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熱傷肺臟,唾血不止。
用法用量 : 上藥搗篩為散。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竹茹1雞子大。煎至125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備注 : 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普濟方》卷一九○補。
摘錄 :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熱傷肺臟,唾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竹茹1雞子大,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 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一九○
你好,首先要分析一下你腎虛的原因,由什么原因?qū)е碌?,一般情況下,導(dǎo)致腎虛的原因有5點:
1、經(jīng)常手淫造成的腎虛。
2、經(jīng)常熬夜導(dǎo)致的腎虛。
3、經(jīng)常抽煙,生活習(xí)慣不規(guī)律也會導(dǎo)致腎虛。
4、縱欲過度會導(dǎo)致腎虛。
5、久坐、運動量少,導(dǎo)致的腎虛。
總之,不管是哪個原因?qū)е碌哪I虛,我們都需要去從根本上解決它,腎虛不僅僅影響性的質(zhì)量,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比如:腰疼、尿頻、尿不盡等各種情況,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腎虛的情況,得立刻重視起來,不要讓它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
那么如何治療腎虛呢?單憑藥物是不行的,藥物前期的時候會有效果,一旦到了后期,身體產(chǎn)生了抗藥性的話,就麻煩了,以后不管吃什么藥物都無濟于事了。所以,盡量不要選擇借助藥物來補腎。
食療補腎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有很多事物都是具有補腎壯陽之功效的,比如秋葵、大蔥、牛肉等,都具有溫補的功效,但是短期內(nèi)又看不到什么進展,所以,如果想快速補腎的話,就用鹿茸。大家都知道,鹿茸是一個非常天然的藥材,主要功能就是補腎、壯陽,延長夫妻生活時間,增加體力。但是對于沒有用過鹿茸的人來說,根本不知道鹿茸具有什么樣的功效。鹿茸根據(jù)它的藥效成分來分為三個等級:
一等品鹿茸:也就是“九尊珍茸”,九尊珍茸是鹿茸當中的大王,它的滋補功效是非常了得的,采用的是發(fā)情期成年梅花鹿鹿角,補腎壯陽的效果相當顯著,當然了,既然是鹿茸中的大王,那它的價格也就相對貴那么一點。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九尊珍茸的話,可以去某度上了解一下這玩意。如果真的打算補腎壯陽,一定不要使用藥物,傷身體的同時,還會對藥物產(chǎn)生依賴。最快速安全穩(wěn)定的方式就是食用“九尊珍茸”,食用方式:泡酒、磨粉沖服、煲湯...
二等品鹿茸:俗稱“三等普茸”,三等普茸也就是最一般的鹿茸了,它是由于梅花鹿養(yǎng)殖場的鹿茸產(chǎn)量超標,沒有及時銷售出去,而存放在倉庫,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后,里面的藥物成分揮發(fā)后,其藥用價值就遠遠比不上“九尊珍茸”了,所以,如果想快速補腎的話,還是用九尊珍茸比較好一些。
三等品鹿茸:俗稱“干鹿茸片”,這樣的鹿茸,隨便找個中藥店,里面一定有,但是由于鹿茸被切片以后,營養(yǎng)和藥效都不在了,所以它也就只能用來提升氣血,想用來壯陽補腎的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如果想快速的達到補腎壯陽目的話,還是用“九尊珍茸”來的快一些。
慢驚風(fēng)多見于大病久病之后,氣血陰陽俱傷;或因急驚未愈,正虛邪戀,虛風(fēng)內(nèi)動;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脾腎兩虛,筋脈失養(yǎng),風(fēng)邪人絡(luò)。
由于暴吐暴瀉,久吐久瀉,或因急驚反復(fù)發(fā)作,過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誤汗誤下,以致脾陽不振,木旺生風(fēng)?;蛞蚍A賦不足,脾腎素虧,長期腹瀉,陽氣外泄,先則脾陽受損,繼則傷及腎陽,而致脾腎陽虛,虛極生風(fēng),即所謂“純陰無陽”之慢脾風(fēng)證。急驚風(fēng)或溫?zé)岵『?,遷延未愈,耗傷陰津,腎陰虧損,肝木失于滋養(yǎng),肝血不足,筋失濡養(yǎng),可致水不涵木,陰虛風(fēng)動。
總之,慢驚風(fēng)病位在肝、脾、腎,病理性質(zhì)以虛為主。多系脾胃受損,土虛木旺化風(fēng);或脾腎陽虛,虛極生風(fēng);或肝腎陰虛,筋脈失養(yǎng)生風(fēng)。 1.具有嘔吐、腹瀉、腦積水、佝僂病等病史。
2.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面色蒼白,嗜睡無神,抽搐無力,時作時止,或兩于顫動,筋惕肉瞬,脈細無力。
