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熟地2兩,人參1兩,麥冬1兩,三七根(末)3錢。
功能主治 : 肺腎兩經之虧火乘隙而外越,皮毛中出血,或標出如一線,或滲出如一錢,或出于頭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兩脛之間。
用法用量 : 水煎服。1服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調服1月。
各家論述 : 蓋熟地壯水,麥冬益金,金水相資,則肺腎之火自息,血自歸經,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況三七根原能止血乎!
摘錄 : 《辨證錄》卷三
腎的生理特點 腎主閉藏,腎氣與冬氣相應。 適宜食用滋補腎陰、溫補腎陽、補腎氣、益腎精的食物。 適宜食物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薏米、粟米、小米、小麥、黑大豆、蠶豆、薯類等。 2、肉、蛋、奶類的選擇:豬肉、羊肉、狗肉、豬腎、豬肝、豬心、鴨肉、鴿肉、燕窩、鱔魚、鯉魚、鰻魚、黃魚、鱸魚、墨魚、蚌肉、蝦、海蝦、海參、海蜇、田雞、淡菜、鴿蛋、鵪鶉蛋、奶類等。 3、蔬菜類的選擇:葫蘆、韭菜、黃花菜、山藥、芥菜、香椿。 4、水果的選擇:櫻桃、石榴、葡萄、李子、栗子、桑椹。 5、其他:花椒、桂皮、茴香、芝麻、黑芝麻、枸杞子、胡桃仁、白果、銀耳、蓮子。 飲食禁忌忌高鹽、高脂肪飲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肺的生理特點肺為華蓋,為嬌臟,肺氣與秋氣相通應 。 營養(yǎng)原則肺宜清潤,適宜吃清熱、滋陰、降肺氣、有止咳定喘、化痰作用的食物。 適宜食物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糯米、黍米、薏苡仁、豆制品等。 2、肉、蛋、奶類的選擇:鴨肉、鵝肉、燕窩、銀魚、鰻魚、龜肉、蛋類、奶類等。 3、蔬菜的選擇:蘿卜、藕、冬瓜、番茄、葫蘆、芹菜、芥菜、薺菜、胡蘿卜、山藥、竹筍、蘆筍、百合、蘑菇、銀耳、豆豉、紫菜、海帶等。 4、水果類的選擇:雪梨、荸薺、龍眼肉、蘋果、香蕉、柿子、楊梅、杏、梅、葡萄、枸杞子、白果、橘子、枇杷、甘蔗等。 5、其他:胡桃仁、松子、蜂蜜、生姜、芝麻、花生、羅漢果等。 飲食禁忌不宜吃過于辛辣燥熱的食物;戒煙。
中醫(yī)內科學是通過中醫(yī)學理論和中醫(yī)臨床思維方法,闡述內科所屬疾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及預后康復規(guī)律的一門臨床學科。在中醫(y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學科之間有著橋梁性的作用。中醫(yī)基礎理論知識只有在中醫(yī)內科學的講授和臨床實習中,才能被深入理解和掌握;中醫(yī)臨床各學科則必須以中醫(yī)內科學作基礎,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學科的特點和技能,從而更靈活地運用于臨床。所以,中醫(yī)內科學,在當前的考試中以及今后的臨床上都是重中之重。
肺系病證在歷年考試中所占分值約為16分,占比約為19%,多考查疾病的病因病機、歷史沿革、辨證要點、辨病、辨證及治法方藥,相似證型之間的治法與方藥或相同疾病之間的鑒別。重點考查:咳嗽、哮病、喘證、肺癰。我們在此把重點疾病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總結匯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感冒
1.宋·《仁齋直指方》首先提出“感冒”病名。
2.病因病機:病因以風邪為主,病機為肺衛(wèi)不固,衛(wèi)表失和。
3.病位:肺衛(wèi)。
4.分證論治:
風寒束表——辛溫解表————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
風熱犯表——辛涼解表————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暑濕傷表——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
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
陰虛感冒——滋陰解表————加減葳蕤湯;
陽虛感冒——助陽解表————麻黃附子細辛湯。
二、咳嗽
1.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將咳嗽歸納為外感、內傷兩大類。
2.外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或因吸入煙塵、花粉、動物毛屑、異味氣體等。
3.內因:飲食不當,過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進食海膻發(fā)物;情志刺激;體質虛弱(多以腎為主),或病后體弱(多以肺為主)。
4.病機:邪犯于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
5.病位:肺,與肝、脾有關,久則及腎。
6.治療原則:外感咳嗽治應祛邪利肺為主,邪去則正安。用藥宜輕揚,當因勢利導以宣暢肺氣。外感咳嗽一般忌斂邪留寇,不宜過早使用固澀藥物。注意化痰順氣,痰清則氣順。
7.分證論治:風寒襲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合止嗽散;
風熱犯肺——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桑菊飲;
風燥傷肺——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桑杏湯或杏蘇散;
痰濕蘊肺——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
痰熱郁肺——清熱肅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湯;
肝火犯肺——清肺瀉肝,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肺陰虧虛——滋陰潤肺,化痰止咳——沙參麥冬湯。
三、哮病
1.朱丹溪首創(chuàng)哮喘病名。提出“未發(fā)以扶正氣為主,既發(fā)以攻邪氣為急”。
