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礬石(研)半兩,石硫黃(研)半兩,蝦蟆1枚(5月5日自死者,燒作灰)。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月蝕瘡。
用法用量 : 先以鹽湯洗瘡,涂敷,每日3-5次,以愈為度。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三
石部·礬石李時珍
釋名
亦名涅石、羽涅、羽澤;煅枯者名巴石,輕白者名柳絮礬。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痰中風(fēng)。用白礬一兩、牙皂角五錢,共研細(xì)。每服一錢,溫開水送下。
胸胃積痰(頭痛,不思飲食)。礬石一兩,入水二升中煮成一升,加蜜半合。頻頻取飲,不久即大吐積痰。如不吐,可喝一點(diǎn)開水引吐。
風(fēng)痰 病。用生白礬一兩、細(xì)茶五錢,共研為末。和蜜成丸,如梧子大。小兒一歲吃十丸,大人可吃五十丸。久服,痰自大便排出,病根可斷。此方名“化痰丸。
牙關(guān)緊閉不開。用白礬、食鹽等分,研細(xì),搽牙,涎出自開。
喉癰乳蛾。用白礬三錢,放鍋中加水熔化,投入劈天的巴豆三粒,在火上煎干。去豆,研礬為末,點(diǎn)患處,病重得以醋調(diào)罐。此方名“濟(jì)生帳帶散”,亦名“通箠散”。
咽喉谷賊腫痛。用生白礬末點(diǎn)腫處,吐涎。以有癢感為度。
小舌垂長,咽中煩悶。用白礬(燒灰)、食鹽等分,研細(xì)??曜诱核庮l點(diǎn)小舌上,涎水充出,小舌即漸復(fù)位。
牙齒腫痛。用白礬一兩,燒成灰,蜂房一兩,微灸。每用二錢,水煎含漱,去涎。
齒齦出血不止。用白礬一兩,加在水三升中煮成一升,含漱。
口舌生瘡。用白礬、鉛丹(水飛,炒過)等分,研細(xì),搽患處。
小兒鵝口瘡(滿口白爛)。用枯礬(煅過的白礬)一錢、丹砂二分,共研為末,每次以少許敷患處。一天三次,有效。
鼻血不止。用枯礬末吹鼻內(nèi)。
鼻中息肉。用白礬燒成末,和豬油、棉花裹好,塞鼻孔中。幾天后,息肉脫落。又方:白礬一兩,蓖麻仁七個,鹽梅肉五個,麝香少許,搗勻,捏成丸子,用棉花崐裹著塞鼻內(nèi),息肉自下。
雙目紅腫。用甘草水磨白礬,敷眼泡上,或用枯礬頻搽眉心。
爛眼瞼。用煅白礬一兩、銅青三錢,共研為末,泡開水中,澄清后以水洗眼。16、 耳。用枯礬粉一兩、鉛丹粉(炒)一錢,和勻,每日吹入耳中。
風(fēng)溫膝痛。用白礬燒過,研細(xì)。取一湯匙礬粉投沸水中,淋洗痛處。
黃腫、水腫。用白礬二兩、青礬一兩、白面粉半斤,同炒紅;另用醋煮米粉成糊,和藥為丸。每服三十丸,棗湯送下。此方名“推車丸”。
女勞黃疸。方見“硝石”條。
婦女白沃(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堅(jiān)硬,常從 *** 中流出白色污物)。用杏仁同燒過的白礬調(diào)勻,加蜜成丸,棗核大,塞 *** 中。一天換藥一次。
遺尿。用枯礬、牡蠣粉,等分為末,每服一小匙,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二便不通。用白礬末填滿臍中,滴入冷水,如覺冷透腹內(nèi),二便自通。如臍平不能填藥時,周圍用紙圈隔起來。
上吐下瀉。用枯礬末一錢,百沸湯調(diào)下。
伏暑泄瀉。用白礬煅為末,醋糊成丸,按年齡大小取適當(dāng)分量,木瓜湯送下。此方名“玉華丹”。
老人泄瀉不止。用枯礬一兩、訶黎勒(煨過)七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赤白痢。用白礬(水飛)和面粉(醋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赤痢,以甘草湯送下。
反胃嘔吐。用白礬、硫磺各二兩,燒過,加丹砂一分,共研為末,面糊成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姜湯送下。又方:枯礬三兩,加蒸餅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定心服,米湯送下。
