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大黃6兩,芒消5兩。
功能主治 : 大便暴秘不通,骨肉強痛,體氣煩熱,唇口干焦。
用法用量 : 上藥先切大黃,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納芒消,頓服之。須臾利。良久不覺,以熱飲投之。
摘錄 : 《外臺》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
中藥配伍禁忌:
1.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清熱瀉火的黃芩與攻下瀉熱的大黃配合時,大黃能提高黃芩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
3.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和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4.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guān)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5.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6.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chǎn)生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附:
十八反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遂戟芫藻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這十八反包括32種中藥的相反。如果相反藥物合用,會增強或產(chǎn)生毒副作用,原則上應(yīng)禁用。即:半夏、瓜萎(包括瓜萎皮、萎仁、天花粉)、貝母(包括浙貝母、川貝母)、白鼓、白及反烏頭(包括川烏、草烏、附子、天雄、側(cè)子);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參、黨參、太子參、丹參、玄參、沙參、苦參、細(xì)辛、白芍、赤芍反藜蘆。
十九畏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狠毒最怕密倫僧;
已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diào)冷氣,石脂一見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濫炙熔莫相依。
畏即相畏,指一種藥物的功效或毒性、副作用被另一種藥物抑制或消除。即:硫黃畏樸硝、芒硝、玄明粉;水銀畏砒霜、信石、紅砒、白砒;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巴豆霜畏牽牛子(黑丑、白丑);公丁香、母丁香畏郁金(黑郁金、黃郁金):牙硝、玄明粉畏三棱;川烏、草烏、附子、天雄畏犀牛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肉桂、官桂、桂枝畏赤石脂。這些藥物在配伍使用時應(yīng)慎重。
目錄1拼音2《金匱要略》卷中:厚樸大黃湯 2.1厚樸大黃湯的別名2.2處方2.3功能主治2.4厚樸大黃湯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金匱》卷中 3.1方名3.2厚樸大黃湯的別名3.3組成3.4主治3.5厚樸大黃湯的用法用量3.6各家論述3.7附注 附:1古籍中的厚樸大黃湯 1拼音 hòu pǔ dà huáng tāng
2《金匱要略》卷中:厚樸大黃湯
3《金匱》卷中
古籍中的厚樸大黃湯 《醫(yī)宗金鑒》:[卷三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甘遂半夏湯方 之,則水之病,自無遁情矣。@@@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景础恐э嬓貪M之「胸」字,當(dāng)是「腹」字...
《醫(yī)宗金鑒》:[卷三藏府經(jīng)絡(luò)先后第一]痰飲欬嗽第十三 當(dāng)是「臍」字,當(dāng)改之。支飲「腹」〔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景础恐э嬓貪M之「胸」字,當(dāng)是「腹」字...
《醫(yī)宗金鑒》:[卷五痘中雜證]腹痛 (芍藥防風(fēng)湯)升麻防風(fēng)陳皮桔梗川芎白芍藥炒甘草生厚樸姜炒枳實麩炒引用生姜水煎服。(方歌)芍藥防風(fēng)解表...
《醫(yī)宗金鑒》:[卷五失血門]便血 苦楝人,腸風(fēng)須加艽防行。(平胃地榆湯)蒼術(shù)炒陳皮厚樸姜炒甘草地榆引用生姜水煎服。(方歌)便血濕盛腹不...
《醫(yī)宗金鑒》:[卷二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全篇]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茵陳的功效與作用:
茵陳有清熱利濕的功效,茵陳有治療濕熱黃疸、膽囊炎、小便不利的作用,非因濕熱引起的發(fā)黃忌服茵陳,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綱目》)
1、茵陳治疬瘍風(fēng)病(此病是身上出現(xiàn)斑塊,白色成片):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2、茵陳治風(fēng)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一兩,荷葉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冷蜜水調(diào)下,食后服。(《圣濟總錄》茵陳蒿散)
3、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圣濟總錄》茵陳湯)
4、茵陳治感冒,黃疸,漆瘡:茵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茵陳治遍身風(fēng)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6、茵陳治眼熱紅腫:用茵陳蒿、車前子等分,煎湯,以細(xì)茶調(diào)服數(shù)次。
7、茵陳治風(fēng)疾攣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
8、茵陳治遍身典疸:用茵陳蒿一把,同生姜一塊搗爛,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9、茵陳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fā)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dāng)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張仲景茵陳蒿湯)
10、茵陳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二兩,附子一個作八片,干姜(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11、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綱目》)
12、茵陳治大熱黃疸:用茵陳切細(xì)煮湯服。生食亦可,亦治傷寒頭痛、風(fēng)熱癢瘧,利小便。此方名茵陳羹。
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陳有清熱利濕的功效,茵陳主治濕熱黃疸,膽囊炎,小便不利,風(fēng)癢瘡疥,濕瘡瘙癢,濕溫初起。配梔子、大黃治陽黃、配附子、干姜治陰黃。
茵陳的食用方法:
茵陳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茵陳用藥禁忌:非因濕熱引起的發(fā)黃忌服。
茵陳附子干姜湯
