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大黃3錢,芒消1錢,甘草1錢,芍藥1錢,浮萍3錢,生姜2錢。
功能主治 : 雙解表里。主小兒溫疫,陽明腑證已成,表證未解。
用法用量 : 流水煎半杯,溫服。
摘錄 : 《四圣懸樞》卷四
調(diào)胃承氣湯&抵當湯
太陽中篇條文【7.94】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今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fā)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也。數(shù)為客熱,故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這是在臨床上發(fā)汗虛了,傷了脾胃中焦的這個元氣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是用調(diào)胃承氣湯。
如果是老人用一些時方參蘇飲治感冒,在體質(zhì)上受的沖擊少一些,也可以用真武湯,生脈飲來補強體質(zhì)。
太陽中篇條文【7.95】調(diào)胃承氣湯
【7.95】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吐,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調(diào)胃承氣湯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大黃四兩(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渣,納芒硝,再上微火一兩沸,頓服之。
注意這個證和柴胡湯不要搞混了,反復的嘔吐,反復的下利還都不好,不是柴胡湯證。
太陽中篇條文【9.96——9.97】底檔湯
【9.96】太陽病六七日,表征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蝱蟲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這是太陽隨經(jīng)的邪氣郁熱在小腹這里,造成了淤血。
【9.97】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注意抵當湯的脈以現(xiàn)為主。
這里區(qū)分淤血的黃色和濕熱的黃色。淤血的黃是小便利的,顏色黃的比較焦枯。
濕熱黃,小便不利,顏色黃的比較鮮明。
太陽中篇條文【7..98】抵當丸
【7.98】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水蛭二十個(熬),蝱蟲二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右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不可余藥,有人理解為連藥渣也一起喝了。
水蛭要用生水蛭才有效果。
太陽中篇條文【7.99】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陽篇里喝水要有節(jié)制,因為人體消化水是需要力氣的。
一、【7.94】 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今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fā)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也。數(shù)為客熱,故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數(shù)脈可能是虛和干燥引起的。發(fā)汗太多,中上焦部位的能量不夠,因為虛所以跳得快,跳得快是有假熱,津液和元氣會有所損失,所以吃了會想吐。
2、臨床上老人和體質(zhì)比較虛的人感冒時,在發(fā)汗前或發(fā)汗后要加固好脾胃的藥,不然傷到中焦脾胃的元氣時,就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消化系統(tǒng)問題。
對此類病人,參蘇飲或芎蘇散會比麻黃湯、桂枝湯要好些,雖然好得慢一點,但是至少在體質(zhì)上面受到的沖擊比較小。
3、發(fā)汗后的應對方案
?發(fā)汗后若腎虛,用大青龍湯之后用真武湯;麻黃湯之后用真武湯。
?發(fā)汗后心悸,馬上用生脈散,桂枝甘草湯。
?發(fā)汗后心悸加煩躁,茯苓四逆湯。
?發(fā)汗后朝食幕吐,理中湯。
?發(fā)汗后吃完就吐,吳茱萸湯。
二、【7.95】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炙甘草二兩
芒硝半斤
大黃四兩(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頓服之。
1、調(diào)胃承氣湯的悶、煩、胸口邪熱扯痛等有柴胡湯或瀉心湯的主證框,但加上“先此時自極吐下者”的癥狀,是調(diào)胃承氣湯,而非柴胡湯或瀉心湯證。
2、身體里面全部都是虛而燥熱之氣,所以第一件事就要把這個熱氣吸掉,吸掉這個熱氣就用調(diào)胃承氣湯證。
三、【7.96】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 蝱蟲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本 期 導 讀
脾胃不和百病生。來看《傷寒論》如何治療脾胃的問題(內(nèi)附醫(yī)案)
很多朋友在后臺反應,想了解脾胃調(diào)理的知識。的確,現(xiàn)在幾乎全民脾虛,十人九個腸胃不舒服,消化不好,吸收差,臉色也暗沉不好看。
我們又處在一個講究吃飯的 社會 ,問候別人常說,你吃了嗎?這實實在在是一句對脾胃 健康 的關懷和提醒。
再加上我們現(xiàn)在哪一個人不天天在思慮沉重的工作壓力、繁重的學習負擔和艱巨的養(yǎng)家糊口的任務。心思過重,想多了,心里就不平衡了,所謂憂思傷脾,長期在這種憂思和焦慮的情緒中,脾胃就受傷了。
現(xiàn)在有哪幾個人敢說自己脾胃健壯的?