3.根據(jù)患兒臨床表現(xiàn),結(jié)合血液生化、腦電圖、腦脊液、頭顱Cr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原發(fā)疾病。 一、辨證要點
1.辨寒熱虛實凡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倦,嗜睡,四肢發(fā)冷,舌淡苔薄者為虛寒;虛煩疲憊,面色潮紅,身熱消瘦,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者為虛熱;肢體顫振,手足搐搦為血虛;身熱起伏不定,口渴心煩,胸悶氣粗,泛吐痰涎,苔黃膩者,為虛中夾實。
2.辨臟腑僅有形神疲憊,面色萎黃,肢體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溫,為病在肝脾;若面色蒼白,囟門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動,大便清稀、舌淡、脈細無力,為病在肝脾腎。
二、治療原則
慢驚風(fēng)的治療,以補虛治本為主。土虛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陰虛風(fēng)動,治以育陰潛陽。治療過程中,可結(jié)合活血通絡(luò),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證論治
1.土虛木亢
證候:形神疲憊,面色萎黃,嗜睡露睛,四肢不溫,足跗及面部輕度浮腫,神志不清,陣陣抽搐,大便稀薄,色帶青綠,時有腸鳴,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久瀉傷陽,脾陽傷則形神疲憊,面色萎黃;陽衰則寒濕內(nèi)生,故大便稀薄,色見青綠,腹中鳴響,甚則肢冷浮腫;土弱木乘,木旺化風(fēng),故時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脾陽虛弱之象。
治法:溫運脾陽,扶土抑木。
方藥:緩肝理脾湯加減。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shù)、山藥、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氣,煨姜、桂枝溫運脾陽,白芍、鉤藤平肝熄風(fēng)。
陽虛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溫補脾腎;腹瀉不已加訶子、肉豆蔻、烏梅炭斂腸止瀉;方顱發(fā)稀,夜寐哭鬧不安,加生牡蠣、生龍骨平肝潛陽。
2.脾腎陽虛
證候:面色蒼白或灰滯,囟門低陷,精神極度萎頓,沉睡昏迷,口鼻氣冷,額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顫,大便澄澈清冷,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分析:脾腎陽虛,寒水上泛,則面色蒼白或灰滯,囟門低陷,精神極度萎頓;陽氣不運,陰寒內(nèi)盛,故口鼻氣冷,四肢厥冷,額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陽氣衰微,虛極生風(fēng),則手足蠕蠕震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脾腎陽衰之象。此證即所謂“純陰無陽”的慢脾風(fēng)證。其實質(zhì)是陰盛陽衰,屬于慢驚風(fēng)后期,氣陽衰竭的危重階段。
治法:溫補脾腎,回陽救逆。
方藥:固真湯合逐寒蕩驚湯加減。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溫補脾氣,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溫陽救逆。
抽搐頻頻加龍齒、鉤藤平肝熄風(fēng);陽氣回復(fù)后改用理中地黃湯或可保立蘇湯,以陽中求陰,使陰陽維系,陽生陰長而搐定。
3.陰虛風(fēng)動
證候:虛煩疲憊,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震顫瘛疚,或肢體拘攣,手足心熱,大便干結(jié),舌光無苔,質(zhì)絳少津,脈細數(shù)。
分析:肝腎之陰虧損,陰虛生內(nèi)熱,則虛煩疲憊,面色潮紅,低熱消瘦,手足心熱,大便干結(jié);水不涵木,筋脈失養(yǎng),則震顫瘛疚,肢體拘攣。舌紅絳,無苔少津,脈細數(shù)為肝腎陰虛之象。
治法:育陰潛陽,滋水涵木。
方藥:大定風(fēng)珠加減。常用藥:雞子黃、阿膠、地黃、石斛、麥冬滋陰養(yǎng)血,龜板、鱉甲、牡蠣潛陽熄風(fēng)。
陰虛潮熱加銀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虛熱;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痙散熄風(fēng)止痙;強直癱瘓者,加全蝎、蘄蛇、烏梢蛇、地龍、白僵蠶搜風(fēng)剔邪,但風(fēng)藥多燥,故宜佐養(yǎng)血潤燥之品。 一、經(jīng)驗方
1.蘄蛇,研細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于土虛木亢證。
2.地龍、僵蠶、烏梢蛇、當歸、木瓜、雞血藤各15g。水煎服。用于慢驚風(fēng)肢體強直性癱瘓。