2.病機:痰為夙根,痰阻氣道,肺失宣降。
3.病位:主要在肺,與脾腎密切相關。
4.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宿痰內伏于肺。
5.誘因:如氣候、飲食、情志、勞累等,其中尤以氣候變化為主。清代李中梓在《證治匯補》中把哮病病因要點概括為“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膈有膠固之痰”。
6.鑒別:哮指聲響言,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喘指氣息言,以呼吸氣促困難為主。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7.分證論治:
【發(fā)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
熱哮————清熱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
寒包熱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熱——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
風痰哮———祛風滌痰,降氣平喘——三子養(yǎng)親湯;
虛哮————補肺納腎,降氣化痰——平喘固本湯;
喘脫危證——補肺納腎,扶正固脫——回陽急救湯或生脈飲;
【緩解期】
肺脾氣虛——健脾益氣,補土生金——六君子湯;
肺腎兩虛——補肺益腎——————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證
1.《景岳全書》把喘證歸納成虛實兩大證,提出了喘證的辨證綱領。“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p>
2.病位:主要在肺和腎,涉及肝脾。
3.病理性質:實喘在肺,虛喘責之肺、腎。
4.喘證的嚴重階段,不但肺腎俱虛,在孤陽欲脫之時,常累及到心。出現(xiàn)面、唇、指甲 青紫,甚至喘汗致脫,亡陰、亡陽等危重局面。
5.治療: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虛喘治在肺腎,以培補攝納為主。
6.分證論治:
【實喘】
風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黃湯合華蓋散;
表寒肺熱——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湯;
痰熱郁肺——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湯;
痰濁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肺氣郁痹——開郁降氣,平喘————五磨飲子;
水飲凌心——溫陽利水,瀉肺平喘——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虛喘】
肺氣虛耗——補肺益氣養(yǎng)陰—————生脈散合補肺湯;
腎虛不納——補腎納氣———————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正虛喘脫——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參附湯送服黑錫丹合蛤蚧粉。
五、肺脹
1.概念: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部膨滿,憋悶如塞,喘息上氣,咳嗽痰多,煩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神昏、驚厥、出血、喘脫等危重證候。
2.基本病機:本虛標實,肺、腎、心、脾臟氣虧虛為本,痰濁、水飲、血瘀互結為標,二者彼此影響,互為因果,復感外邪誘發(fā),致氣道壅塞,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發(fā)為肺脹。關鍵是肺葉脹滿,不能斂降。日久累及脾腎,后期病及于心。
3.分證論治:
外寒內飲——溫肺散寒,降逆滌痰——小青龍湯;
痰濁壅肺——化痰降氣,健脾益肺——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痰熱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湯或桑白皮湯;
痰蒙神竅——滌痰,開竅,息風———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痰瘀阻肺——滌痰祛瘀,瀉肺平喘——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
陽虛水泛——溫腎健脾,化飲利水——真武湯合五苓散;
肺腎氣虛——補肺納腎,降氣平喘——參蛤散合補虛湯或平喘固本湯合補肺湯。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本病為一多因素導致的慢性、進行性腎損害。臨床表現(xiàn)有水腫、高血壓、貧血、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下降,至晚期,由于腎小球大部分被破壞導致腎功能衰竭。僅有少數(shù)慢性腎炎是由急性腎炎發(fā)展所致,絕大多數(shù)慢性腎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起病即屬慢性。起始因素多為免疫介導炎癥。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中年為主,男性多見。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中醫(yī)“水腫”(陰水)、“虛勞”、“腰痛”等范疇。病機主要是肺、脾、腎的虛損,氣血、陰陽的失調。肺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水濕內泛;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瘀血、水濕相互轉化,互為因果,致病勢纏綿,經久不愈。病變由虛致實,因實更虛,虛實夾雜。治療上常應用益氣、溫陽、育陰、活血、健脾、益腎、固澀諸法,以利水消腫,固攝精微,扶正祛邪。
