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調(diào)中正胃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7 22:17:09

      調(diào)中正胃散

      處方 : 藿香葉 白術(shù) 人參 白茯苓 甘草(炙)陳皮(去白)山藥 白扁豆(炒)半夏曲 川白姜(炮)各等分

      制法 : 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 : 健脾溫中

      。主小兒脾胃虛寒,吐逆煩悶
      ,神困力乏
      ,飲食不美,虛弱思睡,睡不安穩(wěn)。

      用法用量 : 每服3克

      ,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
      ,大棗半個(gè)
      ,煎二三沸服

      摘錄 : 《活幼口議》卷十九

      治療胃氣虛證的中藥處方有哪些?

      (1)益氣湯加味

      [主治]脘腹不適

      ,或綿綿作痛
      ,悠悠不休,或作或止
      ,喜溫喜按
      ,面色蒼白,腹脹食少
      ,泛吐清水
      ,大便溏薄,四肢不溫
      ,神倦乏力
      ,舌質(zhì)淡,苔薄白
      ,脈濡弱

      [處方]黨參10克,茯苓20克

      ,炒白術(shù)10克
      ,扁豆10克,蓮米10克,淮山藥15克
      ,炙黃芪15克
      ,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15日1個(gè)療程。

      (2)補(bǔ)脾湯

      [主治]久病

      ,面黃肌瘦
      ,頭發(fā)稀少。

      [處方]潞參4.5克

      ,白術(shù)4.5克(土炒)
      ,云苓3克,白芍3克(炒)
      ,川芎15克(炒)
      ,歸身3克(土炒),蔻米1.5克(研)
      ,陳皮1.5克
      ,炙耆3克,炙草1.5克
      ,扁豆3克(炒)

      [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1枚

      ,水煎服
      ,每日早晚各1劑。

      (3)溫脾散

      [主治]脾氣不和

      ,食少無(wú)力

      [處方]人參15克(去蘆頭),白術(shù)15克

      ,訶黎勒皮22克
      ,木香15克,黃耆15克(銼)
      ,白茯苓15克
      ,藿香15克,陳橘皮15克(湯浸
      ,去白
      、瓤,焙)
      ,桔梗15克(去蘆頭)
      ,甘草7.5克(炙微赤
      ,銼)。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每服3克
      ,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許
      、大棗1枚
      ,煎至75毫升,去滓
      ,不拘時(shí)候溫服

      (4)養(yǎng)元粉

      [主治]脾胃虛弱,健脾養(yǎng)元

      [處方]糯米700克

      ,山藥90克,茯苓(去皮)60克
      ,芡實(shí)90克
      ,蓮子肉90克,川椒15克
      ,苡仁90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勺眉影滋菧厮{(diào)服

      ,每日早、中
      、晚各服2匙
      。如酌加廣皮、半夏
      、白術(shù)、人參
      、山楂肉尤妙

      (5)助胃膏

      [主治]胃氣虛弱,乳食不進(jìn)

      ,腹脅脹滿(mǎn)
      ,腸鳴泄瀉,大便色青
      ,或時(shí)夜啼
      ,胎寒腹痛,采取補(bǔ)脾健胃
      ,溫中理氣

      [處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

      、人參
      、木香各30克,白茯苓(去皮)
      、官桂(去粗皮)
      、白術(shù)藿香葉、縮砂仁
      、甘草(炙)各60克
      ,橘紅(去白)、山藥各12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

      ,煉蜜和成膏。每日早
      、晚各服如芡實(shí)大1丸
      ,用米飲化下。

      (6)調(diào)中正胃散

      [主治]脾胃虛寒

      ,吐逆煩悶
      ,神困力乏,飲食不美
      ,虛弱思睡
      ,睡不安穩(wěn),采取健脾溫中

      [處方]藿香葉

      、白術(shù)、人參
      、白茯苓
      、甘草(炙)、陳皮(去白)
      、山藥
      、白扁豆(炒)、半夏曲
      、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3克

