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防風1兩(去叉),獨活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土),黃耆1兩,芍藥1兩,人參1兩,茯神1兩(去木),白術1兩(銼,炒),芎1兩,山茱萸1兩,薯蕷1兩,桂1兩(去粗皮),天門冬1兩(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1兩,厚樸4兩(去粗皮,生姜汁炙),羚羊角4兩(鎊),升麻4兩,甘草4兩(炙),丹參4兩,牛膝4兩(去苗,酒浸,切,焙),五加皮4兩,石斛4兩(去根),地骨皮4兩,遠志(去心)4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3兩(湯浸,去白,焙),麻黃(去根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3兩,甘菊花1升(半開者,微炒),薏苡仁1升,石膏6兩(碎),熟干地黃(焙)6兩。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中風初得,四肢不收,心神昏憒,眼不識人,不能言語,服防己竹瀝湯后,風若未除者。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各溫服。如覺心膈虛煩滿悶,氣喘面赤,即與荊瀝湯相間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五
獨活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干燥根,獨活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的功效,獨活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頭痛齒痛,內服:煎湯,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陰虛血燥者慎服。
風寒濕痹:該品辛散苦燥,氣香溫通,功善袪風濕,止痹痛,為治風濕痹痛主藥,凡風寒濕邪所致之痹證,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因其主入腎經,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關節(jié)疼痛屬下部寒濕者為宜。治感受風寒濕邪的風寒濕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與當歸、白術、牛膝等同用,如獨活湯(《活幼新書》);若與桑寄生、杜仲、人參等配伍,可治痹證日久正虛,腰膝酸軟,關節(jié)屈伸不利者,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少陰頭痛:該品善入腎經而搜伏風,與細辛、川芎等相配,可治風擾腎經,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如獨活細辛湯(《癥因脈治》)。
獨活與桑枝:獨活搜風散寒止痛而通痹;桑枝祛風濕而通經絡橫行四肢。二者合用,治療風寒濕痹功能增強,尤其是上肢疼痛、肩關節(jié)周圍炎。
風寒挾濕表證:該品辛散溫通苦燥,能散風寒濕而解表,治外感風寒挾濕所致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多配羌活、藁本、防風等,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主治:心神不寧,不能入睡。
獨活? 40克,羌活? 40克,防風? 40克,人參? 40克? 前胡? 40克 ,細辛? 40克,五味子? 40克,沙參? 40克,半夏曲 40克,酸棗仁? 40克,炙甘草? 40克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每服16克),水一盞半(300毫升),生姜三片,烏梅半個,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
————————————————————————
也就是藥材磨成粗末,每服:
獨活? 16克,羌活? 16克,防風? 16克,人參? 16克? 前胡? 16克 ,細辛? 16克,五味子? 16克,沙參? 16克,半夏曲 16克,酸棗仁? 16克,炙甘草? 16克, 生姜三片,烏梅半個,300毫升水煎至240毫升。
去滓后服用,什么時候都可服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49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防風煮肝散
下一篇: 防風百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