化痰治嗽。用明礬二兩、生參末一兩、苦醋二升,熬成膏子。等稍乾,做成丸子,如豌豆大。每次取一丸放在舌頭下面,痰消嗽止。又方:只用明礬末,加醋紛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睡時服二、三十丸,茶送下。又方:明礬半燒半生,山梔子炒黑,等分為末,姜汁糊為丸,服法同上方。又方:白礬、茶葉,等分為末糊成丸子,服法亦同上方。
刀傷。用白礬、鉛丹,等分為末,敷傷處。
漆瘡作癢。用白礬煎湯洗擦。
牛皮癬。用石榴皮蘸白礬粉搽抹。切勿用醋。
小兒風(fēng)疹。用白礬燒過投熱酒中,蘸酒涂疹。
臉上身上長瘊子。用白礬、地膚子等分,煎水,經(jīng)常洗擦。
魚口瘡。用枯礬研細(xì),調(diào)面敷上。
趾甲瘡(趾甲嵌入肉中作瘡,不能穿鞋)。用白礬燒灰涂在瘡上,好肉慢慢生出。嵌到肉里的甲魚,要小心剝?nèi)ァ?br>雞眼肉刺。用枯礬、鉛丹、樸硝,等分為末,搽患處。次日洗腳兩、三次。
疔瘡腫毒。用白礬末五錢,和煨熟的蔥白,搗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錢五分,酒送下。無效,可再用。久病的人和妊婦,忌用此藥。
癰疽腫毒。用好白礬一兩,生研,調(diào)在七錢熔化了的黃蠟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逐漸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此方名“黃礬丸”,亦名“蠟礬丸,不僅能止痛生肌,還能防毒氣內(nèi)攻。
交接勞復(fù)(房事之后,突發(fā)病,陰囊腫大, 丸縮入,腹痛難忍)。用白礬一分,硝石三分,大麥粥送服。一天服三次。
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之紫草膏 4.1方名4.2組成4.3主治4.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4.5制備方法 5《留涓子鬼遺方》卷五方之紫草膏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5.5制備方法 6《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紫草膏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6.5制備方法 7《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方之紫草膏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 8《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yàn)集》方之紫草膏 8.1方名8.2組成8.3功效8.4主治8.5紫草膏的用法用量8.6制備方法 9《痘癥精言》卷四方之紫草膏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9.6附注 10《天花精言》卷六方之紫草膏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衛(wèi)生鴻寶》卷五引《女科要訣》方之紫草膏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 12《幼幼新書》卷十八引鄭愈方之紫草膏 12.1方名12.2組成12.3功效12.4主治12.5紫草膏的用法用量12.6制備方法12.7用藥禁忌12.8附注 13《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四方之紫草膏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13.5制備方法 