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防風(fēng)(去叉)3兩,半夏(湯洗7遍,切,焙)1兩半,天麻2兩,芎半兩,白芷1兩,獨活(去蘆頭)半兩,人參3分,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 : 上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化痰涎,利頭目。主風(fēng)氣身體疼痛,胸膈煩滿。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荊芥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十二
原文:
扁鵲者,勃??む嵢艘玻涨厥?,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
扁鵲獨奇之,常謹(jǐn)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鵲私坐,
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北怡o曰:“敬諾?!蹦顺?br>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dāng)知物矣?!蹦讼と∑浣綍M與
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
盡見五藏癥結(jié),特以診脈為名耳。為醫(y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
當(dāng)晉昭公時,諸大夫彊而公族弱,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簡子疾,五日不
知人,大夫皆懼,於是召扁鵲。扁鵲入視病,出,董安于問扁鵲,扁鵲曰:“血
脈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
‘我之帝所甚樂。吾所以久者,適有所學(xué)也。帝告我:“晉國且大亂,五世不安。
其后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薄珜O支書而藏之,秦策
於是出。夫獻(xiàn)公之亂,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於肴而歸縱淫,此子之所聞。今
主君之病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間,間必有言也?!?br>居二日半,簡子寤,語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於鈞天,廣樂
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有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帝甚喜,賜我二笥,皆有副。吾見兒在帝側(cè),
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鄹嫖遥骸畷x國且世衰,七世而
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倍灿谑苎?,書而藏之。
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其后扁鵲過虢。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
病,國中治穰過於眾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暴發(fā)
於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
蹶而死?!北怡o曰:“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痹唬骸笆蘸酰俊痹唬?br>“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齊勃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鄭,未嘗得望精光
侍謁於前也。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敝惺釉唬骸跋壬脽o誕之乎?何
以言太子可生也!臣聞上古之時,醫(y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
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yīng),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jié)筋,搦髓腦,揲
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
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苯K日,扁鵲仰天嘆曰:“夫子之為方
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
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病應(yīng)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
者至眾,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為不誠,試入診太子,當(dāng)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
兩股以至於陰,當(dāng)尚溫也?!?br>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
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曰:“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謁於前
也。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
長終而不得反?!毖阅┳?,因噓唏服臆,魂精泄橫,流涕長潸,忽忽承<目夾>,悲
不能自止,容貌變更。扁鵲曰:“若太子病,所謂‘尸蹶’者也。夫以陽入陰中,
動胃繵緣,中經(jīng)維絡(luò),別下於三焦、膀胱,是以陽脈下遂,陰脈上爭,會氣閉
而不通,陰上而陽內(nèi)行,下內(nèi)鼓而不起,上外絕而不為使,上有絕陽之絡(luò),下有
破陰之紐,破陰絕陽,色廢脈亂,故形靜如死狀。太子未死也。夫以陽入陰支蘭
藏者生,以陰入陽支蘭藏者死。凡此數(shù)事,皆五藏蹙中之時暴作也。良工取之,
拙者疑殆。”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乃使子豹為
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
旬而復(fù)故。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dāng)
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br>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
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y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
后五日,扁鵲復(fù)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疾?!?br>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fù)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br>桓侯不應(yīng)。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fù)見,望見桓侯而退走?;负钍谷?br>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
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br>后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负钏焖馈?br>使圣人預(yù)知微,能使良醫(y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
多;而醫(y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
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
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y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yī);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
即為耳目痹醫(y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yī):隨俗為變。秦太醫(yī)令李
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yī)方術(shù)。高后八
年,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慶年七十馀,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
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
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然左右行游諸侯,不以家為家,或不
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中,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dāng)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
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於是少女緹縈傷父之言,乃隨父西。上
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今坐法當(dāng)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fù)生而刑者不
可復(fù)續(xù),雖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終不可得。妾愿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也?!睍劊媳湟?,此歲中亦除肉刑法。
意家居,詔召問所為治病死生驗者幾何人也,主名為誰。
詔問故太倉長臣意:“方伎所長,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皆安受學(xué)?
