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枳殼(去瓤,麩炒)2兩,威靈仙(去苗土)2兩,陳橘皮(去白,焙)2兩,續(xù)斷2兩,生干地黃(焙)1兩,連翹1兩,槐實(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干姜(炒)1兩,白礬(煅過)1兩,人參1兩,羌活(去蘆頭)1兩,地骨皮1兩,何首烏(用米泔浸1宿,竹刀刮去皮,切)2兩。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腸風(fēng)瀉血,痔漏。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溫陳米飲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一
芫花除了止咳之外還能怎么用?
1、芫花治水病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芫花(微炒),甘遂(微炒),大黃(銼碎、醋炒拌干)、葶藶(炒令紫色)各一兩,巴豆(去心,皮,麩炒,研出油盡)四十枚。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飲下三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為度。這樣的藥物可以有利尿的作用,對于出現(xiàn)的全身浮腫有調(diào)理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有緩解食欲不振的作用。(《圣濟總錄》小消化丸)
2、芫花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即除,當(dāng)溫暖四肢護厥逆也。芫花可以有暖身的作用,出現(xiàn)的四肢發(fā)冷有調(diào)理的效果。(《千金方》凝雪湯)
3、治蠱脹:楓殼、芫花各等分。上用釅醋浸芫花透,將醋再煮枳殼爛,擂芫花末,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數(shù)丸,溫白湯送下。(《普濟方》枳殼丸)
4、治瘧母彌年,經(jīng)吐、汗、下,榮衛(wèi)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jié)為癥癖,腹脅堅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濃煎棗湯下,下后即與養(yǎng)胃湯。這樣的方法可以有緩解腹痛的作用,對于調(diào)理腸胃有好處。(《仁齋直指方》消癖丸)
5、芫花治牙痛,諸藥不效者:芫花碾為末,擦痛處令熱。(《魏氏家藏方》芫花散)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枳殼的處方用名5來源6產(chǎn)地7采收與初加工8生藥性狀9枳殼的炮制 9.1枳殼的炮制方法 9.1.1枳殼9.1.2麩炒枳殼 9.2成品性狀9.3炮制作用9.4炮制研究 9.4.1對化學(xué)成分的影響9.4.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9.4.3工藝研究 9.5貯存方法 10性味歸經(jīng)11枳殼的功效與主治12枳殼的用法用量13枳殼的化學(xué)成分14枳殼的藥理作用15枳殼的藥典標準 15.1品名15.2來源15.3性狀15.4鑒別15.5檢查 15.5.1水分15.5.2總灰分 15.6含量測定 15.6.1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15.6.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15.6.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15.6.4測定法 15.7枳殼飲片 15.7.1炮制 15.7.1.1枳殼 15.7.1.1.1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15.7.1.2麩炒枳殼 15.7.1.2.1鑒別、檢查、含量測定15.7.2性味與歸經(jīng)15.7.3功能與主治15.7.4用法與用量15.7.5注意15.7.6貯藏 15.8出處 16參考資料附:1用到中藥枳殼的方劑2用到中藥枳殼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枳殼 1拼音 zhǐ qiào
2英文參考 fructus aurantii [朗道漢英字典]
aurantii fructus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citri immaturus exsiccatus, fructus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AURANTII FRUCTUS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Fructus Aurantii(拉)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orange fruit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 枳殼為中藥名,出《雷公炮炙論》。