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連末8分,茯苓6分,木香2分,訶子皮1分。
制法 :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渴人引飲既久,夏秋之交,濕氣過多,脾胃又弱,時或泄瀉。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服。瀉止勿服。
摘錄 : 《雞峰》卷十九
清上丸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石菖蒲酸棗仁膽星茯苓黃連半夏神曲橘紅各30克僵蠶青黛木香各15克柴胡23克
【用法】用竹瀝打糊為丸。每次4.5克,食后用茶水送下。
【主治】痰火眩暈。
提醒您:清上丸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目錄1拼音2處方3制法4功能主治5七味安神丸的用法用量6摘錄附:1古籍中的七味安神丸 1拼音 qī wèi ān shén wán
2處方黃連 當(dāng)歸身 麥門冬 白茯苓 甘草各30克 朱砂(飛)15克 冰片0.75克
3制法上藥為末,湯浸蒸餅和豮豬心血搗丸,如黍米大。
4功能主治治心經(jīng)蘊熱,驚悸不安。
5七味安神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0丸,燈心湯送下。
6摘錄《景岳全書》卷六十二
古籍中的七味安神丸 《麻疹備要方論》:麻疹備用諸方 石膏湯麻黃石膏淡豆豉黃柏黃連梔子仁黃芩水煎。七味安神丸川連麥冬當(dāng)歸茯苓甘草(各五錢)朱砂(一兩)冰...
《筆花醫(yī)鏡》:[卷三兒科證治]解顱龜胸龜背 定志丸茯苓茯神人參龍齒(各一錢)遠志(五分)七味安神丸黃連當(dāng)歸麥冬茯苓甘草(各二錢)朱砂(三錢)冰...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麻疹論列方(二十八) 熱九)大連翹飲(寒七八)玄參地黃湯(痘八六)七味安神丸(小七二)玉鑰匙(因一九三)馬鳴散(痘一三八...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痘瘡(中)]熱證論治(二十三共十一條) 一散。心火盛而驚搐多痰者,萬氏牛黃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痘瘡稠密,身熱毒盛,養(yǎng)營退熱解毒者,鼠粘子...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煩躁(四十五)
【中文名】吳茱萸(《本經(jīng)》)
【類別】果實類
【異名】吳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寧市薊物志》)。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tài)】吳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樹、氣辣子、曲藥子、茶辣。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5~5米。幼枝、葉軸、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對生;小葉2~4對,橢圓形至卵形,長5~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厚紙質(zhì)或紙質(zhì),有油點?;▎涡?,雌雄異株,聚傘花序,偶成圓錐狀,頂生;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鱗片狀;花小,黃白色.萼片5,廣卵形,外側(cè)密披淡黃色短柔毛;花瓣5,長圓形,內(nèi)側(cè)密被白色長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長于花瓣,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較大,具退化雄蕊5枚,鱗片狀,子房上位,圓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長約3毫米,直徑約6毫米,熟時紫紅色,表面有腺點,每心皮有種子1枚,卵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長扛流域及華南一帶和陜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吳茱萸根)、葉(吳茱萸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8~10月,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尚未分離時采收。摘下曬干,除去雜質(zhì)。如遇陰雨,用微火炕干。
【藥材】干燥果實呈五棱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高約1.5~3毫米。表面綠色或綠褐色,粗糙,有細皺紋及鬃眼(油室);頂平,中間有凹窩及5條裂縫,有時在裂縫中央有突起的柱頭殘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圓形,長3毫米,棕綠色,密布毛茸。橫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2枚。種子富油性,質(zhì)堅易碎。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綠、飽滿者為佳。
主產(chǎn)貴州、廣西、湖南、云南、陜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石虎及毛脈吳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實,亦同等使用。
【化學(xué)成分】吳茱萸果實含揮發(fā)油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nèi)酯、吳茱萸內(nèi)酯醇等。還含吳茱萸酸。又含生物堿: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吳茱萸因堿、羥基吳茱萸堿、吳茱萸卡品堿。吳茱萸堿用鹽酸乙醇處理即轉(zhuǎn)化為異吳茱萸堿。還含兩種中性不含氮物質(zhì):吳茱萸啶酮和吳茱萸精。又含吳茱萸苦素。
石虎果實含吳茱萸內(nèi)酯、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羥基吳茱萸堿。尚含不飽和的酮,暫稱石虎甲素、揮發(fā)油、花色甙和甾體化合物。
【藥理作用】①驅(qū)蛔作用
吳茱萸醇提物在體外對豬蛔蟲有較顯著作用;對蚯蚓、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
吳茱萸煎劑(100%)對霍亂弧菌有較強抑制效力(瓊脂挖溝平板法)。10%水浸劑在試管內(nèi)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1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樞作用
