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風毒瘰疬。
用法用量 : 水2鐘,入燈心20根,煎至8分,食后服。
摘錄 : 《外科正宗》卷二
處方 : 防風、薄荷、荊芥、石膏、知母、桔梗、甘草、牛蒡、連翹、木通、枳殼、淡竹葉。
功能主治 : 辛涼透發(fā)。主溫暖時出疹。
用法用量 : 防風敗毒散(《麻科活人》卷二)?!冻嗨椤酚袩粜?,諸藥各等分,水煎服。
各家論述 : 《古方選注》:防風、荊芥、薄荷、牛蒡以辛散之;石膏、知母、連翹、淡竹葉辛寒以清之;木通通氣,枳殼疏表,桔梗、甘草載引諸藥以達肺經(jīng)。仲淳曰:痧疹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肺,使痧疹發(fā)出,毒解則了無余蘊矣。
摘錄 : 《痘疹全書》卷下
功能主治 : 時溫初期,斑疹未明發(fā)者。
摘錄 : 《麻癥集成》卷三
功能主治 : 汗散清解。主毒氣散漫于皮膚,痘后遍身瘡癬如芥如癩,膿水浸淫,皮膚潰爛,日久而不愈者。
用法用量 : 水1大鐘,煎至5分,溫服?;蚣由?分。
摘錄 : 《痘科類編》卷三
從臨床實際及診治情況看,病中汗出,尚可分為常態(tài)性汗出與異常性汗出兩大類。
一般而言,符合汗出規(guī)律的常態(tài)性汗出,主要的診治之法為:陽熱蒸騰而汗出,清熱止汗;表虛不固而汗出,調和營衛(wèi)、固表止汗;陰虛盜汗而汗出,滋陰清熱、斂汗止汗;陽虛自汗而汗出,益氣固表、收攝止汗。
本文所論,為常態(tài)性汗出之外,較為特殊的異常性汗出失和之治。
一、陰虛自汗
主要表現(xiàn): 晝間或微動作之時,身體烘熱而汗出,數(shù)量或多,或陣發(fā)而出量少,質地黏膩沾衣;兼口干舌燥,或唇干起皮,五心煩熱,甚則腰膝酸軟而骨蒸潮熱;大便干結,尿短黃。
治療: 滋陰清熱、養(yǎng)陰斂汗,方宜 知柏地黃湯 加減;藥宜生地、澤瀉、山萸肉、丹皮、炒知母、地骨皮、玉竹、沙參、檳榔、烏梅、五味子、浮小麥、防風等。
和調要點: 該證與常言的“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相反,為內外、臟腑、陰陽失和,陽虛而不斂陽,虛熱蒸騰,陽氣外越而腠理玄府自開,汗液自出;治宜滋陰清熱、養(yǎng)陰斂汗;藥以滋陰、清熱、養(yǎng)陰、斂汗、固表諸藥對合用。
二、氣虛盜汗
主要表現(xiàn): 夜間汗出,但清稀清涼如水;夜寐不安而氣短乏力,易于外感。
治療: 補益脾肺、益氣止汗;方宜 玉屏風散合牡蠣散 加減;藥宜生黃芪、蘇條參、白術、懷山藥、防風、五味子、枳殼、桔梗、炙升麻、生牡蠣、小棗、浮小麥、糯稻根等。
和調要點: 該證也與常言的“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相反,為內外、臟腑、氣血失和,肺脾氣虛,夜臥更甚,氣虛不攝,汗液不收,夜間盜出;治以補益脾肺、益氣止汗;藥宜益肺、健脾、益氣、止汗、固表諸藥對合用。
三、局部汗出
