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三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 : 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
用法用量 : 先食服3克,一日三次。亦可為丸服。
摘錄 : 《外臺秘要》卷四引《集驗方》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時氣頭痛,壯熱不解,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豉少半合,蔥白2莖,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六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肺壅,鼻中生瘡,腫痛。
用法用量 : 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涂于鼻中。
摘錄 : 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見《普濟方》卷四十七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中惡心痛,腹脹悶亂。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四十三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肝肺大熱,白睛腫脹,蓋覆瞳仁,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1日2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
制法 : 上5味,先搗前3味為細散,更與滑石。樸消同研勻細。
功能主治 : 關格不通,妨悶,大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濃煎白茅根湯調下,空腹服之,至晚再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熱毒風腫,遍身生瘡。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食后熟水調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三
功能主治 : 吐血百治不愈。
用法用量 : 煎地黃汁3沸,下大黃末調勻。空腹時溫飲1小盞,每日3次。血即止。
摘錄 : 《傷寒總病論》卷三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傷寒5-6日,熱結在內,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陰腫。
用法用量 : 1-2歲兒,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二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陰黃,表和里實,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五十五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癖結,兩脅脹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四十九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時氣后宿食不消,大腸秘澀。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惠》卷十五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瀉熱,開隔絕。主中焦壅熱,閉塞隔絕,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腸胃膨膨,喘息常急。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下生地黃汁半合,溫溫頻服。
摘錄 : 《圣惠》卷四十七
處方 : 大黃(銼,炒)1兩,芍藥(銼,炒)1兩,楝實1兩,馬蹄(炙令黃焦)1兩。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乳癰大堅硬,赤紫色,衣不得近,痛不可忍;產后乳結核,腫痛發(fā)熱煩悶。
用法用量 : 大黃湯(《圣濟總錄》卷一六六)。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五石發(fā)動,體熱心煩,肢節(jié)疼痛,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 :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淡竹葉3-7片,豉半合,煎至7分,去滓,不拘時候,分溫3服。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八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耳有惡瘡。
用法用量 : 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摘錄 :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一五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肝肺大熱,白睛腫脹,蓋覆瞳仁,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加生地黃汁半合服之,每日3-4次。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三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眼瞼垂腫,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二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風熱毒氣,忽沖眼瞼,牛如米豆,名曰針眼,或白睛似水泡,疼痛,不可睡臥。
用法用量 : 《普濟方》引本方無決明子,有甘菊花一兩五錢,升麻、黃芩、梔子仁各用三兩。余同。
注意 : 忌炙煿、油膩、面、生果。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二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虛勞氣垂,大便難,頭目昏,心神煩熱。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二十九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心勞熱,口瘡,心煩腹?jié)M,小腸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 : 忌炙、熱面,生果。