為蕓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未成熟果實[1]。枳殼呈半球形,直徑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顆粒狀突起,突起的頂端有凹點狀油室;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黃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邊緣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數(shù)至15瓣,汁囊干縮呈棕色至棕褐色,內(nèi)藏種子。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氣清香,味苦、微酸。麩炒枳殼表面淡黃色,偶有焦斑,質(zhì)脆,氣香,味較弱[2]。
枳殼味苦、辛、酸,性微寒[3]。歸脾、胃經(jīng)[2][3]。具有理氣寬中、消滯除脹的功能[2]。用于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nèi)停,臟器下垂[3]。枳殼生品辛燥,作用較強,偏于行氣寬中除脹[2]。用于氣實壅滿所致之脘腹脹痛或脅肋脹痛,瘀滯疼痛;子宮下垂,脫肛,胃下垂[2]。麩炒枳殼可緩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氣健胃消食[2]。用于宿食停滯,嘔逆噯氣,風(fēng)疹瘙癢[2]。麩炒枳殼因其作用緩和,適宜于年老體弱而氣滯者[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枳殼的處方用名 枳殼、炒枳殼[2]。
5來源 枳殼為蕓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未成熟果實[2]。
枳殼為蕓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將成熟的果實[4]。
6產(chǎn)地 枳殼產(chǎn)福建、江西、四川、浙江、江蘇、廣東、貴州等地[4]。
7采收與初加工 7月果皮尚綠時采收,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2]。
8生藥性狀 枳殼呈半球形,直徑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顆粒狀突起,突起的頂端有凹點狀油室;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黃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邊緣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數(shù)至15瓣,汁囊干縮呈棕色至棕褐色,內(nèi)藏種子。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氣清香,味苦、微酸。
9枳殼的炮制 南北朝劉宋時代用麩炒(《雷公炮炙論》)[2]。
唐代有炒焦炙(《經(jīng)效產(chǎn)寶》)和麩炒(《顱囟經(jīng)》)等炮制方法[2]。
宋代提出了麩炒醋熬(《太平圣惠方》)、米泔浸后麩炒(《圣濟總錄》)、制炭(《博濟方》)和面炒(《產(chǎn)育寶慶集》)等炮制方法[2]。
金元時代有炒制(《儒門事親》)、麩炒、火炮、煨(《世醫(yī)得效方》)等法[2]。
明代不僅增加了炮制方法而且對炮制目的也有闡述[2]。如米炒(《普濟方》);蘿卜制(《奇效良方》);米泔水浸(《保嬰撮要》);“(蒼術(shù)、蘿卜、干漆、茴香)四炒枳殼丸,治氣血凝滯,腹內(nèi)蠱脹”(《醫(yī)學(xué)綱目》);“熱水浸一時,取起晾干,慢火煨透熱即起,切片用,破至高之氣,消食去積滯用麩炒,不爾氣剛,恐傷元氣”(《醫(yī)宗粹言》)等[2]。
清代有麩炒、酒炒(《本草述》)、醋炒(《醫(yī)宗金鑒》)、蜜水炒(《校注醫(yī)醇賸義》)等法[2]?,F(xiàn)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麩炒等[2]。
9.1.2麩炒枳殼 先將鍋燒熱,均勻撒入定量麥麩,用中火加熱,待煙起投入枳殼片,不斷翻動,炒至淡黃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2]。
每100kg枳殼片,用麥麩10kg[2]。
麩炒枳殼表面淡黃色,偶有焦斑,質(zhì)脆,氣香,味較弱[2]。
麩炒枳殼可緩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氣健胃消食[2]。用于宿食停滯,嘔逆噯氣,風(fēng)疹瘙癢[2]。如治積滯內(nèi)停,胃脘痞滿的木香檳榔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嘔逆噯氣兼脾胃虛弱,里急后重的寬腸理氣湯(《嬰童百問》)[2]。麩炒枳殼因其作用緩和,適宜于年老體弱而氣滯者[2]。
9.4.1對化學(xué)成分的影響 枳殼的炮制,歷代以去瓤后麩炒居多[2]。實驗對枳殼及其果瓤和中心柱等不同藥用部位進行成分分析比較,結(jié)果表明,三者均含揮發(fā)油、柚皮苷及具有升壓作用的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2]。但果瓤和中心柱中揮發(fā)油含量甚少,且不含檸檬烯[2]。柚苷含量也低于枳殼[2]。枳殼瓤約占整個藥材重量的20%,并極易發(fā)霉變質(zhì)和蟲蛀,水煎液味極苦酸澀,不堪入口,因此傳統(tǒng)炮制中將枳殼瓤作為質(zhì)次部分和非藥用部位除去是有科學(xué)道理的[2]。
