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末,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 : 水病。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至9丸,食前姜湯送下。1日2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制法 : 上為末,用河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腸風(fēng)下血,久不止,下部腫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制法 :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 鼻生息肉。
用法用量 : 每用1丸,綿裹納鼻中,1日1易,取下息肉則止。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六
制法 : 上為末,米醋拌和,入罐子內(nèi),磚頭擱起罐底,將瓦片蓋口,慢火燒熟,置冷地上出火毒1夜,研細(xì),用米醋浸炊餅心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赤白痢。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空心米飲送下,夜起頻,鹽、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制法 : 上為末,水浸蒸餅,濾如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脾積痞氣泄瀉,日夜下痢白膿。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食前陳米飲送下。以泄為度。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一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憂恚氣逆,肝氣不足,唾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溫水送下,1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六十九
制法 : 上為末,薄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熱痰壅滯。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爛嚼棗干咽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溫胃利膈。主冷痰,不思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5-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制法 : 上為細(xì)末,以研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胃虛脹,其氣上逆,食已反出。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制法 : 上為末,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兒胎寒,偃啼驚癇,臚脹滿,不嗜食,大便青黃。并治大人虛冷內(nèi)冷,或有實不可吐下。
用法用量 : 大人每服2丸,1日3次,小兒減之。以腹中溫暖為度。
摘錄 : 《千金翼》卷十一
處方 : 礬石3分(燒),杏仁1分。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棗核大。
功能主治 : 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
用法用量 : 納臟中,劇者再納之。
各家論述 : 《金匱要略心典》:臟堅癖不止者,子臟干血,堅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則新血不榮,而經(jīng)閉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時,胞宮生濕,濕復(fù)生熱,所積之血,轉(zhuǎn)為濕熱所腐,而成白物,時時自下。是宜先去其臟之濕熱,礬石卻水除熱,合杏仁破結(jié)潤干血也。
摘錄 : 《金匱》卷下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外寒客搏,內(nèi)冷相合,氣收液聚,化而成飲,因服熱藥,自腰以上,復(fù)增客熱,散而為汗,亡陽內(nèi)虛,睡中驚悸者。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飲送下。未知漸加。
摘錄 : 《續(xù)易簡》卷一
制法 :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芥子大。
功能主治 : 洞瀉。
用法用量 : 每服六丸,白湯送下。
摘錄 : 《慈幼心傳》卷上
目錄1拼音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2.1拼音名2.2標(biāo)準(zhǔn)編號2.3處方2.4性狀2.5鑒別2.6檢查2.7功能與主治2.8用法與用量2.9注意2.10規(guī)格2.11貯藏2.12貯藏 附:1古籍中的王痹沖劑 1拼音 wáng bì chōng jì
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2)取本品 10g,加水20ml使溶解,置分液漏斗中,用乙醚提取2次(20,20ml),合并 乙醚液,用2%碳酸鈉溶液提取2次(15,15ml),棄去乙醚液,堿液用鹽酸調(diào)pH值至2~3, 繼續(xù)用乙醚提取2次(20,20ml),合并乙醚液,加無水硫酸鈉 1g,脫水,揮干乙醚,殘渣 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 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57頁)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25μl、 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 己烷乙醚冰醋酸醋酸乙酯(10:1.5:0.2:1.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 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 點。
(1) 3g
(2) 6g
遼寧省藥品檢驗所 起草
古籍中的王痹沖劑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七 。胸次痞結(jié)。大解未行。肝陽上浮。肺氣不降。痰熱阻痹。邪乃逗遛。予小陷胸合溫膽雪羹加旋薤投之。(脈左...
《外科全生集》:[卷三諸藥法制及藥性]沉香 研末或酒磨,以煎劑沖服。治腫毒,心腹痛,調(diào)中補臟,益精神,壯陽。《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緒公元1740年...