摘錄 : 《圣惠》卷二十六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熱病吐血不止,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八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痃癖堅急,氣連心肋相引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四十九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婦人天行瘧病,因產之后,心下痞滿、氣逆潮熱,小便澀秘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1-2錢,清茶調下。加木香半兩,名“大通散”。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施圓端效方》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黃病,腹脹滿,小便赤而澀。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水1盞,煎至6分,溫服,每日4-5次,以利為度。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九五
功能主治 : 崩漏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3升,酒2升,合煎,取3升,去滓,分3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五二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小兒胃中熱,日漸瘦。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水1小盞,煮至5分,溫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八四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小兒風毒。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砂糖水調下。
摘錄 : 《普濟方》卷四○五
功能主治 : 麩瘡及斑瘡,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加紫草少許,水煎,溫服。
摘錄 : 《醫(yī)學入門》卷八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風熱毒腫。
用法用量 : 蜜水調涂,1日3次。
摘錄 : 《誠書》卷十五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湯火傷。
用法用量 : 香油或桐油調敷。
摘錄 : 《仙拈集》卷四
功能主治 : 痞結,脅堅如石。
用法用量 : 生姜、橘皮,煎湯調下。
摘錄 : 《類證治裁》卷三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口糜生瘡,久不愈。
用法用量 : 每用1錢匕,綿裹含。有涎即吐。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新汲水調,去滓服之。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十九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風毒、氣毒、熱毒瘰疬不破者。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用蜜熟水調下,日可3-5服。取下惡物如魚腦。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六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驚風。
用法用量 : 豬膽汁調,貼囟。
摘錄 : 《幼幼新書》卷十引《惠眼觀證》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諸骨蹉跌血瘀,腫熱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1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五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一切癬。
用法用量 : 以釅醋調如糊,先揩破癬瘡,然后涂藥,候干洗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制法 : 上5味,將前3味為散,與后2味研者和勻。
功能主治 : 疔腫。
用法用量 : 水調涂敷,1日3-5次。以愈為度。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六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惡毒風腫。
用法用量 : 以水和調,涂腫上,干則易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五
制法 : 上9味,搗羅7味為細末,入研藥,和牛乳調如膏。
功能主治 : 惡毒風腫及一切腫毒。
用法用量 : 涂于故帛,拓腫上。隨拓即消,干復易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五
制法 : 上銼,焙,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 : 諸熱毒腫痛,欲成瘡癤者。
用法用量 : 量腫處大小,用新汲水化蜜調藥如膏,攤于腫處,紙蓋之,1日1換。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五
制法 : 上藥先搗大黃、消石為末,用醋半合,熔膠烊,調散子如糊。
功能主治 : 熱瘡。
用法用量 : 涂敷患處,1日3-5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功能主治 : 時氣10日以上,腹微滿而喘,臍下疼痛,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 上為散。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十六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肺喘。
用法用量 : 方中大黃用量原缺。
摘錄 : 《普濟方》卷一六三
制法 : 上銼。
功能主治 : 癰疽,臟腑壅熱太過,心神煩悶,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 以水2大盞,煮取1盞3分,去滓,分溫3服。以快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一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熱病5日,口苦舌干,煩熱頭痛不解。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蔥白1莖,豉50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七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婦人月水不通,心腹妨悶,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食前溫酒調下。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二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婦人乳癰,經年腫硬,如石不消。