又有研究表明,枳殼經(jīng)麩炒后,其揮發(fā)油含量有所降低,揮發(fā)油比重、折光率、顏色及成分組成也發(fā)生了變化[2]。揮發(fā)油中低沸點成分含量下降,多數(shù)高沸點成分含量略有增高[2]。采用薄層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對麩炒前后的枳殼進行成分分析,結(jié)果薄層色譜行為基本一致,而麩炒枳殼的新橙皮苷和柚皮苷含量均減少,說明枳殼經(jīng)麩炒加熱過程,對黃酮苷含量有一定影響[2]。
9.4.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枳殼和麩炒枳殼水煎液對兔離體腸管、兔離體子宮及小白鼠胃腸運動均有影響,但麩炒品水煎液作用強度低于生品,從而減緩了枳殼對腸道平滑肌的 *** ,這點符合古人“麩皮制其燥性而和胃”及有關(guān)文獻對枳殼生用峻烈,麩炒略緩的記載[2]。
9.4.3工藝研究 針對傳統(tǒng)麩炒煙氣大,污染環(huán)境,且不易控制質(zhì)量的缺點,有人對其炮制工藝進行了研究,介紹如下:
(1)采用中藥炮制控溫爐加工麩枳殼,其優(yōu)選工藝參數(shù)為:炒制溫度420℃,炒制時間50秒,加麩量10%,投料量150g,翻拌速度為每分鐘40次[2]。
(2)采用CY340460電熱炒藥機加工麩枳殼,其優(yōu)選工藝參數(shù)為:炒制溫度490℃,炒制時間20秒,加麩量10%,投料量1500g[2]。
(3)用烘法代替?zhèn)鹘y(tǒng)麩炒法加工枳殼的工藝為:枳殼噴濕后,潤30分鐘,用170℃溫度烘20分鐘[2]。此法炮制的枳殼揮發(fā)油降低程度與麩炒法近似,均能減少枳殼對腸道平滑肌的 *** ,黃酮類成分薄層層析結(jié)果一致,其中橙皮苷含量高于麩炒法[2]。
10性味歸經(jīng) 枳殼味苦、辛、酸,性微寒[3]。
枳殼味苦、辛、酸,性溫[2]。
歸脾、胃經(jīng)[2][3]。
枳殼味苦,性微寒;入肺、肝、脾經(jīng)[4]。
11枳殼的功效與主治 枳殼具有理氣寬中、消滯除脹的功能[2]。用于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nèi)停,臟器下垂[3]。
枳殼生品辛燥,作用較強,偏于行氣寬中除脹[2]。用于氣實壅滿所致之脘腹脹痛或脅肋脹痛,瘀滯疼痛;子宮下垂,脫肛,胃下垂[2]。如治脅肋脹痛的枳殼散(《本事方》);治瘀血疼痛的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2]。
麩炒枳殼可緩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氣健胃消食[2]。用于宿食停滯,嘔逆噯氣,風(fēng)疹瘙癢[2]。如治積滯內(nèi)停,胃脘痞滿的木香檳榔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嘔逆噯氣兼脾胃虛弱,里急后重的寬腸理氣湯(《嬰童百問》)[2]。麩炒枳殼因其作用緩和,適宜于年老體弱而氣滯者[2]。
枳殼具有行氣寬中,化痰,消食的功效,治氣滯,食積,痰飲,胸脅脹滿,脘腹脹痛,噫氣,下痢后重,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4]。
12枳殼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4]。
13枳殼的化學(xué)成分 枳殼主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成分為d檸檬烯、枸櫞醛、d芳樟醇和鄰氨基苯甲酸甲酯等[2]。另含黃酮類成分,主要為酸橙素、苦橙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異橙苷)、苦橙丁等[2]。還含升壓成分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2]。
枳殼含揮發(fā)油和黃酮苷等。揮發(fā)油含蒎烯、丁香烯等。還含辛弗林、N甲基酪胺、多種維生素。橙皮苷、新橙皮苷[4]。
未成熟果實果皮還含柚皮苷、福橘素、那可汀、色胺等[4]。
枳殼種子含宜昌橙苦素、閑米林等[4]。
14枳殼的藥理作用 枳殼和麩炒枳殼水煎液對兔離體腸管、兔離體子宮及小白鼠胃腸運動均有影響,但麩炒品水煎液作用強度低于生品,從而減緩了枳殼對腸道平滑肌的 *** [2]。
枳殼和枳實的水煎劑能興奮家兔子宮,能使動物胃腸蠕動加強而有節(jié)律[4]。
枳殼能升高血壓,短時間利尿,減小腎容積[4]。
低濃度枳殼使離體蟾蜍心肌收縮加強,高濃度時抑制,對血管呈輕度的收縮[4]。
枳殼所含的N甲基酪胺和辛弗林具有和枳實同樣的抗休克作用[4]。
柚皮苷等可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yīng)、抗氧化等[4]。
柚皮苷還能抑制腫瘤組織DNA合成[4]。
15枳殼的藥典標準
Zhiqiao
AURANTII FRUCTUS
