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 主腰痛如折,沉重如山。
用法用量 : 每服15克,用酒70毫升,水3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熱服。
摘錄 : 《蘭室秘藏》卷中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諸風(fēng),腫氣百病。
用法用量 : 上以水1斗,煮取4升服。覆取汗。
摘錄 : 《醫(yī)心方》卷二十三引《產(chǎn)經(jīng)》
功能主治 : 寒客腎與膀胱之經(jīng),腰脊痛引股腿。
摘錄 : 《馬培之醫(yī)案》
處方 : 獨活4兩,生姜6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生葛根2兩,芍藥2兩,栝樓2兩。
功能主治 : 風(fēng)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
用法用量 : 獨活丹(《三因》卷二)。
注意 : 忌海藻、菘菜、生蔥。
摘錄 : 《外臺》卷十四引《古今錄驗》
處方 : 獨活4兩,生葛根半斤,芍藥3兩,防風(fēng)2兩,半夏1斤(洗),桂心5兩,當(dāng)歸2兩,附子(炮)2兩,甘草(炙)2兩,生姜10兩(一方去半夏,用麻黃3兩)。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中風(fēng),半身不遂,口不能語。風(fēng)亸曳,肢體不能收攝。
用法用量 : 桂心散(《普濟方》卷九十四)。
注意 : 忌羊肉、(饣曷)、生蔥、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
摘錄 : 《外臺》卷十四引《古今錄驗》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中柔風(fēng),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 : 上以清酒2升,水8升,煮3升,分5次服。
摘錄 : 《醫(yī)心方》卷二十三引《產(chǎn)經(jīng)》
處方 : 獨活3兩,防風(fēng)2兩,干姜2兩,桂心2兩,甘草2兩,當(dāng)歸2兩。
功能主治 : 婦人中風(fēng),口噤不識人。
用法用量 : 獨活散(《圣惠》卷六十九)。
摘錄 : 《醫(yī)心方》卷二十三引《產(chǎn)經(jīng)》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風(fēng)濕客于腰,令人腰痛。
用法用量 : 以水8升,酒2升,煎取3升,分3次服。不愈,重作。
注意 : 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
摘錄 : 《外臺》卷十七引《集驗方》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肝經(jīng)因虛,內(nèi)受風(fēng)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
用法用量 : 每服4大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3片,烏梅半個,同煎至8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此驅(qū)風(fēng)養(yǎng)正之方也。獨活氣味苦辛甘平,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足厥陰、少陰,引經(jīng)之風(fēng)藥,故以之為君;防風(fēng)氣味辛甘溫,入手足太陽之風(fēng)藥;細(xì)辛氣味辛溫,氣厚于味,陽也,入足厥陰、少陰,引經(jīng)之藥;棗仁氣味苦平,入手少陰;前胡氣味苦平、微寒,陽中之陰,降也,入手足太陰、陽明之風(fēng)藥,其功長于下氣;半夏氣味苦辛微溫,沉而降,陰中陽也,入足陽明,除痰散逆;五味子氣味酸苦咸微溫,收斂散逆之氣,入足少陰;沙參氣味甘苦微寒,能補五臟之陰,入足厥陰;羌活之氣味與獨活同,入足太陽兼能利水;甘草氣味甘平,兼通入十二經(jīng)絡(luò),諸味得之,皆能緩其性,乃君子之品也;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達(dá)于至陰之處;人參氣味甘微溫,入足陽明,能補五臟之陽,使身中正氣大旺,外邪不能侵犯矣。
摘錄 : 《本事》卷一
功能主治 : 婦女腳氣,感風(fēng)寒而發(fā),遍身腰腿酸疼。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瘍醫(yī)大全》卷二十六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中風(fēng),或虛汗多,困乏,體熱頭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7分,酒3分,同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制法 : 上將8味為粗末。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中風(fēng),口面斜,語澀,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加竹瀝1合,再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功能主治 : 傷寒足冷。
用法用量 : 身痛,加羌活;胸滿,加枳殼;嘔惡,加半夏、厚樸、白豆蔻、川黃連。
摘錄 : 《傷寒大白》卷四
功能主治 : 痘漿收斂,而手足紅腫發(fā)毒。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痘疹仁端錄》卷十
功能主治 : 小兒鶴膝風(fēng)。
摘錄 : 《幼科折衷》卷下
功能主治 : 婦人風(fēng)痹,手足不隨,身體疼痛,言語謇澀,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8錢,以水1中盞半,熊至1大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準(zhǔn)繩·女科》卷二
功能主治 : 解表通里。主小兒風(fēng)癇內(nèi)熱。