大量吳茱萸對中樞有興奮作用,并可引起視力障礙、錯覺等。日本產(chǎn)吳茱萸醇提物有鎮(zhèn)痛作用,用兔齒髓電 *** 法證明,10%醇提物靜脈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鎮(zhèn)痛作用。靜注0.2毫升,鎮(zhèn)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而在寒冷時,比此二藥為強。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1~0.5毫升/公斤,對家兔亦有鎮(zhèn)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體溫輕度升高。單用10%吳茱萸屬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體溫上升。從另一種吳茱萸屬植物EvodiaxanthoxyloidesF.Muell提出生物堿,其鹽酸鹽對小鼠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體溫下降,還能對抗樟腦等對大鼠或小鼠所致的驚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
吳茱萸屬植物10%醇提物,給兔注射0.5~1.0毫升,血壓有短暫而輕微的升高,呼吸輕度興奮,增加頸動脈血流量。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2~0.5毫升/公斤靜注,兔血壓無顯著變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對離體蛙心作用不明顯,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顯,先有擴張后收縮;對離體兔腸,初有短暫興奮,后麻痹;對離體兔子宮,開始有興奮作用。Evoxine毒性低,對小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皮下注射為705毫克/公斤,靜脈注射為135毫克/公斤。吳茱萸的成分,如吳茱萸內(nèi)酯、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異吳茱萸堿有相似的鎮(zhèn)痛、升高體溫、輕度影響呼吸與血壓的作用。吳茱萸次堿的分解產(chǎn)物蕓香堿有較強的子宮收縮作用。吳茱萸因堿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從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堿,與茵芋堿相似,能增強腎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興奮性,松弛小腸平滑肌,提高橫紋肌張力,在若干方面與麻黃堿之作用相似。
【炮制】炙吳茱萸:取甘草煎湯,去渣取湯,加入凈吳茱萸,浸泡至湯液吸干為度,微火焙干。(每吳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兩)
①《本草通玄》:"吳茱萸,咸湯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吳茱萸陳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辛苦,溫,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大熱,有毒。"
【歸經(jīng)】入肝、胃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胃、大腸、腎經(jīng)。"
【功用主治】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經(jīng)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癥,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①《本經(jīng)》:"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fēng)邪,開腠理。"
②《別錄》:"主痰冷,腹內(nèi)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③《藥性論》:"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jié)氣,疰心痛;治霍亂轉(zhuǎn)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④《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匿。"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guān)節(jié)。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chǎn)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⑦《綱目》:"開郁化滯。治吞酸,蹶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蒸熱熨,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宜忌】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蓼實為之使。惡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腸虛泄者尤忌。"
③《綱目》:"走氣,動火,昏目,發(fā)瘡。"
④《本草經(jīng)疏》:"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氣,非風(fēng)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fā)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亂轉(zhuǎn)筋,由于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于犯腸胃者不宜用;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法所咸忌。"
【選方】①治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或至數(shù)十聲,上下不得喘息:吳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七十丸。(《仁存堂經(jīng)偏方》)
②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服。(《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圣惠方》)
④治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嘔而胸滿,及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⑥治頭風(fēng):吳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fā)。根。(《干金翼方》)
⑦治痰飲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shù)日伏枕不食,十日一發(fā):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籌分。為末,煉蜜丸悟子大。每熱水下五十丸,(《朱氏集偏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泡過,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仁存堂經(jīng)偏方》)
⑨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⑩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千金方》蘇長史茱萸湯)