(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對照品、新橙皮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 (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ul、對照品溶液2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6:2)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3%三氯化鋁乙醇溶液,在105℃加熱約5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呈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5.5.2總灰分 不得過7.0%(附錄ⅨK)。
15.6.1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20:80)(用磷酸調(diào)節(jié)pH值至3)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3nm。理論板數(shù)按柚皮苷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3000。
15.6.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柚皮苷對照品、新橙皮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含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各80μg的溶液,即得。
15.6.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粗粉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15.6.4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柚皮苷(C27H32O14)不得少于4.0%,新橙皮苷(C28H34O15)不得少于3.0%。
本品呈不規(guī)則弧狀條形薄片。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黃白色至黃棕色,近外緣有l(wèi)~2列點狀油室,內(nèi)側(cè)有的有少量紫褐色瓤囊。
15.7.1.1.1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5.7.1.2麩炒枳殼 取枳殼片,照麩炒法(附錄ⅡD)炒至色變深。
本品形如枳殼片,色較深,偶有焦斑。
15.7.1.2.1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5.7.2性味與歸經(jīng) 苦、辛、酸,微寒。歸脾、胃經(jīng)。
15.7.3功能與主治 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于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nèi)停,臟器下垂。
15.7.4用法與用量 3~10g。
15.7.5注意 孕婦慎用。
15.7.6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注:栽培變種主要有黃皮酸橙Citrus aurantium‘Huangpi’、代代花Citrus aurantium‘Daidai’、朱欒Citrus aurantium‘Chuluan’、塘橙Citrus aurantium‘Tangcheng’。
16
……
芫花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以花蕾和根毒性較大。含刺激皮膚、粘膜起徊的油狀物,內(nèi)服中毒后引起劇烈的腹痛和水瀉。大鼠腹腔注射花蕾的煎劑LD50為9.25g/kg,死亡前有驚厥現(xiàn)象,多死于呼吸衰竭;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470g/kg,出現(xiàn)活動減少、伏地、肌松、后肢無力,最后衰竭死亡,死前未見驚厥。
臨床發(fā)現(xiàn),口服芫花制劑可產(chǎn)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胃腸道癥狀:輕度頭痛、頭暈、四肢疼痛,個別人出現(xiàn)耳鳴、眼花;口干、胃部燒灼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甚者可引起痙攣、抽搐、昏迷及呼吸衰竭。醋制芫花上述反應(yīng)較重,而苯制芫花則可使副作用明顯減輕。
芫花的不良反應(yīng)
傳統(tǒng)文獻
《本草綱目》:有小毒。又載:“芫花留數(shù)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十?dāng)?shù)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曬干用,則毒減也。”
毒理試驗
(1)LD50 ?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芫花醇浸劑為1.0g/kg;醋制芫花為7.07g/kg;芫花水劑為8.30g/kg;醋制芫花為l7.78g/kg。芫花醋制后的LD50明顯增大,說明毒性明顯減小。
(2)急性毒性試驗:芫花根注射液和芫花萜醇劑的毒性都比較強,芫花萜每公斤數(shù)十微克就能引起全身各個臟器不同程度的損害,數(shù)百微克就可致死,多死于呼吸衰竭。
(3)引產(chǎn)芫花酯甲對胎盤、臍帶毒性較大,對胎兒臟器和母體的毒性較小。宮腔給藥的毒性小,能隨羊水、胎兒而排出。
