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小竹瀝湯、竹瀝湯
處方 : 竹瀝5升,甘草1兩,秦艽1兩,葛根1兩,黃芩1兩,麻黃1兩,防已1兩,細辛1兩,桂心1兩,干姜1兩,防風1兩半,升麻1兩半,茯苓2兩,附子2枚,杏仁50枚。
功能主治 : 腳氣。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飲食,或患冷。
用法用量 : 小竹瀝湯(《圣惠》卷四十五)、竹瀝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一)?!肚Ы鹨怼繁痉接邪仔g一兩,無茯苓、杏仁。
各家論述 : 1.《千金方衍義》,腳氣多由濕著于經,是以首推竹瀝湯次第三方,咸本南陽麻黃附子細辛湯而兼麻黃越婢及大小續(xù)命等方之制,以麻黃開衛(wèi),附子行經,細辛通痹,桂心走陰蹻,杏仁達陽維,甘草解毒和中,干姜開痹逐濕,防己專治腳氣,防風并療賊風,黃芩兼除標熱,升麻、葛根升提于上,秦艽、茯苓降泄于下;竹瀝?;浗j四肢痰濕,故于大續(xù)命中特采之名方,為腳氣之首推。2.《醫(yī)略大書》:附子補火扶陽以御寒,麻黃發(fā)表逐邪以開痹,桂心溫經暖血,葛根解肌生津,防風疏腠理以散風,干姜溫中和氣以逐濕,甘草緩中和藥,白術燥濕健脾,防已走血分瀉濕氣;熱以防溫藥,竹瀝滋津液養(yǎng)筋脈,以起痹弱,水煎溫服,使外邪解散,則經氣清和,而津液內充,痹弱可健,何腳氣疼軟之不痊矣。
摘錄 : 《千金》卷七
《壽世保元》卷六:滋陰降火湯處方當歸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川黃柏(蜜水炒)3克生知母3克懷熟地黃4.5克天花粉3克生甘草3克元參6克白桔梗(去蘆)9克制法上銼一劑。功能主治滋陰降火。治虛火上升,喉內生瘡。用法用量水煎,入竹瀝50毫升,溫服。摘錄《壽世保元》卷六《醫(yī)便》卷二:滋陰降火湯處方當歸3克川芎1.5克白芍藥(薄荷汁炒)黃芩各2.1克生地黃(姜汁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柴胡2.1克熟地黃2.4克麥門冬2.4克功能主治治陰虛火動,起于九泉者。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1片,大棗1枚,水煎服。別以附子為末,唾津調貼涌泉穴。氣虛,加人參、黃耆各2.4克;咳嗽,加阿膠、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節(jié)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摘錄《醫(yī)便》卷二《赤水玄珠》卷十五:滋陰降火湯處方當歸黃柏(鹽水炒)各4.5克知母牛膝生地各3克白芍3.6克甘草梢木通各2.4克功能主治治火燥血少,氣不得降致淋。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服。摘錄《赤水玄珠》卷十五《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滋陰降火湯處方白芍3.9克當歸3.6克熟地麥冬m白術各3克酒生地2.4克陳皮2.1克鹽知母鹽黃柏各1.5克生姜3片大棗2枚功能主治滋陰降火。治陰虛火旺,唾血鮮紅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喉舌備要秘旨》方名滋陰降火湯組成熟地5分,元參3錢半,麥冬1錢半,生芍藥1錢半,丹皮1錢半,澤瀉1錢,北沙參3錢,女貞3錢,金釵石斛1錢半,天冬1錢半。主治陰虛火旺之喉癥。用藥禁忌如無潮熱,方可用此方?!队卓畦F鏡》卷六方名滋陰降火湯組成當歸、地黃、白芍、黃連、白茯苓、知母、天花粉、蓮子、黑元參、甘草、麥冬、燈心。主治小兒陰虛痰結之咳嗽,涕唾帶血,甚至血溢。附注《幼幼集成》本方用法:凈水濃煎,清晨空心服。《類證治裁》卷三方名滋陰降火湯組成白芍1錢3分,當歸1錢2分,熟地1錢,麥
詳見百科詞條:滋陰降火湯 [ 最后修訂于2009/12/11 11:07:20 共3297字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xiàn)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qū)分。
小孩咳嗽可以試試一下幾種湯:
1、生姜+紅糖+大蒜
做家長的都知道如果平常感冒了,我們可以將生姜和紅糖放在一塊煮湯喝,這對我們治療感冒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如果孩子在受風感冒時還伴有咳嗽的癥狀,我們可以再在煮的生姜紅糖水中加入兩三瓣大蒜,用小火慢慢的煮,把蒜的辣味煮掉就可以了。這樣會有助于治療小孩的咳嗽。
2、烤橘子。
不要將橘子撥開,直接把橘子放在小火上烤,要進行不斷的翻動,使橘子烤的均勻,直到烤的橘子皮發(fā)黑為止。如果橘子很大,不要讓小孩全吃,只要吃一兩瓣就行。
如果是那種很小的橘子,那就讓小孩吃一個就行。一天讓小孩吃兩三次。因為橘子是溫性水果,對止咳化痰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橘子甜小孩都愿意吃。
3、麻油姜末炒雞蛋。
將一小勺麻油放入鍋內,等麻油熱了以后再放入姜末,姜稍微過油就行,然后往國內打一個雞蛋炒勻。這樣每天讓孩子在臨睡覺的時候吃一次,持續(xù)五天左右,孩子的咳嗽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好轉。
