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以巴豆50粒去皮,扎在肝內(nèi),米醋3碗,煮肝極爛,去巴豆,入京三棱末和得所,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積聚癥瘕、痃癖痞。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食前酒送下。
摘錄 :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制法 : 上藥先將肝用童便5升煮,以小便盡為度,取出薄切焙干,與諸藥同搗羅為末,用醋豬膽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急勞瘦病。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二十七
豮豬肝丸--《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處方】豮豬肝1具可10兩者。
【制法】以巴豆50粒去皮,扎在肝內(nèi),米醋3碗,煮肝極爛,去巴豆,入京三棱末和得所,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聚癥瘕、痃癖痞。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前酒送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豮豬肝丸--《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豮豬肝4兩,柴胡2兩(去苗),黃連2兩(去須),訶黎勒皮2兩半,甘草1兩(炙微赤,銼),鱉甲2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襴)。
【制法】上藥先將肝用童便5升煮,以小便盡為度,取出薄切焙乾,與諸藥同搗羅為末,用醋豬膽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急勞瘦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出處】《千金·食治》
【拼音名】Zhū Gān
【來源】 為豬科動物豬的肝。
【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豬肉條。
【性味】
甘苦,溫。
1《千金·食治》;苦,平,無毒。
2《本草圖經(jīng)》:溫。
3《隨息居飲食譜》:甘苦,溫。
【歸經(jīng)】《綱目》:入肝。
【功能主治】
補肝,養(yǎng)血,明目。治血虛萎黃,夜盲,目赤,浮腫,腳氣。
1《千金·食治》:主明目。
2《本草拾遺》:主腳氣??招?,切作生,以姜醋進之,當微泄。若先痢,即勿服。
3《食醫(yī)心鏡》:治水氣脹滿、浮腫。
4《本經(jīng)逢原》:治脫肛。
5《本草再新》:治肝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煎湯或入丸、散。
【附方】
1治急勞瘦瘁,日晚即寒熱,驚悸不寧,常若煩渴:豮豬肝二具(細切如柳葉),甘草十五兩(生搗末)。上二味,于鐺中布豬肝一重,即摻甘草末一重,以盡為度,取童子小便五升,文武火煮小便盡,即細研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漸加至三十丸。(《圣濟總錄》豬肝丸)
2治肝臟虛弱,遠視無力:豬肝一具(細切,去筋膜),蔥白一握(去須,切),雞子三枚。上以豉汁中煮作羹,臨熟,打破雞子,投在內(nèi)食之。(《圣惠方》豬肝羹)
3治遇夜目不能視:雄豬肝一葉(竹刀披開),蚌粉(如無,以夜明砂代)三錢(為末)。蚌粉納肝中,麻線扎,米泔煮七分熟,又別蘸蚌粉細嚼,以汁送下。(《仁齋直指方》雀盲散)
4治水腫溲澀:豬肝尖三塊,綠豆四撮,陳倉米一合,同水煮粥食。(《綱目》)
5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豬肝一斤(熬令干),黃連、烏梅肉、阿膠各二兩,胡粉七棋子。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千金方》豬肝丸)
【摘錄】《*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47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豮豬(月臣)膏
下一篇: 豮豬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