你的腸胃哪不舒服?
胃口佳,食欲忒好,吃嘛嘛香,特別能吃,但吃了又不吸收不長肉
經(jīng)常容易餓,但吃了又覺得胃脹
雖然感覺餓,但不想吃,只能勉強自己吃下
胃口一般,能吃,但是吃完容易胃脹胃痛
腸胃特別敏感,一換個地方或者換季、一緊張,不管吃什么就鬧肚子
明明胃怕吃冷的,但總想吃涼的,喜歡吃涼的,但吃了又不舒服
總覺得胃脹、腹脹,打嗝,自覺肚子里有很多氣
反酸,燒心,胃里有燒灼感
胃痛胃脹,怕吃涼的,一吃冷的胃痛明顯,還拉肚子
情緒緊張或者一生氣就胃痛、胃脹
大便不好,經(jīng)常腹瀉或經(jīng)常便秘,或者腹瀉便秘交替發(fā)作,或者時干時稀
明顯不吸收,吃什么拉什么,大便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長年便秘,不吃水果就大便燥結(jié),一直在用通便藥
不想喝水,一喝水就惡心想吐,或者一整天都不覺得口渴,喝水很少
晚飯吃多就睡不好,或者不能吃晚飯,吃了半夜就胃痛上醫(yī)院
有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等病史
你中招了幾個?
上述羅列的這些癥狀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tǒng)這塊,實際上,中醫(yī)里提到的「脾胃」,《傷寒論》講的「胃」,「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不單單說的是飲食這塊,實際上是涵蓋了多個系統(tǒng)的機能,包括了心肺、消化、精神心理、生殖等等方面。
由于篇幅有限,我們今天專門來講這種以腸胃不適、消化二便出現(xiàn)問題為突出表現(xiàn)的「脾胃不調(diào)」的情況。
脾胃為啥老有這些問題
1.食欲問題
脾胃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就是食欲問題。你的胃口還好嗎?
消谷善饑,是指易饑餓而食欲旺盛,這多數(shù)是有里熱的表現(xiàn),里熱消食,食欲亢進,如《傷寒論》提到的「 合熱則消谷喜饑 」,就是遇上有熱的話,這個人就會非常容易饑餓,吃得很多。一般可伴有口渴飲水多,口臭,口腔潰瘍,便秘等癥。
不欲食,是指沒胃口,不怎么想吃東西,但還是能勉強吃下一些。
大家熟悉的《傷寒論》96條講「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 」食欲不佳,不想吃東西,這是有輕度的胃虛在。
「饑而不欲食」一癥,傳統(tǒng)中醫(yī)多認為是胃陰不足引起的,多用益胃湯或者山藥、麥冬等以圖滋養(yǎng)陰液胃津之功。那么是不是都可以這么處理呢?
《傷寒論》326條講「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 疼熱 。饑而不欲食。食則吐 蚘 。下之利不止。 」這里出現(xiàn)了消渴,饑不欲食,感覺餓,但不想吃東西,為什么呢?
「饑不欲食」這是中焦問題,有里熱(心中疼熱)和水飲(吐利)夾雜影響到消化的情況,出現(xiàn)胃虛,這個時候如果強行飲食,勉強吃進去,就要嘔吐。如果用攻下的方法,那就會下利、腹瀉不止。
還提到了一個比較特別的癥狀「消渴」,很多人一看到它就想到糖尿病,中醫(yī)里的消渴證包括一部分的糖尿病類型,但不能完全劃等號。「消渴」實際上是在說這個人口渴,喝水多,但同時伴隨著消耗性的小便多。出現(xiàn)了喝多尿多、尿頻的問題,這是病入下焦了(二便、男科婦科生殖問題等都歸在下焦)
厥陰病寒熱錯雜,有胃虛,饑不欲食,病情不止在中焦,已經(jīng)病入下焦,是比較嚴重和復雜的情況了,需要具體辨證分析。而不是單純歸結(jié)為胃中津液的不足。
不能食,吃不下去,這個情況要分寒、熱、虛、實。
比如228條「 ......心中懊 憹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心煩,胃燒,有燒心感,有的人形容感覺胃里火辣辣的,火燎燎燒得難受。同時感覺饑餓想吃東西,有食欲,但是吃不下去。
這種情況很明顯是有里熱,所以心煩懊惱,頭汗出,胃燒心。又有胃中空虛,有虛的表現(xiàn)。不能食,吃不下去,因為有里熱和水飲夾雜。舌苔一般是黃厚膩的。
這種濕熱水飲夾雜兼虛的情況,用梔子豉湯。梔子豉湯不但能治療胃中燒灼感、反酸燒心,饑不能食,現(xiàn)代醫(yī)學常說的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等,還能治療心煩不能眠,心中懊憹、胸悶、咳喘等癥,只要符合病機即可。
梔子豉湯的這種「不能食」是火證為主,偏熱兼虛的,還有里寒的情況。
如「 不能食,名中寒 」是胃中虛冷,里寒引起的納飲差。飲食消化是需要能量去支持的,胃中虛冷的人,腐熟消化吸收代謝的能力差,就出現(xiàn)吃不下,不想吃,也不想喝水。
如果辨證考慮確實是太陰里寒的問題,「 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要用溫里的方法,用甘草干姜湯、四逆湯、真武湯等溫里劑。
有人可能會問,那我脾胃虛寒,可以吃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這一類的中成藥嗎?