孫思邈非常重視日常養(yǎng)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養(yǎng)生功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稱為"長壽穴"。
1、未病防病 已病防變
孫思邈首次提出預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是孫思邈重要的學術思想。他說:"上工醫(yī)未病之病","神工則深究萌芽"。
"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
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風"條下,他提出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等七穴預防中風。
患病之后,孫思邈主張及時治療,"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并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差者,惟急速治之"。他還諄諄告誡說:"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 當,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重視早期治療是孫思邈的重要學術思想,《備急千金要方》卷七治風毒腳氣"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fā)也。"可見灸用于已病防變能使病"不復發(fā)"。
現(xiàn)代實驗已證明,艾灸能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促進抗體的生成,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促進病變附近發(fā)生局 部充血、溶血現(xiàn)象,改善局部皮膚供血情況,調整局部組織的機能。病之初起,較為輕淺,即灸可扶正祛邪,控制病情發(fā)展,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輯錄灸方
孫思邈在著作中除唐代醫(yī)家和自己的醫(yī)療經驗外,還收錄了許多失傳的古代醫(yī)籍內容,其中郭玉、張文仲、范汪等各醫(yī)家之說,賴其書得以部分保存和流傳?!肚Ы鹨健份d針灸處方千余條,其中灸方占三分之一,約4百條?!肚Ы鹨?方》載針灸方6百余條,其中灸方占十分之九,約5百余條,足見孫思邈對灸法的重視。
灸治有單穴、有穴方,如"脹滿腎冷,瘕聚泄痢,灸天樞百壯"。又如治腳氣"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組方合理,治證明確,理法有據。為后世針灸醫(yī) 家所推崇。
3、加藥艾灸
在臨床上使用的灸治材料以艾火為主,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可貴的是,孫思邈根據不同的病證,在艾中加入一定 的藥物,補充了單用艾作為灸用藥材的不足。
如《千金翼 方》卷二十四治療瘰疬,"以艾一升,熏黃如棗大,干漆如棗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壯止"。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還首載了竹茹灸治療疔腫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 灸上二七壯";治瘰疬破潰者,將大麻花與艾葉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壯"。
艾中摻藥是孫思邈對《內經》藥灸療法的 進一步發(fā)展,從而擴大了灸法的適應證和治療范圍,對后世艾條灸、雷火針、太乙針的出現(xiàn)都有相當?shù)挠绊憽?br>
4、多種隔物灸
隔物灸有多種,孫思邈主要應用隔豆豉、薤、黃土、面餅、 附子、蒜、商陸、葶藶餅等8種隔物灸法。
治發(fā)背及癰疽腫潰未潰方:"取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強泥,可作餅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腫上布豉餅,以艾列其上。"豆豉,味 苦,性寒,無毒;入肺、胃經;功能解表發(fā)汗,除煩。豆豉餅灸對瘡疽發(fā)背、惡瘡腫硬不潰或已潰不斂最為有效。
治惡露瘡:"搗薤菜傅皰口,以大艾炷灸藥上,令熱入內即差。"薤葉,辛、苦、溫;有理氣寬胸,通陽散結的功效。隔薤灸能治療各種瘡癤,加強散結消腫的作用。
治發(fā)背:"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凈土,水和為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 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此處取土能勝水燥濕之意,對濕疹、白癬及其他濕毒而致的外科病有效。