用法用量 : 入膩粉和勻,以雞子白并蜜調令勻,涂帛上貼,干即易之。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一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婦人乳癰,焮腫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溫酒調下,1日3次,汗出愈。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一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婦人血風,氣沖心,煩悶,腹內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九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金瘡,刀箭所傷,血不止,日夜疼痛。
用法用量 : 敷患處。
摘錄 : 《圣惠》卷六十八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熱毒瘡多汁。
用法用量 : 以敷瘡上。3度良。
摘錄 : 《圣惠》卷六十四
功能主治 : 一切惡毒腫。
用法用量 : 上藥以酒調涂腫上,干即易之。
摘錄 : 方出《圣惠》卷六十四,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三三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婦人月水不通,腹內有癥塊,或時寒熱,漸加羸瘦。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前稍熱服。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二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發(fā)背初欲作腫。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方出《圣惠》卷六十二,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婦人卒傷熱,尿血。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食前以冷水調下。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二
制法 : 上為末,分為3服。
功能主治 : 石癰,腫硬疼痛,心腹煩悶,不得宣暢。
用法用量 : 每服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一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癰瘡不消,欲結成瘺。
用法用量 : 每用豬膽汁調,涂于細布上,如腫大小,貼之,燥即易之。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一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癰腫,皮剝爛,汁流出如火飆,熱甚不可耐。
用法用量 : 每以雞子白調涂故布上,貼腫處,燥即易之。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一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酒痔,下血如雞肝,肛邊出皰疼痛,因醉飽,氣壅即發(fā)。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六十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大小便難,心腹?jié)M悶,不可能遏。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大小便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 :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檳榔1兩,木香半兩,川芒消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子芩半兩。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大便不通,下焦傷熱壅悶。
用法用量 : 透關散(《楊氏家藏方》卷四)。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大黃湯”。
摘錄 : 《圣惠》卷五十八
功能主治 : 腕折瘀血。
用法用量 : 上藥以布方廣4寸,以繞亂發(fā)燒之;大黃、桃仁,以酒3升,煮取1升,盡服之。血盡出。
摘錄 : 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圣惠》卷六十七
功能主治 : 小兒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食不安,谷為不化。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半,分3服;期歲以下兒作5服。
摘錄 : 方出《千金》卷五,名見《普濟方》卷三八四
制法 :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 婦人漏下青色。
用法用量 : 每服方寸匕,空心以酒調下,1日3次。
摘錄 : 方出《千金》卷四,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發(fā)背初發(fā),如麻子粒大,漸以結硬疼痛。
用法用量 : 用雞子白調如面糊,于絹上涂貼,干即再貼。以散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二
功能主治 : 積瀉。12-13歲結熱痰多,壯熱食少,結實者自下。
用法用量 : 以水6升、煮2升,分為4服。10歲外分為3服,兒小量之。
摘錄 : 《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黃疸,身體面目皆黃。
用法用量 : 先食服方寸匕,日3服。亦可為丸服。
摘錄 : 《外臺》卷四引《集驗方》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時氣余熱不退,發(fā)渴躁悶。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六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時氣表里如火,煩躁欲死。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不拘時候,以新汲水調下。