理中湯(或者丸劑)在《傷寒論》主要有三種用途。
一是霍亂吐利,古人說的「霍亂」不是今天的傳染病,而是指又嘔吐又拉肚子,上吐下瀉的癥狀,叫做霍亂。
二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里寒影響到消化的問題了。
三是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頻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見胸痹心痛,這個是上焦有寒,還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脹、便稀、尿頻等或然癥。
這些情況的共同點都是有里寒的問題,還伴有胃虛用了人參。理中湯(丸)加上附子,變成附子理中丸,是里位寒濕邪氣更重,用附子配干姜增強溫里的力度。
但理中湯(丸)、附子理中湯(丸)是以太陰里寒水飲為主,偏實的證,溫里劑不是補藥,是祛邪攻邪法,針對里實寒邪為主的病癥。
如果你已經(jīng)很虛弱,不適合攻邪了,伴有嘔吐、拉肚子、胃口不好、腹痛腹脹、尿頻等癥,虛弱為主伴有里寒,這個時候用理中丸這類的溫里劑就不適合了,反而可能要考慮少陰的補虛法。
憶忘老師就經(jīng)手過一例反復腹瀉的醫(yī)案 。老年患者是數(shù)十年的腸易激惹綜合征腹瀉型,西藥吃了幾十年效果一直很差。長期伴隨汗多、怕冷、眠差、口干、腹痛、乏力等癥。辨證分析后用了膠艾湯(偏于補益,溫補津血為主),患者各種癥狀都好轉(zhuǎn)了,最后腹瀉也止住了,后面一直沒有再腹瀉了。
此外,一些危重癥,明明是不能食,卻突然能食,要考慮是不是「 除中 」,除中是胃氣將竭的表現(xiàn),類似于回光返照。如果除中,胃氣沒有恢復,那就非常危險,無胃氣則死。
所以說,別虛實相當重要,尤其在脾胃病這里,是選擇祛邪還是補虛,病機不同理法也有差異,而不是千人一方的盲從。
食則欲嘔,有食欲,但進食后想吐,或食入即吐。
比如《金匱要略》提到「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這個嘔逆不能食,吃了就吐,并不是前面說的胃虛的問題了,而是有實邪在,里熱火結(jié)影響到進食,偏實熱結(jié)的情況,用大黃和甘草兩味藥搭配苦甘祛邪。甘草在這里不是補中益氣的作用,而是為了祛邪。
還有如五苓散證的「 水入則吐 」水逆;小半夏湯證「 諸嘔吐。谷不得下 」支飲上逆兼胃虛;妊娠惡阻的「 妊娠嘔吐不止 」;還有現(xiàn)代醫(yī)學的食道癌、腸梗阻、胃腸炎、食物中毒、全身性感染、顱內(nèi)高壓等問題均可以出現(xiàn)食則欲嘔,食入即吐一癥。
嘔吐一癥沒有特異性,也沒有特效的適合所有人的止嘔要藥。如被譽為「嘔家圣藥」的生姜,適合表不解氣上沖或里位寒飲造成的嘔逆,大熱在里引起的嘔吐,伴有明顯燒心、口臭、便秘的里燥熱結(jié)的,就不能用生姜來止嘔了,反而會助熱加重不適。
2.飲食喜好
一般 健康 人飲食上冷熱均可,無特殊宜忌。
如果喜冷,惡熱,愛吃冷食,吃冷食無不適,很明顯是有里熱。
喜暖喜溫,愛吃熱食,怕涼,吃冷的不舒服,這是有里寒。
但也有的人很奇怪,喜涼,心里想吃冷的,涼的東西,但怕涼,吃了涼的胃不舒服。這是為什么?