治惡疾:"面一升作餅,大小覆瘡。灸上令熱,汁出盡,瘥。"面,性甘涼;和中,解熱,止煩渴,能加強鎮(zhèn)靜止癢之功效。
治癰疽:"治癰肉如眼,諸藥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復唾濕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熱氣徹內即瘥。"艾護眾生提醒您附子辛溫大熱;氣厚味薄,走而不守,有溫陽扶贏的作用;可逐寒濕,補命門火?,F(xiàn)代藥理研究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隔附子灸對癰疽初起、瘡瘍久漬不愈有效。
治瘰癘:"灸一切瘰疬在項上及觸處,但有肉結凝似作瘺及癰癤者,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大作艾炷,稱蒜大小,貼疬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熱而已,七壯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蒜,辛溫;入脾、肺、 腸、胃經;性熱喜散,其氣稟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破冷氣,健脾開胃,又有消腫化結止痛之功,脈脈艾灸提醒你臨床應用以獨頭為良。
隔葶藶子灸:"葶藶子兩合,豉一升,右二味合搗大爛, 熟作餅子如上,以一餅子當孔上貼,以艾炷如小指大,灸上三 壯一易,三餅九炷,日三,隔三日一灸。"葶藶子,辛、苦、寒;具 有破滯開結。下氣行水,消腫散瘀功能。
孫思邈最常用的隔物灸主要有以上幾種,后世醫(yī)家多采用之,有些方法至今尚為臨床廣泛應用。
5、施灸順序
關于施灸的先后順序,《千金要方·灸例》:"凡灸,當先陽后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后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后下。"施灸先后順序,多是先上后下,先陽后陰,先左后右,如此可以引火下行,從陽人陰,不致于燥熱上火,發(fā)生眩暈等不 良反應。
臨床上有時因多灸上部腧穴而出現(xiàn)頭昏、咽干等, 若此時在下部腧穴施灸,多可解除。同時必須結合病情來考慮,因病制宜,不可拘執(zhí)不變。如氣虛下陷的病例,則宜從下而上地施灸。如脫肛癥可先灸長強以收肛,后灸百會以舉陷,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艾有生熟
《千金翼方》:"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屬 菊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國各地均有生長,取材方便。但以湖北省蘄州生長者為良,稱為蘄艾。艾葉每年農歷五月采 摘,曬干備用。
艾以陳艾為好,《孟子·離婁》:"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臨床用艾,有生熟之分,生艾即干燥之艾葉未經加工者。熟艾即干燥的艾葉抽去筋脈后再杵搗揉爛如棉者,又稱艾絨,灸治須用熟艾。
《千金要方》:"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處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7、熱證施灸
灸法有溫經散寒,扶陽國脫的作用。臨床主要用于虛證、寒證,而孫思邈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亦將灸法用于治療熱證,每獲良效。
《千金翼方》記載如下灸療方法:癰疽癤腫,游毒熱腫,"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
"陰都,灸隨年壯,主小腸熱病";
"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 白際各一壯";
"灸一切瘧,尺澤主之";
"巨闕穴,在心下一 寸,灸七壯,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
"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壯"。
8、針灸藥并重
孫思邈強調針刺、艾灸、湯藥三者并重,認為"若針而不 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yī)也,針灸不藥,藥而不針,尤非良醫(yī)也","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于湯藥矣"。
因此,孫思邈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許多病癥的治療都是采取針灸藥兼施的。有些病以針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藥治。有些病則針灸藥同時施用。
"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凡一切中風,服藥益居者,但是風穴,皆灸之三壯,神良。欲除根本必火灸,專恃湯藥則不可差"。