      ,水150毫升
      ,生姜2小片,大棗半個(gè)
      ,煎二
      、三沸服

      (7)益氣養(yǎng)營(yíng)湯

      [主治]氣血損傷,四肢頸項(xiàng)等處患腫

      ,不問(wèn)軟硬
      、赤白、痛否
      ,日脯發(fā)熱
      ,或潰而不斂者。

      [處方]人參

      、茯苓
      、陳皮、貝母
      、香附
      、當(dāng)歸(酒拌)、川芎
      、黃耆(鹽水拌炒)
      、熟地黃(酒拌、芍藥(炒)各1.5克
      ,甘草(炙)
      、桔梗(炒)、柴胡各0.9克
      ,白術(shù)(炒)3克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每日1劑
      。胸痞,人參
      、熟地黃各減0.9克
      ;口干,加五味子
      、麥門(mén)冬
      ;往來(lái)寒熱,加軟柴胡
      、地骨皮;膿清
      ,加人參
      、黃耆;膿多
      ,加川芎
      、當(dāng)歸
      ;膿不止,加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肌肉遲生
      ,加白蘞
      、官桂。

      (8)溫膈散

      [主治]胸中有寒

      ,氣逆嘔吐

      [處方]人參7.5克(去蘆頭),訶黎勒15克(煨

      ,用皮)
      ,丁香7.5克,草豆蔻7.5克(去皮)
      ,甘草7.5克(炙微赤
      ,銼),陳橘皮7.5克(湯浸
      ,去白
      、瓤,焙)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每服3克
      ,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
      ,去滓
      ,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更量大小
      ,加減服之

      胃氣虛證型療法有哪些

      【中醫(yī)治法】

      [治法]益氣養(yǎng)胃健脾

      [方劑]四君子湯:人參、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用法]上為細(xì)末

      。每服(15克)
      ,水一盞,煎至七分
      ,不拘時(shí)服用
      ;入鹽少許
      ,白湯點(diǎn)亦得。

      【中藥處方】

      (1)益氣湯加味

      [主治]脘腹不適

      ,或綿綿作痛
      ,悠悠不休,或作或止
      ,喜溫喜按
      ,面色蒼白,腹脹食少
      ,泛吐清水
      ,大便溏薄,四肢不溫
      ,神倦乏力
      ,舌質(zhì)淡,苔薄白
      ,脈濡弱

      [處方]黨參10克,茯苓20克

      ,炒白術(shù)10克
      ,扁豆10克,蓮米10克
      ,淮山藥15克
      ,炙黃芪15克,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15日1個(gè)療程

      (2)補(bǔ)脾湯

      [主治]久病

      ,面黃肌瘦,頭發(fā)稀少

      [處方]潞參4.5克

      ,白術(shù)4.5克(土炒),云苓3克
      ,白芍3克(炒)
      ,川芎15克(炒),歸身3克(土炒)
      ,蔻米1.5克(研)
      ,陳皮1.5克,炙耆3克
      ,炙草1.5克
      ,扁豆3克(炒)。

      [用法]加生姜1片

      ,大棗1枚
      ,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劑

      (3)溫脾散

      [主治]脾氣不和

      ,食少無(wú)力。

      [處方]人參15克(去蘆頭)

      ,白術(shù)15克
      ,訶黎勒皮22克,木香15克
      ,黃耆15克(銼)
      ,白茯苓15克,藿香15克
      ,陳橘皮15克(湯浸
      ,去白、瓤
      ,焙)
      ,桔梗15克(去蘆頭),甘草7.5克(炙微赤
      ,銼)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

      ,用水150毫升
      ,加生姜少許、大棗1枚
      ,煎至75毫升
      ,去滓,不拘時(shí)候溫服

      (4)養(yǎng)元粉

      [主治]脾胃虛弱

      ,健脾養(yǎng)元。

      [處方]糯米700克

      ,山藥90克
      ,茯苓(去皮)60克,芡實(shí)90克
      ,蓮子肉90克
      ,川椒15克,苡仁90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勺眉影滋菧厮{(diào)服,每日早
      、中
      、晚各服2匙。如酌加廣皮
      、半夏
      、白術(shù)、人參
      、山楂肉尤妙