受學(xué)幾何歲?嘗有所驗,何縣里人也?何?。酷t(yī)藥已,其病之狀皆何如?具悉而
對?!背家鈱υ唬?br>自意少時,喜醫(yī)藥,醫(yī)藥方試之多不驗者。至高后八年,得見師臨菑元里公
乘陽慶。慶年七十馀,意得見事之。謂意曰:“盡去而方書,非是也。慶有古先
道遺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
甚精。我家給富,心愛公,欲盡以我禁方書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
之所敢望也?!背家饧幢芟侔葜],受其脈書上下經(jīng)、五色診、奇咳術(shù)、揆度陰
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受讀解驗之,可一年所。明歲即驗之,有驗,
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嘗已為人治,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今慶已
死十年所,臣意年盡三年,年三十九歲也。
齊侍御史成自言病頭痛,臣意診其脈,告曰:“君之病惡,不可言也。”即
出,獨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內(nèi)發(fā)於腸胃之間,后五日當(dāng)臃腫,后八日嘔膿
死。”成之病得之飲酒且內(nèi)。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脈,得肝
氣。肝氣濁而靜,此內(nèi)關(guān)之病也。脈法曰“脈長而弦,不得代四時者,其病主在
於肝。和即經(jīng)主病也,代則絡(luò)脈有過”。經(jīng)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絕
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nèi)。所以知其后五日而臃腫,八日嘔膿死者,切其脈時,
少陽初代。代者經(jīng)病,病去過人,人則去。絡(luò)脈主病,當(dāng)其時,少陽初關(guān)一分,
故中熱而膿未發(fā)也,及五分,則至少陽之界,及八日,則嘔膿死,故上二分而膿
發(fā),至界而臃腫,盡泄而死。熱上則熏陽明,爛流絡(luò),流絡(luò)動則脈結(jié)發(fā),脈結(jié)發(fā)
則爛解,故絡(luò)交。熱氣已上行,至頭而動,故頭痛。
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意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懣,
食不下,時嘔沫。病得之心憂,數(shù)忔食飲?!背家饧礊橹飨職鉁燥嬛?,一
日氣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診其脈,心氣也,濁躁而
經(jīng)也,此絡(luò)陽病也。脈法曰“脈來數(shù)疾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熱,脈
盛者,為重陽。重陽者,逿心主。故煩懣食不下則絡(luò)脈有過,絡(luò)脈有過則血
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憂也。
齊郎中令循病,眾醫(yī)皆以為蹙入中,而刺之。臣意診之,曰:“涌疝也,令
人不得前后溲?!毖唬骸安坏们昂箐讶找印!背家怙嬕曰瘕R湯,一飲得前后
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疾愈。病得之內(nèi)。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右口氣急,
脈無五藏氣,右口脈大而數(shù)。數(shù)者中下熱而涌,左為下,右為上,皆無五藏應(yīng),
故曰涌疝。中熱,故溺赤也。
齊中御府長信病,臣意入診其脈,告曰:“熱病氣也。然暑汗,脈少衰,不
死?!痹唬骸按瞬〉弥?dāng)浴流水而寒甚,已則熱?!毙旁唬骸拔?,然!往冬時,
為王使於楚,至莒縣陽周水,而莒橋梁頗壞,信則攬車轅未欲渡也,馬驚,即墮,
信身入水中,幾死,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
至今不可以見寒?!背家饧礊橹簻瘕R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身無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并陰。脈法曰
“熱病陰陽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陰。并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
活也。腎氣有時間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腎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
治一時,即轉(zhuǎn)為寒熱。
齊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fēng)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背家?br>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后溲,再飲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氵循。氵循者,
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齊王太后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然風(fēng)氣也。
脈法曰“沈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腎切之而相反也,脈大而躁。
大者,膀胱氣也;躁者,中有熱而溺赤。
齊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診其脈,曰:“肺消癉也,加以寒熱?!奔锤嫫淙?br>曰:“死,不治。適其共養(yǎng),此不當(dāng)醫(yī)治?!狈ㄔ弧昂笕斩?dāng)狂,妄起行,欲
走;后五日死”。即如期死。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內(nèi)。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
意切其脈,肺氣熱也。脈法曰“不平不鼓,形弊”。此五藏高之遠(yuǎn)數(shù)以經(jīng)病也,
故切之時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并至,乍躁乍大也。此
兩絡(luò)脈絕,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熱者,言其人尸奪。尸奪者,形弊;形弊者,不
當(dāng)關(guān)灸鑱石及飲毒藥也。臣意未往診時,齊太醫(yī)先診山跗病,灸其足少陽脈口,
而飲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虛;又灸其少陰脈,是壞肝剛絕深,如是重?fù)p
病者氣,以故加寒熱。所以后三日而當(dāng)狂者,肝一絡(luò)連屬結(jié)絕乳下陽明,故絡(luò)絕,
開陽明脈,陽明脈傷,即當(dāng)狂走。后五日死者,肝與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盡,
盡即死矣。
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背家饧粗^齊太仆
臣饒、內(nèi)史臣繇曰:“中尉不復(fù)自止於內(nèi),則三十日死?!焙蠖湃?,溲血死。
病得之酒且內(nèi)。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
也。右脈口氣至緊小,見瘕氣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三陰俱摶者,如法;
