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黑牽牛(微炒,取頭末)4兩,檳榔半兩,青皮(去白)2兩,木香2錢半,胡椒半兩,三棱1兩半,丁香皮1兩。
制法 : 上為細末,入牽牛頭末令勻,薄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 和中順氣,消谷嗜食,逐飲滲濕。主心腹痞滿,脅助刺痛,嘔吐痰水,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食后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 : 《御藥院方》卷三
你到當?shù)刂嗅t(yī)院制劑室,拿點加工費,他們就會給你加工成丸。一般是水泛丸,也叫水丸,一天吃兩次,一次6~9g.
不過量太小了不合算,他們不給做,或者做了加工費會比藥錢還多。
自己做太麻煩,你首先要將藥烘干,混在一起粉碎,然后用蜂蜜調(diào)糊,團制成丸,做成6~9g大小,每次吃一個,也可做成小丸,方便服用,團起來更麻煩。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食積瀉的癥狀5證候分析6食積瀉的治療 6.1治法6.2方藥治療6.3針灸治療 6.3.1方一6.3.2方二6.3.3方三 6.4艾灸治療6.5推拿療法6.6飲食療法 6.6.1推薦食材6.6.2推薦食療方7關(guān)于泄瀉8參考資料附:1治療食積瀉的穴位2治療食積瀉的方劑3治療食積瀉的中成藥4食積瀉相關(guān)藥物 1拼音 shí jī xiè
2英文參考 dyspeptic diarrhea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
3概述 食積瀉為病證名[1]。即傷食瀉(《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
何惠川《文堂集驗方·泄瀉》:“食積瀉,或脹或痛,痛甚而瀉,瀉后痛減,得食又痛,糞色白者是。”
傷食瀉即泄瀉·傷食證(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2]),又稱傷食泄瀉[3]、食瀉(《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胃瀉(《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食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積瀉(清·陳德求《醫(yī)學(xué)傳燈·泄瀉》)、食積泄瀉(《癥因脈治》卷四)、食積瀉(何惠川《文堂集驗方·泄瀉》)。是指飲食受傷,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等為常見癥的泄瀉證候[3]。
4食積瀉的癥狀 食積瀉患者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4][5]。
《癥因脈治》卷四:“腹痛即瀉,瀉后即減,少頃復(fù)痛瀉,腹皮扛起,或成塊或成條,瀉下臭如敗卵,此食積泄瀉之癥也?!?/p>
《醫(yī)學(xué)心悟·泄瀉》:“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食積也?!?/p>
5證候分析 《丹溪心法·泄瀉》:“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p>
食積胃腸,脾胃運化失職:飲食不節(jié),宿食內(nèi)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故腹痛腸鳴,脘腹痞滿。宿食不化,則濁氣上逆,故噯腐酸臭。宿食下注,則瀉下臭如敗卵。瀉后腐濁外泄,故腹痛減輕。舌苔厚膩,脈滑,是為宿食內(nèi)停之象。[4][5]
6食積瀉的治療
食積瀉治宜消食化滯[5]。
食積瀉治宜消食和中[6]。
食積瀉可用保和丸、枳術(shù)丸、治中湯等方消食和中[6]。夾寒者宜溫,可用紅丸子、小七香丸等,若形癥俱實而宜下者,可用感應(yīng)丸、煮黃丸;夾熱者宜清,可用梔連平胃散,若宜下者,可用大承氣湯[6]。
《證治要訣·大小腑門》:“食積腹疼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調(diào)脾飲,吞感應(yīng)丸?;蛞蚴骋晃镞^傷而瀉,后復(fù)食之即瀉者,以脾為其所傷未復(fù)而然,宜健脾湯。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加干葛(一作干姜),吞酒煮黃連丸?!?/p>
6.3.2方二 治則:除濕導(dǎo)滯,疏調(diào)腸胃
選穴:天樞 陰陵泉 上巨虛
方義:天樞為大腸募穴,調(diào)理胃腸傳導(dǎo)功能;陰陵泉乃脾經(jīng)合穴,疏調(diào)脾氣,健脾利濕;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通調(diào)胃腸氣機,運化濕滯。
隨證配穴:食滯—中脘。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6.3.3方三 [8]
治法:消食導(dǎo)滯,調(diào)和腸胃。
選穴:以俞、募穴為主。取中脘、章門、胃俞、脾俞、足三里、下脘、璇璣、里內(nèi)庭穴。
隨證配穴:伴嘔吐者,加內(nèi)關(guān)、公孫。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中脘、章門與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下脘、璇璣、里內(nèi)庭為消宿食效穴。
選穴:中脘、建里、上巨虛、公孫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欖大艾炷,每穴5~7壯,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以局部紅暈溫?zé)釣槎龋咳栈蚋羧?次,灸至泄瀉癥狀消失后再鞏固2~3次。
選穴:章門、期門、肝俞、膽俞、胃俞、大腸。
操作方法:用輕柔的按揉法在兩側(cè)掌門、期門穴治療,每穴約6分鐘。橫擦兩脅,以兩脅微熱為度。用輕柔的手法按揉背部的肝俞、膽俞、胃俞及腰部的大腸俞,以透熱為度。
6.6.2推薦食療方 [5]
1.粳米粥(《普濟方》):小米100g,神曲30g。煮粥。
2.胡蘿卜棒渣粥(《宮廷頤養(yǎng)與食療粥譜》):玉米渣100g,胡蘿卜3~5根。先將玉米渣煮1小時,后將胡蘿卜洗凈切片放入再煮,待蘿卜熟后即可??崭故?。
3.山楂煎(《中國藥膳學(xué)》):焦山楂10g,紅糖30g。水煎服。
7關(guān)于泄瀉 泄瀉(diarrhea[2][11])為病名[12]。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nèi)經(jīng)》)或瀉[12],又稱下利(漢唐時期)[4]。是指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3]。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4]。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4]。
西醫(y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jié)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征、結(jié)腸過敏等消化系統(tǒng)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范疇[7][13]。
泄瀉現(xiàn)常分為外感泄瀉、內(nèi)傷泄瀉、久瀉等進行辨治,詳見泄瀉條。
8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04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導(dǎo)源飲
下一篇: 導(dǎo)滯定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