      (5)助胃膏

      [主治]胃氣虛弱,乳食不進(jìn)

      ,腹脅脹滿(mǎn)
      ,腸鳴泄瀉,大便色青
      ,或時(shí)夜啼
      ,胎寒腹痛,采取補(bǔ)脾健胃
      ,溫中理氣

      [處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

      、丁香
      、人參、木香各30克
      ,白茯苓(去皮)
      、官桂(去粗皮)、白術(shù)藿香葉
      、縮砂仁
      、甘草(炙)各60克,橘紅(去白)
      、山藥各12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煉蜜和成膏

      。每日早
      、晚各服如芡實(shí)大1丸,用米飲化下

      (6)調(diào)中正胃散

      [主治]脾胃虛寒

      ,吐逆煩悶,神困力乏,飲食不美
      ,虛弱思睡
      ,睡不安穩(wěn),采取健脾溫中

      [處方]藿香葉

      、白術(shù)、人參
      、白茯苓、甘草(炙)
      、陳皮(去白)
      、山藥、白扁豆(炒)
      、半夏曲
      、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

      。每服3克
      ,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
      ,大棗半個(gè)
      ,煎二、三沸服

      (7)益氣養(yǎng)營(yíng)湯

      [主治]氣血損傷

      ,四肢頸項(xiàng)等處患腫,不問(wèn)軟硬
      、赤白
      、痛否,日脯發(fā)熱
      ,或潰而不斂者

      [處方]人參、茯苓

      、陳皮
      、貝母、香附
      、當(dāng)歸(酒拌)
      、川芎、黃耆(鹽水拌炒)
      、熟地黃(酒拌
      、芍藥(炒)各1.5克,甘草(炙)、桔梗(炒)
      、柴胡各0.9克
      ,白術(shù)(炒)3克。

      [用法]加生姜

      ,水煎服
      ,每日1劑。胸痞
      ,人參
      、熟地黃各減0.9克;口干
      ,加五味子
      、麥門(mén)冬;往來(lái)寒熱
      ,加軟柴胡
      、地骨皮;膿清
      ,加人參
      、黃耆;膿多
      ,加川芎
      、當(dāng)歸;膿不止
      ,加人參
      、黃耆、當(dāng)歸
      ;肌肉遲生
      ,加白蘞、官桂

      (8)溫膈散

      [主治]胸中有寒

      ,氣逆嘔吐。

      [處方]人參7.5克(去蘆頭)

      ,訶黎勒15克(煨
      ,用皮),丁香7.5克
      ,草豆蔻7.5克(去皮)
      ,甘草7.5克(炙微赤,銼)
      ,陳橘皮7.5克(湯浸
      ,去白
      、瓤,焙)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每服3克
      ,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
      ,去滓
      ,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更量大小
      ,加減服之

      【刮痧療法】

      頭部:督脈——百會(huì)。

      背部:膀胱經(jīng)——雙側(cè)脾俞

      、胃俞至腎俞

      胸腹部:任脈——膻中、中脘至下脘

      上肢:心包經(jīng)——雙側(cè)內(nèi)關(guān)。

      下肢:胃經(jīng)——雙側(cè)足三里至條口

      腎經(jīng)——雙側(cè)涌泉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宜食性溫味甘辛,具有健脾補(bǔ)氣

      、溫暖腸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
      ,如秈米、羊肉
      、雞肉
      、牛肚、豬肚
      、鏈魚(yú)
      、草魚(yú)、荔枝
      、辣椒
      、韭菜、茴香菜
      、芥菜
      、肉桂、干姜
      、生姜
      、花椒、胡椒
      、小茴香
      、白蔻
      、紅糖等。

      (2)忌食食物

      忌食性質(zhì)寒涼

      、易損傷脾胃陽(yáng)氣的食物
      ,如蕎麥、莜麥
      、綠豆
      、豆腐、菠菜
      、空心菜
      、茄子、黑木耳
      、金針萊
      、萵苣、冬瓜
      、芹菜
      、莧菜、茭白
      、黃瓜
      、苦瓜、西瓜
      、柿子
      、香蕉、枇杷
      、梨
      、桃子等。