不俱摶者,決在急期;一摶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陰摶,溲血如前止。
陽虛侯相趙章病,召臣意。眾醫(yī)皆以為寒中,臣意診其脈曰:“迵風(fēng)?!?br>迵風(fēng)者,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
所以知趙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脈,脈來滑,是內(nèi)風(fēng)氣也。飲食下嗌而輒出不留者,
法五日死,皆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實,中
藏實故過期。師言曰“安谷者過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濟(jì)北王病,召臣意診其脈,曰:“風(fēng)蹶胸滿?!奔礊樗幘疲M三石,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濟(jì)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fēng)氣也,心脈濁。病法“過
入其陽,陽氣盡而陰氣入”。陰氣入張,則寒氣上而熱氣下,故胸滿。汗出伏地
者,切其脈,氣陰。陰氣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眾醫(yī)皆以為風(fēng)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陽脈。臣
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於膀胱,難於前后溲,而溺赤。病見寒氣則遺溺,
使人腹腫?!背鲮恫〉弥绮坏茫蛞越觾?nèi)。所以知出於病者,切其脈大而實,
其來難,是蹶陰之動也。脈來難者,疝氣之客於膀胱也。腹之所以腫者,言蹶陰
之絡(luò)結(jié)小腹也。蹶陰有過則脈結(jié)動,動則腹腫。臣意即灸其足蹶陰之脈,左右各
一所,即不遺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為火齊湯以飲之,三日而疝氣散,即愈。
故濟(jì)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臣意告曰:“熱蹶也。”則刺其足心各三所,
案之無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飲酒大醉。
濟(jì)北王召臣意診脈諸女子侍者,至女子豎,豎無病。臣意告永巷長曰:“豎
傷脾,不可勞,法當(dāng)春嘔血死?!背家庋酝踉唬骸安湃伺迂Q何能?”王曰:
“是好為方,多伎能,為所是案法新,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萬,曹偶四人?!?br>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對曰:“豎病重,在死法中?!蓖跽僖曋?,其顏色
不變,以為不然,不賣諸侯所。至春,豎奉劍從王之廁,王去,豎后,王令人召
之,即仆於廁,嘔血死。病得之流汗。流汗者,法病內(nèi)重,毛發(fā)而色澤,脈不衰,
此亦內(nèi)關(guān)之病也。
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
日,病已。得之風(fēng),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藥一撮,以酒飲
之,旋乳。臣意復(fù)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馀病,即飲以消石一齊,出血,血如
豆比五六枚。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臣意即告宦者
平。平好為脈,學(xué)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也,當(dāng)至
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泄血死?!被抡咂郊赐嫦嘣唬骸熬崛伺?br>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時入宮,君之舍
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毕嗉凑偕崛硕^之曰:
“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無病,身無痛者?!敝链汗?,至四月,泄血死。
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藏,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也,望之殺然黃,察之如
死青之茲。眾醫(yī)不知,以為大蟲,不知傷脾。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氣黃,黃者土
氣也,土不勝木,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nèi)關(guān)”,
內(nèi)關(guān)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順,及一時。
其所以四月死者,診其人時愈順。愈順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數(shù)出,炙
於火而以出見大風(fēng)也。
菑川王病,召臣意診脈,曰:“蹶上為重,頭痛身熱,使人煩懣?!背家饧?br>以寒水拊其頭,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病旋已。病得之沐發(fā)未乾而臥。診如
前,所以蹶,頭熱至肩。
齊王黃姬兄黃長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諸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見王后弟
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脅痛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
病即入濡腎。及其未舍五藏,急治之。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痹’也。”宋
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
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fù)置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
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見其色,太陽色乾,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
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fā)也。臣意即為柔湯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
濟(jì)北王侍者韓女病要背痛,寒熱,眾醫(yī)皆以為寒熱也。臣意診脈,曰:“內(nèi)
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藥,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
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嗇而不屬。嗇而不屬者,其來難,堅,
故曰月不下。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臨菑氾里女子薄吾病甚,眾醫(yī)皆以為寒熱篤,當(dāng)死,不治。臣意診其脈,曰:
“蟯瘕?!毕u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戚戚然。臣意飲以芫華一撮,即出