摘錄 : 《圣惠》卷十六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時氣7日,往來寒熱,胸脅逆滿,大腸秘澀。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十五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傷寒10余日,熱氣結于胸中,往來寒熱,頭痛。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三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傷寒心脾熱,舌腫。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黑豆30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一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傷寒雖得汗后,熱不除,心腹煩滿,大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如人行10里再服。以通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十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臟腑壅熱,心神煩躁,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6分,去滓,3-4歲溫服1合,每日3-4次。以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二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婦人月水不調,或月前,或月后,或如豆汁,腰痛如折,兩腳疼痛,胞中風冷。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10里以外,當下惡物;如未下,次日再服。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二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婦人月水不利,血瘀不通,或1月,或1歲,令人無子,腹堅如石,亦如妊娠之狀。
用法用量 : 酒服方寸匕,每日3次。血下痛即愈。
摘錄 : 方出《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引《極要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熱病3日,發(fā)汗未解,頭痛口干,心胸煩悶。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頻服。汗出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十七
處方 :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川升麻2分,黃芩2分,麻黃1分(去根節(jié)),秦艽1分(去苗),川樸消3分。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丹毒,遍身赤痛。
用法用量 : 艽黃散(《誠書》卷十五)。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一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解風熱,消毒腫。主小兒風熱毒腫。
用法用量 : 用蜜水調涂患處,1日3次。
摘錄 : 《圣惠》卷九十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魃病挾實。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1日3-4次。
摘錄 : 《圣惠》卷八十八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諸黃。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八十四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小兒斑瘡,大便壅滯,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新汲水調下,3歲以下可服半錢。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 :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黃芩半兩,玄參半兩。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疹痘瘡出盡后,小兒瘡疹后一切余毒。
用法用量 : 參黃散(《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摘錄 : 《圣惠》卷八十四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4-5歲傷寒,壯熱挾實,心腹脹悶。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八十四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周歲至3歲壯熱。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青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摘錄 : 《圣惠》卷八十二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產后惡血內攻,腹內(疒丂)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酒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八十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膀胱實熱,腹脅脹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七
處方 : 川大黃半兩(生用),郁金半兩,黃藥半兩,膩粉半兩,豬牙皂莢半兩(去皮子用)。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小兒赤流,熱如火。
用法用量 : 截毒散(《永樂大典》卷一○三七引《醫(yī)方妙選》)。方中黃藥,《永樂大典》引《醫(yī)方妙選》作“黃芍藥”,《衛(wèi)生總微》作“赤芍藥”。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一
處方 : 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桂心3分,甘草1兩(炙微赤,銼),川芒消2兩,木通1兩(銼),大腹皮1兩(銼),桃仁2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 : 陽毒傷寒未解,熱在內,恍惚如狂者。