(4)黃芫花在動物體內(nèi)能促進化學(xué)致癌物的誘發(fā)腫瘤的作用。
(5)芫花與甘草同用能增加毒性。
臨床觀察
有毒。在常規(guī)劑量內(nèi)水煎服即有明顯的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反應(yīng)。不宜長期服用和大劑量服用。
芫花用藥禁忌
體質(zhì)虛弱及孕婦禁服芫花。 芫花不宜與甘草同用。
芫花妙方集錦
治蠱脹:楓殼、蕪花各等份。先用釅醋將蕪花浸透,再用醋將枳殼煮爛,拌蕪花末,做成綠豆大丸。每次以溫白湯送下數(shù)丸。
治腹脅堅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份。共研為末,以煉蜜做成小豆大丸。每次以棗湯送服10丸。
治白禿頭瘡:用芫花末調(diào)豬油,涂在瘡處。
治牙痛,諸藥不效者:蕪花碾為末,擦痛處令熱。
治心痛有蟲:蕪花31克(蠟炒),雄黃3克。研為末,每次以溫醋湯送服1克。
治一切菌毒:蕪花生研末,新汲水(新打上來的井水)服3克,毒去停服。
治突發(fā)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棗14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5枚,必愈。
養(yǎng)生藥膳
芫花煮雞蛋
原料:蕪花6克。雞蛋3只。
做法:將雞蛋、芫花用清水洗凈。鍋中加入適量水,放入雞蛋、蕪花共煮。煮至雞蛋熟后,剝?nèi)ネ鈿ぃ虜?shù)個小洞,放入鍋中繼續(xù)煮到雞蛋發(fā)黑,飲湯吃蛋。
藥膳功效:本品瀉水逐飲、解毒殺蟲,適用于水腫脹滿、氣逆喘咳、二便不利等癥。服后惡心、頭暈者,可吃蛋,不飲湯。反應(yīng)重者,以菖蒲15克煎湯解之。
芫花的附方
(1)治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其人縶縶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飄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 利后,糜粥自養(yǎng)。(《傷寒論》十棗湯)
(2)治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棗十四枚,煎令汁盡,一日一食之,三日訖。(《補缺肘后方》)
(3)治水病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芫花(微炒),甘遂(微炒),大黃(銼碎、醋炒拌干)、葶藶子(炒令紫色)各一兩,巴豆(去心,皮,麩炒,研出油盡)四十枚。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飲下三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為度。(《圣濟總錄》小消化丸)
(4)治蠱脹:楓殼、芫花各等分。上用釅醋浸芫花透,將醋再煮枳殼爛,擂芫花末,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數(shù)丸,溫白湯送下。(《普濟方》枳殼丸)
(5)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即除,當(dāng)溫暖四肢護厥逆也。(《千金方》凝雪湯)
(6)治瘧母彌年,經(jīng)吐、汗、下,榮衛(wèi)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jié)為癥癖,腹脅堅痛:芫花(炒),朱砂(研)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濃煎棗湯下,下后即與養(yǎng)胃湯。(《仁齋直指方》消癖丸)
(7)治癰:芫花為末,膠和如粥敷之。(《千金方》)
(8)治急性乳腺炎,兼治深部膿腫:芫花二錢至一兩,雞蛋三至五個。二味同煮,蛋熟后剝?nèi)?,刺?shù)小洞放入再煮,至蛋發(fā)黑為度,吃蛋喝湯,每天一至二次,每次一 至二個。服后有頭昏、惡心者,可吃蛋不喝湯。如反應(yīng)甚者,以菖蒲煎服解之。孕婦忌服。勿與甘草同服。(《江蘇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9)治白禿頭瘡:芫花末,豬脂和涂之。(《集效方》)
(10)治牙痛,諸藥不效者:芫花碾為末,擦痛處令熱。(《魏氏家藏方》芫花散)
(11)治小瘤:先用甘草煎膏,筆蘸妝瘤傍四圍,干后復(fù)妝,凡三次,然后以藥:大戟、芫花、甘草(等分),上為末,米醋調(diào),別筆妝敷其中,不得近著甘草處。次日縮小,又以甘草膏壯小暈三次,中間仍用大戟、芫花、甘草如前法,自然焦縮。(《世醫(yī)得效方》)
(12)治心痛有蟲:芫花一兩(蠟炒),雄黃一錢。為末,每服一字,溫醋湯下。(《乾坤生意》)
(13)治諸般氣痛:芫花(醋煮)半兩,延胡索(炒)一兩半。為末,每服一錢。瘧疾,烏梅湯下;婦人血氣痛,當(dāng)歸酒下;諸氣痛,香附湯下;小腸氣痛,茴香湯下。(《仁存堂經(jīng)驗方》)
(14)治酒疸,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fā)赤斑黃黑,由大醉當(dāng)風(fēng)入水所致:芫花、椒目等分。燒末,服半錢,日一兩遍。(《補塊肘后方》)
(15)治一切菌毒:芫花生研,新汲水服一錢,以利為度。(《世醫(yī)得效方》)