蟯可數(shù)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蟯得之於寒濕,寒濕氣宛篤不發(fā),化為蟲。臣
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發(fā),是蟲氣也。其
色澤者,中藏?zé)o邪氣及重病。
齊淳于司馬病,臣意切其脈,告曰:“當(dāng)病迵風(fēng)。迵風(fēng)之狀,飲食
下嗌輒后之。病得之飽食而疾走?!贝居谒抉R曰:“我之王家食馬肝,食飽甚,
見酒來,即走去,驅(qū)疾至舍,即泄數(shù)十出?!背家飧嬖唬骸盀榛瘕R米汁飲之,七
八日而當(dāng)愈?!睍r醫(yī)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謂左右閣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馬病
為何?”曰:“以為迵風(fēng),可治?!毙偶葱υ唬骸笆遣恢?。淳于司馬病,
法當(dāng)后九日死?!奔春缶湃詹凰?,其家復(fù)召臣意。臣意往問之,盡如意診。臣即
為一火齊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
其病順,故不死。
齊中郎破石病,臣意診其脈,告曰:“肺傷,不治,當(dāng)后十日丁亥溲血死。”
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墮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
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shù)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墮馬者,切之得
番陰脈。番陰脈入虛里,乘肺脈。肺脈散者,固色變也乘也。所以不中期死者,
師言曰:“病者安谷即過期,不安谷則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過期。
所以溲血者,診脈法曰“病養(yǎng)喜陰處者順?biāo)?,養(yǎng)喜陽處者逆死”。其人喜自靜,
不躁,又久安坐,伏幾而寐,故血下泄。
齊王侍醫(y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謂意曰:“不肖有病,幸診
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曰:“公病中熱。論曰‘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shù)溲,亟勿服。色將發(fā)臃。”遂曰:“扁鵲曰‘陰石
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
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yuǎn)矣。扁鵲雖言若是,然
必審診,起度量,立規(guī)矩,稱權(quán)衡,合色脈表里有馀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
與息相應(yīng),乃可以論。論曰‘陽疾處內(nèi),陰形應(yīng)外者,不加悍藥及鑱石’。夫
悍藥入中,則邪氣辟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陰應(yīng)外,一陽接內(nèi)者,不可以
剛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箸,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忿發(fā)為
疽。”意告之后百馀日,果為疽發(fā)乳上,入缺盆,死。此謂論之大體也,必有經(jīng)
紀(jì)。拙工有一不習(xí),文理陰陽失矣。
齊王故為陽虛侯時,病甚,眾醫(yī)皆以為蹶。臣意診脈,以為痹,根在右脅下,
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
藥,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內(nèi)。診之時不能識其經(jīng)解,大識其病所在。
臣意嘗診安陽武都里成開方,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fēng),三歲
四支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今聞其四支不能用,瘖而未死也。病得之?dāng)?shù)飲
酒以見大風(fēng)氣。所以知成開方病者,診之,其脈法奇咳言曰“藏氣相反者死”。
切之,得腎反肺,法曰“三歲死”也。
安陵阪里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連肺。病
得之內(nèi)。臣意謂之:“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碧幒篚碹g,要蹶
寒,汗出多,即嘔血。臣意復(fù)診之,曰:“當(dāng)?shù)┤杖障λ馈!奔此?。病得之?nèi)。
所以知項處病者,切其脈得番陽。番陽入虛里,處旦日死。一番一絡(luò)者,牡疝也。
臣意曰:他所診期決死生及所治已病眾多,久頗忘之,不能盡識,不敢以對。
問臣意:“所診治病,病名多同而診異,或死或不死,何也?”對曰:“病
名多相類,不可知,故古圣人為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guī)矩,縣權(quán)衡,案繩墨,
調(diào)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yīng),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有數(shù)者
能異之,無數(shù)者同之。然脈法不可勝驗,診疾人以度異之,乃可別同名,命病主
在所居。今臣意所診者,皆有診籍。所以別之者,臣意所受師方適成,師死,以
故表籍所診,期決死生,觀所失所得者合脈法,以故至今知之。”
問臣意曰:“所期病決死生,或不應(yīng)期,何故?”對曰:“此皆飲食喜怒不
節(jié),或不當(dāng)飲藥,或不當(dāng)針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問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論藥用所宜,諸侯王大臣有嘗問意者不?及文
王病時,不求意診治,何故?”對曰:“趙王、膠西王、濟(jì)南王、吳王皆使人來
召臣意,臣意不敢往。文王病時,臣意家貧,欲為人治病,誠恐吏以除拘臣意也,
故移名數(shù),左右不脩家生,出行游國中,問善為方數(shù)者事之久矣,見事數(shù)師,悉
受其要事,盡其方書意,及解論之。身居陽虛侯國,因事侯。侯入朝,臣意從之
長安,以故得診安陵項處等病也?!?br>問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狀?”臣意對曰:“不見文王病,然竊聞
文王病喘,頭痛,目不明。臣意心論之,以為非病也。以為肥而蓄精,身體不得
搖,骨肉不相任,故喘,不當(dāng)醫(yī)治。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dāng)趨,年三十當(dāng)疾步,
年四十當(dāng)安坐,年五十當(dāng)安臥,年六十已上氣當(dāng)大董’。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
氣之趨也而徐之,不應(yīng)天道四時。后聞醫(yī)灸之即篤,此論病之過也。臣意論之,
以為神氣爭而邪氣入,非年少所能復(fù)之也,以故死。所謂氣者,當(dāng)調(diào)飲食,擇晏
日,車步廣志,以適筋骨肉血脈,以瀉氣。故年二十,是謂‘易貿(mào)’。法不當(dāng)砭
灸,砭灸至氣逐?!?br>問臣意:“師慶安受之?聞於齊諸侯不?”對曰:“不知慶所師受。慶家富,
善為醫(yī),不肯為人治病,當(dāng)以此故不聞。慶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孫知若學(xué)
我方也。’”