用法用量 : 大黃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摘錄 : 《圣惠》卷十一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時氣3日,頭痛煩熱。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五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熱病,胃中熱毒,生皰瘡如豌豆。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八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骨蒸痃癖,脅下妨悶,肢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一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心脾熱毒,生木舌,腫澀妨悶。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六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心腹卒脹滿,脅肋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四十三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癰腫發(fā)背。
用法用量 : 以漿水調為膏,厚涂于瘡上,干即易之。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一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癰腫已作膿。
用法用量 : 每用雞子白和,涂于故細布上,以貼腫處,燥復易之。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一
制法 : 上為粗散,入麝香研令勻。
功能主治 : 疏利毒氣,防惡氣入腹。主毒腫。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惠》卷六十四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婦人心胸氣壅,兩脅滿悶,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一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婦人陰癢。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三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小兒痃氣,發(fā)即緊縮,痛不欲食。
用法用量 : 都研令勻,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1日3-4次。
摘錄 : 《圣惠》卷八十八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腳氣發(fā)動,大小便秘澀,肢節(jié)煩疼,頭目旋暈,氣壅昏沉,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二四五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風熱積于咽喉之間,咽喉中如有物妨悶,或在左,或在右,名曰蠱。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先須深針結聚之處,使毒氣散后,再服此方。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五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上焦熱而煩,不能睡臥。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水煎,食后溫服。微利則已。
摘錄 : 《保命集》卷中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傷寒,壯熱,心躁,頭痛,口干,小便赤,大便難。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以利為效。
摘錄 : 《圣惠》卷八十四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關格。風冷氣入小腸,忽痛堅急,大小便不通;或小腸有氣結如升大,脹起如吹狀。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煮葵根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五十八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心臟實熱,身體煩疼,口干多燥。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 《圣惠》卷四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熱病大便澀滯,妄語心煩。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用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八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傷寒未解,煩熱口干,腹中有結燥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得利為度。
摘錄 : 《圣惠》卷十三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百種毒。
用法用量 : 每服1-2錢,食后、臨臥用生姜自然汁調下。
摘錄 : 《雞峰》卷二十五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打撲內傷,瘀血在腹。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空心、日午、臨臥溫酒調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四
處方 : 羊脛炭(燒赤,酒淬10過)5兩,大黃(小便浸7日,日1易,以濕紙裹煨,切,焙)3兩半,巴豆肉(漿水煮黃色,焙)3兩半,古銅錢(用半兩燒赤,米醋淬,為粉,新水飛過,去粗取細者)2兩。
功能主治 : 產后血暈及傷折內損,婦人血癥血瘕。
用法用量 : 托骨大黃散(《傷科匯纂》卷八)。
摘錄 : 《蘇沈良方》卷十引《靈苑方》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血淋,熱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溫熟水調下,1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5月份容易發(fā)生大紅腮病害,造成銀鯽大量死亡,針對大紅腮魚病談些心得,供參考。