      忌食味厚滋膩

      ,難以消化
      ,易阻礙脾胃運(yùn)化的食物,如豬肉
      、鴨肉
      、甲魚(yú)肉、牡蠣肉
      、糯米等

      忌食具有利氣消食作用,可損傷正氣

      、加重虛寒的食物
      ,如山楂、蘿卜
      、薤白
      、香菜等

      【食療藥膳】

      (1)炒腐衣

      [原料]豆腐衣75克,青菜心1OO克

      ,筍肉5O克
      ,水發(fā)木耳75克,糖
      、精鹽
      、黃酒、清湯各適量
      ,味精少許

      [做法]豆腐衣用溫水泡軟,切成長(zhǎng)6厘米

      、寬約1.5厘米的片
      ;青菜心洗凈,先剖成四片
      ,再切成5厘米長(zhǎng)的段
      ;筍肉切成薄片;木耳洗凈
      ,撕成小塊
      。將炒鍋放旺火上,放油燒至七成熱
      ,下豆腐皮、青菜
      、筍片
      、木耳,煸炒幾下后
      ,加糖
      、鹽、黃酒
      ,并加雞清湯
      ,燒煮3分鐘,放味精
      ,用濕淀粉勾芡
      ,即可上桌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

      ,健脾養(yǎng)胃
      ,滋陰通便。適宜于病后津液枯少
      、大便干結(jié)者食用

      (2)海米茄子

      [原料]茄子2O0克

      ,海米15克,植物油1O克
      ,鹽3克
      ,醬油5克。

      [做法]將茄子洗凈切成滾刀塊

      ,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
      ,撈出待用;把海米放入碗中
      ,用開(kāi)水浸泡
      ,泡軟后洗凈,泡海米的水留用
      。炒鍋置中火上
      ,放入油燒熱,下蔥末
      、姜末
      ,炒香,放入茄子塊和泡好的海米
      ,約炒2分鐘后
      ,加入醬油、鹽
      、糖和泡海米的水炒勻
      ,轉(zhuǎn)小火燜燒10分鐘后即可。

      [功效]健脾開(kāi)胃

      ,清熱解毒
      。適宜于腸胃病患者食用。

      (3)荷包豆腐

      [原料]豆腐2OO克

      ,菠菜心5O克
      ,雞蛋清5O克,雞湯2OO克
      ,調(diào)料適量

      [做法]將豆腐表面粗皮去掉,過(guò)細(xì)籮成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鹜榷绯杉?xì)末。菠菜心洗凈
      。取蛋清
      、鹽、味精
      、胡椒粉
      、料酒
      、濕淀粉與豆腐泥一起攪勻。把豆腐泥擠成丸子
      ,上面撒上火腿末
      ,上屜蒸5分鐘,取出用湯漂上
      。將雞湯燒開(kāi)加入菠菜心
      ,稍煮后即加入豆腐丸子,用火煮透勾芡盛盤(pán)
      ,再淋上雞油便成

      [功效]滋陰潤(rùn)燥,健脾胃

      ,益氣血
      。適宜于腸胃病患者秋季養(yǎng)身保健。

      (4)干煸蒜苗

      [原料]蒜苗2OO克

      ,豬瘦肉75克
      ,姜絲少量,黃酒
      、糖
      、醬油各適量,味精少許

      [做法]蒜苗摘去花蕾和老的根莖

      ,折成3厘米左右長(zhǎng)的段;豬瘦肉用溫水洗過(guò)
      ,剁作肉末
      。將炒鍋放火上,下油燒至七成熱
      ,下生姜絲煸炒,至香味大出
      ,下肉末翻炒
      ,淋上黃酒,炒幾下后放入蒜苗
      ,煸炒至蒜苗變軟
      ,放糖、醬油
      ,炒至蒜苗熟
      ,加味精拌炒幾下盛起,裝盤(pán)佐餐食用