問臣意:“師慶何見於意而愛意,欲悉教意方?”對曰:“臣意不聞師慶為
方善也。意所以知慶者,意少時好諸方事,臣意試其方,皆多驗,精良。臣意聞
菑川唐里公孫光善為古傳方,臣意即往謁之。得見事之,受方化陰陽及傳語法,
臣意悉受書之。臣意欲盡受他精方,公孫光曰:‘吾方盡矣,不為愛公所。吾身
已衰,無所復(fù)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與公,毋以教人?!家庠唬骸?br>見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傳人?!佑虚g,公孫光間處,臣意
深論方,見言百世為之精也。師光喜曰:‘公必為國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產(chǎn)
處臨菑,善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聞也。吾年中時,嘗欲受其方,
楊中倩不肯,曰“若非其人也”。胥與公往見之,當(dāng)知公喜方也。其人亦老矣,
其家給富?!瘯r者未往,會慶子男殷來獻(xiàn)馬,因師光奏馬王所,意以故得與殷善。
光又屬意於殷曰:‘意好數(shù),公必謹(jǐn)遇之,其人圣儒?!礊闀砸鈱訇枒c,以
故知慶。臣意事慶謹(jǐn),以故愛意也。”
問臣意曰:“吏民嘗有事學(xué)意方,及畢盡得意方不?何縣里人?”對曰:
“臨菑人宋邑。邑學(xué),臣意教以五診,歲馀。濟(jì)北王遣太醫(yī)高期、王禹學(xué),臣意
教以經(jīng)脈高下及奇絡(luò)結(jié),當(dāng)論俞所居,及氣當(dāng)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鑱石,
定砭灸處,歲馀。菑川王時遣太倉馬長馮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順,論藥法,
定五味及和齊湯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脈,來學(xué),臣意教以上下經(jīng)脈五診,二
歲馀。臨菑召里唐安來學(xué),臣意教以五診上下經(jīng)脈,奇咳,四時應(yīng)陰陽重,未成,
除為齊王侍醫(yī)?!?br>問臣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臣意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
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
失之,臣意不能全也?!?br>太史公曰: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
殃,倉公乃匿跡自隱而當(dāng)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后寧。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
之器”,豈謂扁鵲等邪?若倉公者,可謂近之矣。
翻譯:(在網(wǎng)上只搜到扁鵲進(jìn)見蔡桓公的翻譯)
扁鵲進(jìn)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扁鵲說:“在您的皮膚間有點小病,不醫(yī)治的話,恐怕要厲害了?!被负钫f:“我沒有病。”扁鵲走后,桓侯說:“醫(yī)生(總是這樣)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去進(jìn)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經(jīng)到了肌肉里,不醫(yī)治的話,會更加嚴(yán)重下去。”桓侯不理睬。扁鵲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進(jìn)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經(jīng)到了腸胃中,不醫(yī)治的話,會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扁鵲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遠(yuǎn)遠(yuǎn))望見桓侯轉(zhuǎn)身就跑?;负钐氐嘏扇巳査1怡o說:“病在表皮,用熱水焐,用藥物熱敷能夠治療;(?。┰诩∪饫铮冕樉哪軌蛑委?;(病)在腸胃里,用火劑能夠治療;(?。┰诠撬枥?,那是司命的事了,(醫(yī)生)是沒有辦法的?,F(xiàn)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過問了。”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jīng)逃到秦國去了?;负罹退廊チ恕?/p>
……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jīng)絡(luò),善治風(fēng)痰,又能祛風(fēng)定驚。兩藥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泄化痰,以搜經(jīng)絡(luò)中之風(fēng)痰;合可散周身痰結(jié),尤以祛風(fēng)痰為著。臨床用于頑痰咳喘,風(fēng)痰眩暈,中風(fēng)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fēng)等癥。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藥治風(fēng)痰停飲,咳嗽喘促。《圣濟(jì)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藥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jié)消痰,下氣行水,降氣止噫。然半夏偏于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cè)于宣肺,下氣行水。兩藥相伍,一燥一宣,互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于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得臥,面浮肢腫,心下痞堅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于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藥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biāo),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于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癥。《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藥治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对漆用}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半夏配陳皮,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于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于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nèi)困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拈倨ぐ胂臏匆远幹翁碉?、食積、寒痰停積,惡心嘔吐、目?;钀灱罢委?。