孫思邈就是這樣根據各種療法的特長,按照病情的需要,進行取舍應用,充分發(fā)揮其各自 的優(yōu)勢,以提高療效。
"學者深須解用針??知針知藥固是良醫(yī)"。
9、灸療禁忌
灸法雖補陽但能傷陰,故"凡浮數(shù)之脈及新汗后,并忌矣",此寒熱之忌。
"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道之,灸以溫暖之。灸已,好須將護。生冷醋滑等,若不謹慎之,反增疾矣"。此將息之忌。
"頭維、腦 戶、風府、絲竹空、下關、耳中、瘼脈、人迎、瘩門、承泣、經渠、 脊中、氣沖、鳩尾、地五會、陰市、陽關、乳中、泉腋、伏兔、承 光、天府、白環(huán)俞、石門(女人忌灸),右二十四處,禁不可灸",此分部之忌?!肚Ы稹冯m有此禁灸二十四處,但臨床大可不必拘泥,艾護眾生提醒你只要病情需要,亦可靈活應用(古代以直接灸為主,所以禁忌頗多)
10、看脈刺灸
孫思邈主張根據脈象來決定是否針灸,如何針灸。
他說:"凡欲灸針,必先診脈"
"脈惡勿亂下針也";"凡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
"脈浮熱甚,勿灸";"脈好乃下針"。
"寸口脈浮,中風發(fā)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關上脈緩。不欲食,此脾胃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又針章門補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這種以脈診為指導的看脈刺灸思想,應值得重視。
11、灸宜權變
孫思邈提出了艾炷大小與灸之生熟法:"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少生。"至于生熟的程度,"大體皆須以意商量,臨時遷改,應機千變萬化。難以一準耳"。
"凡言壯數(shù)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于方數(shù);其人老小贏弱者,可復減半??仍須準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
? ? 有的人,平時感覺都挺好的,就是總感覺后背嗖嗖的冒涼風,起初,沒當回事,但時間越久,這個涼氣從后腦勺往上爬;整個人感覺都是涼涼的,那其實這是身體在給你發(fā)出的疾病信號。問了很多醫(yī)生始終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而在古中醫(yī)上,卻可以用幾服藥來解決。愛中醫(yī)群跟您聊聊
“古經方如何調理后背發(fā)涼”
課程要領
后背冰冷如何解決:
? ? 一、背部其中一塊地方冷一般為心臟或者胃對應的后背的位置。范圍大約為手掌大小。張仲景《金匱要略》咳嗽痰飲病中有論述: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該病一般為痰飲流注,導致人體陽氣受阻。用清濕化痰湯:姜制膽南星5克,姜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蒼術10克,羌活5克,酒黃芩5克,白芥子5克,甘草5克,木香10克,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飯后各一袋。配合竹瀝和姜汁一起服用。
? ? 二、后背冷同時困乏,口苦口干經常背冷背困,口干口苦,喜嘆氣,舌苔白。分析為肝氣郁結,肺氣不利,營衛(wèi)失調。解決方法:舒肝理氣,調和營衛(wèi)。用《傷寒論》的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10克,生姜9片,大棗5枚桂枝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一付熬出兩袋,早晚飯后各吃一袋。6付即可。
? ? 三、后背冷而且四肢涼后背是陽氣上行的地方,如果后背和四肢都冰涼,意味著腎陽不足,氣血循行不暢,同時性欲淡薄。服用金匱腎氣丸、通脈顆粒和后愛暖參茶。
? ? 四、后背突發(fā)怕冷《傷寒論》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先用艾灸灸關元穴,然后用附子湯:附子15克,茯苓15克,人參6克,白術18克,白芍10克。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飯后各一袋。由于方中含有制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藥店熬,制附子先入鍋熬一個小時,然后放入其他中藥繼續(xù)熬。
? ? 五、嘴里干燥煩渴,后背稍微怕冷。熱病津氣兩傷證,癥見高熱煩渴、氣短肢軟、脈大無力、汗出、背微惡寒。用人參白虎湯: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人參10克,東北大米15克,甘草15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16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第一真黃風湯
下一篇: 第一藥神仙換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