用法用量 : 上銼。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七七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中風(fēng),角弓反張,口噤發(fā)痙。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水、酒共1盞半,同煎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功能主治 : 衛(wèi)不和,胸背相引而痛者。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1斗,先煮葛根,減3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2升,去滓,溫服1升。覆取微汗。若病只宜消散者,服湯則無汗而解。若咽痛而渴,加栝樓2兩;或咳或嘔者,加半夏2兩;惡熱藥者,去干姜;面赤齦痛者,加雞蘇,水增2升。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五四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癇癥。陰陽失度,氣血相并,素?zé)o疾而暴得瘛疭,發(fā)訖即如常,經(jīng)隔月日以復(fù)如前。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 《全生指迷方》卷三
處方 : 獨活5兩,防風(fēng)2兩,秦艽2兩,桂心2兩,白術(shù)2兩,甘草2兩,當(dāng)歸2兩,附子2兩,葛根3兩,生姜5兩,防己1兩。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中風(fēng),口噤不能言;產(chǎn)后角弓反張,手足硬強,頑痹不仁。。
用法用量 : 獨活散(《圣惠》卷七十八)。
摘錄 : 《千金》卷三
功能主治 : 婦女風(fēng)虛昏憒不自覺知,手足瘛疭,坐臥不能,或發(fā)寒熱,血虛不能服發(fā)汗藥,及中風(fēng)自汗。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5錢,以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 《醫(yī)方集解》:此手少陰、足厥陰藥也。肝屬風(fēng)木而主筋,故瘛疭為肝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二活、防風(fēng)祛風(fēng),細(xì)辛、桂心溫經(jīng),半夏除痰,芎、歸辛散風(fēng)而溫和血,血和則風(fēng)散,辛以散之,即辛以補之也。心為肝子,肝移熱于心則昏憒,故以人參補心氣,菖蒲開心竅,茯神、遠(yuǎn)志安心神;白薇咸寒,退熱而治厥,使風(fēng)靜火息,血活神寧,而瘛疭自已矣。
摘錄 : 《婦人良方》卷三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傷寒后,風(fēng)虛邪氣流注,腰胯冷疼,腳膝無力。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肝氣虛弱,風(fēng)邪外襲,搏于筋脈,流入經(jīng)絡(luò),筋脈抽掣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3枚(擘破),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1合,煎兩沸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腳氣陽虛寒勝,經(jīng)氣不行,頑腫不用。腎風(fēng)冷,腳氣酸疼,及久痢登廁,風(fēng)冷入于腸胃,以致兩腳細(xì)小,成鼓槌風(fēng),而痢又不止者。
用法用量 : 方中獨活,原作“羌活”,與方名不符,據(jù)《醫(yī)統(tǒng)》改。
摘錄 : 《直指》卷四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發(fā)散風(fēng)邪。主胎驚。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水煎服。于內(nèi)加南星末蜜調(diào),可貼囟用。
摘錄 : 《直指小兒》卷一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解通表里。主小兒風(fēng)癇。
用法用量 : 每服3字,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 : 《直指小兒》卷二
功能主治 : 驚癱,鶴膝;及中風(fēng)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2錢,以水1盞,加生姜2片,薤白1根,煎7分,空心熱服,或不拘時候。
摘錄 : 《活幼心書》卷下
制法 :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 傷寒汗下后,頭痛目眩者。
用法用量 : 每服7錢,加生姜,同煎服。
摘錄 :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功能主治 : 風(fēng)痓。風(fēng)客經(jīng)脈,忽然牙關(guān)緊急,手足瘛疭,目直視。
用法用量 : 上以水3盞,煎荊芥汁至1大盞,再入獨活,煎一半,去滓溫服。
摘錄 : 《全生指迷方》卷二
制法 : 上5味,將4味為粗末,與葛根拌勻。
功能主治 : 風(fēng)癔。舌強不語,昏冒不知人,喉中作聲。四肢不收,手足亸曳。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夜1。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六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腰腳連骨疼痛,搖轉(zhuǎn)不能。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八十五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腰痛牽引背脊,不可俯仰;腰腳疼痹不仁,無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八十五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先有風(fēng)證,后患腳氣,心悶憒憒,驚悸不安,食即嘔吐脹滿。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用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若小便利兼汗即愈。如無防葵,用龍骨代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心腹冷痛。