一、發(fā)病情況。鯽魚大紅腮病發(fā)病時間為5-6月,水溫20-28攝氏度,主要在規(guī)格250克/尾以下鯽魚發(fā)生。
二、發(fā)病癥狀。病魚死亡前在岸邊據水面5-10厘米深處停滯或緩慢游動,對外界響動反應遲鈍,發(fā)病嚴重的池塘可看到3-5條成群聚集,可用撈海輕易撈出。目測癥狀為,魚體黑瘦無出血,眼球突出,魚鰭尖端發(fā)白,魚鰓粘液多、腫大,呈鮮紅色。解剖可見淡黃色腹水,腸道無食物,心臟僵硬,肝臟失血呈淡黃色或充血腫大,或呈豆腐渣狀,嚴重的也有花肝和綠肝,膽囊腫大,膽汁充盈呈深綠色。鏡檢魚鰓,可發(fā)現大量指環(huán)蟲或車輪蟲,死魚腮腐爛后無蟲。
三、發(fā)病病因。1、指環(huán)蟲、車輪蟲或斜管蟲長時間侵害魚鰓,造成腮絲出血,呼吸困難,導致魚肝、膽功能受損,病魚不攝食。2、水質惡化,病菌和有害藻類多,水體渾濁,造成魚長時間爛腮。3、用藥不當,使用毒性較強藥物,或隨意加大劑量,造成魚肝膽功能損害。
四、防治方法。1、預防:經常抽檢,發(fā)現魚鰓有指環(huán)蟲、車輪蟲要及時使用殺蟲劑殺滅,關鍵是要使用高效低毒殺蟲劑和控制藥物劑量,避免使用硫酸銅及其絡合、螯合制劑。殺蟲后要使用消毒劑消毒。2、治療:一旦發(fā)現鯽魚發(fā)生大紅腮病癥狀,要及時治療。(1)檢查魚鰓有無指環(huán)蟲、車輪蟲等,如有,選擇晴天上午用“車指凈”類藥物全池潑灑殺蟲,并開啟增氧機數小時。(2)殺蟲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早晨全池潑灑聚維酮碘或碘輔殺菌消毒,可連用兩次。(3)殺蟲后每天下午投喂2頓藥餌,連喂六天。內服藥主要為:板藍根大黃散或板藍根+三黃、肝膽康、維生素C+E、大蒜素。(4)根據水質、底質情況,使用氧化物水底雙改。(5)經過一個星期治療,基本可治愈,康復階段可用EM菌調節(jié)水質。
五、注意事項。1、忌諱病急亂投醫(yī),頻繁、大量使用刺激性大的藥物。2、按照漁藥說明書使用,忌諱過分加大劑量。3、如遇魚吃食情況不好,可全池潑灑維C解毒寶,或在食臺潑撒數次。4、發(fā)現死魚及時撈出并挖坑深埋。
病患脈微而澀,此乃醫(yī)所病,大發(fā)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氣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覆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燥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陽微惡寒四逆,陰弱發(fā)熱為內熱病,宜苦酒、艾草之類。) 大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湯 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大棗(八個) 咀,以甘爛水五升,先煮茯苓減一升,內下諸藥,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楊柏枝擊水,上有珠子五六千個相逐,取用之。 發(fā)汗或下后,痞滿,或成寒實結胸,氣塞不通,宜 檳榔散 。 檳榔(二個,一生一煨。) 細末,酒二盞,煎一盞四分,作兩服,溫飲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赌虾1静荨分伟螂讱饧?。 龐曰 因發(fā)汗時,汗出如水漏下,還復汗少,喘促不止。脈促而按之濡者,合當汗而解;脈促而按之者,死。若脈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憒而喘者,陰陽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順陰陽 五味子湯 。 麻黃(半兩)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杏仁 橘皮 生姜(各一份) 棗(七枚) 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盞,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濃衣護其厥。 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宜 干姜附子湯 。(不可作煮散。)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 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時,飲一小盞,食久再服。 傷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宜 茯苓白術湯 。 茯苓(二兩) 桂枝(一兩半) 白術 甘草(各一兩) 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溫四服。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香豉梔子湯主之;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姜。 梔子香豉湯肥梔子(二十枚) 香豉(兩合,綿裹) 水二升,煎梔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進一盞。得吐,止后服。 梔子甘草湯 ,前湯內加甘草一兩,同梔子煮,后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梔子生姜湯 ,前方內加生姜二兩半,同梔子煮,后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香豉湯主之。(用前方。) 下后,腹煩滿,起臥不安者, 梔子濃湯 主之。 梔子(八個,大者) 濃樸(二兩) 枳實(二枚) 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醫(y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 梔子干姜湯 主之。 肥梔子(八個) 干姜(一兩)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凡用梔子湯得效,即止后服,病患舊有微溏,不可與之。 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塞者,梔子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 柴胡桂枝干姜湯 主之。 桂枝 黃芩(各一兩半) 柴胡(四兩) 栝蔞根(二兩) 干姜 甘草 牡蠣(各一兩) 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溫溫時飲一盞,食頃再服。 傷寒發(fā)汗,若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復花代赭湯 主之。 旋復花 甘草(各一兩半) 人參(一兩) 生姜(二兩半) 代赭(末,半兩) 棗(三枚)半夏(一兩半) 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分四服。 