14《外科學(xué)》方之紫草膏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紫草膏的用法用量14.5出處 15《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方之紫草膏 15.1方名15.2組成15.3功效15.4主治15.5紫草膏的用法用量15.6制備方法15.7用藥禁忌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00年版)方之紫草膏 16.1組成16.2紫草膏的用法用量16.3功效與主治 17紫草軟膏(紫草膏)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17.1品名17.2處方17.3制法17.4性狀17.5鑒別17.6檢查17.7功能與主治17.8用法與用量17.9貯藏17.10版本 18紫草膏藥品說明書 18.1藥品類型18.2藥品名稱18.3藥品漢語拼音18.4藥品英文名稱18.5成份18.6性狀18.7作用類別18.8適應(yīng)癥/功能主治18.9規(guī)格18.10紫草膏的用法用量18.11禁忌18.12紫草膏的不良反應(yīng)18.13注意事項(xiàng)18.14紫草膏與其它藥物的相互作用18.15紫草膏的藥理作用18.16備注 19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紫草膏*紫草膏相關(guān)藥品說明書其它版本 1拼音 zǐ cǎo gāo
2英文參考 zicao soft plaster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zicao gao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 紫草膏為方名,同名方劑約有13首。
中成藥紫草膏的主要成分為紫草、當(dāng)歸、防風(fēng)、地黃、白芷、乳香、沒藥[1]。具有化腐生肌,解毒止痛的功效。用于熱毒蘊(yùn)結(jié)所致的潰瘍,癥見瘡面疼痛、瘡色鮮活、膿腐將盡。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紫草膏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4《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之紫草膏
5《留涓子鬼遺方》卷五方之紫草膏
6《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紫草膏
7《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方之紫草膏
8《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yàn)集》方之紫草膏
9《痘癥精言》卷四方之紫草膏
10《天花精言》卷六方之紫草膏
11《衛(wèi)生鴻寶》卷五引《女科要訣》方之紫草膏
12《幼幼新書》卷十八引鄭愈方之紫草膏
13《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四方之紫草膏
14《外科學(xué)》方之紫草膏 本方為經(jīng)驗(yàn)方[2]。
乳香1兩,沒藥1兩,當(dāng)歸2兩,白芷1兩5錢,寒水石1兩5錢,牡丹皮1兩5錢,大黃1兩5錢,冰片1兩5錢,生地3兩,紫草7錢,黃柏7錢,黃蠟半斤,麻油5斤。
先熬油,滾開后加入諸藥,去滓過濾,下黃蠟,冷后放入冰片即成。搽患處,或浸入紗布成油膏紗布,外敷包扎。
15《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方之紫草膏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00年版)方之紫草膏