⑾治腳氣疼痛,如人感風(fēng)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姜(和皮)各半兩。上細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溫服亦得。(《證治準(zhǔn)繩》雞鳴散)
⑿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成瘡: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澤瀉(去灰土)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局方》奪命丹)
⒀治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圣惠方》)
⒁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diào)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⒂治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⒃治濕疹: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共研細末備用。濕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干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diào)抹,隔日一次,上藥后用紗布包扎。(《全展選編·皮膚科》)
⒄治陰下濕癢生瘡: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諸瘡亦治之。(《古今錄偏方》)
⒅中風(fēng)(口角偏斜,不能語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shù)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⒆全身發(fā)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
(21)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姜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
(22)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23)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 *** 濕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經(jīng)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澤瀉二兩,共研為末,以酒和粉調(diào)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或酒送下。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裹棉肉納入 *** 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25)胃氣虛冷,口吐酸水。用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湯送下。
(26)轉(zhuǎn)筋入腹。用茱萸(炒)二兩,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瀉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嗔,放一點鹽后服下。
(28)赤白?。ㄆ⑽甘軡?,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黃連二峽谷、吳茱萸二兩(湯沁七次),同炒香,分別研為末,各與粟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zhèn)溆?。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黃連丸;白痢,以干姜湯送服茱萸丸;赤白痢,兩丸各用十五粒,米湯送下。此方名"變通丸"。又方: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為末。以百草霜二兩,加飯同黃連做成丸子;以白芍藥末二兩,加飯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zhèn)溆?。每服五十丸。赤痢,以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以米湯送服茱芍丸;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積塊。用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
(30)牙齒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風(fēng)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癰疽發(fā)背。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加苦酒調(diào)涂布上貼患處。
(33)寒熱怪?。òl(fā)寒發(fā)熱不止,幾天后四肢堅硬如石,敲起來發(fā)銅器聲,日漸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發(fā)服。
【附】吳茱萸的功效是溫中、散寒、下氣、開郁。近年來臨床實際上踐,亦用本品治蟯蟲病。臨床實踐學(xué)認(rèn)為吳茱萸有明顯的止痛、止嘔作用。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高血壓病
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0.6~1兩,用醋調(diào)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時后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癥狀減輕。輕癥敷1次,重的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②治療消化不良
取吳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調(diào)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于2層方紗布上(約0.5厘米厚),將4周折起;貼于臍部,用膠布固定。12小時更換1次。經(jīng)治20例,痊愈18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1例。初步觀察,本法有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溫里去寒、止痛及幫助消化等作用。對胃暢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效果較好,對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配合應(yīng)用抗菌素可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
③治療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