主要表現(xiàn): 身體局部汗出,各有特點及其機理。心胸汗出,多在氣機不暢、心肝火旺、心神不定而心急煩躁時明顯;腋窩汗出,多為汗出黏膩,多屬濕熱蘊結腋下;手足心汗出,多為陰虛火旺而汗出陣陣,伴有五心煩熱,或為濕熱熏蒸,雖無陰虛之象,也無五心煩熱,但手足心汗出不止且多黏膩,尿短黃;下焦陰囊汗出,多兼下焦潮濕,二便不爽,多為濕熱蘊結下焦。
治療: 清熱瀉火,或理氣清熱,或養(yǎng)陰清熱而止汗,方宜 黃連解毒湯合防風湯 加減;藥宜黃芩、黃連、黃柏、炒梔子、連翹、白芍、秦艽、丹皮、防風為主。
和調要點: 該類汗出之證,為局部的臟腑、氣血失和,總為邪熱在內蒸騰為主,熱迫汗液外出;治療總為清熱瀉火,或理氣清熱,或養(yǎng)陰清熱而止汗,還需結合具體部位及相關兼癥而治;藥宜相應的相關藥對合用。
加減: 心胸汗出、心神不定時,加烏梅、檳榔、炒棗仁、五味子、合歡皮;腋窩汗出黏膩,加紫花地丁、扁蓄、金錢草、赤芍;手足心汗出伴五心煩熱,加生地、山萸肉、炒知母、地骨皮、生牡蠣、生龍骨;手足心汗出不止且黏膩,加紫花地丁、金錢草、海金砂、赤芍;下焦陰囊汗出而黏膩,潮濕,加苦參、敗醬草、紫花地丁、蛇床子、金錢草。
四、汗出失衡
主要表現(xiàn): 汗出于身體的某一部分而不對稱,或上半身、下半身汗出,或身體、肢體的單側汗出,或上下無汗而頸項汗出,多兼有氣機不暢,情志不寧,手足發(fā)麻,夜寐不安。
治療: 調暢氣機、調和營衛(wèi)、止汗斂汗;方宜 疏肝散合防風湯 加減;藥宜桑葉、白芍、制香附、郁金、檳榔、合歡皮、枳殼、桑枝、防風、白芷、五味子、生牡蠣等。
和調要點: 該證為內外、氣機失和,經(jīng)脈失暢,絡氣紊亂,營衛(wèi)不和,腠理玄府啟閉失暢;治宜調暢氣機、調和營衛(wèi)、止汗斂汗;藥以暢氣機、通絡氣、和營衛(wèi)、止汗斂汗等藥對合用。
五、反季汗出
主要表現(xiàn): 反季節(jié)汗出,天冷時反而皮膚發(fā)熱而汗出,天熱時卻是皮膚發(fā)冷而無汗,肌膚多干燥緊縮,甚則起屑;皮膚發(fā)暗,脈多弦。
治療: 調理氣機、調暢腠理玄府,方宜 逍遙散合防風湯 加減;藥宜防風、藁本、白芷、炒柴胡、桑葉、白芍、郁金、制香附、枳殼、桔梗、炙升麻、糯稻根、丹參。
和調要點: 該證為內外、臟腑失和,氣機失和,絡氣紊亂,腠理玄府啟閉失和,反季節(jié)時令特點而汗出;治宜調理氣機、調暢腠理玄府;藥以疏肝、理氣、益升降、調肺衛(wèi)、暢汗出等藥對合用。
六、汗液發(fā)黃
主要表現(xiàn): 汗出發(fā)黃,或肌膚黃染,或衣物汗跡發(fā)黃;多為汗液黏滯,常兼胸腹脹滿、脘腹痞悶,口苦,便溏,尿短黃等。
治療: 清熱化濕、利膽退黃、清利止汗,方宜 茵陳蒿湯合防風湯 加減;藥宜茵陳蒿、金錢草、海金砂、敗醬草、紫花地丁、焦黃柏、茯苓、赤芍、丹皮、防風、白芷等。
和調要點: 該證為內外、臟腑失和,濕熱內蘊,熏蒸肝膽,膽汁外溢,隨汗外出;治以熱化濕、利膽退黃、清利止汗;藥宜清熱、化濕、利濕、涼血、利膽退黃、止汗等藥對合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50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防風補煎
下一篇: 防風解溫湯