用法用量 : 每服以水2盞,用羊肉2兩,先煮至1盞,去肉,下藥末3錢匕,加生姜1分(切),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肝風(fēng)筋脈拘急,背膊勞倦,及頭昏項頸緊急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酸棗仁、惡實各50粒(研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二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風(fēng)頭眩,仆倒屋轉(zhuǎn),嘔吐痰涎,惡聞人聲。
用法用量 : 方中防風(fēng)用量原缺。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六
制法 : 上細(xì)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風(fēng)厥。肩背痛,驚惕不安,善噫多欠。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溫服,1日2次,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五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風(fēng)熱上攻,頭面生瘡及腫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荊芥5穗,同煎取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二
制法 :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風(fēng)腲腿。四肢不收,身面浮腫,筋骨怠惰,皮膚不仁。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破),同煎取7分,去滓溫服,日2次,夜1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一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風(fēng)疳。
用法用量 : 每用3錢匕,以水1盞,煎10分沸,熱漱冷吐。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偏風(fēng)。半身不隨,肌肉偏枯。
用法用量 : 每用10錢匕,以水3盞,加生姜10片,煎取1盞半,去滓,分溫2服,空心、臨臥各1次。取微有汗,慎外風(fēng)。若心中熱者,每日平旦、臨臥服此湯,午時服荊瀝湯。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腹痛,引腰背拘急痛。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服后相去如人行10里久再進之。
摘錄 : 《千金》卷三
處方 : 獨活(去蘆頭)3兩,防風(fēng)(去叉)2兩,芎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當(dāng)歸(切,焙)2兩,葛根2兩,桂(去粗皮)2兩,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3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1兩。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風(fēng)中五臟,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疒帬)痹,痛癢不知。偏風(fēng)。半身不遂,肌肉偏枯。
用法用量 : 防風(fēng)獨活湯(《普濟方》卷九十六)。若初得病自汗,減麻黃;宿有滯氣,加吳茱萸(湯洗7遍,炒)2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1兩;干嘔,加附子(炮裂,去臍皮)1兩;噦,加陳橘皮(湯浸,去白)2兩;若胸中吸吸少氣,加大棗(去核)12枚;心下驚悸,加茯苓(去黑皮)1兩;若熱,去生姜,加葛根。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五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腳氣。腿膝疼痛,乍腫乍瘦,緩弱不能行,喘滿氣逆。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功能主治 : 腎虛兼受風(fēng)寒濕氣,腰冷如冰,喜得熱手熨,脈沉遲或緊。
用法用量 : 上加生姜2片,水煎服。
摘錄 : 《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功能主治 : 鶴膝風(fēng)因風(fēng)寒濕,初起腫痛寒熱者。
摘錄 : 《馬培之醫(yī)案》
功能主治 : 小兒癇,手足掣瘲,十指顫,舌強。
用法用量 : 上以水2升,煮麻黃,減3合,去沫,納諸藥,煎9合,分3次服。
摘錄 : 《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
處方 : 獨活4分,干姜6分,甘草2分,生姜6分。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中風(fēng),重者名為蓐風(fēng)。
用法用量 : 獨活干姜湯(《普濟方》卷三五○)。
摘錄 : 《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中
功能主治 : 腳氣風(fēng)疼,痹不仁,腳中沉重,行止不隨,氣上。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1斗5升,酒2升,煮取3升半,分為5次服。
摘錄 : 《千金翼》卷十七
功能主治 : 腳氣。
用法用量 : 上切。以水9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3次服,相去10里久再服。隔4日1劑,宜服2劑佳。
注意 : 慎生冷、酢滑、豬、魚、蒜、桃、李、雀肉、生蔥。
摘錄 : 《外臺》卷十九引《崔氏方》
功能主治 : 腳痹。
用法用量 : 《圣濟總錄》有桂,無葛根。
摘錄 : 《千金》卷七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風(fēng)腰腳,疼痛不可忍,足脛麻痹。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1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