二、外治療法
1.黨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白芍、陳皮、半夏、天麻、川烏、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紅棗5枚。炒熱,熨臍部,1日1次。用于土虛木亢證。
2.全蝎5個,蜈蚣1條,僵蠶5條,蟬蛻7個。研為細末,敷臍,1日1次。用于慢驚風(fēng)強直性癱瘓者。
三、針灸療法
1.針刺上肢取穴:內(nèi)關(guān)、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沖。牙關(guān)緊閉取穴:下關(guān)、頰車。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門、關(guān)元、氣海、百會、足三里。用于脾腎陽虛證。
四、推拿療法
運五經(jīng),推脾土,揉五指節(jié),運內(nèi)八卦,分陰陽,推上三關(guān),揉涌泉,揉足三里。 一、預(yù)防
1.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
2.做好小兒保健工作,調(diào)節(jié)精神情緒,加強體格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飲食衛(wèi)生,宜吃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二、護理
1.保持病室安靜,減少刺激,保證患兒安靜休息。
2.抽搐時,切忌強行牽拉,以免拉傷筋骨。·
3.對長期臥床的患兒,要經(jīng)常改變體位,必要時可墊海綿墊褥或氣墊褥等,經(jīng)常用溫水擦澡、擦背或用溫?zé)崦硇芯植堪茨?,避免發(fā)生褥瘡。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兒,應(yīng)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強營養(yǎng),不會吞咽者給予鼻飼。 《小兒藥證直訣·急驚證治》:“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于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甚則風(fēng)生,風(fēng)屬肝,此陽盛陰虛也?!甭@“因病后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瘛疚,昏睡,睡露驚,此無陽也?!薄凹斌@合涼瀉,慢驚合溫補。”
《幼幼新編》:“風(fēng)搐頻者,風(fēng)在表也,易治,易發(fā)之。搐稀者,風(fēng)在臟也,難治,宜補脾。”
《景岳全書·小兒則·驚風(fēng)》:“驚風(fēng)之要領(lǐng)有二:一日實證、一日虛證而盡之矣。蓋急驚者陽證也,實證也,乃肝邪有余而風(fēng)生熱,熱生痰,痰生客于心膈間則風(fēng)火相搏,故其形證急暴而痰火壯熱者是為急驚,此當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慢驚者陰證也,虛證也,此脾肺俱虛,肝邪無制,因而侮脾生風(fēng),無陽之證也,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者是為慢驚,此當專顧脾胃以救元氣。雖二者俱名驚風(fēng)而虛實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異。凡治此者不可不顧其名以思其義?!?伍鴻基.針刺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的臨床觀察.浙江中醫(yī)雜志1996;(8):373
將小兒高熱驚厥28例分為2組,治療組21例,對照組7例。兩組患兒在高熱驚厥時,即給予安乃近10mg/kg肌肉注射,酒精擦浴降溫,吸氧。治療組再給予針刺療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轉(zhuǎn)至患兒蘇醒有刺激反應(yīng),如哭聲等即起針。再點刺雙側(cè)中沖穴約1分,提捻瀉法強刺激,每隔半分鐘左右起針,再放血1-3滴;直刺雙側(cè)合谷穴3-5分,提捻瀉法中等刺激,每穴各行針1—2分鐘后起針。對照組再予安定0.3mg/kg肌肉注射。治療結(jié)果:治療組患兒在20秒至2分鐘內(nèi)痙止蘇醒,體溫下降,平均1分2秒;對照組患兒在2-5分鐘內(nèi)痙止,平均3分2秒,療效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1)。
王清濤,高樹堂.麝冰散治療小兒高熱驚厥43例.吉林中醫(yī)藥1993年;(1):25
麝香1份,冰片50份,姜黃刃份,郁金如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細末。使用時將藥粉兌入等滲溶劑(生理鹽水等)內(nèi)即可,按每次0.2s/ks給藥,必要時可加倍,2小時后可重復(fù)給藥。治療小兒高熱驚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顯效11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中醫(yī)所說的血虛指血量不足或血質(zhì)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現(xiàn)象。一般認為,引起血虛的病因有脾胃虛弱、飲食不足、失血過多、腎氣虧虛、勞作過度等。