17紫草軟膏(紫草膏)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Zicao Ruangao
18紫草膏藥品說明書
2.本品為外用藥,禁止內(nèi)服。
3.孕婦慎用。兒童、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
4.瘡瘍潰后仍有全身發(fā)熱等癥狀時應(yīng)到醫(yī)院就診。
5.用藥后局部出現(xiàn)皮疹等過敏表現(xiàn)者應(yīng)停用。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hù)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黃膽之證,中說謂脾受濕熱,西說謂膽汁濫行,究之二說原可溝通也。黃膽之載于方書者,原有內(nèi)傷、外感兩種,試先以內(nèi)傷者言之。內(nèi)傷黃膽,身無熱而發(fā)黃,其來以漸,先小便黃,繼則眼黃,繼則周身皆黃,飲食減少,大便色白,恒多閉塞,乃脾土傷濕(不必有熱)而累及膽與小腸也。蓋人身之氣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濕,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氣化,而肝膽之氣化遂因之湮瘀(黃坤載謂肝膽之升降由于脾胃確有至理),膽囊所藏之汁亦因之湮瘀而蓄極妄行,不注于小腸以化食,轉(zhuǎn)溢于血中而周身發(fā)黃。是以仲景治內(nèi)傷黃膽之方,均是膽脾兼顧。試觀《金匱》黃膽門,其小柴胡湯顯為治少陽膽經(jīng)之方無論矣。他如治谷疸之茵陳蒿湯,治酒疸之梔子黃柏湯,一主以茵陳,一主以梔子,非注重清肝膽之熱,俾肝膽消其炎腫而膽汁得由正路以入于小腸乎?至于硝石礬石方,為治女勞疸之的方,實(shí)可為治內(nèi)傷黃膽之總方。其方硝石(俗名火硝亦名焰硝)礬石等分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約重一錢),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色,大便正黑色是也。特是方中礬石,釋者皆以白礬當(dāng)之,不無遺議??肌?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礬石一名羽涅,《爾雅》又名涅石。徐氏說文釋涅字,謂黑土在水中,當(dāng)系染黑之色。礬石既名為涅石,亦當(dāng)為染黑色所需之物,豈非今之皂礬乎?是知皂礬、白礬,古人皆名為礬石。而愚臨癥體驗(yàn)以來,知以治黃膽,白礬之功效,誠不如皂礬。
蓋黃膽之證,中法謂由脾中蘊(yùn)蓄濕熱,西法謂由膽汁溢于血中。皂礬退熱燥濕之力,不讓白礬,故能去脾中濕熱。而其色綠且青(亦名綠礬又名青礬),能兼入膽經(jīng),借其酸收之味,以斂膽汁之妄行。且此物化學(xué)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鐵而成。是知礦中所產(chǎn)之皂礬,亦必多含鐵質(zhì)。尤可借金鐵之余氣,以鎮(zhèn)肝膽之本也。硝石性寒,能解臟腑之實(shí)熱,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熱。且其性善消,遇火即燃,又多含養(yǎng)氣。人身之血,得養(yǎng)氣則赤。又借硝石之消力,以消融血中之渣滓,則血之因膽汁而色變者,不難復(fù)于正矣。矧此證大便難者甚多,得硝石以軟堅(jiān)開結(jié),濕熱可從大便而解。而其咸寒之性,善清水腑之熱,即兼能使?jié)駸嶙孕”憬庖?。至用大麥粥送服者,取其補(bǔ)助脾胃之土以勝濕,而其甘平之性,兼能緩硝礬之猛峻,猶白虎湯中之用粳米也。
[按]︰原方礬石下注有燒字,蓋以礬石酸味太烈,制為枯礬則稍和緩。而愚實(shí)驗(yàn)以來,知徑用生者,其效更速。臨證者,相其身體強(qiáng)弱,斟酌適宜可也。