【方一】資腎益氣湯(盛國榮)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yī)妙方精華》
【組成】生曬參10克(藥湯燉),黃芪30克,車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澤瀉15克。
【功用】扶正祛邪,益氣養(yǎng)陰。
【主治】慢性腎炎屬氣陰兩虛者。
【方解】方用人參、黃芪補氣益血;茯苓皮、車前子、澤瀉滲濕利尿;杜仲補肝腎;地骨皮涼而不峻,氣輕而清,去浮游之邪。本方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氣陰正常而邪自去。
【藥理】人參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改善血液流變學,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并對急慢性炎癥均有顯著抑制作用。黃芪能增強免疫機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濾過率增加。杜仲對狗、大小鼠均有利尿作用,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澤瀉利尿,可使尿中鈉、鉀、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400毫升,先浸藥10分鐘,煎20分鐘,去藥渣,將湯燉生曬參10分鐘,分兩次服。
【方二】益氣化瘀補腎湯(朱良春)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yī)妙方精華》
【組成】生黃芪30克,仙靈脾20克,石葦15克,熟附子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全當歸10克,川續(xù)斷10克,懷牛膝10克。
【功用】益氣化瘀,溫陽利水,補腎培本。
【主治】慢性腎炎日久,腎氣虧虛,絡脈瘀滯,氣化不行,水濕潴留。腎功損害,纏綿不愈者。
【方解】方中黃芪益氣培本利水;仙靈脾補腎陽、祛風濕;附子補陽益火,溫中焦,暖下元;石葦利尿通淋;川芎活血理氣;紅花活血、破瘀生新;當歸補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續(xù)斷、懷牛膝補益肝腎;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腫。
【藥理】黃芪能增強免疫機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濾過率增加。附子,仙靈脾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石葦能消除腎小球病變。紅花降低血壓。益母草用大劑量時,能消除尿蛋白。
【用法】本方須用益母草90~120克,煎湯代水煎藥。
【方三】健脾溫運湯(鄒云翔)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yī)妙方精華》
【組成】黨參、山藥、茯苓、薏苡仁、川椒、當歸、白芍、神曲各9克,干姜、法半夏、陳皮各6克,雞內金3克,大棗5枚。
【功用】健脾化濕,溫中助運。
【主治】慢性腎炎。癥見腰酸,神疲乏力,脘痛納少,惡心欲吐,口多黏涎,苔白膩,脈細。
【方解】方中黨參、山藥、內金,神曲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川椒、干姜、半夏、陳皮溫中運脾,使脾胃功能健旺,水腫得消。
【藥理】黨參、山藥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調節(jié)機體水鹽代謝。薏苡仁可增強體液免疫,促進抗體產生。白芍增強免疫、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半夏促進胃腸運動、止嘔。陳皮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四】加減參苓白術散(鄧鐵濤)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yī)妙方精華》
【組成】黨參、薏苡仁各15克,黃芪20克,茯苓皮25克,白術、山藥、牛膝、豬苓、桂枝各12克,甘草4克。
【功用】健脾化濕利水。
【主治】慢性腎炎,脾虛濕阻證。癥見面色白光白,或面色萎黃不華,身重倦怠,胸悶納呆,氣短自汗,大便時溏,小便短少,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脈緩弱。
【方解】方用黃芪、黨參、山藥健脾益氣;茯苓皮、白術、豬苓、薏苡仁健脾滲濕消腫;甘草調中和胃;桂枝溫陽化氣;牛膝引水下行。群藥相伍,能健脾化濕利水。
【藥理】黃芪、黨參、山藥、薏苡仁調節(jié)機體免疫。茯苓調節(jié)機體水鹽代謝。白術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豬苓抑制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從而發(fā)揮利尿作用。牛膝提取物有降壓及利尿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五】益腎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組成】黃芪15~30克,熟地黃15~30克,淮山藥10克,茯苓10克,澤瀉15~30克,半邊蓮30克,雷公藤15克,山茱萸6克,葫蘆巴15克,益母草30克,蘇葉30克。
【功用】益氣養(yǎng)陰,祛濕化瘀。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氣陰兩虛、兼濕濁瘀血者。
【方解】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利水;熟地黃補血滋陰;淮山藥補脾胃,益肺腎;茯苓健脾化痰,利水滲濕;澤瀉利水滲濕;半邊蓮利尿消腫;雷公藤有大毒,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山茱萸補益肝腎;葫蘆巴溫補腎陽;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蘇葉行氣寬中。全方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祛濕通絡之功效。
