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大黃1兩,生寒水石半兩。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湯火燒瘡。
用法用量 : 清油調(diào),掃燒破處。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施園端效方》
大黃是常用的一味中藥,又名將軍、川軍、錦紋,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和根莖。大黃性寒、味苦,可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肝經(jīng)、心經(jīng),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傳統(tǒng)上人們多用大黃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癰腫疔瘡、淤血閉經(jīng)、跌打損傷、水火燙傷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癥。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說:
大黃“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彪m然大黃以攻下瀉實聞名而被稱為“將軍”,但其實際用途非常廣泛。在可查到的清官醫(yī)案中,大黃的用量在所有藥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宣統(tǒng)皇帝溥儀6歲那年,因胃口壅滯導致惡心腹痛、手心發(fā)熱。御醫(yī)便采用熟大黃等藥為他治療,很快使其痊愈。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積熱而導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黃等藥后康復的。此外,清代不少皇帝還常用大黃泡茶來防病治病。這是因為大黃在具有瀉下作用的'同時,又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它雖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數(shù)增加,卻不會導致脫水,也不會因苦寒而影響胃腸的功能。而且,若將大黃久煎還可降低其瀉下的作用。
從現(xiàn)代藥理研究的結果看,大黃具有收斂、止血、解痙、利膽、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抗腫瘤、降血壓等作用。根據(jù)大黃的這些作用,人們在臨床上主要用其治療以下疾?。?/p>
可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大黃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先將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溫,繼投大黃,隨即離火,晾涼后去渣,分兩次服下?;颊叻幒蠹s3小時開始排氣,進而腹痛會減輕,連續(xù)服用可使蛔蟲隨大便排出。
可治療麻痹性腸梗阻:
取大黃、芒硝各10克,厚樸、枳殼各6克,冰片3克。將上藥共研細末,用藿香正氣水調(diào)成糊狀后填敷臍部,再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并可將熱水袋敷在其上。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小兒中毒性腸麻痹:
將生大黃放入50-100毫升的開水中浸泡,用晾至約37攝氏度的浸液給患兒灌腸(保留10~20分鐘),每日灌2-3次。每次可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決定大黃的用量:1歲以內(nèi)的患兒用5-10克;1”3歲的患兒用10~15克;3-6歲的患兒用15-20克;6-12歲的患兒用20-30克。
可治療腸癰:
取大黃、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鮮敗醬草50克,鮮紫花地丁40克。將上藥共搗爛如泥,外敷于麥氏點(闌尾處),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腸脹氣:
將大黃50克研成細末,用醋調(diào)成糊狀,外敷于雙側涌泉穴上,每次敷2小時,必要時可每日敷2-3次?;颊咭话惴笏幰恍r后即可出現(xiàn)腸蠕動和排氣現(xiàn)象。
可治療癰腫疔瘡:
取大黃末15克(局部有膿液者可加皂角刺末10克),用雞蛋清調(diào)勻后外敷于患處,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燙傷:
取生大黃末30克,將雞蛋黃煉油后與大黃末混勻,外敷于患處,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脈管炎:
取大黃、芒硝各60克,乳香、沒藥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將上藥共研為細末,用豬油將其調(diào)勻后外敷于患處,早晚各敷一次。
可治療燒傷:
將大黃浸于95%的酒精中(按1:4的比例),半個月后濾取浸液,并裝入無菌的噴霧器內(nèi),每日朝燒傷創(chuàng)面噴射4~5次。
