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銼麻豆大,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 : 益氣健脾,和中祛濕。主腸胃虛弱,濕阻氣滯,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身體倦怠,大便泄瀉,肢節(jié)煩疼者。
用法用量 : 水6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滓,空腹時帶熱服之。寧心絕思,藥必神效。
摘錄 : 《脾胃論》卷中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勞倦泄瀉,脈軟緩澀者。
用法用量 : 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 產(chǎn)后勞倦傷脾,不能敷化,而清陽下陷,故倦怠腹痛,泄瀉不止。人參扶元以補氣之虛,黃耆補中以舉氣之陷,于術(shù)健脾燥濕.蒼術(shù)燥濕強脾,茯苓滲濕清治節(jié),炙草緩中益脾胃,升麻升陽明清氣,柴胡升少附清氣,廣木香醒脾開胃以調(diào)氣化。水煎溫服,使元氣內(nèi)充,則脾能健運而清氣上升,胃氣自化,安有倦怠腹痛泄瀉之患。
摘錄 : 《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功能主治 : 中虛濕伏,抑遏清陽,惡寒終日不罷,脈緩弱者。
用法用量 : 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 勞傷中氣,濕遏清陽,營氣不能分布,故惡寒終日不罷。人參、黃耆扶元,補中氣;蒼術(shù)、白術(shù)燥濕健脾陽;甘草緩中和胃;當歸養(yǎng)血益營;升麻、柴胡升九天之陽;陳皮、白芷調(diào)中氣以流濕郁。俾氣壯脾強,則清氣上升,而營運有權(quán),濕邪自化,惡寒無不自止。此調(diào)中升陽之劑,為濕伏陽陷惡寒之專方。
摘錄 :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
功能主治 : 病后耳鳴耳聾。
摘錄 : 《嵩崖尊生》卷六
制法 :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 氣血兩虛之頭痛。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回春》卷五
功能主治 : 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力,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倦懶,百節(jié)煩疼,胸滿短氣,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鳴耳聾,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怠墮嗜臥,忽肥忽瘦,溺色變,或清利而數(shù),或上飲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如下元陰火蒸蒸發(fā),燥熱者,加生地黃2分;如咳嗽,加5味子10粒;腹中氣不轉(zhuǎn)運者,更加陳皮3分、木香2分;身體沉重,雖小便數(shù)多,加茯苓2錢、蒼術(shù)1錢、澤瀉半錢,黃柏3分;如胃氣不和,加湯洗姜制半夏5分;痰厥頭疼,加半夏;如夏月,須加白芍藥3分,以補肺氣不足;如春夏腹疼,尤宜加芍藥;惡熱燥渴而腹疼者,更加白芍藥半錢;嚴寒腹疼,加中桂2錢;如冬月腹疼,不可用芍藥,以太寒故也,只加干姜2分,或加半夏4分(姜制)。
各家論述 : 《內(nèi)經(jīng)》云:勞則氣耗,熱則傷氣,以黃耆、甘草之甘瀉其熱邪為主,以白芍、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又《經(jīng)》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當歸辛溫補血不足為臣;以白術(shù)、陳皮苦甘溫除胃中客熱,以養(yǎng)胃氣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溜,上氣不足,故從陰引陽以輔之,又行陽明少陽二經(jīng)為使也。
摘錄 : 《東垣試效方》卷一
用法 : 上藥銼麻豆大,都作一服。水6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滓,空腹時帶熱服之。寧心絕思,藥必神效。
功效 : 益氣健脾,和中祛濕。
主治 : 主治腸胃虛弱,濕阻氣滯,癥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身體倦怠,大便泄瀉,肢節(jié)煩疼,苔白膩,脈濡細。
臨床應(yīng)用 :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泄瀉、亞健康狀態(tài)等病癥。1.泄瀉:本方加味治療脾虛泄瀉50例,療程30日,以癥狀消失,大便成形、便次減少至1~2次為痊愈。結(jié)果:痊愈41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湖南中醫(yī)雜志》1994年第9期)2.亞健康狀態(tài):本方加味治療亞健康患者48例,并與西藥(谷維素)治療48例對照,療程15日,以癥狀自評量表為評價主要指標。結(jié)果:治療組痊愈8例,顯效15例,有效2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75%。(《四川中醫(yī)》2014年第2期)
方解 : 李東垣的調(diào)中益氣湯有二,分別出自《脾胃論》和《蘭室秘藏》,前方重在和中祛濕,臨床亦見治療慢性腎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和小兒泄瀉的臨床報道。后方減少了木香、增加了黃柏,重在調(diào)中瀉火。《醫(yī)方考》曰:脾胃不調(diào)而氣弱者,此方主之。脾胃不調(diào)者,腸鳴、飧泄、膨脹之類也;氣弱者,語言輕微,手足倦怠也。補可去弱,故用人參、黃芪、甘草甘溫之性行,則中氣不弱,手足不倦矣;蒼術(shù)辛燥,能平胃中敦阜之氣;升麻、柴胡輕清,能升胃陷下之氣;木香、陳皮辛香,能去胃中陳腐之氣。
現(xiàn)代研究 : 本方早期文獻報道可治療泄瀉、耳鳴、眩暈及偏頭痛等病癥。
方歌 : 無。
摘錄 : 金·《脾胃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1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調(diào)中益氣丹
下一篇: 調(diào)中益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