傷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飲水至數升者,白虎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者, 柴胡龍骨牡蠣湯 主之。 柴胡(二兩) 龍骨 黃芩 生姜 鉛丹 人參 桂枝 茯苓 牡蠣(各三分) 半夏(一合)大黃(一兩) 棗(六個) 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黃,切如棋子塊,更煎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當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 赤石脂禹余糧湯赤石脂 禹余糧(各八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 主之。 桂枝 甘草(各二兩) 白術 人參 干姜(各一兩半) 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內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溫分三服。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 濃樸人參湯 主之。 濃樸(四兩) 甘草(一兩) 生姜(四兩) 半夏(一兩一分) 人參(半兩)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三服。 治頭痛壯熱,心中煩, 黃芩梔子湯 。 黃芩 梔子(各一兩半) 石膏 干葛(各二兩) 豉(半兩) 蔥白(寸切,半斤) 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證,亦可服。治夏月傷暑毒,殊驗。 傷寒發(fā)汗后,或未發(fā)汗,頭痛如破,宜 蔥白湯 。 連須蔥白(寸切,半斤) 生姜(二兩) 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溫作二三服。 服前湯,頭痛未解,宜 葛根蔥白湯 。 葛根(一兩) 芍藥 芎 知母(各半兩) 蔥白(一握,寸切) 生姜(一兩) 咀,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溫溫分減服。 傷寒頭痛立效, 荊芥散 。 天南星 草烏頭(肉白者,生用) 荊芥穗(各半兩) 石膏(一兩) 細末,每服二錢半,陳茶一錢,姜汁半呷,薄荷三葉,水兩盞,煎至八分,溫溫相次三服。 傷寒嘔吐不止,惡寒,脈細或浮遲,宜 理中丸 ,兼治霍亂吐利,及傷寒后發(fā)熱,水停喜唾者。 人參 干姜 甘草 白術(各一兩) 細末,蜜丸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百沸湯一盞,化令細,煎三五沸,溫服之。 霍亂臍上筑者,不宜術,可作湯去術,加桂一兩半,水三升,煎取八合,稍熱服之。吐甚,去術加生姜一兩半,作湯煎,如前法,飲熱粥一碗,微溫覆之,勿發(fā)揭衣被。有寒腹?jié)M痛,或四肢拘急,或下利轉筋,加生附子二枚,作湯服之。 治傷寒嘔吐欲死, 生姜半夏湯 。 半夏(一兩半) 生姜(三兩) 水三升半,煮一升,去滓,溫溫分四服。 治嘔吐發(fā)熱,脈滑數或洪者, 茅根湯 。 茅根(半升) 麥門冬(二合半) 半夏(一兩) 人參(半兩) 茯苓(半兩) 生姜(二兩) 咀,水五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溫分減服。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多飲水者,宜五苓散。(方在水證中。) 傷寒發(fā)熱自利,脈浮大數,及鼻衄或嘔者,宜 黃芩芍藥湯 。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各一兩) 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四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一分,生姜一兩半,煎服。 治傷寒熱痢,或兼腹痛, 黃連當歸丸 。 黃連 當歸(各三兩) 干姜 赤石脂(各一兩)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吞下二三十丸,日三夜二服。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帶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主之, 薤白梔子湯 。 豉(半升,綿裹) 薤白(一握) 肥梔子(大者七個) 水三升半,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去滓,下豉煮一升半,溫溫分減服,必解下惡積。 傷寒汗解,因飲酒復劇,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此藥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療五日中神效, 黃連黃柏湯 。 黃連(一兩半) 黃芩 黃柏(各一兩) 肥梔子(十二個) 咀,水三升,煎一升二合,去滓,溫溫分減服,未瘥更作。 傷寒四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四順湯熱,白通湯苦溫,除熱止利,莫若 黃連熟艾湯 。 黃連 黃柏(各一兩半) 龍骨(一兩) 熟艾(兩雞子大) 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減溫服。 龐曰 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臍下必寒,水谷黃白色或青黑也;熱利臍下必熱,利黃赤色也;天行熱毒,下利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瓦斯,當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宜 麝香丸 。 麝香(一錢) 附子 雄黃 丹砂 干姜 巴豆(各二錢) 搗下篩訖,煉蜜和丸小豆大,米飲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無巴豆,是古方脫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試之甚驗。) 傷寒后咳噫, 肉豆蔻湯 。 肉豆蔻(一個) 石蓮肉(炒) 茴香(各一分) 丁香(半分) 生姜 人參(各二分)枇杷葉(五片,拭去毛,炙。)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飲之。 龐曰 傷寒汗后,咳噫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氣上逆而咳噫無休止者,宜 良姜湯 。 橘皮 良姜 桂枝 當歸(各一分) 麻黃(半兩) 檳榔(三個) 杏仁(二十個) 甘草(一分) 生姜(一分) 大棗(十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盞,未已再一劑。 時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壞熱不散,速行大青湯與服;不爾,狂走趕人。 大青湯大青葉 秦艽 吳藍 升麻 薺 栝蔞根(各二分) 甘菊(一分) 石膏(三分) 竹瀝(二合) 樸硝(三分) 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瀝、樸硝,分溫四服。