮紅發(fā)熱,腫勢漸增,疼痛劇烈,待膿潰疔根出,則腫消痛止而愈,若處理不當(dāng),或熱毒太盛,易致走黃[1]。
4.3.2火毒熾盛 疔腫·火毒熾盛證(ding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熾盛,以疔腫腫脹范圍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加劇,膿頭出現(xiàn),伴發(fā)熱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常見癥的疔腫證候[4]。
內(nèi)治宜清熱解毒,服五味消毒飲、消疔簡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黃連解毒湯、解毒大青湯;若潰后余毒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參清神湯,若出膿之時氣虛者,宜服內(nèi)托安神散[1]。
外治用煙油膏(旱煙管油)厚敷疔腫四周,留頭,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豬膽汁與雄黃、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腫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搗爛用飯和為餅貼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黃連軟膏,玉露膏等;若成膿則可用五五丹或八將丹撒瘡口,以提膿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劑),腐去則用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以收口[1]。
4.4.2針灸治療 注意:疔腫初起時切忌擠壓和針挑患部;膿成后須切開排膿,而紅腫發(fā)硬膿未成熟時則不可切開,以免引起感染擴散[3]。如出現(xiàn)療瘡走黃現(xiàn)象,應(yīng)及時采用綜合療法搶救[3]。
4.4.2.1體針 取身柱、靈臺、合谷、委中等穴為主,并根據(jù)患部所屬經(jīng)脈而相應(yīng)加穴[3]。如生于面部手陽明的,加商陽、曲池;生于面部足少陽的,加陽陵泉、足竅陰;生于食指端的,加曲池、迎香;生于足小趾的,加聽會、陽陵泉等。疔腫初起者,可用艾條薰灸患部及相應(yīng)經(jīng)脈上的穴位,有止痛消散作用[3]。兼高熱者,加曲池、大椎;神昏者加人中、十宣[3]。
4.4.2.2挑治法 于背部脊柱(約三至八胸椎)兩旁尋找丘疹樣突起物乃陽性反應(yīng)物,用三棱針挑治,每日1次[3]。
4.4.2.3火針 適于疔腫已成膿者[3]。用較粗針具置火上燒紅,迅速對準(zhǔn)瘡頭刺入[3]??纱媸中g(shù)排膿[3]。
5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7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青散
下一篇: 大青消毒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