或曰︰硝石、樸硝性原相近,仲景他方皆用樸硝,何此方獨(dú)用硝石?答曰︰樸硝味咸,硝石則咸而兼辛,辛者金之味也。就此一方觀之,礬石既含有鐵質(zhì),硝石又具有金味,既善理脾中之濕熱,又善制膽汁之妄行,中、西醫(yī)學(xué)之理,皆包括于一方之中,所以為醫(yī)中之圣也。且樸硝降下之力多,硝石消融之力多(理詳砂淋丸下)。膽汁之溢于血中者,布滿周身難盡降下,實(shí)深賴硝石之善消融也。又樸硝為水之精華結(jié)聚,其咸寒之性,似與脾濕者不宜。硝石遇火則燃,兼得水中真陽之氣。其味之咸不若樸硝,且兼有辛味。似能散濕氣之郁結(jié),而不致助脾濕也。
特是《金匱》治內(nèi)傷黃膽,雖各有主方,而愚臨證經(jīng)驗(yàn)以來,知治女勞疸之硝石礬石散不但治女勞疸甚效,即用以治各種內(nèi)傷黃膽,亦皆可隨手奏效。惟用其方時,宜隨證制宜而善為變通耳。
[按]︰硝石礬石散原方,用硝石、礬石等分為散,每服方寸匕(約重一錢),大麥粥送下。其用大麥粥者,所以調(diào)和二石之性,使之與胃相宜也。至愚用此方時,為散藥難服,恒用炒熟大麥面,或小麥面亦可,與二石之末等分,和水為丸,如五味子大,每服二錢,隨證擇藥之相宜者,數(shù)味煎湯送下(因藥中已有麥面為丸,不必再送以大麥粥)。其有實(shí)熱者,可用茵陳、梔子煎湯送服。有食積者,可用生雞內(nèi)金、山楂煎湯送服。大便結(jié)者,可用大黃、麻仁煎湯送服。小便閉者,可用滑石、生杭芍煎湯送服。惡心嘔吐者,可用赭石、青黛煎湯送服。左脈沉而無力者,可用生黃、生姜煎湯送服。右脈沉而無力者,可用白術(shù)、陳皮煎湯送服。其左右之脈沉遲而弦,且心中覺涼,色黃黯者,附子、干姜皆可加入湯藥之中。脈浮有外感者,可先用甘草煎湯送服西藥阿斯匹林一瓦,出汗后再用甘草湯送服丸藥。又凡服此丸藥而嫌其味劣者,皆可于所服湯藥中加甘草數(shù)錢以調(diào)之。
又黃膽之證,西人謂恒有膽石阻塞膽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硝石、礬石并用,則膽石可消。又西人謂小腸中有鉤蟲亦可令人成黃膽。硝石、礬石并用,則鉤蟲可除。此所以用此統(tǒng)治內(nèi)傷黃膽,但變通其送服之湯藥,皆可隨手奏效也。
至外感黃膽,約皆身有大熱。乃寒溫之熱,傳入陽明之府,其熱旁鑠,累及膽脾,或脾中素有積濕,熱入于脾與濕合,其濕熱蘊(yùn)而生黃,外透肌膚而成疸;或膽中所寄之相火素?zé)?,熱入于膽與火并,其膽管因熱腫閉,膽汁旁溢混于血中,亦外現(xiàn)成疸。是以仲景治外感黃膽有三方,皆載于《傷寒論》陽明篇,一為茵陳蒿湯,二為梔子柏皮湯,三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皆膽脾并治也。且統(tǒng)觀仲景治內(nèi)傷、外感黃膽之方,皆以茵陳蒿為首方。誠以茵陳蒿性涼色青,能入肝膽,既善瀉肝膽之熱,又善達(dá)肝膽之郁,為理肝膽最要之品,即為治黃膽最要之品。
至愚生平治外感黃膽,亦即遵用《傷寒論》三方。而于其熱甚者,恒于方中加龍膽草數(shù)錢。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時,恒加滑石數(shù)錢。恐連翹利水之力不足,故加滑石以助之。若其證為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證及三承氣湯證,而身黃者,又恒于白虎承氣中,加茵陳蒿數(shù)錢。其間有但用外感諸方不效者,亦可用外感
諸方煎湯,送服硝石礬石散。
黃膽之證又有先受外感未即病,迨釀成內(nèi)傷而后發(fā)現(xiàn)者。歲在乙丑,客居滄州,自仲秋至孟冬一方多有黃膽證。其人身無大熱,心中滿悶,時或覺熱,見飲食則惡心,強(qiáng)食之恒作嘔吐,或食后不能下行,劇者至成結(jié)證,又間有腹中覺涼,食后飲食不能消化者。愚共治六十余人,皆隨手奏效。其脈左似有熱,右多郁象,蓋其肝膽熱而脾胃涼也。原因?yàn)楸灸昙鞠年幱赀B旬,空氣之中所含水分過度,人處其中,臟腑為濕所傷。肝膽屬木,稟少陽之性,濕郁久則生熱,脾胃屬土,稟太陰之性,濕郁久則生寒,此自然之理也。為木因濕郁而生熱,則膽囊之口腫脹,不能輸其汁于小腸以化食,轉(zhuǎn)溢于血分,色透肌表而發(fā)黃。