肉色黃加茵陳六分;面似火加梔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七八日熱盛不解, 苦葶藶湯 。 苦酒(一升半) 苦葶藶(一合) 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療內熱病,有牛黃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 今諸療疾,多用辛甜姜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必欲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之,除熱解毒,最勝向貴價藥也,前后數參并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少促其間耳,無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龐曰 辛甜姜桂人參之屬,是發(fā)散寒氣之藥,其病未傳成內熱者,為調治之大要藥也。決不可慮其酸苦之藥,正治內熱病急要之藥也。設當行辛甘而用酸苦,設當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于陰陽之用,如此醫(yī)殺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調治通行之要藥,若論苦則忌甘,論甘則忌苦,雖有屢中,誠為粗工矣。 傷寒發(fā)黃者,先用瓜蒂末內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黃水,用五苓茵陳散最良。 時行一切,不知身上疼痛,不寒亦不熱,沉沉似有所思,順事多語,此臟正傳熱, 麻仁龍膽丸 ,服此藥不死。 大麻仁 大黃(各一兩) 柴胡 黃芩 白鮮皮 秦艽 赤芍藥 龍膽草(各二分) 黃連(一分) 梔子(二十四個) 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煎淡竹葉湯,下三十丸,日與三服,以大利為度。 十日小瘥,一月平復。 地黃湯 療傷寒及溫病,應發(fā)汗而不與發(fā)汗之,內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熱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方主之,消化瘀血甚良。 生濕地黃(四兩) 牡丹皮 芍藥 犀角屑(無以升麻代,各半兩) 咀,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溫飲一盞。喜忘如狂者,加地黃、黃芩各三分,加水一升;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也。 鼻衄或吐血下血, 黃芩湯 。 黃芩(四兩)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溫飲一盞,兼治婦人漏下血不止。(黃柏更佳。) 吐血百治不瘥,此方療十瘥十, 大黃散 。 地黃汁(半升) 生大黃末(一方寸匕) 煎地黃汁三沸,下大黃末,調勻,空腹服之,每溫飲一小盞,日三服,血即止。 熱病毒瓦斯入眼,赤痛生翳,不見光明者, 大黃梔子湯 。 生大黃(一兩) 升麻(半兩) 瞿麥 甘草(各一分) 梔子(七個)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溫作四服,以利為度。難利者,煎藥畢,下樸硝二分和服。 先煮諸藥至一升半,乃下大黃,大黃先以水漬,和水下之,則折熱易利。 治毒病入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明,入心肝?;蜓鄹∧[,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或內障不見物。良由病后不慎,酒面炙 五辛所致,宜服此頻利之, 秦皮大黃湯 。 秦皮 柴胡 常山 黃芩 升麻 芍藥 白蘞 枳實 甘草(各半兩) 大黃(三分) 咀,水三升,煮二升,下大黃,再煎一升半,去滓,食后溫飲一盞。熱盛者加焰硝半兩,湯成后下,化勻服。未瘥更作,可至五七劑。 又方 滴眼湯 (斑豆瘡不宜用。) 秦皮 升麻 黃連(各半兩) 細銼,水二升,煎至一升,綿包箸頭 湯,滴入眼中,頻頻用之。 下部 瘡, 雄黃散 。 雄黃 青葙子 苦參 黃連(各三分) 桃仁(一分) 為散,以艾汁和丸,棗核大,綿包內下部, 蓄汁更佳。冬月無艾,濃煎艾汁,和為丸,更以米飲調下二錢,溫飲之,日二服。 治 瘡, 青黛丸 。 青黛 丁香 黃連(等分) 細末,甘淀和丸,棗核大,口中有瘡,含之咽汁;若下部有瘡,綿裹內下部,日含化五六十丸瘥。 牽馬丸 治天行四五日,下部生瘡,醫(yī)所不能治,此方主之。 附子(一分) 藜蘆 桂枝 巴豆(各半兩,去皮心,炒黑) 細末,別研巴豆,加蜜杵丸,梧桐子大??招臒崴露?,未知加三丸。熱在膈上不下,飲熱湯半升,投吐之,下部 自瘥,神良。 天行口瘡, 黃柏升麻湯 。 黃柏 升麻 甘草(生,各半兩) 咀,水一升半,煮半升,入地黃汁一合,煎半升,分二服,細呷之。 又方 薔薇飲子 。 薔薇莖葉切一升(冬用根皮) 水三升,煮半升,溫溫漬之,去涎。喉咽有瘡者,咽汁少許為佳。 又方, 黃柏飲子 。 黃柏,薄切小片,蜜漬一宿,嚼柏汁漬瘡。 又方, 五倍子散 。 五倍子炒為末敷之,涎出吐去,以瘥為度。 傷寒喉中痛,閉塞不通, 射干煎 。 生射干 豬脂(各半斤) 合煎,令射干色微焦,去滓,取一棗大,綿裹,含稍稍咽之。 治喉咽痛塞, 硼砂散 。 硼砂 僵蠶 牙硝 白礬 甘草 雄黃(各一分) 砂(半分) 草烏頭尖(四個) 細末,米飲調一錢,細細呷之。 古方 黑龍煎 ,治咽喉腫痛九種疾。 人參(半兩) 甘草(一兩) 無灰酒(一升) 不 皂角(四十條) 水三斗,浸皂角一宿,凈鐺內煎,令水減半,次下人參、甘草,細切,又同煎三分耗二,布絞去滓,下酒更入釜煤一匕半,攪煎如餳稀,入瓷合內,埋地中一宿。若用時,取一丸如雞頭大,盞中以溫酒一呷化之,先以水漱口,以鵝毛點藥入喉中掃之,有惡涎或自出,或下腹,可兩三度。引藥方歇,良久令吐。候惡物出盡了,令吃少許水浸蒸餅,及軟飯粥壓之,次含甘草一寸咽汁,忌炙胡餅、豬肉淹藏等物。如木舌難下藥,以匙按舌,用藥掃喉中。 九般名 急喉閉、纏喉風、結喉、爛喉、重舌、木舌、遁蟲、 喋、飛糸入喉。 元 五年,自春至夏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閉,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潘推官昌言親族中亦死數口,后得黑龍膏,救活者數十人。 龐曰 急切亦不候合此膏,用古方以意處之。但得不 皂角一兩條,槌碎,水三升半,浸少時,揉汁去滓,甘草一分,人參一分,同煎作稀膏,勿令太稠,乃下后藥。 霜梅上白鹽 砂 焰硝(各等分) 三味生研,用前膏斟酌和勻,可以掃得為度。每以鵝毛 少許,如前法掃喉中甚效,其將息次第,亦如前法,此膏得力尤速。若日久膏干,以甘草水化之。病瘥后,胸喉外生瘡勿疑,無鹽梅以白鹽代。 天行手足腫,疼痛欲脫者,濃煎虎杖汁漬之。 天行后毒瓦斯,手足腫痛欲脫,必作癰膿, 升麻大黃湯 。 升麻 木通 白蘞(各三分)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 大黃(一兩半) 咀,水三升,煮二升半,下大黃煮一升半,溫溫飲一盞,利下為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黃揭毒散
下一篇: 大黃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