【藥理】現(xiàn)代藥理研究,黃芪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腎病的恢復及預防并發(fā)的作用;雷公藤有激素樣的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益母草有消除蛋白尿的作用。半邊蓮、蘇葉有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六】蛋白寧湯
【出處】《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組成】生黃芪30克,芡實30克,茯苓15克,金櫻子15克,黃精15克,百合15克。
【功用】健脾補腎,固攝精微。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長期不退者。
【方解】方中黃芪、白術、茯苓、黨參健脾益氣、統(tǒng)攝精微;山藥、菟絲子、黃精補腎助封藏精微;芡實、金櫻子澀精止遺,直接治療尿蛋白下泄;百合養(yǎng)陰清心。
【藥理】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百合對尿蛋白有治療作用。黃芪、黃精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
【方七】真武湯合生脈飲加味
【出處】《四川中醫(yī)》
【組成】附子25克(先煎),茯苓30克,白術25克,生曬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坤草30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生姜15克,甘草15克。
【功用】溫腎健脾,活血利水。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辨證為脾腎陽虛夾有瘀血者。癥見周身水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或水腫時輕時重,反復不愈,尿少腰痛,畏寒肢冷,納少便溏,脘腹脹滿,舌體淡胖,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沉細,或同時伴有面色晦暗,舌質紫有瘀斑,脈沉澀等。
【方解】方中以附子溫腎助陽;生曬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五味子、麥冬斂陰滋陰;附子、生曬參、白術均為辛燥溫熱之藥,故用斂陰滋陰之劑輔助顧護陰液,以防止其熱燥傷陰;坤草活血利水;桃仁、紅花活血散瘀,與溫熱藥合用以改善血行以及肢體末端循環(huán)。
【藥理】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坤草改善腎臟微循環(huán)、改善細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腫、蛋白尿。桃仁、紅花改善血液循環(huán)。生脈散改善微循環(huán),對高血壓者可使其血壓降低;并具有增強免疫、抗炎功能。
【用法】水煎服。
【按語】現(xiàn)代藥理提出坤草有腎毒性,張教授臨床應用,治愈大量腎病患者,并未發(fā)現(xiàn)不良現(xiàn)象。
【方八】疏鑿飲子加減
【出處】《四川中醫(yī)》
【組成】羌活10克,秦艽15克,檳榔20克,商陸15克,椒目15克,大腹皮15克,海藻30克,茯苓皮15克,澤瀉10克,赤小豆30克,生姜皮15克,二丑各30克(砸碎)。
【功用】瀉下逐水,疏風發(fā)表。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辨證為水熱壅結三焦者。癥見周身浮腫,頭面腫甚,喘息口渴,口干咽干,小便不利,大便閉結,脘腹脹滿,舌質紅,舌苔白厚,脈沉數(shù)或沉滑而有力。
【方解】本方發(fā)表、瀉下、利尿三者兼用,其中羌活、秦艽發(fā)汗解表,開鬼門使水從汗解;大腹皮、生姜皮、茯苓皮辛散淡滲,消皮膚之水;商陸、檳榔破堅攻積,使水濕從大便排出;椒目、赤小豆、澤瀉利水道,使水從小便出。全方發(fā)汗、利小便、通大便,表里上下分消其水;另加海藻、二丑軟堅散結、攻逐水飲。
【藥理】羌活揮發(fā)油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秦艽抗菌、利尿。商陸對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根提取物有利尿作用。澤瀉煎劑和浸膏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并使尿中鈉、鉀、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煎服。
【方九】清心蓮子飲加減
【出處】《四川中醫(yī)》
【組成】黃芪50克,黨參30克,地骨皮20克,麥冬20克,柴胡15克,黃芩15克,車前子20克,石蓮子15克,甘草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坤草30克。
【功用】益氣滋陰,清熱秘精。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辨證為氣陰兩虛,兼夾濕熱者。表現(xiàn)為蛋白尿為主,不伴有高血壓及腎功能異常,周身乏力,腰酸腰痛,頭暈心悸,無水腫或輕度水腫,手足心熱,口干咽干,舌質紅或舌尖紅,苔白,脈滑或兼有數(shù)象。
【方解】本方黃芪、黨參皆為補氣之藥,地骨皮、石蓮子、麥冬、黃芩、柴胡滋陰清熱,取其益氣滋陰、清熱秘精之效;白花蛇舌草、坤草、車前子清熱解毒,活血利水。
【藥理】黃芪、黨參、麥冬具有免疫促進作用。柴胡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黃芩抗菌抗炎。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tǒng)增生,促進抗體形成,抗菌消炎。益母草可改善腎臟微循環(huán)、改善細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腫、蛋白尿。
【用法】水煎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4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肺瘤2號方
下一篇: 肺腎交固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