《祖劑》:[卷之四礬石丸]礬石湯 石(二兩)上下班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治香港腳沖心《祖劑》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祖劑》:[卷之一桂枝湯]桂苓五味甘草湯 即桂枝甘草湯加茯苓五味子治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小便難時復(fù)冒者《祖劑》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祖劑》:[卷之二茯苓杏仁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湯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生活中,很多中草藥對于人們的身體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枯礬就是其中一種,它既可以用來制備化學(xué)藥品,同時也是一種中藥。下面來看看枯礬的功效與作用。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11、枯礬具有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的功效,可以治療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等癥狀,有效控制疾病。
2、還有能夠治療初中風(fēng)失音不語,昏睡,痰多等癥狀。如用白礬二兩(生用),生姜一兩。上二味,先細(xì)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姜湯研濾。分三服,旋旋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fēng)退,方可救治。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
3、枯礬還可以治療風(fēng)痰癇病,用生白礬一兩,細(xì)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一歲十丸,茶湯下。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4、枯礬可以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其方法是用枯礬二錢,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共研細(xì)末。將外耳道膿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藥,一日三次。
枯礬的食用禁忌
1. 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雖然枯礬有著治療胃炎等胃部疾病的功效,但是如果患者本身脾胃比較虛弱的話是不宜服用的,因為枯礬本身就難以消化,特別是陰虛的患者。這一點是枯礬的禁忌事項中很重要的。如果有專業(yè)只是上面不是很清楚的,建議去問一下相關(guān)的`醫(yī)生和專家,相信可以得到更加專業(yè)的解答。
2. 體內(nèi)無濕熱者和
枯礬本身有著祛濕和驅(qū)邪的功效,能夠增強人的免疫力。但是如果體內(nèi)沒有過多濕氣或者根本沒有濕氣,反而容易上火的話,那么就更加不適宜用枯礬來治療了。還有長期服用的話會讓患者出現(xiàn)頭暈?zāi)垦5壬窠?jīng)方面的癥狀,所以除了枯礬的禁忌事項,對于它的用量,我們大家也要嚴(yán)格控制。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2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①《本經(jīng)》:"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②《別錄》:"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③《藥性論》:"治鼠漏,瘰疬,療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④《日華子本草》:"除風(fēng)去勞,消痰止渴,暖水藏。治中風(fēng)失音,疥癬。和桃人、蔥湯浴,可出汗。"
⑤《本草衍義》:"火枯為粉,貼嵌甲,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⑥《本草蒙筌》:"禁便瀉,塞齒疼,洗脫肛澀腸。敷膿瘡收水。"
⑦《醫(yī)學(xué)入門》:"治耳卒腫出膿,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瘡,牙齒腫痛出血,歷久碎壞欲盡,急喉風(fēng)痹,心肺煩熱,風(fēng)涎壅盛,作渴泄痢。兼治蛇蝎、惡犬、壁鏡、驢涎,馬汗毒傷。"
⑧《綱目》:"吐下痰涎飲磷,燥濕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蝕惡肉,生好肉,治癰疽疔腫,惡瘡,癲癇,疸疾,通大小便,口齒眼目諸病,虎犬蛇蝎百蟲傷。"
⑨《醫(yī)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卻水。"
枯礬的功效與作用3 醫(yī)學(xué)典籍對于枯礬的作用記載:
1、枯礬治中風(fēng)痰厥,四肢不收,氣閉膈塞者: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吐痰為度。(《綱目》)
2、枯礬治初中風(fēng)失音不語,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風(fēng)痰,令省覺:白礬二兩(生用),生姜一兩(連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先細(xì)研白礬為末,入濃煎生姜湯研濾。分三服,旋旋灌,須臾吐出痰毒,眼開風(fēng)退,方可救治。若氣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藥吐之,設(shè)吐得痰毒,別增疾。(《圣濟總錄》白礬散)
3、枯礬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luò)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郁金七兩。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本事方》白金丸)
4、枯礬治風(fēng)痰癇?。荷椎\一兩,細(xì)茶五錢,為未,煉蜜丸如梧子大。一歲十丸,茶湯下。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衛(wèi)生雜興》化痰丸)
5、枯礬治喉痹、乳蛾、喉風(fēng):明礬二兩,膽礬五錢。上研為極細(xì),吹患處。(《普濟方》吹喉散)
6、枯礬治急喉閉:白礬三錢,巴豆三個(去殼,作六瓣)。上將礬于銚內(nèi),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其內(nèi),候干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玉機微義》白礬散)