半夏配藿香,兩調(diào)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jīng),藿香氣芳香,長于化濕悅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diào)脾胃之功,并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于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湯以藿香、半夏聯(lián)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配生姜,相使相畏。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溫燥散,具降逆、止嘔、和胃、化痰之功。兩藥配伍,協(xié)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生姜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xié)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屬相畏配對,制其所短,展其所長,可更好地發(fā)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于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癥。《金匱要略》中以二藥組成的生姜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nèi)停、嘔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苦降溫燥,偏于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于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藥共用,祛痰之力佳,并有一定的祛風(fēng)定驚作用。臨床用于痰濕內(nèi)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fēng)不語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jì)。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二藥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段菏霞也胤健分械陌胴愅枰远幍确纸瓰橥柚物L(fēng)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味,癇眩。
半夏配瓜蔞,化痰消痞。
半夏辛溫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結(jié)?!端幮员静荨费云洹跋迪職?,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兩藥配對,相輔為用,化痰散結(jié),寬胸消痞之功顯著。臨床用于痰熱互結(jié)、氣郁不通之胸脘痞滿,或痰濁膠結(jié)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熱壅肺之胸膈塞滿、氣逆咳嗽、吐痰黃稠等?!稘?jì)生方》中的半夏丸以二藥利胸膈,主治肺臟蘊熱,痰嗽,胸膈塞滿?!镀諠?jì)方》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風(fēng)。
半夏辛溫,為治濕痰要藥,長于燥濕化痰;天麻甘平,為治內(nèi)風(fēng)圣藥,善于息風(fēng)止暈。前人有“無痰不作?!敝f。用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風(fēng)平肝治其標(biāo)。兩藥配對,標(biāo)本兼顧,化痰息風(fēng),治眩暈、頭痛?!镀⑽刚摗吩疲骸白闾幪地暑^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虛風(fēng)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臨床用于風(fēng)痰上擾,癥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醫(yī)學(xué)心悟》中的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和《圣濟(jì)總錄》中的天麻丸以二藥為主治偏頭痛,眼目昏花?熏或頭目眩暈,起坐不能者。
半夏配黃連,辛開苦降。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化痰濁,降胃氣止嘔吐,又能辛散消痞結(jié);黃連苦寒降泄,清泄胃熱而燥濕,以開中焦氣分之熱結(jié)。兩藥配對,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diào)其升降。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熱化痰,散結(jié)止嘔之功。臨床用于濕熱痰濁,郁結(jié)不解,胸脘滿悶,痰多黃稠,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jié)、氣機(jī)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按之作痛;胃熱嘔吐,或干嘔痰少。《傷寒論》中的小陷胸湯,以黃連、半夏配瓜蔞合用治療痰火互結(jié),心下痞硬,按之痛。
半夏配黃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溫性燥,入脾胃二經(jīng),功能化飲祛痰,和胃止嘔;黃芩苦寒,入肺經(jīng),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熱。兩藥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貯痰之器,源清流潔,痰化肺清,濕去逆降之功顯矣。臨床用于痰熱壅肺,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黃者;痰熱痞結(jié),氣逆不降之嘔吐?!缎湔浞健分械狞S芩半夏丸即以二藥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半夏配石膏,寒溫并用。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而化痰濁,降胃氣而止嘔,為治濕痰、氣逆嘔吐,胸脘痞滿之良藥;石膏辛甘大寒,入于肺胃二經(jīng),為清泄肺胃實熱之要藥。兩藥配對,寒溫并用,既清泄肺胃之熱,又化痰降逆止嘔、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用。莫枚士云:“胃熱犯肺者之治,當(dāng)半夏石膏并用也。”臨床用于胃熱濕阻,胃氣上逆所致脘腹痞悶,惡心嘔吐等癥;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黃痰粘稠等;肺胃俱熱或胃熱犯肺而喘嘔并見者?!秱摗分械男∏帻埣邮鄿允唷胂呐涔鹬?、麻黃等合用,治療內(nèi)飲化熱,外感風(fēng)寒,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的肺脹證。
半夏配夏枯草,調(diào)和肝胃。
半夏化痰濁,消痰散結(jié),通降和胃。藥理研究認(rèn)為半夏有良好的鎮(zhèn)靜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泄肝膽郁火,暢利氣機(jī)之運行,補養(yǎng)厥陰。兩藥合用,宣散肝火,化痰濁,調(diào)和肝胃,順接陰陽。臨床用于痰火郁結(jié)的各種病證。
半夏配麥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溫而燥,燥濕健脾,化痰降逆;麥冬甘苦微寒,養(yǎng)陰益胃,潤肺清心,滋而不膩。兩藥合用,潤肺胃而降逆氣,清虛熱而化痰濁,潤而不膩,燥不傷陰。但麥冬用量須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臨床用于熱病傷津、肺胃陰虛及肺癰、肺痿等病。《傷寒論》中載有竹葉石膏湯。