中醫(yī)治療血虛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在這個方面就有德甫的固雪禾茶是調(diào)理和改善氣血不足癥狀很好的方式。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jié),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常用的方藥有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2)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清代李中梓《醫(y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yǎng)陽在滋陰之上。” 《溫病條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薄毒霸廊珪穭t說:“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痹谂R床用藥時,依據(jù)“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shù)、黃精、山藥、大棗等;配以養(yǎng)血之藥,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3)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臟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時,腎中之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十二經(jīng)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熙、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所以,中醫(yī)有“生血根本在于腎”。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劑有菟絲子飲、二仙丹等。常用補腎藥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4)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jīng)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并循環(huán)全身。精髓化血,稟于先天,而養(yǎng)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臟六腑之精,亦賴經(jīng)脈輸送,匯于沖脈——血海,與腎之大絡(luò)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瘀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yǎng)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丹參、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醫(yī)認為,不管內(nèi)傷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再者,象化學(xué)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nèi)陷,下及肝腎,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以致生血無源。內(nèi)陷邪毒或七情郁火,
又可阻絡(luò)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熱解毒。常用方劑有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茵陳蒿湯、五味消毒飲、清營湯、清瘟敗毒飲等。常用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黃柏、紫花地丁、大黃、紫草、茵陳、半枝蓮等。臨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
貧血患者可選做氣功鍛煉
氣功是一種獨特的自我鍛煉方法,是醫(yī)療與體育相結(jié)合的健身活動。它能發(fā)揮人體潛能,
通過調(diào)身、調(diào)心、調(diào)息,鍛煉人的精、氣、神,培植和增強真氣,調(diào)整身體內(nèi)部的功能,增強體質(zhì),提高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目前中西藥物治療均為被動治療,是靠藥物而發(fā)揮治療作用,而氣功是一種主動療法,它靠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調(diào)節(jié)和增強自身的生理功能。練功無副作用,而且省錢,隨時可以鍛煉。