      [功效]溫養(yǎng)脾胃

      ,通行氣滯
      。適宜于脾胃虛寒,癥狀表現(xiàn)為心腹冷痛
      、痞悶食少患者食用

      (5)甜辣藕丁

      [原料]嫩藕25O克,鮮蘑菇1OO克

      ,甜面醬5O克
      ,干辣椒1個(gè),姜片
      、鹽
      、白糖、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藕洗凈

      ,刮去皮切丁,浸入冷水中
      ;蘑菇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焕苯非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油鍋燒至五成熱
      ,爆香干辣椒,放入甜面醬
      ,加入藕丁
      、蘑菇丁及少許水,調(diào)入姜片
      、精鹽
      、白糖、味精
      ,煮沸后再燜煮兩分鐘即可
      。單食或佐餐。

      [功效]健脾開(kāi)胃

      ,補(bǔ)益強(qiáng)身
      。適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食用

      (6)鯽魚(yú)羹

      [原料]活鯽魚(yú)1條(約400克)

      ,干姜3克,橘皮3克
      ,胡椒
      、蔥白、生姜、生粉
      、細(xì)鹽各適量

      [做法]將鯽魚(yú)活殺,去鱗

      、鰓及內(nèi)臟洗凈
      ,加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后
      ,改用文火煨至熟爛
      ,潷取魚(yú)湯(魚(yú)另食用)。把干姜
      、橘皮和胡椒共研成細(xì)末
      ,生姜、蔥白切成碎末
      ,一起放入魚(yú)湯中煮沸5分鐘
      ,加入細(xì)鹽,用水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健脾開(kāi)胃

      ,清熱利濕。適宜于脾失健運(yùn)之食欲不振者食用

      (7)青豆銀玉羹

      [原料]銀魚(yú)2OO克

      ,熟肉、蛋糕(雞蛋打勻
      ,隔水蒸熟)
      、玉蘭片各3O克,青豆2O粒
      ,雞湯5OO毫升
      ,陳皮、料酒等調(diào)料各適量

      [做法]將銀魚(yú)去頭尾洗凈

      ,入沸水焯一下;玉蘭片
      、陳皮
      、熟肉、蛋糕均切成小丁
      。鍋內(nèi)倒入雞湯燒沸
      ,放入銀魚(yú)
      、玉蘭片、陳皮
      、熟肉
      、蛋糕
      、青豆
      ,加入料酒、醬油
      、鹽
      、蔥和生姜末,調(diào)好口味
      ,用水淀粉勾芡
      ,加入味精、椒油
      、胡椒粉即成

      [功效]益氣健胃,滋陰補(bǔ)虛

      ,清熱利水
      。適宜于食欲振者食用,也可以用于慢性咽喉炎
      、浮腫患者食用

      胃氣虛證有哪些中醫(yī)治法

      [治法]益氣養(yǎng)胃健脾

      [方劑]四君子湯:人參、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用法]上為細(xì)末

      。每服(15克)
      ,水一盞,煎至七分
      ,不拘時(shí)服用
      ;入鹽少許,白湯點(diǎn)亦得

      【中藥處方】

      (1)益氣湯加味

      [主治]脘腹不適

      ,或綿綿作痛,悠悠不休
      ,或作或止
      ,喜溫喜按,面色蒼白
      ,腹脹食少
      ,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溫
      ,神倦乏力
      ,舌質(zhì)淡,苔薄白
      ,脈濡弱

      [處方]黨參10克,茯苓20克

      ,炒白術(shù)10克
      ,扁豆10克,蓮米10克
      ,淮山藥15克
      ,炙黃芪15克,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15日1個(gè)療程

      (2)補(bǔ)脾湯

      [主治]久病

      ,面黃肌瘦,頭發(fā)稀少

      [處方]潞參4.5克

      ,白術(shù)4.5克(土炒),云苓3克
      ,白芍3克(炒)
      ,川芎15克(炒),歸身3克(土炒)
      ,蔻米1.5克(研)
      ,陳皮1.5克,炙耆3克
      ,炙草1.5克
      ,扁豆3克(炒)。

      [用法]加生姜1片

      ,大棗1枚
      ,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劑

      (3)溫脾散

      [主治]脾氣不和

      ,食少無(wú)力。

      [處方]人參15克(去蘆頭)