半夏配干姜,溫肺化飲。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干姜辛熱,主歸肺、脾、胃經(jīng),有溫肺化飲之功,既能溫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氣之肅降,使水道通調(diào)而痰飲可化?熏又能溫脾胃去濕濁而絕生痰之源。兩者合用,對痰濁阻肺、咳嗽氣喘之證最宜。臨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氣喘,咳痰清稀之癥?!督饏T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藥等分為末治干嘔吐逆,吐涎沫。《普濟(jì)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藥治久吐不止。
半夏配皂莢,祛痰開竅。
風(fēng)痰之證多為積痰生熱。積熱氣升則引動內(nèi)風(fēng),痰隨氣上升則清竅蒙蔽。半夏辛溫有毒,功專燥濕化痰;皂莢辛溫有小毒,辛散走竄,具祛痰、搜風(fēng)、開竅之力,善治風(fēng)痰壅盛、官竅阻閉之證。兩藥合用,可使皂莢得半夏之佐則祛痰之力大增,祛風(fēng)痰、開官竅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氣開竅之功,痰去則氣降,氣降則風(fēng)息,清竅自開。臨床用于中風(fēng)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聲漉漉;痰濕壅滯、胸悶咳喘、痰多、質(zhì)粘難出。
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陰陽和表里,使陽入陰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氣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兩藥合用,一瀉一補,一升一降,具有調(diào)和脾胃,舒暢氣機(jī)的作用,使陰陽通,脾胃和,可入眠,為治“胃不和,臥不安”的良藥。臨床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寢不安。《內(nèi)經(jīng)》有載半夏秫米湯。
半夏配甘遂,消痰瀉飲。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化飲,和暢氣機(jī),為燥無形痰濕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氣行水,善行腸間經(jīng)隧之飲邪,為瀉有形水飲之專藥。兩藥合用,相輔相成,飲下痰消,邪衰而病愈。臨床用于飲留胃腸,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雖利心下續(xù)結(jié)滿?!秱摗分械母仕彀胂臏远帪橹髦瘟麸?。
半夏配厚樸。
力可專通暢中焦,引其他諸藥(理氣藥)力專于調(diào)中焦之痞與氣滯,治療食積,積滯;以及中焦之痰濁,濕熱;此二藥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臨床應(yīng)用總結(jié)。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半夏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fā)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重要:治療半夏中毒,用生姜搗汁服下,其毒解。
宜忌配伍
《本草經(jīng)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p>
《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p>
《醫(yī)學(xué)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p>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雜病論》
分類:
和解劑,調(diào)和腸胃
組成:
半夏(15克),黃芩(9克),干姜(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黃連(3克),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輔料:半夏6克,黃芩6克,干姜5克,甘草5克,人參5克,棗(干)10克。
調(diào)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將以上半夏、黃苓、干姜、炙甘草、黃連、人參、大棗,一同放入藥罐內(nèi);
(2)加入適量清水煎煮20分鐘后去渣留汁;
(3)將大米洗干凈后置于鍋內(nèi),倒入煎好的藥汁及適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鐘后,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白術(shù)12克、天麻6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棗3個。
主治:高脂血癥引起的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fēng)上攪,以致頭眩眼黑、惡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麻木、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劑,每劑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分2次溫服。
半夏厚樸湯
組成:半夏一升(12g),厚樸三兩(9g),茯苓四兩(12g),生姜五兩(15g),蘇葉二兩(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用: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區(qū)別
(一)植物來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為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梨頭尖屬植物鞭檐梨頭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塊莖。
(二) 加工炮制所用輔料有別
生半夏,不用炮制輔料,將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礬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礬12.5%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黃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細(xì)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礬6%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水半夏,僅有制水半夏一種規(guī)格。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礬20%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三) 形狀特征不同
生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zhì)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質(zhì)脆,斷面略呈角質(zhì)樣。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質(zhì)硬脆,斷面淡黃色,常具角質(zhì)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黃色或金黃色,顆粒大小均勻,質(zhì)脆,內(nèi)心黃色。無麻味。