南宋時中醫(yī)已經(jīng)很發(fā)達(dá),如南宋醫(yī)學(xué)家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就有很多現(xiàn)在還在使用的藥方?,F(xiàn)舉例如下:
真珠丸:治肝經(jīng)因虛,內(nèi)受風(fēng)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真珠丸(真珠母大于常珠形狀不 一)。 真珠母(未鉆真珠也三分,研如粉,同碾) 當(dāng)歸(洗去蘆,薄切,焙干,后秤)熟干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干,各一兩半) 人參(去蘆) 酸棗仁(微炒,去皮,研)柏子仁(各一兩,研) 犀角(鎊為細(xì)末) 茯神(去木) 沉香 龍齒(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辰砂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銀薄荷湯下,日午夜臥服。
獨活湯: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秤) 羌活(去蘆) 防風(fēng)(去釵股) 人參(去蘆) 前胡(去苗,凈洗) 細(xì)辛(華陰者去葉) 五味子(揀) 沙參 白茯苓(去皮) 半夏曲酸棗 仁(微炒,去皮,研) 甘草(各一兩,炙)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烏梅半個,同煎至八分去滓。
蘇合香丸:療傳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 癖下腫,驚癇,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等病。蘇合香油(一兩,入安息香膏內(nèi)) 白術(shù)(二兩) 丁香(二兩) 朱砂(研水飛,二兩) 木香(二兩) 白檀(銼,二兩) 薰陸香(別研,二兩) 沉香(二兩) 烏犀(鎊屑,二兩) 蓽茇(二兩) 安息香(二兩,別為末,用無灰酒一斤熬膏) 香附(去毛,二兩) 訶藜勒(煨去核,二兩) 龍腦上為細(xì)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可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dāng)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龍腦,名麝香蘇合丸,治一切冷氣胸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飲不消,余證并同。)
①滑肉湯?;鉁且环N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豬瘦肉、淀粉、香菇等。特點是味道鮮美,并具有補腎養(yǎng)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②海鮮湯。海鮮湯是一道漢族特色的美味海鮮湯類,制作比較簡單,用料較多,制作原料主要有有腐竹、中蝦、帶子等,制作比較簡單。
③素湯。素湯是指用植物性原料制作的湯,包括香菇湯,口蘑湯,黃豆芽湯等,味道鮮美,不會發(fā)胖,可以調(diào)劑膳食結(jié)構(gòu)、改善人們飲食生活。
④清湯。選老母雞,配部分瘦豬肉,用滾水燙過放冷水旺火煮開,去沫,放入蔥姜酒,隨后改小火,保持湯面微開,翻著碎小水泡。火候過大會煮成白色奶湯,火候過小則鮮香味不濃。
⑤奶湯。奶湯一般選用雞、鴨、豬骨,豬蹄,豬肘,豬肚等容易讓湯色泛白(脂酸)的原料,滾水先燙過,放冷水旺火煮開,去沫,放入蔥、姜、酒,文火慢滾至湯稠呈乳白色。
拓展材料:
①中國大陸:雞湯
②上海:老鴨粉絲湯杏香紅棗雞腿湯
③四川:酸辣湯
——湯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微溫。歸肝、腎、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勝濕;散寒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fēng)頭痛,頭痛齒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 [1] 用藥禁忌 陰虛血燥者慎服。 1?!侗静萁?jīng)集注》:蠡實為之使。 2.《本經(jīng)逢原》: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一切虛風(fēng)類中,咸非獨活所宜。藥用配伍 1.風(fēng)寒濕痹。該品辛散苦燥,氣香溫通,功善袪風(fēng)濕,止痹痛,為治風(fēng)濕痹痛主藥,凡風(fēng)寒濕邪所致之痹證,無論新久,均可應(yīng)用;因其主入腎經(jīng),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關(guān)節(jié)疼痛屬下部寒濕者為宜。治感受風(fēng)寒濕邪的風(fēng)寒濕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與當(dāng)歸、白術(shù)、牛膝等同用,如獨活湯(《活幼新書》);若與桑寄生、杜仲、人參等配伍,可治痹證日久正虛,腰膝酸軟,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者,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2.風(fēng)寒挾濕表證。該品辛散溫通苦燥,能散風(fēng)寒濕而解表,治外感風(fēng)寒挾濕所致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多配羌活、藁本、防風(fēng)等,如羌活勝濕湯(《內(nèi)外傷辨惑論》)。3.少陰頭痛。該品善入腎經(jīng)而搜伏風(fēng),與細(xì)辛、川芎等相配,可治風(fēng)擾腎經(jīng),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如獨活細(xì)辛湯(《癥因脈治》)。 4.獨活與桑枝:獨活搜風(fēng)散寒止痛而通痹;桑枝祛風(fēng)濕而通經(jīng)絡(luò)橫行四肢。二者合用,治療風(fēng)寒濕痹功能增強,尤其是上肢疼痛、肩關(guān)節(jié)周圍炎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14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獨活散(脾臟中風(fēng))
下一篇: 獨活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