喜涼,想吃冷的這是有熱,但怕涼,吃了不舒服這是有寒。這種人是寒熱夾雜的,用干姜附子去溫里會助熱,用大黃黃連去清熱會礙寒。需要仔細辨證分析后合理配伍。
之前就遇到過這樣的病人,喜涼但喝了不舒服,要胃疼腹瀉。胃口一般,有時腹脹,有時感覺能吃。打嗝,反酸。胃怕涼,但想吃冷的。大便難,干稀不調(diào)。后來就用了烏梅類方,效果挺好的。
烏梅酸溫、酸泄,可以降逆治療上氣打嗝嘔逆,也可以治療下利拉肚子,還有補益的作用。能照顧里熱里燥又有里寒水飲,兼胃虛的問題。
烏梅味酸,那有打嗝反酸是不是要避開酸味藥?其實也不一定。很多人見到反酸就認為是胃酸分泌過多,就會下意識地使用所謂的制酸藥,比如瓦楞子、海螵蛸、白芨等。但其實反酸有寒有熱,有虛有實,只要辨證符合病機,就可以使用。
3.胃痛、胃脹、腹脹
胃痛、胃脹、腹脹的原因有很多,在《傷寒論》里有痞證、結(jié)胸、藏結(jié)、胸痹等說法,都是要分寒熱虛實的。
比如大黃黃連瀉心湯的「 心下痞 」是有里熱;理中湯的「 吐下腹?jié)M食不消 」是有里寒;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的「 心下痞硬而滿 」是寒熱互結(jié);五苓散的「 心下痞。小便不利 」是有水結(jié)。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的「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 」偏于氣證,伴輕微的水飲.......
這里也介紹憶忘老師治療過的幾個醫(yī)案。
第一則醫(yī)案是吃了不潔食物后引起胃痛胃堵1周,伴拉肚子。吃嗎丁啉后胃堵稍減輕,但仍不舒服。這個人也是吃涼的不舒服,胃怕冷,但喜歡吃涼菜。大便拉稀,便后胃痛胃堵減輕,便后舒適。憶忘老師用了四逆散,病人吃完藥就好了,不適癥狀都消失了。
第二則也是胃痛胃脹醫(yī)案?;颊呶竿?,略脹,反酸,吃冷明顯。喝水一般,胃口好,大便2~3天1次,時干時稀。伴有怕冷甚、手潮涼等癥。憶忘老師給病人用了枳實薤白桂枝湯,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個醫(yī)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疑難醫(yī)案?;颊吒姑?、二便難、手足腫脹感。癥狀大概持續(xù)了十年之久,天熱犯病,天冷就好。服用過酵素梅子和利尿藥有一定效果。
訴:每天下午2~3點肚子發(fā)沉發(fā)脹,想大便小便但是解不出來,同時全身自我感覺發(fā)脹,且體重出現(xiàn)增加現(xiàn)象。吃完飯有撐脹感同時想吃東西且能吃。感覺輕度胃堵,胃脹,無胃疼打嗝反酸。胃怕涼,喜熱食。小便不好解,尿少尿黃渾濁,不吃利尿劑就夜起一次,吃利尿劑就夜起三四次且次日渾身輕松。大便不好解,不吃藥的話兩天一次困難,先干后粘膩,不帶血。
腹部查體:腹部按壓中度壓痛,肚子撐脹感。
那老師用了桂甘石膏防己湯,患者斷斷續(xù)續(xù)吃了10付,癥狀就消除了,基本恢復了正常。
這三個醫(yī)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脹胃堵問題,以飲食、二便的消化和排泄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但因著病機不同,所以最后選擇的方藥也不同。
如果按照一般的時方思維,遇到胃脹一癥,多考慮胃氣不能正常和降,氣機停滯,通常以調(diào)理氣機、健脾和胃為主要治則,多用理氣消積和胃的藥,如萊菔子、厚樸、陳皮、山楂、佛手、香櫞等藥。但如果不去綜合分析這個人的四診資料,抓住寒熱表里虛實,就很容易方向走偏甚至走錯,往往只能圖一時之效,甚至完全無效。
胃疼、胃脹、肚子脹氣不消化、惡心、噯氣.......腸胃問題頻發(fā)總不好,辨證是否正確是關鍵。
4.大便問題
最后來說一下大便的問題。正常的大便是一天一次,香蕉狀成形,不干不稀,排便習慣規(guī)律。便后不帶血。
而現(xiàn)在大家比較多的問題,主要是便秘,腹瀉,大便時干時稀等。還有黑便、便血(要先排除消化道出血疾?。4蟊銌栴}一般和現(xiàn)代醫(yī)學上的胃腸炎、腸易激惹綜合征、克羅恩病、潰瘍性結(jié)腸炎、腸癌等等關系比較密切。