      ,白術(shù)15克
      ,訶黎勒皮22克
      ,木香15克,黃耆15克(銼)
      ,白茯苓15克,藿香15克
      ,陳橘皮15克(湯浸
      ,去白、瓤
      ,焙)
      ,桔梗15克(去蘆頭),甘草7.5克(炙微赤
      ,銼)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

      ,用水150毫升
      ,加生姜少許、大棗1枚
      ,煎至75毫升
      ,去滓,不拘時(shí)候溫服

      (4)養(yǎng)元粉

      [主治]脾胃虛弱

      ,健脾養(yǎng)元。

      [處方]糯米700克

      ,山藥90克
      ,茯苓(去皮)60克,芡實(shí)90克
      ,蓮子肉90克
      ,川椒15克,苡仁90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

      。可酌加白糖溫水調(diào)服
      ,每日早
      、中、晚各服2匙
      。如酌加廣皮
      、半夏、白術(shù)
      、人參
      、山楂肉尤妙

      (5)助胃膏

      [主治]胃氣虛弱,乳食不進(jìn)

      ,腹脅脹滿(mǎn)
      ,腸鳴泄瀉,大便色青
      ,或時(shí)夜啼
      ,胎寒腹痛,采取補(bǔ)脾健胃
      ,溫中理氣

      [處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

      、丁香
      、人參、木香各30克
      ,白茯苓(去皮)
      、官桂(去粗皮)、白術(shù)藿香葉
      、縮砂仁
      、甘草(炙)各60克,橘紅(去白)
      、山藥各12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煉蜜和成膏

      。每日早
      、晚各服如芡實(shí)大1丸,用米飲化下

      (6)調(diào)中正胃散

      [主治]脾胃虛寒

      ,吐逆煩悶,神困力乏
      ,飲食不美
      ,虛弱思睡,睡不安穩(wěn)
      ,采取健脾溫中

      [處方]藿香葉、白術(shù)

      、人參
      、白茯苓、甘草(炙)
      、陳皮(去白)
      、山藥
      、白扁豆(炒)、半夏曲
      、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3克

      ,水150毫升
      ,生姜2小片,大棗半個(gè)
      ,煎二、三沸服

      (7)益氣養(yǎng)營(yíng)湯

      [主治]氣血損傷

      ,四肢頸項(xiàng)等處患腫,不問(wèn)軟硬
      、赤白
      、痛否,日脯發(fā)熱
      ,或潰而不斂者

      [處方]人參、茯苓

      、陳皮
      、貝母、香附
      、當(dāng)歸(酒拌)
      、川芎、黃耆(鹽水拌炒)
      、熟地黃(酒拌
      、芍藥(炒)各1.5克,甘草(炙)
      、桔梗(炒)
      、柴胡各0.9克,白術(shù)(炒)3克

      [用法]加生姜

      ,水煎服,每日1劑
      。胸痞
      ,人參、熟地黃各減0.9克
      ;口干
      ,加五味子
      、麥門(mén)冬;往來(lái)寒熱
      ,加軟柴胡
      、地骨皮;膿清
      ,加人參
      、黃耆;膿多
      ,加川芎
      、當(dāng)歸;膿不止
      ,加人參
      、黃耆、當(dāng)歸
      ;肌肉遲生
      ,加白蘞、官桂

      (8)溫膈散

      [主治]胸中有寒

      ,氣逆嘔吐。

      [處方]人參7.5克(去蘆頭)

      ,訶黎勒15克(煨
      ,用皮),丁香7.5克
      ,草豆蔻7.5克(去皮)
      ,甘草7.5克(炙微赤,銼)
      ,陳橘皮7.5克(湯浸
      ,去白、瓤
      ,焙)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每服3克,以水100毫升
      ,煎至50毫升
      ,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更量大小
      ,加減服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17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神曲1斤
      ,麥芽1斤
      ,山楂1斤,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dāng)歸、云母粉
      、白術(shù)、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gè)(每個(gè)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gè)(每個(gè)分5塊)
      ,半夏25個(gè),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