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銼細,同炒黃,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痹疾,發(fā)寒熱似瘧;亦治瘧疾。
用法用量 : 每服3-5丸,煎楊柳湯,空心送下。
摘錄 : 《衛(wèi)生總微》卷十六
制法 :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痼冷,腹痛脈遲者。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下。
各家論述 : 《醫(yī)方考》:腹痛之由有數(shù)種,今日脈遲,則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熱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滯,熱可以散寒,不滯不寒,痛斯失矣。
摘錄 : 《醫(yī)學(xué)啟源》卷十一
制法 :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暖脾胃,散寒氣。主
用法用量 : 每服50-70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 : 《百一》卷五引姚醫(yī)方
制法 :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虛瘧。
用法用量 : 每服30-40丸,遇發(fā)前,空心酒吞下。如此2服而愈。
摘錄 : 《朱氏集驗方》卷二
制法 : 上為細末,水煮稀陳米粥為丸,如綠豆大,候干。
功能主治 : 臟寒,大便血作。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食前溫水飲送下。
摘錄 : 《魏氏家藏方》卷七
制法 : 上為細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溫胃破痰。主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 《雞峰》卷十八
制法 :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養(yǎng)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進美飲食。主心脾疼痛;一切冷物所傷。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至20丸,食后橘皮湯送下。
注意 : 妊娠婦人不宜服。
摘錄 : 《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功效與作用
溫胃散寒、消食止痛、潤腸通便
良姜為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莖,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須根及殘留的鱗片,洗凈、切段、曬干。
可入藥,還可以作為調(diào)味劑使用與烹飪。該植物主要分布于廣東和廣西,通常生長于荒坡、灌木叢或疏林之中。
本品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潤腸通便、預(yù)防血栓等功效。
1、溫胃散寒:良姜性熱,入脾胃經(jīng),具有溫中補虛、健脾燥濕的作用,可以治療或緩解脘腹寒痛、胃寒吐瀉等。
2、消食止痛:良姜可以更好的緩解消積食滯、消化不良等癥狀,消化不良、胃痛等患者可使用。
3、潤腸通便:良姜中含有大量的揮發(fā)油,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加快大便生成和排出,經(jīng)常服用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清腸通便的作用。
4、預(yù)防血栓:良姜中含有的一些天然藥用成分,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能提高人體抗凝血能力,還能稀釋血液,一定程度上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血小板活性。
【導(dǎo)讀】:說到生姜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但是對于良姜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其實良姜是中藥材當(dāng)中的一種,下面就來和我一起看看良姜和生姜的區(qū)別吧。
良姜其實是一種姜科植物,又稱小良姜、高良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呈圓柱形。良姜具有清新芳香的氣味,有節(jié),節(jié)處有環(huán)形膜質(zhì)鱗片,節(jié)上生根。它的原產(chǎn)地市亞洲熱帶地區(qū),在我國的云南、廣東、廣西及臺灣等地區(qū)均有栽種,最適宜的地區(qū)是我國的華南及東南地區(qū)。良姜還是一味中藥,有著很好的藥理作用。在《名醫(yī)別錄》和《本草匯言》中都有記載良姜的藥用價值。
良姜是重要的一種中藥材,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反復(fù)的蒸和干燥,最終的成品是干燥的姜個或者姜片。生姜多以嫩姜的形式出現(xiàn),經(jīng)常被用來做菜肴的調(diào)味品,需要姜的生、鮮,市場上多以生鮮出現(xiàn)。兩者的功效也不同。
2、功效不同
良姜性辛、熱,歸脾胃二經(jīng),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胃寒冷痛、少腹寒涼等病證。生姜性辛、微溫,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之功效。臨牀主要用于風(fēng)寒感冒、嘔吐、風(fēng)寒咳嗽食物中毒等疾病。
3、食用方式不同
良姜雖說是姜的一種,但是其中藥味比較重,不適合作為調(diào)味品食用,常用來煮粥或者泡茶;它屬于溫中驅(qū)寒的中藥,經(jīng)常需要用生姜、炮姜等來配伍使用,才能很好的達到胃寒嘔吐之癥。生姜味辛,辣,帶有清香,有去腥的功效,因此,生姜常被用來作為菜肴的調(diào)味品來使用。
4、藥性不同
生姜與高良姜均屬辛熱溫里之品。都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皆可用于院腹冷痛、惡心嘔吐之癥,故兩者常同用,但干姜溫中而能止瀉,并有回陽和溫肺化痰之功。而高良姜則散寒止痛的效力強于干姜,并無回陽和溫肺化痰之功。
良姜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如二姜丸(《和劑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脹痛,多與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絞痛如劇,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者,可與厚樸、當(dāng)歸、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湯(《千金方》)。
一、作用不同:
