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 : 上俰咀。
功能主治 : 治大人、小兒心經內虛,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下經,小便赤澀淋澀,臍下滿痛。
用法用量 : 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 生地黃 甘草(生)木通各等分
制法 : 上藥同為末。
功能主治 : 清心涼血,利水通淋。主心經熱盛,心胸煩熱,口渴面赤,口舌生瘡;心移熱于小腸,小便短澀不暢,尿時刺痛,舌紅脈數(shù)?,F(xiàn)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屬濕熱內蘊者。
用法用量 :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竹葉,同煎至80毫升,食后溫服。
備注 : 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兼能養(yǎng)陰;木通、竹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熱,通淋止痛。諸藥相合,既能清熱涼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與益陰并重,所以利水而不傷陰。
摘錄 :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赤濁。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空心以燈心湯送下。
摘錄 : 《玉案》卷五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心臟積熱,上攻眼目,兩眥浮腫,血浸白睛,羞明灑淚。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食后麥門冬湯調服。
摘錄 : 《醫(yī)方大成》卷七引曾師干家傳方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小兒心熱,小便赤,眼目赤腫。
用法用量 : 燈心、黑豆煎,食后服。
摘錄 : 《醫(yī)學綱目》卷三十六引湯氏方
功能主治 : 瀉火退熱。主三焦相火炎上,或勞神心事太過,或夜觀書史,或能飲酒,或好食五辛諸熱物,心之實熱侵肝,赤脈穿睛,甚則看物如隔紙絹。
用法用量 : 水煎,食后服。
摘錄 : 《眼科全書》卷四
功能主治 : 熱閉小便不通。
摘錄 : 《筆花醫(yī)鏡》卷二
功能主治 : 熱淋出血。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幼科金針》卷上
功能主治 : 痘瘡收靨后,小便不利,熱蓄膀胱者。
用法用量 : 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 : 《片玉痘疹》卷十二
功能主治 : 利小便。主傷寒小水不利,小腹?jié)M;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或得病時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脈沉數(shù)者。
用法用量 : 《壽世保元》本方用茯苓3錢、豬苓2錢、澤瀉2錢、桂枝8分、白術1錢5分、甘草8分、滑石3錢、山梔3錢。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心。
注意 : 汗后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不宜服。
摘錄 : 《傷寒六書》卷三
功能主治 : 心移熱于小腸,口糜淋痛。
摘錄 : 《醫(yī)方簡義》卷二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妊娠胃脘當心被寒邪所郁,氣不通而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2匙,以醋湯調下。
摘錄 : 《宋氏女科》
功能主治 : 痘瘡發(fā)熱有驚搐者。
用法用量 : 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 : 《片玉痘疹》卷六
功能主治 : 心經實熱,兩大眼角有赤,內外紅絲現(xiàn),漸入白睛,瘀血堆積不散。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眼科闡微》卷三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小兒瘡疹,心經蘊熱,睡臥不寧,煩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渴,貪食乳者。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水1小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目大眥赤脈傳睛。
用法用量 : 每服4-5錢,水1鐘,入竹葉、燈心草同煎,食后服。
摘錄 : 《銀海精微》卷上
功能主治 : 小兒痘癥,小便赤澀者。
用法用量 : 加燈心1團如龍眼大,同煎,饑時服。
摘錄 : 《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功能主治 : 心經發(fā)熱。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玉案》卷三
功能主治 : 婦人胎前內熱,小便尿血。
摘錄 :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處方 : 生干地黃2兩,木通4兩,黃芩1兩,甘草1兩。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宣導。主心氣熱。
用法用量 : 實熱導赤散(《普濟方》卷三八四)。
摘錄 : 《得效》卷十一
功能主治 : 小兒心經壅熱,煩躁睡語,或時復上竄咬牙,小便黃澀,久則成驚,觸物易動。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水1盞,加竹葉3皮,煎7分,不拘時候溫服。或加麥門冬(去心)同煎。
摘錄 : 《活幼心書》卷下
功能主治 : 大人、小兒心經內虛,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下經,小便赤澀淋瀝,臍下滿痛;及血淋。
用法用量 : 水1盞半,煎至7分,食前溫服。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經驗良方》
功能主治 : 通利小便。主痔漏敷后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魯班經》
功能主治 : 心臟實熱,口干煩渴;或口舌生瘡,驚怖不安。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 : 《普濟方》卷十六
制法 : 上銼。
功能主治 : 痔漏。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水1盞,煎至6-7分,溫服。用藥之后,小便恐赤澀,即服之,加滑石、甘草、燈心。
摘錄 : 《秘傳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用法 : 上藥為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用量酌情增減。
功效 : 清心養(yǎng)陰,利水通淋。
主治 : 1.心火亢盛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以及口舌生瘡。2.心熱移于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
方解 : 本方證乃心經熱盛或移熱于小腸所致。心火循經上炎,而見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火熱內灼,陰液被耗,故見口渴、意欲飲冷;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熱下移小腸,乃見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均為內熱之象。治宜清心與養(yǎng)陰兼顧,利水以導熱下行。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腎水足則心火自降,為君藥。木通上人心經以清心熱,下人小腸以利小便,為臣藥。竹葉清心除煩,導熱下行,使熱邪從小便而出,為佐藥。生甘草梢清熱解毒,通淋止痛,調和諸藥,為佐使藥。四藥合用,上清心火,下滋腎水,并利水道引熱下行。因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故名“導赤散”。
臨床應用 :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心經火熱證的常用方。臨床以心胸煩熱,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或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屬心經有熱或心移熱于小腸者。
注意 : 方中木通性味苦寒,生地黃藥性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方歌 :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摘錄 : 《小兒藥證直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05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導赤承氣湯
下一篇: 導赤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