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釣藤1分,防風(去叉)1分,芎1分,天麻(酒浸,切,焙)1分,麻黃(去根節(jié))1分,荊芥穗半兩,蟬蛻(去土)半兩,蝎梢(炒)半兩,白僵蠶14枚(炒),薄荷心26枚(酒浸,焙),龍腦1字,麝香1字(研)。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和成煎。
功能主治 : 小兒虛風。
用法用量 : 每服皂子大,荊芥、紫參煎湯化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
毛鉤藤是一種藤木植物哦,不僅具有非常高的園林價值了和觀賞價值了,更是有著非常不錯的藥用功效哦,尤其是毛鉤藤的根部,更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中藥藥材了,具有非常不錯的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的功效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毛鉤藤的功效和服用注意事項吧。
葉革質(zhì),卵形或橢圓形,長8-12厘米,寬5-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鈍,上面稍粗糙,被稀疏硬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糙伏毛。側(cè)脈7-10對,下面具糙伏毛,脈腋窩陷有粘腋毛;葉柄長3-10毫米,有毛;托葉闊卵形,深2裂至少達2/3,外面被疏散長毛,內(nèi)面無毛,基部有粘液毛,裂片卵形,有時具長漸尖的頂部。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20-25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jié),苞片長10毫米,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2.5-5厘米;小苞片線形至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長2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密被毛;花冠淡黃或淡紅色,花冠管長7-10毫米,外面有短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外面有密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長圓狀棒形。果序直徑45-50毫米;小蒴果紡錘形,長10-13毫米,有短柔毛。
毛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甘,涼。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小兒癲癇,妊娠子癇,高血壓癥。 根:用于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痛。
【功效】清熱平肝;熄風止痙。
【功效分類】熄風止痙藥。
【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
毛鉤藤的注意事項
毛鉤藤的用法用量
每種藥材的用法和用量都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我們在服用毛鉤藤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毛鉤藤的用法用量哦,我們可以把6-30g毛鉤藤煎成藥劑,然后服用哦,但是千萬不要煎的時間太長了,這樣藥效會大打折扣的,另外一定要多注意了,毛鉤藤是不能大量的服用的,不然會對身造成傷害的。
毛鉤藤的食用禁忌
1.《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2.《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其實毛鉤藤本身是無毒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過量的服用毛鉤藤哦,尤其是那些體質(zhì)虛弱的人群和容易上火的人群,在生活中盡量不要服用毛鉤藤了,如果實在需要毛鉤藤這種藥材,那么一定要向醫(yī)生咨詢哦,如果隨意的食用毛鉤藤會對身體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的。
鉤藤,其實叫做“勾耳”、“雙勾”比較形象準確,因為鉤藤的入藥部位不是整個藤蔓,而是藤蔓的枝條尖端的勾勾部分。勾耳煎服宜后下,這個用藥小技巧,并不是有了“中藥化學”這門學科之后,人們才知道這樣做,而是一種中醫(yī)特有的“經(jīng)驗”,我簡單說一說:
勾耳其質(zhì)甚輕,氣味俱薄,《別錄》:甘,微寒,主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前面一句是中醫(yī)本草類書籍關(guān)于“鉤藤”的傳統(tǒng)介紹,因為質(zhì)輕,氣味俱薄,中醫(yī)所謂的氣分藥,氣分藥就不能久煎,煎久了,就入血分了。稍微煎一煎,它的作用就是輕宣寒降,凡是涉及“宣”和“降”的雙重需要的病,勾耳就可以用,《別錄》所錄的主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也是要通過宣泄與清降才能治好,所以用勾耳。
具體煎久了如何呢?如果不用勾耳,只是用鉤藤(粗干部分)效果會如何呢?我說過,那就入血分了,民間有一種藥酒,是用鉤藤粗干浸泡而成,舒經(jīng)活絡(luò),治風濕的,與勾耳平肝泄火就不同了。
至于現(xiàn)在人們?nèi)绾位炞C明,說的好聽是科學,說的極端點是“附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23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釣藤湯
下一篇: 釣藤紫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