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細末,煎荷葉、大腹皮湯,打黃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單腹脹及脾虛腫滿,膈中閉塞及胃口作痛。
用法用量 : 此藥不傷脾氣,大有補益。
摘錄 : 《古今醫(yī)鑒》卷六
制法 : 荷葉煎湯,打黃米粉為丸。
功能主治 : 單腹脹。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湯送下。
摘錄 : 《證治寶鑒》卷七
制法 : 上為末,粥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脾腎氣虛,早晚溏瀉。
用法用量 : 每服70丸,蓮子湯送下。
摘錄 : 《活人心統(tǒng)》卷一
前幾天整理了一些健脾方子,深受大家的喜愛,截止到開始撰寫這篇內容,已有1430的收藏量,由此看來大家對如何調理脾胃很感興趣。
當然脾胃的 健康 對人體非常重要,脾胃不好的人,基本上體弱多病。
大家好,我是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蔡華兵藥師,希望大家喜歡我分享的內容,對中醫(yī)藥和 養(yǎng)生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 關注我 ,我們一起學習和探討有趣的中醫(yī)藥知識。藥品使用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咨詢我,我會為大家解答。
上一篇《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治療脾虛的中藥方子大全,默默收藏備用》,經(jīng)過大家的補充和我自己的再次整理,發(fā)現(xiàn)遺漏了幾個很常用的重要方子,現(xiàn)加以補充。如果大家閱讀后發(fā)現(xiàn)還有可以補充的方子,請留言分享出來,非常感謝!
中醫(yī)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飲食中營養(yǎng)的吸收,有賴于脾胃的運化功能。
可偏偏很多人的脾胃都不是很好,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的這篇內容闡述了濕氣重與脾虛的關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打開閱讀:《濕氣重、脾虛?中藥師教您熬粥、煲湯放這幾樣東西,輕松健脾祛濕》。
對補脾方子補充如下:
組成:人參 干姜 炙甘草 白術
功用: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溫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嘔吐,不欲飲食,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陽虛失血;或小兒慢驚;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亂吐瀉,以及胸痹等中焦虛寒所致者。
理中丸為溫補方劑,主要適用于脾胃虛寒,運化失司所致之證。除見吐、利、冷、痛之主癥外,應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細為證治要點。
組成:人參 白術 干姜 炮炙甘草 黑附子
功用:溫陽祛寒,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風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亂吐利轉筋等。
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多了一味大辛大熱的附子,其溫中散寒之力更強,且能溫腎,故用于脾胃陽虛之重證,或脾腎虛寒者。
組成:桂枝 炙甘草 白術 人參 干姜
功用:溫里解表,益氣健脾。
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
桂枝人參湯溫陽益氣,表里同治,用于脾胃虛寒而兼外感表證者。
組成: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飴糖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證。腹中時痛,喜溫欲按,舌淡苔白,脈細弦;或虛勞而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
小建中湯以溫中補虛緩急為主,并可調和陰陽,柔肝理脾。陰虛火旺者忌用;嘔吐者不宜用;吐蛔者、中滿者不可用。
組成:白術 炒木香 黃連 甘草 茯苓 人參 神曲 炒陳皮 砂仁 麥芽 炒山楂 山藥 肉豆蔻 去油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主治:脾虛停食證。食少難消,腕腹痞悶,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象虛弱。
健脾丸健脾藥居多,側重于補,重在健脾消食,適用于脾虛食積,兼有濕熱之證。
組成:神曲 炒黃連 肉豆蔻 面裹煨使君子 麥芽 炒檳榔 木香 豬膽汁
功用:健脾消食,清熱驅蟲。
主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面黃體瘦,肚腹脹滿,發(fā)熱口臭,大便溏薄,以及蟲積腹痛。
肥兒丸所治小兒疳積為飲食不節(jié),食滯脾胃,郁久化熱,濕熱生蟲所致。脾虛失運,故面黃體瘦,大便溏??;食積化熱,故發(fā)熱口臭;蟲積食滯,氣機失暢,則肚腹脹滿。
組成: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 炮阿膠 黃芩 灶心黃土
功用: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
主治:陽虛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
黃土湯所治的各種出血證,都因脾陽不足所致。脾主統(tǒng)血,脾陽不足,失去統(tǒng)攝之權,則血從上溢而吐衄,下走而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癥,皆為脾氣虛寒及陰血不足之象。治當標本兼顧。
組成:茯苓 白芍 白術 附子 炮生姜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真武湯為治療脾腎陽虛,水氣內停的主要方劑。腎陽虛則不能化氣行水,脾陽虛則不能運化水濕,以致水濕內停。水濕外溢肌膚,則四肢沉重疼痛,甚則水腫;聚而不行,則小便不利;下注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水氣凌心,則心悸;清陽不升,則頭眩。
組成:厚樸 姜制,炒白術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炮茯苓 干姜 炮炙甘草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身半一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實脾散助陽散寒之力強,且能行氣化滯,故主陽虛水腫,兼有胸腹脹滿者。