7、枯礬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明礬九份,淀粉一份。用冷水做丸,如黃豆粒大小。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錢。(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8、枯礬治肺壅熱,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煩渴:白礬(枯)、熟干地黃(焙)、玄參,知母(焙)、貝母(炒)、訶黎勒皮各一兩。上六味,搗羅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棗湯下,食后臨臥時服。(《圣濟總錄》白礬丸)
9、枯礬治婦人遺尿不知:礬石(熬)、牡蠣(熬)各三兩,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千金翼方》)
10、枯礬治腸炎:明礬研末,裝入膠囊。每天服二次,每次兩個膠囊,溫開水送下。(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濟科選編》)
11、枯礬治黃腫水腫:明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棗湯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車丸)
12、枯礬治婦人經(jīng)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nèi)藏中,劇者再內(nèi)之。(《金匱要略》礬石丸)
13、枯礬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漸黃瘦:白礬四兩(燒令汁盡),硫黃二兩,消石一兩。上藥同研,于銚子內(nèi),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極細(xì),用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十丸。(《圣惠方》白礬丸)
14、枯礬治蛔蟲病、蟯蟲?。喊椎\五分,紅蔥三寸,花椒二十一粒。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15、枯礬治嬰孩小兒伏暑泄瀉:礬(凈瓦盆合定,用火煅過)八兩,為極細(xì)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湯,食后服。(《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玉華丹)
16、枯礬治老人久瀉不止: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燒灰)。上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訶黎勒散)
17、枯礬治齒龂間津液、血出不止: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已后不用,朽人牙根。(《千金方》)
18、枯礬治小兒重舌舌強:白礬半兩,桂心一分。上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干敷舌下,日三上。(《圣惠方》)
19、枯礬治心氣疼痛:醋一盞,加生白礬一小塊,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溫服。(《儒門事親》)
20、枯礬治反胃嘔吐:枯白礬三兩,蒸餅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十五丸。(《普濟方》)
21、枯礬治目翳及胬肉:礬石上上白者,納如黍米大于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淚出,以綿拭之,令得惡汁盡,日一,其疾逐惡汁盡,日日漸自薄。好上上礬石,無過絳礬色明凈者,慎如療眼常法。(《千金翼方》礬石散)
22、枯礬治赤目風(fēng)腫:甘草水磨明礬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礬頻擦眉心。(《瀕湖集簡方》)
23、枯礬治爛弦風(fēng)眼:白礬(煅)一兩,銅青三錢,研末,湯泡澄清,點洗。(《永類鈐方》)
24、枯礬治小兒鵝口并噤:白礬-分(燒灰),朱砂末一分。上藥,和研極細(xì)。敷兒舌上,日三上,以亂發(fā)洗舌上垢,頻令凈,(《圣惠方》白礬散)
25、枯礬治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枯礬二錢,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共研細(xì)末。將外耳道膿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藥,一日三次。(《全展選編·五官科》)
26、枯礬治瘰疬已取下:五倍子一兩,礬石半兩。上二味,為末。每用二錢匕,沸湯一碗,調(diào)勻令洗,湯溫即止,每淋洗了,用軟帛裹干,用生肌藥摻于瘡口上。(《圣濟總錄》)
27、枯礬治刀斧金瘡:白礬,黃丹等分。為末敷之。(《急救仙方》)
28、枯礬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礬燒灰,細(xì)研敷之。(《圣惠方》)
29、枯礬治一切瘡癰惡毒(先服此丸護(hù)膜托里,使毒不攻心),或為毒蟲蛇犬所傷:黃蠟二兩,白礬一兩。先將蠟溶化,侯少冷,入礬和勻,為丸。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漸加至百丸則有力。瘡愈后服之亦佳。加雄黃名雄礬丸,治蛇、犬、蟲咬毒。(《醫(yī)方集解》蠟礬丸·一名黃礬丸)
30、枯礬治疔腫惡瘡:白礬(生用)、黃丹各等分。上各另研,臨用時各抄少許和勻,三棱針刺瘡見血,待血盡上藥,膏藥蓋之。(《衛(wèi)生寶鑒》二仙散)
31、枯礬治黃水瘡:枯白礬、熟松香、黃丹。三味等分,研極細(xì)末,真芝麻油調(diào)涂患處。(《本草原始》)
32、枯礬治疥:白礬(燒灰)一兩,硫黃一兩(細(xì)研),胡粉一兩,黃連一兩,雌黃一兩(細(xì)研),蛇床子三分。上藥,搗細(xì)羅為散,都研令勻,以豬膏和如稀面糊,每以鹽漿水洗,拭干涂之。(《圣惠方》白礬散)
33、枯礬治腋下胡臭:礬石絹袋盛之,常粉腋下。(《綱目》)
34、枯礬治婦人陰癢脫:礬石,熬,末之。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翼方》)
35、枯礬治燒傷:明礬、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適量。將明礬、五倍子研成細(xì)末,麻油調(diào)成糊狀。涂患處。(《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36、枯礬治鼻中患肉,不聞香臭: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shù)日息肉隨藥消落。(《千金方》)
37、枯礬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搖:白礬(煅枯)二錢,硇砂五分。共為細(xì)末,每用少許點上。(《醫(yī)學(xué)心悟》白礬散)
38、枯礬《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fēng)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fēng)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癰疽,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42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礬皂散
下一篇: 礬石四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