為土因濕郁而生寒,故脾胃火衰,不能熟腐水谷,運(yùn)轉(zhuǎn)下行,是以恒作脹滿,或成結(jié)證。為疏方用茵陳、梔子、連翹各三錢,瀉肝膽之熱,即以消膽囊之腫脹;濃樸、陳皮、生麥芽各二錢,生姜五錢開脾胃之郁,即以祛脾胃之寒;茯苓片、生薏米、赤小豆、甘草各三錢,瀉臟腑之濕,更能培土以勝濕,且重用甘草即以矯茵陳蒿之劣味也(此證聞茵陳之味多惡心嘔吐故用甘草調(diào)之)。服一劑后,心中不覺熱者,去梔子,加生杭芍三錢,再服一劑。若仍不能食者,用干姜二錢以代生姜。若心中不覺熱轉(zhuǎn)覺涼者,初服即不用梔子,以干姜代生姜。涼甚者,干姜可用至五六錢。嘔吐者,加赭石六錢或至一兩。服后吐仍不止者,可先用開水送服赭石細(xì)末四五錢,再服湯藥。胃脘腸中結(jié)而不通者,用湯藥送服牽牛(炒熟)為末三錢,通利后即減去。如此服至能進(jìn)飲食,即可停藥。黃色未退,自能徐消。此等黃膽,乃先有外感內(nèi)伏,釀成內(nèi)傷,當(dāng)于《傷寒論》、《金匱》所載之黃膽以外另為一種矣。
或問︰醫(yī)學(xué)具有科學(xué)性質(zhì),原貴證實(shí),即議論之間,亦貴確有實(shí)據(jù)。仲景治黃膽雖云膽脾并治,不過即其所用之藥揣摩而得。然嘗考之《傷寒論》,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dāng)發(fā)黃?!故堑园l(fā)黃證由于脾也。又嘗考之《金匱》,謂「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fēng),緩則為痹,痹非中風(fēng),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是《金匱》論黃膽亦責(zé)重脾也。夫古人立言原多渾括,后世注疏宜為詳解。當(dāng)西醫(yī)未來之先,吾中華方書之祖述仲景者,亦有顯然謂黃膽病由于膽汁溢于血中者乎?答曰︰有之。明季喻嘉言著《寓意草》,其論錢小魯嗜酒成病,謂膽之熱汁滿而溢于外,以漸滲于經(jīng)絡(luò),則身目俱黃,為酒疸之病云云。豈非顯然與西說相同乎?夫西人對于此證必剖驗(yàn)而后知,喻氏則未經(jīng)剖驗(yàn)而已知。非喻氏之智遠(yuǎn)出西人之上,誠以喻氏最深于《金匱》、《傷寒論》,因熟讀仲景之書,觀其方中所用之藥而有所會心也。由斯觀之,愚謂仲景治黃膽原膽脾并治者,固非無稽之談也。
[附錄︰]
徐××云︰《金匱》硝石礬石散方,原治內(nèi)傷黃膽,張錫純氏之發(fā)明功效卓然大著。至礬石即皂礬,張石頑亦曾于《本經(jīng)達(dá)源》論及,而先生則引《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兼名涅石、《爾雅》又名羽涅,即一涅字,知其當(dāng)為皂礬,又即其服藥后大便正黑色,愈知其當(dāng)為皂礬,可謂具有特識。又于臨證之時,見其左脈細(xì)弱者,知系肝陽不能條暢,則用黃、當(dāng)歸、桂枝尖諸藥煎湯送服;若見其右脈濡弱者,知系脾胃不能健運(yùn),則用白術(shù)、陳皮、薏米諸藥煎湯送服,不拘拘送以大麥粥,此誠善用古方,更能通變化裁者也。友人史××,治一婦人病黃病五六年,肌膚面目俱黃,癸亥秋感受客邪,寒熱往來,周身浮腫。史××與柴胡桂枝湯和解之,二劑腫消,寒熱不作。遂配硝石礬石散一劑,俾用大麥粥和服。數(shù)日后復(fù)來云︰此藥入腹似難容受,得無有他慮否?史××令放膽服之︰「倘有差錯,吾愿領(lǐng)咎?!褂址蓜┢潼S盡失。史××欣然述之于予。予曰︰「仲圣之方固屬神矣,茍非張先生之審定而闡發(fā)之,則亦沉潛汩沒,黯淡無光耳?!灌姗u古人創(chuàng)方固難,而今人用方亦豈易易哉﹗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42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礬石瀝
下一篇: 礬石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