組成:白術 土炒山藥 炒人參 白芍 酒炒車前子 酒炒蒼術 制甘草 陳皮 黑芥穗 柴胡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郁,濕濁帶下。帶下色白,清稀如涕,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
完帶湯為治療白帶的主要方劑,其病乃由肝脾不和,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所致。本方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培土抑木,祛濕化濁,使脾氣健旺,肝氣條達,清陽得升,濕濁得化,則帶下自止。
組成:人參 當歸 白術 肉豆蔻 煨肉桂 炙甘草 白芍 木香 柯子 罌粟殼 蜜制
功用:澀腸止瀉,溫中補脾。
主治:久瀉久痢。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遲細。
真人養(yǎng)臟湯為脾腎虛寒,久瀉久痢者設。素體脾胃虛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瀉久痢,積滯雖去,脾胃損傷,關門不固,以致瀉痢無度,滑脫不禁;脾虛中氣不足,故脫肛墜下,不思飲食;脾腎虛寒,故臍腹冷痛。
組成:肉豆蔻 補骨脂 五味子 吳茱萸 生姜 大棗
功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腎泄。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四神丸溫腎為主,兼以暖脾澀腸,主治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所致的腎泄。
組成:大黃 當歸 干姜 附子 人參 芒硝 甘草
功用:攻下寒積,溫補脾陽。
主治:寒積腹痛。便秘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欠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溫脾湯治療脾陽不足,寒積中阻。寒實冷積阻于腸間,陽氣失運,則便秘腹痛,繞臍不止;脾陽不足,不能布達四肢,則手足欠溫,脈沉弦。此時單用攻下,畢更強中陽;純用溫補,則寒積難去。惟攻逐寒積與溫補脾陽并用,方為兩全。
組成:白術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 炒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 遠志 生姜 大棗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jīng)超前,量少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者。
歸脾湯,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二是氣血并補,但重于補氣,意在生血。
這些補脾的方子,建議收藏、轉發(fā),用時好找。
您還知道哪些治脾虛的方子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給大家。
最后記得長按點贊[贊]觸發(fā)超級贊支持一下,您的點贊是我持續(xù)更新的動力。謝謝[比心]!# 健康 明星計劃#
附:《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補腎方子大全,滋腎陰和壯腎陽必須要區(qū)分》
中醫(yī)上講“百病皆由脾胃虛而生”“人以水谷為本,脈無胃氣亦死”脾胃在我們身體 健康 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由于長期久坐或飲食不規(guī)律等原因都存在脾虛的問題,脾虛濕氣重成為很多人的一種通病,那如何健脾祛濕呢?
很多人上網(wǎng)搜索各類健脾丸,服用各類健脾丸,歸脾丸真的可以健脾祛濕嗎?中醫(yī):你可能用錯了,辯證治療最重要。不妨試試這4個健脾經(jīng)典方,健脾祛濕,緩解疲勞。
健脾經(jīng)典方:
1、 歸脾湯
歸脾湯首載于《濟 生方》,方中含白術、當歸、白茯苓、炒黃芪、龍眼肉、遠志、炒酸棗等,具有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的功效,為中醫(yī)治療心脾氣血兩虛的經(jīng)典中藥方劑。歸脾湯重點在于補脾,脾健則氣血生化有源,血能養(yǎng)心,從而改善心脾兩虛之心悸失眠,因此歸脾湯的保健功能涉及調節(jié)免疫、抗氧化、改善失眠以及緩解疲勞等功能。
2、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記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含人參、白術、茯苓和甘草4味補益中藥,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適用于脾胃氣虛證,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屬脾胃氣虛者。現(xiàn)代保健功能有保護消化道、抗氧化、免疫調節(jié)、緩解疲勞及輔助調脂減肥等功能。
3、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出自于《脾胃論》,為四君子湯基礎上增加黃芪、升麻、柴胡和當歸等補氣升陽方藥而成,因而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作用,用于脾虛下陷、臟器下垂。與之密切相關的保健功能及機制主要有保護消化道、調節(jié)免疫、抗氧化、緩解疲勞及輔助調脂等功能。
4、 理中湯
理中湯又名人參湯、溫里劑,最早出現(xiàn)于《傷寒論》,由人參、白術、炙甘草、干姜等組成,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之功效,是治療脾胃虛寒證的經(jīng)典方劑,其加減方劑主要有附子理中湯、香砂理中湯等,現(xiàn)代研究表明理中湯的功效與消化道保護、免疫調節(jié)及抗氧化等現(xiàn)代保健功能密切相關。
除以上4個方子外,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食用一下藥食同源的健脾藥食。它們大多性味甘平,安全無毒。常見的單味健脾中藥有茯苓、山藥、芡實、白術、葛根、黨參等。生活中可以經(jīng)常吃一些。
下面給大家推薦兩個健脾的食療藥膳:
1、健脾山藥湯
取排骨250克,姜片10克,山藥200克,鹽2克,料酒5毫升。做法方法:將排骨加入料酒用熱水焯一下,待開鍋將水中血沫撈出,洗凈加入剩余的料酒、姜片一同放入砂鍋中,用小火煮30分鐘至排骨八九成熟,放入山藥煮熟,加入鹽,熄火后盛出即可食用。此款排骨山藥湯具有健脾益氣、和胃補氣的作用。
2、健脾養(yǎng)胃粥
瘦肉80克,山藥50克,大米100克,麥芽15克,精鹽適量。將以上各物品洗凈,大米淘洗干凈后稍浸泡,瘦肉切絲,山藥削皮,切塊備用;麥芽放入鍋中煎煮約30分鐘,取汁備用;瘦肉、大米、山藥、麥芽汁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至粥成,放入適量精鹽調味即可食用。此款粥具有健脾養(yǎng)胃消食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17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調中人參飲
下一篇: 調中六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