(16)治婦人積年血氣癥塊結(jié)痛:芫花一兩(醋拌炒令干),當(dāng)歸一兩(銼,微炒),桂心一兩,上藥,搗羅為末,以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熱酒下十丸。(《圣惠方》)
(17)突發(fā)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棗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五枚,必愈。
(18)咳嗽有痰。用芫花一兩(炒),加水一升,煮開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約一個棗子大的量。忌食酸咸物。
(19)干嘔脅痛(傷寒有時頭痛,心下痞滿,痛引兩脅,干嘔短氣,汗出而不惡寒)。用芫花(熬過)、甘遂、大戟,等分為末。以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后,去渣納藥。體壯者服一錢,弱者半錢,清晨服下。能下瀉則病除,否則次晨再服藥。此方名十棗湯。
(20)水腫。用上方(十棗湯)加大黃、甘草五物各一兩,大棗十枚,同煮,如法服。另方:藥中再加硭硝一兩。
(21)久瘧,腹脅堅痛。用芫花(炒)二兩,朱砂五錢,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棗湯送下。
(22)水盅脹滿。用芫花、枳殼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爛,再加可枳殼煮爛,一起搗勻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23)子宮結(jié)塊,月經(jīng)不通。用芫花根三兩,銼細,炒黃,研為末。每服一錢,桃仁煎湯調(diào)下。瀉下惡物即愈。
(24)牙痛難忍,諸藥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熱。痛定后,以溫水漱口。
(25)癰腫初起。用芫花末和膠涂搽。
(26)痔瘡。用芫根一把,搗爛,慢火煎成膏,將絲線于膏內(nèi)度過,以線系痔,當(dāng)有微痛的感覺。等痔瘡干落后,即以紙捻蘸膏納入肛門中,可以便痔瘡斷根。另方:只搗汁浸線一夜即用,不必熬膏。
(27)治時氣飲水過多,心下痞硬痛 芫花半斤,以醋拌令勻,浥浥以慢火炒熱,用帛裹熨之,冷即更炒,以效為度。(《圣惠方》)
(28)治痰冷不消,結(jié)成癖塊,胸脅脹痛 芫花一兩(醋拌炒令干),硝石半兩,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上為末,生姜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溫酒下十丸。(《普濟方》)
(29)治大小便不利 芫花(炒)、滑石(碎)各半兩,大黃(銼炒)三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蔥湯下。(《圣濟總錄》芫花丸)
(30)治上氣嘔吐不止 芫花一兩(醋炒),肉豆蔻(去殼,銼)、檳榔(銼)各一枚。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煨蔥白一寸,溫酒調(diào)下。(《圣濟總錄》芫花散)
(31)治三十年咳 芫花二兩,干姜三兩(末之)。上二味,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內(nèi)姜末,加蜜一升,合煎之如糜。一服如半棗,日三。不知,加之。一方不用干姜,取芫花汁蜜和煎令可丸,服如梧子三丸,曰三。(《外臺》引《深師方》芫花煎)
(32)治實喘 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為細末)、大麥曲二味等分。和令極勻,以濃煎柳枝酒調(diào)下立定。(《百一選方》)
(33)治脅痛如打 芫花、菊花等分,躑躅花半斤。布囊貯,蒸令熱,以熨痛處,冷復(fù)易之。(《肘后方》)
(34)治卒心痛連背,背痛徹心,心腹并懊痛,如鬼所刺,絞急欲死者 芫花十分,大黃十分。上兩味搗,下篩。取四方寸匕,著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頓服盡,須臾當(dāng)吐,吐便愈。老小從少起。此療強食人良,若虛冷心痛,恐未別可服。(《外臺》引張文仲方)
(35)治婦人血氣沖心欲死 芫花三錢,吳茱萸五兩。上為末,炒姜酒下。(《普濟方》)
(36)治產(chǎn)后惡血,(疒虧)痛極甚 芫花一兩(醋拌炒令黑),灶突墨一兩。上件藥同研令細,以醋煮曲末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五丸。(《圣惠方》)
(37)治蟯蟲 芫花、狼牙、雷丸、[[桃仁](去皮、尖)。上四味搗散。宿勿食,平旦以飲服方寸匕,當(dāng)下蟲。(《外臺》引范汪方芫花散)
(38)治痔疾肛門邊腫硬癢痛不可忍 芫花三兩,風(fēng)化石灰三兩,灶實內(nèi)黑煤二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分作兩分。于銚子內(nèi)點醋炒,候稍熱,以帛裹熨之,冷則再換,自然腫消,癢痛俱息。(《圣惠方》)
上一頁全文完(共 13563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09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抵圣散
下一篇: 抵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