便秘一般是考慮里結(jié)的問題。同樣要分寒熱虛實。有陽明里熱造成的大便硬、大便難,腹部查體多有壓痛拒按,脘腹脹滿的表現(xiàn)。也有腸道津液濡養(yǎng)不足引起的大便燥結(jié)。或者因為小便頻數(shù),津液流失而致大便干。還有水結(jié)造成的大便硬,這個時候通常沒有明顯腹部壓痛拒按。
腹瀉則要先排除飲食不潔,大家比較容易想到的是不是有太陰里寒水飲的問題,津液缺乏推動能量,津液停留不流通變成水飲,水飲往下跑,表現(xiàn)出尿頻、便稀。以寒為主的下利多考慮溫里劑四逆輩。
但其實太陰病、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厥陰病等均可以出現(xiàn)腹瀉下利。同樣要分寒熱虛實。
少陰病的下利是「自利而渴」,區(qū)別于太陰「自利不渴」,提示少陰津虛的問題。而以里熱實結(jié)為主的多考慮大黃甘草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這些方向。少陽濕熱下利則要考慮黃芩湯這一類。同樣厥陰病的下利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考慮瀉心湯類、梔子豉湯類、烏梅丸、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等等。
大便時干時稀的這種情況,多考慮有水飲的問題。水飲不一定就是寒的,同樣要分寒熱虛實。陽明、少陽可以出現(xiàn)偏熱的水飲。太陰里寒可以出現(xiàn)水飲。少陰津虛也可以出現(xiàn)津液虛少而致的水飲。厥陰病也可以出現(xiàn)水飲的問題。
根據(jù)寒熱虛實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方藥,而不是一見便秘就用大黃芒硝蘆薈之物,或者就開麻子仁丸、調(diào)胃承氣湯。一見腹瀉就止瀉,就用赤石脂、秦皮等,關鍵還是要辨清楚。
最后也給大家推薦一些常見的調(diào)養(yǎng)脾胃的食物。既是食物,也能入藥?!秱摗肥怯泻芏嗍朝煼降摹?
1.生姜
《千金翼方》這樣描述生姜「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生姜是個表里兼顧,以表為主的藥。能去里位寒飲。如果你不小心吃生冷的吃壞肚子,嘔吐清水的,可以用點生姜。孕婦惡心不舒服,妊娠反應厲害的,有胃虛里寒的也可以用。
里熱燥結(jié)明顯的就不能用了。
2.大棗
《千金翼方》:「大棗味甘辛熱滑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氣,助十二經(jīng),平胃氣,通九竅,補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珊桶偎?,補中益氣,強志,除煩悶。療心下懸驚,治腸澼。生棗味辛多食令人熱渴,氣脹??嗪疅豳菡?,彌不可多食傷人。」
大棗性溫補中益氣,但偏性不小,不可亂吃,有里熱燥結(jié),或者胃虛易胃脹氣逆脹滿的就不吃。
張仲景說過,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yǎng),勿妄服藥。沒有生病,不要亂吃藥,包括補藥。
很多人有事沒事,要吃點補藥,以為是好事,但是不知道藥有偏性,會影響人體氣機,反而容易生病。所以呢,日常調(diào)養(yǎng)脾胃的關鍵在于照顧好飲食。三餐規(guī)律,不暴飲暴食,不吃壓氣飯,減少不必要的物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19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調(diào)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下一篇: 調(diào)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