吳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調(diào)成30%(甲種)和20%(乙種)兩種軟膏;再取30%吳茱萸軟膏和等量氧化鋅軟膏調(diào)勻,配成復(fù)方吳茱萸軟膏(丙種)。對亞急性和一般慢性濕疹,及陰囊濕疹在亞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種軟膏;對多年慢性陰囊濕疹則采用甲種軟膏;嬰兒濕疹采用丙種軟膏。局部搽藥,每日2次。對神經(jīng)性皮炎先搽甲種軟膏,再配合熱電吹風(fēng),每日1次,每次20分鐘,然后用比皮損略大的膠布塊貼牢。據(jù)82例濕疹和神經(jīng)性皮炎的觀察,對濕疹初期及亞急性濕疹療效較好,治愈時間員短者3天;對一般慢性濕疹,治愈時間最短者10天;對多年呈苔蘚樣變的慢性濕疹無效;嬰兒濕疹11例,除兩例無效外,余均在7~15天內(nèi)臨床治愈;陰囊濕疹初期效果明顯,患病多年近于苔蘚樣變者無效;神經(jīng)性皮炎19例,均為輕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熱電吹風(fēng)比單純涂藥者療效顯著。又有用10%吳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鐘,治療限局性神經(jīng)性皮炎14例;結(jié)果治愈4例,顯著進步7例,好轉(zhuǎn)3例。治愈病例一般治療4~6次。此法止癢效果顯著。
④治療黃水瘡
將吳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調(diào)制成10%軟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擦藥前先用溫水洗凈患處:治療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療口腔潰瘍
將吳茱萸搗碎,過篩,取細末加適量好醋調(diào)成糊狀,涂在紗布上,敷于雙側(cè)涌泉穴,24小時后取下。用量:1歲以下用0.5~2錢,1~5歲用2~3錢,6~15歲用3~4錢,15歲以上用4~5錢。治療256例,有247例治愈。一般敷藥1次即有效。
提醒您:吳茱萸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糖尿病屬于腎病的一種,腎補利水當(dāng)然會浮腫, 糖尿病前期中成藥的選擇,也應(yīng)當(dāng)強調(diào)辨證論治原則。 脾胃濕熱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脘腹脹,或食后飽滿,頭身困重,腰腿酸困,四肢倦怠,小便黃赤,大便不爽,婦女帶下量多,色黃有味,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祛濕,行氣調(diào)中,中成藥可用二妙丸、四妙丸或配合葛根芩連微丸。 該證多發(fā)生于太陰脾虛體質(zhì)之人,與過食肥甘醇酒有關(guān)。若脾虛癥狀突出,腹?jié)M便溏,體形虛胖者,可配合參苓白術(shù)散加味,或用中成藥參苓白術(shù)丸治療。皮膚瘙癢,或婦女外陰炎者,可加用慈航婦科洗劑水煎外洗。 胃腸結(jié)熱證:臨床表現(xiàn)為食欲亢進,大便干結(jié),渴喜冷飲,口干口臭,畏熱喜涼,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厚,脈滑數(shù),或滑實有力。 治法:清泄結(jié)熱,通便化滯,中成藥可用功勞去火片、三黃片或新清寧治療。 該證多見于陽明體質(zhì)之人,或有長期過食辛辣、燒烤、醇酒、厚味史。食積不化,多食,食后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脈滑者,可加用中成藥加味保和丸消食。 肝經(jīng)郁熱證: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咽干,口苦,心煩抑郁,胸脅苦滿,善太息,噯氣,舌紅,舌苔薄黃有沫,脈弦或兼數(shù)。 治法:清解郁熱,疏肝行氣,中成藥可用加味逍遙丸、龍膽瀉肝丸(新方)等。 該證多見于少陽肝郁體質(zhì)之人,長期情緒不穩(wěn)定、五志化火是其常見誘因。治療重在理氣解郁。單純氣郁為主者,治法當(dāng)舒肝理氣,可用逍遙丸、越鞠丸等調(diào)治。 痰火內(nèi)結(jié)證:臨床表現(xiàn)為形體肥胖,心胸?zé)?,失眠多夢,頭暈,肢體困重,舌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治法:當(dāng)清熱化痰,行氣調(diào)中,中成藥可用小柴胡顆粒、牛黃清心丸、礞石滾痰丸等。 該證多見于少陽肝郁體質(zhì)之人,氣郁生痰化火,肝經(jīng)郁熱夾痰為病者。若為太陰脾虛痰濕內(nèi)生,臨床表現(xiàn)為形體肥胖,神疲多睡,胸悶痰多,頭暈,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象滑。治法當(dāng)化痰行氣,祛濕化滯,成藥可用指迷茯苓丸、白金丸、二陳丸等。 陰虛肝旺證: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zāi)垦#^脹頭痛,顏面潮紅,烘熱汗出,性急易怒,咽干口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多夢,舌紅,舌苔薄黃,脈弦或細弦。 治法:平肝潛陽,中成藥可用天麻鉤藤顆粒、牛黃降壓片等。 該證多見于厥陰陰虛肝旺體質(zhì)之人,加以情緒波動所致,多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病患者。若陰虛證突出,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眼花,耳鳴耳聾,性急易怒,咽干口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舌紅,舌苔薄黃或苔少,脈弦細者,治當(dāng)滋陰為主,兼以潛陽,中成藥可用杞菊地黃丸、耳聾左慈丸、磁朱丸等。若兼氣陰兩虛,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氣短懶言,五心煩熱,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紅少津液,苔薄或華剝,脈細數(shù)無力,或沉細者,治當(dāng)益氣養(yǎng)陰,平肝潛陽,中成藥可給予生脈膠囊、玉泉丸、避風(fēng)降壓片、天麻鉤藤顆粒等。 一、 氣滯血瘀型,以黃連丸為主,并用其它藥; 二、 肝脾氣郁型,以金櫻丸為主,并用其它藥; 三、 三焦實熱型,以天花粉為主,并用其它藥; 四、 肝腎陰虛型,以育陰降糖丸為主,并用其它藥; 五、 肝腎不足型,以木瓜丸為主,并用其它藥。 此外,形體虛損陽痿者,投以洋參大補丸。氣化失常,水濕不運,形成水腫(腎?。┱?,投以益腎固本丸。合并未稍神經(jīng)病變,以疼痛為主投以乳香散;寒涼麻木為主投以血藤散。合并寒凝、痰濁、食滯、胃腸功能紊亂或心前區(qū)悶痛、氣短(冠心病)者,投以開郁化滯丸。只若消除和緩解臨床癥狀,就能改變病情,達到治愈的目的。 中藥各有形色性味,主治功能,升降歸經(jīng)。單病單方治病,群藥復(fù)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能對癥治病。十病九開郁,邪去正安,都是在促進新陳代謝,保持平衡,從病機制轉(zhuǎn)化為生理機制,扶正祛邪,從而取得健康治愈。 參考資料:溶栓康復(fù)網(wǎng) 2012/6/9 20:47:25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47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茯苓黃耆湯
下一篇: 茯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