功效:主治因涼藥過劑,變?yōu)殛幾C,身目俱黃,四肢皮膚冷,心下痞硬,眼澀不欲開,自利蜷臥。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則痛,眼澀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脈緊細(xì),按之空虛,寒濕相合之陰癥發(fā)黃。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3錢,干姜(炮)2錢,茵陳1錢2分,白術(shù)4分,草豆蔻(面裹煨)1錢,白茯苓(去皮)3分,枳實(麩炒)半錢,半夏(湯泡7次)半錢,澤瀉半錢,陳皮3分(去白)。
用法:上(口父)咀。為1服,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盞,去滓涼服,不拘時候。
茜草茵陳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熱利濕,主治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癥見發(fā)熱,食少疲倦,厭油膩,鞏膜、皮膚黃染,尿黃便秘,或伴肝脾腫大,舌紅苔黃,脈弦滑。
組成:茜草、茵陳、淮山藥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適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藥量加大20倍,共研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溫瓶中,沖入適量沸水,蓋悶20分鐘后,代茶頻頻飲用。飲時取清汁,加入適量糖。每日1劑。
宜忌:脾胃虛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長期飲服。
來源:《急難重癥新方解》
茵陳羹
功效:主治黃疸,傷寒頭痛,風(fēng)熱,瘴癘。
組成:茵陳。
用法:細(xì)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來源:方出《證類本草》卷七引《食醫(yī)心鏡》,名見《本草綱目》卷十五。
茵陳飲
功效:主治挾熱泄瀉,熱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黃疸濕熱閉澀。噎膈反胃。
組成:茵陳3錢,焦梔子3錢,澤瀉3錢,青皮3錢,甘草1錢,甘菊花2錢。
用法:水3-4鐘,煎2鐘,不時陸續(xù)飲之。治熱瀉者,1服可愈。
附注:六味回陽飲(《證治寶鑒》卷四)。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茵陳干姜飲
功效:健脾胃、利濕退黃的功效。對慢性肝炎、脾虛濕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瀉等有一定療效。
材料:茵陳15克,大棗4個,干姜6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茵陳、大棗、干姜、紅糖共同煎煮,吃棗喝湯。
茵陳玉米須茶
功效: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主治①膽囊炎、膽石癥,癥見惡寒發(fā)熱,右上腹疼痛,牽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紅杏黃,脈弦滑,有時伴皮膚、鞏膜黃染,皮膚瘙癢。②傳染性肝炎。癥見惡寒發(fā)熱,神疲,納差,厭油,肝區(qū)飽脹,肝脾腫大,皮膚及鞏膜黃染,色鮮明,小便發(fā)黃等。
組成:玉米須30克,茵陳、蒲公英各15克。
制法:上方藥量加大10倍,共研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溫瓶中,沖入沸水適量,蓋悶20分鐘,代茶頻飲。每日1劑。
宜忌:低血糖、低血壓患者不宜長期服用。
來源:《食物中藥與便方》
茵陳蘇葉湯
功效:主治陽黃。表無汗,而身熱者。
組成:紫蘇2錢,茵陳2錢。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沖服。
來源:《不知醫(yī)必要》卷一。
茵陳石膏湯
功效:主治黃汗。
組成:石膏2錢,茵陳1錢,赤芍藥1錢,黃耆1錢,麥冬1錢,豆豉1撮,甘草(炙)5分。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來源:《簡明醫(yī)彀》卷二。
茵陳綠茶
功效:清熱利濕,通腑退黃。
主治:①急性黃疸型肝炎,見身目俱黃,色鮮黃如橘皮,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②阻塞性黃疸,見全身皮膚、鞏膜鮮黃,皮膚瘙癢,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膩,脈滑。
組成:茵陳30克,生大黃6克,綠茶3克。
制法:原方前二味藥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溫瓶中,沖入沸水適量泡悶10分鐘后,加入綠茶3——4克,再蓋悶5分鐘,開始代茶飲用。每日1——2劑,連服10——15天。
宜忌:黃疸日久,身目黃染顏色晦黯,形寒喜溫者忌用。
來源:《藥茶治百病》
茵陳散1
功效:主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皮膚如曲塵色。
組成:梔子仁30克 石膏90克 川大黃30克(銼碎,微炒) 栝樓1枚(干者) 甘草30克(炙微赤,銼) 木通30克(銼) 茵陳30克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蔥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茵陳散2
功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脈微頭痛。
組成:香薷散加茵陳。
用法:3根蔥白5寸,生姜3片,同煎,熱服。
來源:《得效》卷十。
茵陳散3
功效:主治傷寒后,余熱在心,恍惚多驚,不得眠睡。
組成:茵陳3分,犀角屑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梔子仁3分,茯神1兩,赤芍3分,生干地黃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散。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青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圣惠》卷十二。
茵陳散4
功效:主治傷寒4日,頭痛,背膊急悶,骨節(jié)煩疼,心燥口干。
組成:茵陳1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芍藥2分,防風(fēng)2分(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圣惠》卷九。
茵陳散5
功效:主治時氣瘴疫,頭痛壯熱,心如火煎,面目黃黑,四肢沉重,不得睡臥。
組成:子芩1兩半,秦艽2兩(去苗),知母2兩,大青1兩,赤芍藥1兩,川芒消2兩,土瓜根2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茵陳2兩,黃連1兩半(去須),梔子仁2兩。
用法:上為細(xì)散。每服3錢,新汲水下,不拘時候。須臾便吃白粥飲半大盞,以次吃蔥茶1碗。腹中稍覺轉(zhuǎn)動,下利,額上似微潤,即以衣蓋取汗,汗解便愈。
來源:《圣惠》卷十六。
黃耆茵陳散
功效:主治黃汗不止及黃疸。
組成:黃耆1錢2分,赤芍藥1錢,茵陳1錢5分,石膏8分,麥門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來源:《杏苑》卷五。
茵陳荷葉茶
功效:清利濕熱,風(fēng)瘙癮疹;皮膚腫癢。
材料:茵陳5g、荷葉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來源:《圣濟總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9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黃芍藥湯
下一篇: 大黃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