1、良姜可以用來炒菜調(diào)味、可以用來腌制食物,可以用來燉魚,做火鍋底料;
2、沙姜多用于調(diào)配五香粉、咖喱粉等復(fù)合香辛料。它也可以用于醬、鹵、燒、熏等長時間加熱的菜品之中。
二、形態(tài)不同:
1、良姜外形呈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支,長5-9厘米,表面呈棕紅色或暗褐色;
2、鮮沙姜的外形為圓形或近圓形,山奈則為切片后的厚圓片,鮮沙姜的顏色為淺褐色。
三、產(chǎn)地不同:
1、良姜原產(chǎn)于亞洲熱帶地區(qū),在我國主產(chǎn)于廣東,海南;
2、沙姜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云南等地,而廣東省的化州南盛位于中國的正南部,特別適宜沙姜的生長和栽培,所以所有沙姜的產(chǎn)地以南盛出產(chǎn)的為最佳最優(yōu)。
擴展資料:
良姜的價值
一、藥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具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鎮(zhèn)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動物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瀉,還能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xù)時間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煎劑灌胃能升高犬胃液總酸排出量,興奮兔離體腸管運動,對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腸抑制後的墨汁推進率。
二、中藥屬性
1、良姜能辛散溫通,散寒止痛,為治療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胃寒嘔吐:
2、性味歸經(jīng):辛、熱、歸脾、胃經(jīng)。
3、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4、收采加工:夏末秋初挖取生長4~6年的根莖,除去莖、葉、須根和鱗片,洗凈,然后切成小段,曬干。碾磨成粉末者稱為“良姜粉”。
三、藥用功效
1、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如二姜丸(《和劑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脹痛,多與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絞痛如劇,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者,可與厚樸、當(dāng)歸、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湯(《千金方》)。
2、胃寒嘔吐:本品性熱,能溫散寒邪,和胃止嘔。治胃寒嘔吐,多與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虛寒嘔吐,常與黨參、茯苓、白術(shù)等同用。
-良姜
-沙姜
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莖。干姜可入藥,那么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干姜的中藥屬性和功能主治。
干姜的中藥屬性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
【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禁止服用。
【采收和儲藏】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莖葉枯萎時挖取根莖,去掉莖葉、須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揚凈即成。
【資源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干姜的功能主治
1.用于脘腹冷痛,寒嘔,冷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治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陽證。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所致之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用于寒飲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本品辛熱,善能溫肺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4、治療外傷化膿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調(diào)入干姜粉敷于創(chuàng)面,以無菌敷料覆蓋,每日換藥2~3次。(《中醫(yī)雜志》1989;30(2):41)
5、治療遺尿:用干姜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濾渣取液和面粉調(diào)成糊狀,攤于3塊2寸見方布上,曬干即成,選中極、三陰交將此姜餅置于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3天為1療程。(《陜西中醫(yī)》1987;8(11):35)
干姜的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有一明顯圓環(huán)(內(nèi)皮層),筋脈點(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以質(zhì)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柱層為多列扁平木柱細胞。皮層散列多數(shù)葉跡維管束;內(nèi)皮層明顯,可見凱氏帶。中柱占根莖的大部分,散列多數(shù)外韌型維管束,近中往鞘處維管束形小,排列較緊密,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或周圍有非木化的纖維束。本品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適量,振搖后靜置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供試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開,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的斑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25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二妙香連丸
下一篇: 二姜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