法半夏,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表面淡黃色、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zhì)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圓形,上端有凸起的葉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頭,呈黃白色,角質(zhì)狀。微有麻辣感。
(四) 效用有別
半夏的四種炮制規(guī)格,法半夏,水半夏的功效有異,不能偏廢和盲目濫用,需“辨證施治,審證用藥”。
生半夏,辛溫有毒,生用對口腔、喉頭和消化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腫脹,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偏重于祛風(fēng),散瘀,消癤腫,多外用。內(nèi)服用于治療惡性腫瘤。
如:攻癌奪命湯治驗錄[李可志經(jīng)驗],就用生半夏來治多種惡性腫瘤,竟獲奇效。其方的組成是:海藻、甘草、木鱉子、鱉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樓、海蛤殼、黃藥子、生半夏、生姜、玄參、牡蠣各30克,浙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蝎12只,蜈蚣4條,雄黃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勻外敷治療頸部淋巴結(jié)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療雞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灑中,一周后可敷治療頭癬。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嘔,祛寒痰,鎮(zhèn)咳,蠲飲。
如:生姜半夏湯,來源于《金匱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療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風(fēng)痰上攻,頭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腫,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飲,降逆止嘔之功。
清半夏,長于清風(fēng)痰,化飲,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紅、白術(shù)、甘草以燥濕化痰,平肝息風(fēng)。治療風(fēng)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京半夏,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瀉心湯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為好,配用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以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治療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干嘔或嘔吐,腸鳴下痢,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shù)。
法半夏,溫性低,長于祛痰止咳,除濕濁等。如:荷葉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組成是荷葉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陳皮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之功。用于治療產(chǎn)后虛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之功,但無降逆止嘔之效。多用于治療咳嗽痰多、支氣管炎?;抵箍人胂目纱姘胂模糜诮的嬷箛I,消痞散結(jié)時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綜上所述:半夏、法半夏與水半夏,雖來源相同或相近,但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臨床運用有別,價格差別大,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偽品,若把半夏稱為法半夏或法半夏稱為半夏仍按假藥論處。在中藥飲片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使用環(huán)節(jié)中絕不能統(tǒng)稱為“半夏”,絕不能混淆、代用,唯利是圖,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標(biāo)準(zhǔn),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為準(zhǔn)繩,準(zhǔn)確定名,辨證運用,合理定價,才能確保臨床運用安全有效。
(五) 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藥店在調(diào)配中藥處方時,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現(xiàn)象,這是錯誤的。作為用藥的患者,或代患者購藥的家屬,購藥時應(yīng)問清藥店營業(yè)員,所配藥方中到底是半夏還是水半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消腫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痰多咳喘、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及癰腫痰核等癥。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戟葉犁頭尖的干燥塊莖,其藥材正名為犁頭尖,分布于廣西、廣東、貴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區(qū)。該藥原為南方民間用藥,有散瘀、止血、消腫、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乳癰、疔瘡、瘰疬、疥癬及毒蛇咬傷等癥。
20世紀(jì)70年代后,由于半夏資源減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應(yīng)不足,便從主產(chǎn)地開始以犁頭尖(水半夏)代半夏藥用。到20世紀(jì)80年代初,中藥材市場開放,水半夏便充斥市場,以其價格低廉之優(yōu)勢很快普及全國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頭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藥用?從相關(guān)資料可得出結(jié)論:由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實等主編的《中藥鑒定學(xué)》(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規(guī)劃教材)第216頁附注說明:“水半夏與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故水半夏(犁頭尖)為半夏之偽品,不能代半夏藥用。而且截至目前,《中國藥典》只收載有半夏,并沒有收入水半夏一藥。
上一頁全文完(共 24825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49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防風(fēng)升麻湯
下一篇: 防風(fēng)四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