目前,日本學者已從大黃中分離出120多種成分。澳大利亞人已經(jīng)開始用大黃加三七片治療肥胖癥;比利時人則在咖啡中添加大黃以達到減肥的目的;德國、瑞士等國家還把大黃作為糖果、餅干的輔料。國際性的大黃專題研討會已舉行過兩次。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人們對大黃研究和開發(fā)的不斷深入,大黃這味著名的“將軍”必將更顯神通。
……
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jīng)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chǎn)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jīng)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yī)學發(fā)明》)。
濕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臥,大便秘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yǎng)生主論》)。
(一) 配伍應用
配芒硝,芒硝咸寒,軟堅潤燥,而瀉下通便。二者相須為用,攻下之力增強。如《本草崇原》“與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熱,而調(diào)其腸胃,使之下泄也?!?/p>
配枳實,一苦寒,一辛寒,二藥相伍,瀉下行氣并舉,相得益彰。瀉下輔助行氣,行氣輔助瀉下,如《醫(yī)方集解》載:“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p>
配厚樸,厚樸辛苦溫,辛能行氣,苦能泄實滿,溫能化濕,合用可行氣寬中,疏導腸胃,使中焦得舒,胃腸得暢,瀉實除滿。
配附子,取附子辛熱溫里扶陽,二藥相伍,大黃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溫下寒實積滯。
配肉桂,肉桂辛熱,益火消陰,散寒止痛,溫補腎陽,兩藥合用,寒熱相濟,性歸和平,扶陽通便。如《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曰:“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肝屬木,木得桂則枯也,而單用之則失之熱,降胃止血之藥,以大黃為要,胃氣不上逆血既不逆行也。而單用之又失之于寒,二藥并用,寒熱相濟,性歸和平,降胃平肝兼故無遺?!?/p>
配廑蟲,廑蟲成寒,破堅逐瘀,療傷止痛,破死血,二藥相伍,取“通以去閉,蟲以動其瘀”之效。大黃廑蟲伍用,出自《金匱要略》大黃廑蟲丸。
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潤,涼血生津,二藥相伍為用,可治于心胃火熾,氣火升騰,挾血上逆之吐衄??墒栈鸾笛獙幹В性鏊兄壑?。
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補中焦,調(diào)和藥性,二藥合用,可壯其功而杜其弊?!锻跏厢t(yī)存》:“大黃與甘草同用能利小便?!?/p>
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對,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輔相成,有通降下行,瀉火散瘀之效。
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潤,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潤燥滑腸。二藥配伍,剛柔相宜,大黃專入血分,破血積,下瘀熱,桃仁得大黃,專長氣分,潤腸燥,通積滯。用治產(chǎn)后腰痛,太陽、陽明蓄血證,痛閉經(jīng)經(jīng)等。
配赤芍,赤芍色赤,能入營分,通利血脈,祛瘀之功頗佳。二者相使,大黃得赤芍直入血分,而破血中之滯,赤芍得大黃則祛瘀力宏,共奏瀉熱逐瘀,和營止痛之功。如《千金方》神明度命丸,即取二藥,主治“久病,腹內(nèi)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抱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之證。
(二)方劑制劑
大承氣湯(《傷寒論》):本品、厚樸、枳實、芒硝。主治,陰明熱結,痞滿燥實之重證。
小承氣湯(《傷寒論》) :本品、厚樸、枳實。主治陽明熱結輕證。痞滿實而不燥者。
調(diào)胃承氣湯(《傷寒論》) 主治陽明熱結,燥實在下,而無痞滿之證。
大黃丸(《圣濟總錄》) :本品、黃芩、黃連、當歸、赤茯苓、黃芪、干地黃、赤芍藥、柴胡、梔子。治虛勞骨蒸,心神煩躁,大小便難,四肢疼痛。
大黃甘遂湯(《金匱要略》) :本品、甘遂、阿膠。主治婦人產(chǎn)后,水與血結于血室,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面不渴。
大黃當歸散(《張氏醫(yī)通》) :本品、黃芩、紅花、蘇木、當歸、梔子、木賊。主治眼胞壅腫,瘀血凝滯不散而漸生翳者。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本品、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主治腸癰膿未成,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脈遲緊者。
…… ?? [內(nèi)容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8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黃和車前子
下一篇: 大黃左經(jīng)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