缺鐵性貧血和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可選用劉貴珍編創(chuàng)的內(nèi)養(yǎng)功、強壯功、保健功和行步功,以及簡化太極拳。
(1)缺鐵性貧血和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主要功法:內(nèi)養(yǎng)功,第一種呼吸法,坐臥兼用,意守丹田。
配合功法:強壯功,自然盤膝式。自然呼吸,意守丹田。簡化太極拳或行步功。
(2)再生障礙性貧血
主要功法:強壯功,坐站兼用,意守丹田。按病情選擇或加減功法。
配合功法:保健功,簡化太極拳。
其他貧血原則上亦可選練具有保健養(yǎng)生作用的功法,可參考有關(guān)氣功書,或請教氣功師。
簡便的養(yǎng)血中藥方
①桑椹50g,枸杞子20g。水煎服。
②黃芪50g,大棗10枚,當歸9g,枸杞子9g。水煎服。
③人參6g,大棗10枚,水煎服。治失血性貧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虛脫和身體虛弱。
④熟地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 。水煎服。
⑤生地30g,麥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湯,再煮雞、鴨血湯,放調(diào)料。用于缺鐵性貧血陰虛型患者。
⑥熟地12g,首烏12g,黃精12g,靈磁石30g,代赭石30g,麥飯石30g,大棗5枚,水煎服。適用于缺鐵性貧血。
⑦黃芪30g,當歸12g,水煎服。用于氣血兩虧型的貧血。
治療藥物
①八珍丸:由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組成,具有氣血雙補的作用,對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失血性貧血引起的形體瘦弱、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動輒氣促等氣血不足的癥狀尤為適宜,久服無妨,并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人參養(yǎng)榮丸:由人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肉桂、陳皮、五味子、遠志、生姜、大棗組成,具有補益氣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兼有失眠癥者。
③歸脾湯:由人參、黃芪、白術(shù)、茯神、甘草、當歸、龍眼肉(桂圓肉)、酸棗仁、遠志、木香、生姜、大棗組成,具有補脾養(yǎng)心,益氣生血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兼食少心悸的患者。
④七寶美髯丹:由何首烏、茯苓、牛膝、枸杞子、當歸、菟絲子、補骨脂組成,具有滋補肝腎,補血烏發(fā)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屬肝腎陰虛者。
⑤龜鹿二仙膠:由龜板、鹿角、人參、枸杞子組成,具有補陰填精,益腎壯陽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屬腎虛精虧者。
⑥河車大造丸:由紫河車、熟地、杜仲、天冬、麥冬、龜板、黃柏、牛膝組成,具有補腎填精,滋陰瀉火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屬陰虛內(nèi)熱者。
冬季養(yǎng)腎食譜
第一、羊肉湯
羊肉、枸杞、胡椒粉。調(diào)理方式:將羊肉洗凈后切碎,放進鍋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熬煮,等肉煮熟時,加入枸杞繼續(xù)將羊肉煮至爛熟,接著放入蔥、姜、鹽、胡椒粉調(diào)味即可。
保健功效:補腎壯陽、養(yǎng)血益精。適用于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形體消瘦、腎虛陽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老年體虛等病癥患者。
第二、山藥湯圓
材料:山藥、糯米、紅糖、胡椒粉。 調(diào)理方式:將山藥研磨成粉末,放進蒸鍋里蒸熟,再加入紅糖和胡椒粉做成肉餡。將糯米浸泡片刻,磨成糯米粉,再將山藥餡和糯米粉做成湯圓放進鍋里煮熟即可。 保健功效:健脾補腎。適用于腎精虧損、脾虛少食等病癥患者。
第三、雙耳湯
材料:黑木耳、銀耳、冰糖。調(diào)理方式:先將木耳和銀耳以溫水泡發(fā),清洗干凈后一起放到蒸碗里,加入適量的水和冰糖,放到蒸籠中蒸熟即可保健功效:補腎、滋陰潤肺。適用于肺腎陰虛引起的口干舌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氣喘及高血壓、血管硬化、眼底出血等病癥患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31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阿膠地黃丸
下一篇: 阿膠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